佛教
Introduction to Tantra 豆瓣
作者: Lama Thubten Yeshe Wisdom Publications 2001 - 6
What is tantra? Who is qualified to practice it? How should it be practiced? What are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Buddhism, every human be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achieve profound and lasting happiness. And according to the tantric teachings of Buddhism, this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can be realized very quickly if we utilize all aspects of our human energy——especially the energy of our desires.

Introduction to Tantra is the best available clarification of a subject that is often misunderstood. Tantra recognizes that the powerful energy aroused by our desire is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the spiritual path.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ur lives are so inseparably linked with desire that we must make use of desire's tremendous energy not just for pleasure, but to transform our lives.

Lama Yeshe presents tantra as a practice leading to joy and self-discovery, with a vision of reality that is simple, clear, and relevant to 21st-century life.
2024年11月16日 已读
佛教密宗结缘书。

密宗修炼者必须具有四种品质:虔诚投入,清明不疑,集中专注,修行隐秘。密宗之密,大概是因为第四个要求。

修行时不要广而告之,并非怕人知道法门,而是减少打扰。人做任何事,若昭彰于众,常会引来各种建议,评论。如若身边有许多不理解自己的人,就免不了被泼冷水。如此必然难以专注、不疑或虔诚。修行事大,若想事成,既内心已定,何必言说。

而密宗的知识、教法、门径,并不隐藏,全在阳光之下。此书则引人入门。

修密宗有三个前提,发离尘脱俗的出离心,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现清明广阔的内在空性。密宗修练需要上师引导。上师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传法,而是作为修行者榜样。毕竟修行法门载于佛经是人人可知的,而开悟的上师则不可多得。

与其他宗派相区别的密宗修法是本尊观想瑜伽,关键是在意识中与所观想的上师、菩萨、神祇、佛等本尊的智慧与慈悲品质合一,消弭自我与本尊的对立。另外一个区别是密宗并不妖魔化欲望,而强调欲望也是能量,也能化为觉醒的力量。密宗双修,乃是觉醒之后才可尝试的,书中没有方法。

密宗对死亡与转世的阐述,解释了轮回转生。信者,当会消除死亡恐惧。修者,当可决定是否跳出轮回,回归本源。
Tantra 佛教 觉醒
我可能错了 豆瓣
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作者: 【瑞典】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 / 【瑞典】卡罗琳•班克勒 译者: 靳婷婷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9
★一本在瑞典像圣经一样被抄录的书!
★连续三年瑞典国民畅销书No.1,韩国、芬兰年度最佳图书
★知名学者成庆、史经鹏、阿迪亚香缇,强烈推荐
★版权售至34个国家和地区,感动万千读者
★让我们在渺小中活出伟大与舒畅!
※封面图《崇敬》(Adoración),是当今古巴重量级且身价最高的艺术家托马斯•桑切斯所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寂》作者贾西亚•马奎斯也是他的粉丝。
隐居山林的经济学家,最动人的生命体悟。
这一次,让我毫无保留的,给你看看我的心。
2022年1月,经济学家比约恩•纳提科•林德布劳的辞世,让全瑞典人落泪哀悼。
《我可能错了》是比约恩人生的最后一本书,在2020年一出版就造成轰动,在多国成为畅销书冠军。
在这本读者给与“一辈子的床头书”“每一页都想要划重点”等好评如潮的书中,并不是关于宗教,也不是要告诉你如何过生活,更不是要你接受一套新的信仰。它是想帮助你活得更愉快、更自由,并以更清晰明智的方式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连结。
本书荣获:
★2020年,荣获瑞典 Adlibris书店年度最佳非虚构著作、Storytel 大奖年度最佳非虚构著作
★2021年,有声书荣获瑞典“年度之声”大奖
★2022年,荣获芬兰“年度最佳图书”(非虚构类)、韩国 YES24“年度最佳图书”
★2023年,荣获韩国Bookseed“年度最佳图书”、中国台湾博客来“年度选书”
【内容简介】
26岁事业有成的比约恩,在即将成为跨国大企业最年轻的高管时,选择抛下一切到泰国森林展开17年的出家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了称号Natthiko——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长的人”。正是佛教的智慧与修行,帮比约恩挺过17年后再回瑞典时的忧郁风暴,以及罹患“渐冻症”逐渐走向死亡的日子。
◆拥有勇气去对抗习以为常的主流价值观,是认识自己最为艰难的一步。在这一点上,我在比约恩身上,仿佛看到了昔日悉达多太子的影子。——成庆
◆“我可能错了”不仅仅是一个绝妙的书名,更是一种深具洞察力和慈悲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能改变你的一辈子。——阿迪亚香提
◆这本书真的、真的会永远陪伴我。它不仅蕴含最不可思议的智慧 ,而且温柔美丽、扣人心弦。
◆比约恩毫不畏惧地敞开心扉,带给我们此时此刻所需要的智慧,即使想挡,它也会钻进我们的心里。
◆瑞典送给北欧人真正的礼物,就是前森林僧侣比约恩。
◆在书中,比约恩用最诗意的意象说明了与自己和解的真正含义,太迷人了。
◆这本书的每个词语之间就有一种和平,当你展开它时,它也会在你身上萌芽。
◆无论你是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对生命充满困惑,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力量与启发。
2024年9月28日 已读
作者是瑞典人爱戴的心灵导师,他1992年在泰国出家,至2008年还俗,做了17年的森林僧人。书中还说作者修习[[阿迪亚香提]]的灵修课程超过二十年。从他2022年去世推知,至少2002年他俗之前就追随阿迪亚香提的灵修课了。

这书有半自传的性质,部分内容讲自己的亲历,部分则用来讲他在修行路上的所学。

作者人朴实,语言风趣。同时,他在书中所传达的佛法和灵性知识,多是来自于听闻,而不是来自于亲证。我有一刻甚至替他惋惜:8岁瞬间清明,后又入迷。出家17年,修行一辈子,仍未了生死,还要堕轮回。可,宇宙不会出错,他仍有业力要消。这也说明,成为心灵导师,也不必了生死呀。祝愿他下一世业力尽消得觉悟吧。

我个人对他做僧人的经历很感兴趣,原来寺院里也很忙。森林僧人是按照佛陀时代的僧人的方式去过修行生活(我想佛陀如果在今日,可能会敲他们的头吧),手不碰钱,生活俭朴,注重戒律与修行。

森林僧人虽然手不沾钱,但有时做什么需要钱的事的时候,也会有基金会安排好支付的事儿。泰国人见到他们就会布施,有时也用各种方式向他们求数字,好买彩票。而在西方,人们则不知道他们托钵站在超市旁是在化缘,而他们又不会主动讨要。化缘成功就得有点儿依靠奇迹的意思。不过奇迹往往也从好奇的人们张口问他们开始。

看一本灵修的书,怎么也得抓些智慧出来。除了作者反复强调的“我可能是错的”,“这也会过去”,我再列出一些:

来自阿迪亚香提:“在你需要的时候 就会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来自作者:

* 劝人放下这种事,只能拿来劝自己。

* 焦虑是我见识过的最严格与最好的精神导师。

* 放下念头与控制,转向内心并聆听、活在当下、定时在平静中休息、活在信任中。这一切都是为了探索能否有机会找到比念头更真实、更宝贵的事物。

* 被诊断出了渐冻症后作者觉得重要的是:感恩,活在当下,关注身边人,玩耍,自处,和爱人一起冥想。

祝福!
佛教 森林僧人 灵修 觉醒
佛陀纪事 豆瓣
作者: 朱岩 吉林出版集团 2007 - 5
本书以佛陀为叙事核心,从文献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早期佛教发生与发展历程了做了全新挖掘与探讨。作者从佛陀降生起笔介绍了这个来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肩负宗族振兴使命的王子的生世、成长、苦行、漫游、宣讲佛学的人生历程,并全面考察了释迦牟尼49年的传法历程及早期佛教的特点与发展状况。书中所引材料翔实引经据典,从跨度、深度都颇见功力。本书以传记体的叙事风格行文,举重若轻文风从容干练,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能轻松阅读的好书。
2024年4月20日 已读
我没有此书全本,只评读到的前六章。

作者写作的目的,就是尽量还原佛陀的本来面目,佛陀是人,是觉悟者,不是神。

佛陀本名乔达摩 悉达多,属释迦祖,牟尼乃是圣人,称其为释迦牟尼相当于我们成孔子为孔圣人,称老子为李真人。佛陀的意思是觉悟者。他生为王子,出生时有人预言其若在家则成一代圣主“转轮法王”,出家则必成大觉悟者。他的父亲自然把他向前者培养,为其娶妻成家。而他却对求真更感兴趣。身为王子的他知道喜乐不在世间繁华,于是在妻子生子时,离家求道。

他天赋过人,曾几次拜师,很快尽得传授,却认为所得并非终极真相。后又入丛林漫游苦修,修绝吸,修绝食,无论听闻怎样的方法,都会亲身的去试一试。最终得出结论,苦修与纵欲均不通,不苦不乐的“中道”,才值得一试。走出丛林,得一些食物供养,进入禅定,修不二法门,悟“缘起”之理。

释迦摩尼觉悟之后,决定传法,使得众生都醒觉。先是和他一起苦修的五位修士听法,成功。后来慢慢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他,于是便建立僧团。人多起来,聚集一处需要管理,于是有戒律。

佛陀传法讲究平等,打破印度当时的等级观念,无论种姓贵贱均接受。也破天荒的允许女子成立比丘尼僧团。僧团事务平等协商解决。

佛陀教法是无神的。后世佛教寺庙中将佛陀当做神一般,造像敬拜,为其事迹添加神话。然而早期佛教经典所记佛陀言行教法,是无神的,是反祭祀敬拜的。修佛甚至不用出家。讲究的是以智慧抵达觉悟,认识三法印。觉悟后便能知,什么是所谓的神。

佛陀不是第一个佛,也不是最后一个。
传记 佛教 宗教
禅海蠡测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东方出版社 2016 - 4
南怀瑾*重要的著作。南师有言:要真正了解南怀瑾,就要看懂这一本《禅海蠡测》。
2023年6月24日 已读
此书很见功力,前面部分介绍禅宗历史、发展、宗旨、教理、宗派、宗师、方便法门、神通妙用。后面又论禅宗与佛教内其他宗派(净土和密宗)的异同,论禅宗与道教,儒家,西洋哲学的关系,同时捎带着对道家,儒家,西方神学,古希腊哲学,伊斯兰教等这些“外道”的历史,主要人物、著作、教理都做了简单的介绍和评价。可以说读此一本,世界主要宗教的知识,都可获得一些。对我来说是意外收获。

南先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认为佛教更胜一筹,但在阐释禅宗与其他教派、哲学的异同时,并无一丝一毫的门户之见。先是分而析之,比之较之,后多采取尽力合一的态度,肯定”外道“的积极作用。若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能摒弃对彼此的踩踏争夺,向共同的目标努力,人类才有希望。

书中对佛教证悟的修定和参禅法门都有提及。读者不妨选一两种尝试修行。
佛教 宗教 思想史 禅宗
印度佛教史 豆瓣
インド仏教史
作者: [日] 平川彰 译者: 庄昆木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
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 内容简介
《印度佛教史》一书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先生论述印度佛教的通史类著作,内容详尽,叙述简洁,广泛综合东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论理分明,剖析层层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印度佛教的历史概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 名人推荐
检读这部著作,我们大体可以窥见近百年来国际学术界在“印度佛教”领域内,所注重的是哪些层面,所解决的又有哪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再注意每章所附的注释说明,则更能加强我们对印度佛教研究史的认识。作者在通史体裁的运用上,可以说掌握得颇为得心应手。这部书能译介到汉传佛教学术界是值得赞叹的。
——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蓝吉富教授
《印度佛教史》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密教”等五章,来论述印度佛教源流之生灭,令鉴往知来;并探究佛陀本怀与宗派发展,使本末有序。此书各种议题考名责实,参考资料巨细靡遗,内容条理分明,文笔深入浅出,不仅是学者专家之参考必备,也是初学大众的入门指南。本书是我研究生时期的佛学研究启蒙书,乃至今日身为教授,也常置于案头,以便教学与研究。《印度佛教史》名重国际,是学术界经典之作。
——惠敏法师
2023年6月14日 已读
为何开卷:我今年有开悟经历。开悟后,偶读心经,想起佛陀也是开悟的人。于是想要了解佛教是个啥。正好遇到读书群共度此书,故开卷。

此书怎样:从佛在世到1200年左右佛教在印度灭,又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密宗梳理下来,略写世俗历史,主要根据留下来的佛经,佛塔文化,来考据佛教教理的发展,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书很好,功夫下的足。然而,我是佛教门外汉,读的吃力。

学到了什么:佛的开悟是真的。然悟到的东西很难说清,佛尽力传法,用各种比喻,以手指月。佛教徒中两派,先学后信的有,先信后学的也有。学佛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儿。一学就用思辨,一思辨,就教派分裂。还好佛祖定下“不杀生”戒规,不然佛弟子可能早就向基督信徒那样,指责彼此为异端,送对方上火刑柱了。

说句书外话:开悟,终究是很难学来的,得修。
佛教 佛教史 宗教史 思想史 觉醒
佛陀传 豆瓣
Old Path White Clouds
8.3 (17 个评分) 作者: 一行禅师 译者: 何蕙仪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3
◆ 编辑推荐:
· 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
◆ 内容简介: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 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原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2022年7月14日 已读
我读这本书,是带着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冥想。或者,冥想是为了什么。

佛陀的答案,是要证得解脱。从苦中解脱。
佛陀真的是有大智慧的人。

读书过程中,发现自己一些受益的习惯,想法,做法,竟都有佛教的渊源,可见佛的影响之深远。当然,佛教的很多思想戒律也不是它独有的。这也不必非得辨析出谁先谁后。佛法能传,就在于它是活泼的,无需做僵死的判断。

至于那些佛陀故事,有多少是真实发生过的,有多少是后世编造的,恐怕也无法也无需辨析。

作为一个人,我宁愿自己行事,就好像它们是真的。
传记 佛教 冥想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陈秋平 / 尚荣 中华书局 2007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想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译注了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2023年2月28日 已读
我只读了金刚经和心经。金刚经五千多字,乃是般若波罗密经的总纲;而心经二百六十多字,乃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和咒。心经大概是被人诵念最多的经文了吧。我以后也会常常诵念。然而,佛经教人如何脱苦,度己度人,若已经脱苦,便不必非要执着于经文诵年了。就如同乘船过河之后,便不用再想船的事儿,而要想行路的事儿了。金刚经心经,若缩为一字,则是空,二字,则是“见空”,四字则是“诸法皆空”。修行之人,先要行般若波罗密,“悟空”。之后,可以放下般若波罗密,去做“行者”。佛有大智慧开悟了焐,可灭度众生。众生,且灭度自身,然后可以。
佛教 佛经 宗教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 豆瓣
作者: 法王晋美彭措 译者: 索达吉堪布 华文出版社 2014 - 1
当今时代,如此振聋发聩的教言,对许多人来讲,应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锐,个别人看后或许有如坐针毡之感。但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法王对某些人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2023年3月3日 已读
法王晋美彭措的言论结集。法王大师谈话的对象,应当都是其弟子或者追随者。做这样的猜测是因为他讲话的口气有时候很不客气。他也比较善于之处别人的过错之处,告诉人们不要做什么。不要心猿意马,不躁动,不贪嗔痴愚,不忘恩,不耍小聪明,不要攀缘太多,不要以貌取人、喜新厌旧、随便诽谤,不要妄言,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看这本书,必须把自己放低,才能获得真言的好处。赞叹自己、轻视别人更是不足取但法王教你的,跟有佛心,就是利他之心。要依止上师,思闻佛法,然后实际修持。要有慈悲心,感恩心。即便有所开悟,也仍不改初衷。书中还有许多佛像,可供读者观想。
佛教 宗教
You Are Here 豆瓣
作者: Thich Nhat Hanh Shambhala 2009 - 8
2023年3月25日 已读
一行禅师的教诲,百听不厌。呼吸禅,一呼一吸间,带人回归当下。我吸,我知我吸;我呼,我知我呼。行禅,让人感知身心合一,我在这儿,我到了。与人交往,学会爱语与谛听,学会唤起对方生命的喜乐。亲爱的,我在这儿。亲爱的,我为你而来。亲爱的,我看到你的痛苦,我在这儿。亲爱的,我很痛苦,你能解释你的真实意图吗?正面情绪是我,负面情绪也是我,身是我,新也是我。自己不要反对自己。恐惧来袭,要说恐惧是我,我在这儿,我会照顾好恐惧。喜乐将领,要说喜乐是我,我会照顾好喜乐。学习佛法,我不是我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y或意识,五蕴皆空。无常,无我,涅槃。一切都在变化,恒定的我只是虚构,涅磐中是无限可能,是新起点。找附近的僧伽团体一起修习,更能保持正念。多希望一行禅师还活着。可透过这书,他岂不是仍然活着?!
佛教 修行 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