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豆瓣
作者: 宋杰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4
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读懂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重磅经典!
著名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详解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国家战略的里程碑巨作!
编辑推荐:
○历史军事地理学领域经典之作,《中国史研究动态》专文推荐,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断版十余年,二手书炒至近千元。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汉中、寿春、襄阳等10余处影响历史进程的战略要地,20余幅手绘地图,50万字精辟阐释,继承并发展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理念,以动态的眼光、详尽的考证透视从先秦至宋元千余年间兵家必争之地的沿袭与演变。
○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纵横舆地间,解析军事地理中的帝国文明;洞悉成败事,演绎冷兵器时代的权力游戏。
○战荥阳,楚汉战争中的刘邦何以获得先手? 述地理枢纽如何决定战争走向;失汉中,姜维的战略失误终导致蜀汉灭亡? 论哪些地区方为兵家必争之地;守襄阳,南宋王朝的存亡竟系于一城一地? 揭山川形势如何影响天下兴替。
内容简介: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媒体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枢纽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近年最突出的,就是宋杰先生集二十年之力所撰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该书洋洋六十万言,除“导言”“附录”“后记”外,共分为十七章,不仅详细论述了从夏商到南宋末年的军事地理枢纽,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诚可谓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的一部精品之作。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4年12月4日 已读
本书很学术,分析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成为重要枢纽的,拿出来进行历史的分析,找出助其成为战争的依托地的特点特性。我一直有个感觉,战争是能量与信息的扰动,方便资源汇集,利于交战的地方的关隘和通衢,往往是理想战场。

书中介绍的地理枢纽,有夏商周三代的甘、管,春秋之郑,战国之韩魏、函谷关和豫西通道,秦汉的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东晋南朝的寿春,两魏周齐的河东,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隋末唐初的洛阳,南宋末年的襄阳。现今的来看,都是中原腹地,郑州,函谷关,荥阳,合肥,武昌,山西运城等地。成为枢纽,是因为他们处于中原的中部,无论是东西相争,还是南北相伐,都得过这些地方。而这些地方又无强兵,加上地势比较好,利于拒敌,于是成为好的战场。

由此书,理解了易中坤卦“龙战于野”的含义。我认为易经原文中的坤卦,是对战争的筹划。寻盟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定开拔开战的季节(履霜,坚冰至),理想战场的样子(直方大)、战术(括囊,包围战)的选择,甚至有起事时的服装(黄裳)。而龙战于野的“龙战”属于战法(正面战斗)。那这个“在野”是什么意思呢?

本书前几章,介绍夏商周的战争地理,作者写到,“进攻商都朝歌“的两条路线之一,“是自洛邑北上,在孟津渡河,再沿黄河北岸往东北方向进军,到达**牧野**。武王、太公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于是可知,龙战于野的野,可能是指牧野。

有阅读难度。行文中多引用古文,且配图与文字遥遥相对,读起来得前后翻看。据说作者为此书准备了42张地图,出版的书中仅仅留存22张,有所简省略。
军事 地理 战争
战争改变历史 豆瓣
War Made New
作者: 马克斯·布特 译者: 石祥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 3
《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从技术革命角度入手,将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与历史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战争改变历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2024年12月1日 已读
作者选取能突出军事科技在战役中的起决胜作用的战例,用来梳理近五百年来,人类科技发展对能量和信息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这种提高在战争中的展现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强调了技术进步应用于战争,对战略、战法、战术,等的推动作用。

技术改变战争。在战法上,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阵,骑兵冲锋,白刃战,到火药发明后的燧发枪炮,开始远程攻击。战争还是两军对垒摆开阵势。第一次工业革命将煤炭蕴含的能量通过蒸汽转化为更强的动力,动力大升级,海战摆脱风的影响。枪炮的发射速度和准度提高,杀伤力骤增,催生了躲在掩体后互相射击加炮火支援的堑壕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石油和电能使得更为高效紧凑的动力开发出来,汽车飞机轮船的发明应用于战成,提高远程杀伤力和资源输送力。到二战时,坦克装甲配合步兵和炮兵、飞机的战术,用运动战消灭了重防守的战壕战。更大型的战舰与轰炸机,能操造成的伤亡更是令人恐怖。核能更是造成终极炸弹的出现,核威慑下,世界大战的威胁似乎暂时消失。但战争仍不停歇,只是大家都避开核武器。信息时代人们的现代战争,转向情报探测加特种部队结合激光制导的精确空中打击,对装甲军团的运动战法有毁灭性打击,催生了无人机战法。同时,这也催生了令特种部队也头疼的游击战和恐怖袭击。面对化整为零的游击战和恐怖主义战争,人们还没有有效的战法。同时,战争扩展到信息网络上。在未来,随着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也许会有新的战争形式和武器,同核武器一起,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威胁。

就战例而言,本书写到了2000年后的新世纪。选写的战例,既然以军事科技变革的作用和意义为标准,同时就偏了其他因素,也很少就战争冲突的起源等外部因素做反思。

放下书本,看看当下。如今美国已经成立了太空部队,着眼于外太空的争夺和太空武器与战略的研究。眼前,就有着俄乌战争和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在进行着。军事历史学家们,该是还在研究着这进行中的战争吧。

人类还真是爱打仗啊。希望人们能看清,冲突总是有暴力之外的解决方式的。面对冲突,学会合作。愿世界和平。
军事 历史 战争
军人与国家 豆瓣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作者: [美]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李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这一重大事件激发了亨廷顿的灵感,促使其撰写了个人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来思考这一问题:在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里,国家究竟应该与代表着保守主义的军队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亨廷顿在历史语境中对军事职业的形成进行梳理,指出军事职业不仅有独特的专业技能,还通过其独有的责任和内在的科层制组织自治同其他职业区分开,因此需要将军政关系作为国家政制结构的关键问题加以处理。通过历史的与比较的考察,军政关系的基本理想类型被界定为“主观文官控制”与“客观文官控制”,前者将能够控制军事权力的文官集团权力最大化扩展,后者则最大化军事职业主义。在此基础上,亨廷顿指出,处理军政关系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是保障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
本书在1957年甫一出版即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一举奠定了亨廷顿的学术地位,已再版15次,至今仍为军政关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也始终是政治学领域必读的经典作品。
名家荐语
本书一直被认作政治学的经典之作,亨廷顿在书中极具洞察力的思想和论述,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保守自由主义的关键视角。在英文版出版60年后,第一本完整中译本得以问世,值得推荐。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会长)
该书是研究军政关系的经典之作。以文官控制保障权力平衡——亨廷顿对军队与国家关系的洞察,角度独特,启发思考。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退役空军大校)
从宪制视角理解军政关系,从军政关系拓展宪制研究视野,亨廷顿挑战了现代西方政治学宪法学研究的一个死角。这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译著。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法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陆军从军六年)
军政关系,自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性质变得模糊——其实质到底是军民关系,还是政民关系?这首先取决于政府产生的程序。亨廷顿研究“军政关系”,是民主政府下的。但即便如此,军政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远比理论框图显示的要复杂得多。亨廷顿不仅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而且运用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工具,很好地解释了两者关系最复杂的面相。这一产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对我们今天仍是前沿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军政关系的问题在美国事务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亨廷顿建立了他的基本观点,形成了他的理论框架,并且对于美国内外的发展变迁进行了精细而深刻的历史与比较研究。本书向前推进时所展现的清晰与精确,使得阅读成为享受。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纪事》(The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本书包含了关于美国及其军人的诸多洞见,在其大部分结论后都蕴藏着清醒冷静的思考……书中也揭示了许多仍然阻碍着政策制定过程的关于军事的偏见……这是一本发人深思的著作。
——《美国政治学评论》(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4年11月17日 已读
很喜欢亨廷顿的这本军事政治著作,他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汇报观察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体制下,职业化了的较为自治的军官集团与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军事与政治在思维、伦理和实践中的体现。



从军官职业化的历史开始讲起,亨廷顿很快在理论上确定了军官的职业化特征和军事伦理。军事力量是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而现代军官集团是一个职业化团体,现代军人也是职业化人员。作为一个职业团体,军方有其自身的目的,责任。军事伦理坚持:“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军人为政治家服务,文官控制对军事职业主义而言必不可少。并且,服从被提升为军人最高级的德性。” 而军事职业注重集体,力量导向、军国主义、和平,“是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的”。

在讨论军事思维与20世纪主流意识形态关系时,亨廷顿指出军事职业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有所抵触,只与保守主义更为相合。而军事职业伦理倾向在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冲突时,采用文官控制军事的策略,并且区分了主观文官控制和客观文官控制,并且认为客观文官控制更能适应保全军事职业伦理。

接着,亨廷顿分析了德国与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军方表现。,认为二者虽然都被称为军国主义,但在职业伦理上与政治的关系上,德国军方(特指国防军,而非纳粹掌握的的党卫军和空军)大体保有职业伦理,却因政治主导军事,(而让许多将领和军官被清洗);而日本的军人并没有遵循军人不干政的职业伦理,而以军事主导了政治。

书中最大篇幅,亨廷顿用来分析美国自建国到二战后的历史中军事政治关系,来展现其理论在美国史中的体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美国骨子里是自由主义,而美国的保守主义是自由主义里早期的,被激进派放弃的那一部分。对照现实,的确如此,比如,原本的商业自由主义,已经被当前的激进左派中的进步主义、觉醒主义左派视为保守了。

军政关系是动态发展的,理论也会随现实更新。希望军政关系发展中,军人能保持自己的军事伦理。强者自强,以维护和平。强者挥刀,向更强者。滥用力量欺负弱小者,懦夫。
军事 历史 政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军 豆瓣
The Roots of Blitzkrieg:Hans von Seeckt and German Military Reform
作者: 詹姆士·S.科鲁姆 译者: 周思成 / 张贤佳 2021 - 4
作者科鲁姆以魏玛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领导的时代为重心,描述了一战后德国在战略战术、武器研发、编制、训练中为本国未来战争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性变革。除此之外,一批富有远见的德军军官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装甲战术家恩斯特·福尔克海姆和空中战术家赫尔穆特·威尔伯格。最后,得益于这些实干家和他们付出的努力,魏玛国防军重获新生,并由此发展出了在后来辉煌一时的“闪击战”理论。
2024年11月19日 已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裁减军备,只允许留军十万,各种武器从种类到数量,全部有限制。军事发展在监管之下。然而到纳粹时期军备扩张,二战开始闪电战震惊世界。站在一站后的角度,世界上的列强,看上去只有德国正确判断了未来战争的进程,实施了正确的战术。而这一切,据本书作者所说,要归功于1919年开始任魏玛国防军的汉斯 ·冯 ·塞克特和其麾下的军官制定和实施的战略和战术。

虽然德国一战战败,但冯 ·塞克特指挥过的大小战役战斗,未尝败绩。战后,他参与《凡尔赛条约》会谈,目的就是尽可能保全国防部队。之后,在帝国军队残骸之上,建立了魏玛国防军。冯·塞克特和总参谋部大多数人通过战争研究得出结论,运动战是更好的战争形式,它实际上就是“未来的战争”。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谋划、训练军队。冯 ·塞克特倡导通过自愿招募而非征兵制来组建小而精的专业部队;支持战术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研发现代坦克和飞机等各种极其现代化的武器。军队的精英化,技术化,摩托化,运动化,体现在其军事条例和训练中。

魏玛国防军用在外国设立分厂,或者将工厂迁往国外,在海外进行现代武器研发和试验。同苏俄合作实验坦克飞机毒气,训练空军飞行员。在没有空军的条件下,通过演习中加入空军战术为部队培养够理解空地协同、空中侦察和战术对地支援的军官。

1926年冯 ·塞克特卸任之时,魏玛国防军已经从上到下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训练,羽翼已成。规模小、装备不全的德国国防军,成了当时世界上为大规模作战而训练得最好的军队

补充书之外的小知识:冯 ·塞克特曾作为国军德国顾问团的第3任总顾问,于1934年5月至1935年3月在华,任内倡议建立德械化的教导总队奠定了不少国军现代化的基础。
军事 历史
善战者说 豆瓣
作者: 宫玉振 中信出版社 2020 - 8
没有一家企业不面临竞争,也没有一家企业不需要战略。
2020年以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竞争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因时因地制定发展战略?如何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智慧如何帮助企业增长?
作为一部流传2500多年的兵法,《孙子兵法》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推崇,就是因为很少有人对战争与取胜的思考和理解,能像孙子这样透彻与深刻。它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换言之,《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竞争理论的专著。
用从战争这种残酷的“强竞争”的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竞争方法,来审视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竞争的本质,以及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本书作者在军事科学院从事了10年的战略与兵法研究,在北京大学从事了16年的战略与领导力教学,具有军事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背景。在26年研读《孙子兵法》的基础上,作者从“学会战略性思考”这一主题入手,打破《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从中提炼出孙子核心的12个理念,分别从组织管理的深层基础(五事、七计)、竞争战略的九条原则(全胜、先胜、任势、击虚、诡道、并力、主动、机变、先知),以及领导力的基本内涵(将道)入手,旁征博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系统阐述了《孙子兵法》之于管理和经营的启发与应用,协助管理者也成为一个“善战者”。
亮剑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都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人生注定要成为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