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为什么长大? Eggplant.place 豆瓣
Why Grow Up?
8.7 (6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奈曼 译者: 刘建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4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2024年7月25日 已读
这本的题目和封面让我以为是本育儿书,旦它是哲学小册子。也是,为什么长大,是小孩子或哲学家才问的问题。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通常都很难回答。回答的时候,人们往往是通过描述事情是怎样的过程(实然)或者阐述事情应当是怎样的(应验),而不知不觉的把Why变成了How。

本书涉及的长大,既是哲学思想层面的,又是个人成长层面的,二者互为比喻。作者认为康德的哲学是成熟的哲学,而把康德的主要影响者卢梭和休谟,放到了也许是青年的位置。更把斯多葛主义,柏拉图主义放到了也许是幼年的位置。

作者对康德推荐有加,认为对康德有影响的是卢梭的重视应然的理性主义描述与休谟的重视实然的经验主义叙述,而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别与张力,是成长的动力,而懂得二者平衡则是哲学成熟、人类成熟的标志。而斯多葛主义,则受到批判,被认为是奴性的。我看向内求,是作者这类追求社会正义的所谓进步主义人士所不可能接受的。

看作者说话太累,一个小破事儿,除了翻来复去,还要一本正经的引经据典。看不到作者有什么创见,而是不断的回到卢梭,休谟,康德。对斯多葛的误解和对别人观点的大量转述和引用,让这本书更像是给康德做广告。
哲学
逻辑哲学论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1 - 7
◆出版一百周年,改变了当代哲学方向的一部重要著作。
◆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一本哲学著作。
◆本书由七大命题组成,每一个命题都由好几个次级命题组成,严肃而优美。
◆维特根斯坦用命题标注法勾勒出了大大小小的路径,好象指出了一条条清晰的道路。但是这些路径又彼此缠绕,有的似乎相互矛盾,把挑战者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敏倾情翻译,万字导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个人以及哲学世界。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在早期分析哲学运动中被奉为经典。作者从“世界时一切发生的事情”到“对于不可说的,人们必须报以沉默”的论述,都成功地为世界划定了一个界限。书中所提到的“原子事实”、“事态”、“对象”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就该书研究者悉心探讨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
2024年3月23日 已读
维特根斯坦打算写一本书说尽哲学。他想让所有哲学家闭嘴,哲学之内不必言说,哲学之外哲学家不知道。“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当然,似乎没有哲学家听他的。

读的黄敏译本。不讨我喜欢,以至于读到第三句“确定了这些事实,并确定了这就是所有事实,世界也就确定了。”我就因不能同意而读不下去了。然而另外一个版本翻译“事实为诸事实所规定,为他们即使全部事实所规定。”就可接受多了。

因世界不可被事实确定,世界有不可确定性。用“规定”就可以接受。

我对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理解:世界存在,人借助语言描述世界,为世界画像,形成自己的世界。描述即命题即句子。句子符合逻辑,逻辑是句子的抽象,其形式可用符号表示其形式,可以用符号推理。哲学只能是演绎的。演绎逻辑命题是重言式的,其结论确定的,也就是自明的,无须解释,与世界没有关系。因果律是幻觉。归纳不是逻辑,是概然的。个人用语言构筑世界,“自我”是世界的界限。现代世界是基于语言的幻觉。

一些评论:言辞语句非真相。可描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符合逻辑的描述是描述的一部分。世界有不可描述不符合逻辑的部分。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可以指向,尝试,体验,投入。此书应当做成思维导图形式。

有哪位哲学家会闭嘴?
哲学 逻辑
完美的真空 豆瓣
Doskonała Próżnia
9.2 (1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赵刚 / 孙伟峰 2022 - 3
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外星人?因为我们早就被发现了。
比《三体》早40年揭示更深刻的宇宙博弈!
人类一直孤独地仰望星空,2500亿颗恒星中,我们从没发现一个外星人。
因为,他们一直在暗处看着我们。
宇宙是巨大的棋盘,地球只是一颗棋子,作为玩家的高级文明早早 落座,监视着沉默的宇宙。为什么宇宙必须沉默?为什么弱小的我们依旧活着?
莱姆被誉为“科幻界的博尔赫斯”,他写下16篇不存在的书的书评,以荒诞讽刺的玩笑,在科幻与哲学的边界,解决人类真正的问题——存在。
翻开《完美的真空》,感受科幻悖论、逻辑谜题、文学实验、哲学思考,化身白痴、哲人、疯子、上帝,玩一场烧脑的思维游戏!
【编辑推荐】
◆ “在我写作《三体》的时候,我认为书里的很多想法和创意都是我自己首创的,包括其中对宇宙规律的一些想法,但我发现很多这样的想法在《完美的真空》里早就有了。”——刘慈欣
◆ 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能获诺贝尔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 智商180的科幻天才莱姆,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世界销量超4500万册。
◆ 刘慈欣、戴锦华、梁文道、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冯内古特、安东尼·伯吉斯、道格拉斯·亚当斯、厄休拉·勒古恩等一致推荐莱姆。
◆ 从过于大胆、难以直言的思想,从白日梦中的一切,我得出了这本书。——莱姆
◆ 翻到第224页,原来宇宙只是一场博弈游戏!
【典藏版价值】
① 知名科幻研究专家江晓原导读,比较分析《完美的真空》和《三体》。
② 莱姆基金会授权,特别收录番外《论杜撰》。
③ 莱姆基金会授权,收录多张莱姆珍贵照片。
④ 莱姆御用插画师Daniel Mróz授权封面,精美双封。
⑤ 随书附赠莱姆金句书签。
⑥ 顶尖译者首次从波兰语直译本书。
【名人评价】
◆ 如果我得带一箱书去荒岛,里面一定会有莱姆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三体》作者 刘慈欣
◆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莱姆)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特·冯内古特
◆ 波兰的不世出的小说大师、科幻大师、未来学家、很古怪的哲学家。 ——梁文道
◆ 莱姆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zui智慧、zui博学、zui幽默的一位。——《发条橙》作者 安东尼·伯吉斯
◆ 莱姆是卡夫卡、阿西莫夫、哈勃·马克思卷一块儿掉进了奇妙兔子洞。——《底特律新闻》
【精选篇目简介】
◆ 宇宙的博弈游戏 ◆ 元宇宙的原生居民
◆ 鲁滨逊的庄周梦蝶 ◆ 吉迦美什的无限世界
◆ 人生规划有限公司 ◆ 落魄天才寻找计划
2024年3月1日 已读
形式上,这是一篇书评集,每章评论一或两本书。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评论的书,并不存在。每个章节所评论的书,其作者,内容,纯属编造。由此,书评本身,也因为评论对象的虚无,而变成了杜撰。因此,这一本书看似非虚构的书,完完全全的是虚构。

作者为什么写这么一本书?他虚构的一切,让你感到非常的真实。然而借助虚构,他更能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不为真实所束缚。

然而,我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完美的书。题目取的好,形式独特,艺术性强的不得了。内容非常棒,作者广博的很,其创作的“书评人”,数学,逻辑,医学,心理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手到擒来,称职的的很。作者非常善于在各种学科截取碎片,将其连缀成美妙的知识与思考之网。

我还是推荐它给任何人,尤其是喜欢科幻的朋友。至少,即便体会不到莱姆想表达的一切皆空的深层道理,至少也能看看,作者能在完美真空中创造出多少好玩儿的东西,思想,哲学……
哲学 文学
论语 豆瓣
8.1 (55 个评分) 中华书局 2006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这本书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张燕婴作了晓畅通俗的白话翻译。文白对照,并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
2024年3月1日 已读
孔子生逢乱世,想要秩序。孔子讲学培养君子,恢复周礼,是他建立秩序的方式。

何为君子?孔子眼里有大人,有小人,君子居中,通于上达于下。大人指王公诸侯贵族,小人是平民百姓。君子是臣子,官员,知识分子,学者,社会的“中间”力量……也可对应职场的中层管理者。
君子该做什么?有人误会孔子,说他不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劳动人民。这是误解。孔子自己说只擅长君子之道,打仗的事儿,种地的事儿别问我,我不会。他追求秩序,就是大人君子小人各司其职。万古流芳那是做王的要追求的。种地耕田,为食物奔波那是小民的指责,君子谋道不为食。要做君子的话,就不能求名求食。做君子的要事上食禄,把下面的情传给君王,把上面的令传给民众。替上面办事,拿工资。名归上,食归下,礼归君子

怎么做君子?行礼,守仁。礼是周礼,孔子说夏礼殷礼他只能言说,周礼他则会做。《翦商》中说孔子知道殷礼是要人祭的,故不行殷礼,这是孔子的仁。仁,说到底是说要如何处理关系。对上,对大人,要忠;对下,对小人要义,也就是公平。还有对同是君子的朋辈,要信,讲信用。

如何学做君子?读《诗》以知言,学礼以立。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不但要学,而且学而时习之。

如何评论论语?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对他人的评价。他对大人评论,是看他们是否有道有德。对平辈或弟子等要做君子的人,是看他们是否知礼、有仁、好学。对小人,是很少评论,反而关爱有加的。孔子晚年,很可能有了某些思想改变,不再那么执着于克己复礼了。曾在跟学生们谈理想时,说与其梦想辅佐统治千乘之国,不如趁着好春光去游泳玩乐。也曾说过“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的确,有什么可说的呢?做甚么君子呢?乐呵乐呵得了。
哲学 经典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豆瓣 Goodreads
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M·克莱因 译者: 张祖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4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是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M·克莱因的一部力作。自1953年在美国出版后,多次再版,深受西方文化界、数学界欢迎,其影响经久不衰。《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系统地阐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数学与文学、绘画、哲学、宗教、美学、音乐、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文化领域的内在联系,详细而透彻地说明了数学对西方文化、理性精神、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证明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024年2月13日 已读
非常喜欢作者对数学的看法。

数学在指导对现实世界的发现时有用且重要,说它是人类哲思与科学的基础也撑得起。数学有创造性的美,常能揭示世界的奥秘。人们说它是“一个知识体系,一种实际工具,哲学的一块基石,完美的逻辑方法,理解自然的钥匙,真实的自然,一种智力游戏,理性的冒险,美感的经验。”

然而作者清楚明白的指出,数学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演绎方法,又是表达人类创造性的艺术。然而数学本身,并不是真理,它是人之造物。它可能描述和揭示了什么,但用罗素的话说,我们既不知道数学中“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说的是否正确”。

数学“真理性”的丧失,正如作者所言,不应让数学家担心害怕。这正好将人类从对数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去创造更加美丽和自由的数学。就如同摄影几何,球面几何和伪球面几何对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所做的颠覆那样,就象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颠覆那样,数学家们应去质疑公理,去质疑基础,去创造新数学而不必管是否符合已知的现实。

数学的基于逻辑的演绎,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除去它,人类至少还有常常是数学创造起点的直觉与想象和科学中常用的实证研究。
哲学 数学 物理
语言哲学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5
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语言哲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陈嘉映老师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2023年12月28日 已读
20世纪的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以语言为课题,主要是做概念思辨的工作。语言哲学以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以及语言或语词的意义为中心问题。本书以分别以哲学家和哲学问题为主线,介绍几位分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在在这一时期内重要思想流变。哲学家有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莱尔,奥斯汀,蒯因,戴维森,语言学家则有索绪尔和戴维斯。主要问题则讨论了专名问题,词语内容与概念意义,比喻,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语言转向肇始于弗雷格用逻辑探索语言语法的努力,经罗素的数理逻辑语法到维特根斯坦想要建立一个逻辑语言的尝试。陈嘉映很迷维特根斯坦,对他不仅拿出两个专章做介绍,并且在介绍其他论者思想时,不停的与维特根斯坦思想相比较。不过维特根斯坦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的逻辑语言思想还是转向了比较偏向自然的日常语言研究。维特根斯坦的突出之处,在于他承前启后的地位。语言学家里,索绪尔是公认的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之间重新架起了桥梁。

从书的体例来讲,每章里作者都安排一节作为评论之用。但有趣的是,他几乎没有耐心等到评论之时,而是在该叙述哲学家主要理论的时候,就插进自己的评论去。这种夹叙夹议常常妨碍读者弄清某个观点究竟是属于他陈某人还是他介绍的学者的。

我对语言的观感:一个人要表达某个意思,便驱动自己的骨骼肌肉、震动声带,写出语句或发出声音,成为物理表达。而物理表达一旦脱离个体,便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语义震荡,它有可能产生多个意思,每种意思出现的可能性各异。然而,最终这些物理表带被接受者接受,在接受者的思维解读下塌缩成某一个意思,至此语言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是否互相理解,取决于两个人的世界和语言系统有多大差别。
哲学 语言学
意义地图 豆瓣
作者: 【加】乔丹·彼得森 译者: 杨立华 / 孙闰松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1 - 8
这是一本心理类图书。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意义是人的终极命题。人对于世界的意义,也就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意义之外无意义。不管是更在意内在感受,还是更在意外在影响,我们总是会在意点什么,只要在意了,就是有意义的。
本书从人性的层面,从人际的视角,探讨了人如何活出意义的心理和精神路径,描绘了属于人的意义地图。
我们都乘坐在属于自己的意义之舟上,时刻在掂量自己生存状态的优劣,计较自己生活旅程的甘苦,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虚实。
意义有大小之别,人生却独一无二。有的人选择将意义附着在个体生命的绽放中,有的人选择将意义融入群体生活的展开上。选择即意义。
意义是人的本能最深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让自己的内在与外在世界恰当融合,意义会被开拓。如果一个人拒绝内在成长,意义就会被限制。人认知意义,人实践意义,人活出意义,始于本心,终于本心。
本书是一面助人觉醒的明镜,可以映照一个人在生活之路上步履的方向和深浅,可以看清一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前行的智慧和勇气,可以帮一个人遇见更真实的、更好的自己。
2023年11月22日 已读
读中文版是因为我读英文版时,常常觉得不能理解彼得森的意思,正如他读荣格时的感受:“说的是我不理解的观点,讲的是我听不懂的语言。然而,他的话语不时地击中要害。”然而,中文版使用了魔法,把560多页的英文书变成了200多页的中文书。书的副标题从学术味较浓的“信仰的架构”变成了鸡汤味的“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文译本也没能帮助我深入了解原作,因其所做的大量删节,恰巧把我看不懂的部分都给删没了。

原书中,作者的研究出发出发点是理解人类为何有“恶行”。他想要找出人是如何认知世界并在其中行动的,并想要找方法对抗或消除恶行。他研究的重点,最后落在人需要意义。他认为恶行是从否认意义开始的。而个人要想找到意义,就应该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去探索,而不要陷入虚无。

作者从出发点到结论,走了很长的路。他带读者从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入手,详细介绍了个人是怎样认知和应对已知和未知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实然”认识的过程的。中文版大概只保留了这一部分。在原著中,作者还通过跨文化的文本比较,引导读者比较东西方文化经典文本,尤其是神话、宗教故事中对已知和未知世界描述,形成对世界的“应然”理解。前者构成个体的心理,后者构成集体心理蓝图。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人格,架构起意义地图。

我个人很喜欢彼得森和他所做的事儿。然而,我必须指出来,他的意义理论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他之所以认为意义重要,是因为他害怕,害怕否定意义会带来邪恶和杀戮,而意义会带来探索和理解。这个前提恐怕是错了。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很少因为发动者没有意义感,相反,他们都是有追求的。或是追求生存或正义,或是追求建功立业,或是复仇,或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之类……。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的人,反而不会瞎折腾,更不会暴起杀人发动战争。但在彼得森眼里,认为一切都无意义的人,都是在欺骗自己,同时也是可怕的。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作者,愿他早日超越恐惧。

其他方面,我认为彼得森这本写在24年前的书,仍然值得推荐,五星推荐。这当然是指英文原本所说。至于这删了接近一半的中文版么……,如果你不懂其他语言,你又有什么选择呢?
哲学 心理学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etaethics 豆瓣
作者: Tristram McPherson (Editor) / David Plunkett (Editor) Routledge 2017 - 3
This Handbook surveys the contemporary state of the burgeoning field of metaethics. Forty-four chapters, all written exclusively for this volume, provide expert introductions to:
·the central research programs that frame metaethical discussions
·the central explanatory challenges,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inform contemporary work in those research programs
·debates over the status of metaethics, and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use in metaethical inquiry
This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ith a serious interest in metaethics, from those coming to it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ose actively pursuing research in the field.
2023年11月9日 已读
伦理学是研究人世间的对错好坏的学问。而元伦理学是研究伦理学的学科。元伦理的目的是解释伦理学中使用的语言和思考,查看他们是如何指向现实的。

换句话说,元伦理不研究具体的道德困境或伦理难题,或建立有关好坏对错和良好生活的理论体系;而是在更高一层,研究各种伦理学的范畴,分析工具,理论框架,其实用的思考和言谈的本质,推理和判断的语义和逻辑上的结构。它不回答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回答一个理论在研究和回答伦理问题时,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思想,什么语言,什么概念,思想和语言指向什么。

元伦理派别众多,关心语言真实性的语言学派、专注陈述的含义的语义派,认为道德价值可以从自然事实推导出的自然主义派,认为道德价值超于自然实在的非自然主义派,认为道德是情感、命令和意愿的主观表达的非人之主义派等等。

元伦理讨论的是“伦理学是什么”,是个“实然”问题,看上去比规范伦理学讨论“应然”问题更“不虚”。伦理学关注人类行为和价值观,但我仍认为不值得在上面浪费时间。
伦理学 哲学 道德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豆瓣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 11th Edition
作者: [美] 雅克·蒂洛 / [美] 基思·克拉斯曼 译者: 程立显 / 刘建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8
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什么是美好生活?
伦理学领域的创造性杰作、广受欢迎的伦理学权威教材
著名现当代伦理学家周辅成审阅推荐
为身陷道德困惑的人们指点迷津
★编辑推荐
▶广受欢迎的伦理学权威教材 自1977年初版以来,四十余年历经十次修订,始终紧跟当今世界的前沿理论动向和案例研究
▶知行合一,高擎人道主义伦理学旗帜 通过综合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作者致力于把伦理学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提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原则,重视知行合一的美德伦理学
▶贴近生活,为身陷道德困惑的人们指点迷津 以培养正义感和健全的公民人格为夙愿,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价值,本书致力于帮助每一个道德主体解决道德困惑,进而改善社会风气,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化和公正化
▶博古通今,创造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共鸣 兼采古典与现代伦理学之精华,汲取儒家伦理的中庸、和谐与仁义合一的道德理论,并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视为美德伦理学的两大代表人物,为读者奉上了一堂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道德伦理课
▶译文上乘,名家推介 伦理学大师周辅成老先生审阅推荐并数易其稿亲笔作序,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魏英敏、王海明等大力推介
★媒体推荐
我希望为发展我国的伦理学而努力的同仁们,真正以西方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借鉴,更加努力前进,让中国的伦理学,最终赶上和达到全球的领先地位!
——周辅成,著名现当代伦理学家
★内容简介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四十余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的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知行合一”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2023年11月9日 已读
伦理道德学的书,觉得真扯。伦理就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区分对错好坏。道是讲是什么,德是讲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上,还分出了应用伦理和元伦理。

看到最后,我发现自己是个无道德者。

道德和伦理这个东西,就是人们自己发明出来的,目的挺好:一为过良好生活,二为判断冲突纷争。但说到底,道德就是评判。我是无道德者,我主张不要评判。

评判,不需要任何基础,是个人就会。学不学伦理学都差不到哪儿去。

可笑道德家门还在那里一本正经的争论。我跟他们哪一家都说不到一块儿去,他们之间最爱做的事儿,也是争论。默认的价值不一样。功利主义说utility价值,康德说人本身的价值,罗尔斯说自由平等的价值,亚里士多德说美德的价值,争什么争。我是无道德者,说什么都没价值,一切都有价值等于一切都没价值。

价值是主观。当我看到本书把价值强扭出了客观性后,就知道整个伦理道德体系不过虚构。

伦理道德处理不了纷争。真想处理,还不如学学沟通与谈判,谛听和爱语。
伦理学 哲学 道德
公正 豆瓣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8.7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社会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
这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带领我们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2023年11月9日 已读
公正,是人间的游戏。跳出人间,才知公正只是思维虚构的存在

改编自作者的哈佛公开课《公正》。此课程借日常生活中的争议问题向读者介绍伦理学的主要派别和理论,其介绍的主要理论,同乔纳森·沃尔夫《道德哲学》中的大部重合。本书实际讨论的是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其话题范围远超公正这个主题,涉及如何思考是好坏对错,和如何过良好生活。

书中举例了许多现实问题用于哲学讨论。而讨论的那些事,伦理学家往往也不能做定论。其实各种议论,也是于事无补马后炮。学者整理出理论,也没人听。正如作者在课堂上发现的,学生们,即便没有受过伦理学训练,也常出来反对书本上的高论。有些思维实验,离实际生活很远,比如:电车实验,左拐撞5个右拐撞一个,往哪边儿拐。你要是司机你怎么办?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答案。而我,正好不同意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要是我,我刹车。我不刹车死人算我的。车往那边走?爱往那边往哪边。那边也不走,直接出轨摔死我,我认。

伦理道德完全是人的思维建构,是基于偏好的评判。这种评判的最终功能,是给人类建造一座思维的牢笼。可惜,由于没有什么约束力,只能关押那些愿意待在里面的人。

有朝一日你能放弃评判,消解了道德,才能过上符合道的生活。
伦理学 哲学 道德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8.8 (21 个评分) 作者: [英]乔纳森·沃尔夫 译者: 李鹏程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怎么做才对?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这些我们日日面对的问题,追问下去,就会触达道德的本质。
因此,道德哲学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事业,而是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的省察。追寻良好生活,意味着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索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想都不想就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
为了这样的道德启蒙,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结合几十年的哲学思考与道德实践,为每个愿意探索人生幸福根基的人,写下了这部明晰晓畅的通识著作。他从头梳理2500年的道德探究,使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在交锋中相互阐明,让众多大思想家的洞见成为我们时代的道德资源。从古典时代到21世纪,道德哲学追问至为根本的问题,也不断回应每个时代中至为切近的问题。理性的思考加上共情的理解,在质疑、挑战中完善思考与实践,这是形塑道德人生观的途径,也是道德进步的动力。
----------
1. 牛津大学重量级哲学家,广受期待的通识新作。
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治学30多年来著述丰厚,他始终留意将哲学带出书斋,看重思想对现实的改变。他此前的通识经典《政治哲学》已成为标杆之作,而这本《道德哲学》则是他全新出版的通识作品,用他一贯明晰晓畅的语言风格,为以追寻良好生活为重要目的的道德哲学,贡献了一部新的通识经典。
2. 整合2500年思想资源,梳理三大流派,解答当下道德困境。
对于“怎么做才对?”“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这两个关系到人生幸福抉择的核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而从亚里士多德到边沁、康德,再到当代的罗尔斯、安斯康姆等等,2500年来的哲学家也有极为不同的洞察。在《道德哲学》中,沃尔夫梳理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从结果、动机、品格各个方面讨论我们如今面临的道德难题。
3. 分章回顾、延伸阅读、术语解释、关键词索引,把握道德哲学的关键问题。
《道德哲学》从哲学思考、道德推理的基本开始,整合大量思想资源,回应种种当下议题。为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有方向感,沃尔夫在每一章的末尾设置了回顾和延伸,在附录提供了简明的术语解释和丰富的关键词索引,希望了解道德哲学、关注伦理议题、做出进深研究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4. 哲学推理、思维实验、生活案例,借助哲学工具告别盲从,重塑道德人生观。
道德哲学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事业,而是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的省察。追寻良好生活,意味着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索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想都不想就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沃尔夫希望读者能够获得独立运用理性的工具,因此,他详述了哲学推理的基本方法,回顾了2500年来道德思考及实践在质疑、挑战中完善的过程,用思维实验、生活案例等方式,启发我们告别盲从盲信,运用哲学的工具过好自己的人生。
2023年11月6日 已读
伦理与道德哲学是一回事,说到底,是解决人际冲突时的指导原则和行为指导。道德在无冲突或冲突不在人之间时是无用的。

作为高校教材,本书介绍了道德哲学史上的主要代表思想,其中给边沁的功利主义,康德的道德准则和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性论给的篇幅比较多,对道德的宗教根基,自然法根基都有介绍,自利主义,虚无主义,相容主义都也都有涉猎。从现代哲学家们的女性主义和种族主义视角对经典道德哲学的批判来看,书中介绍的各种伦理学思潮,至今在西方也没有个统一的见解。人们并不真正的知道,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

书中对斯多葛主义的介绍,是拿来与亚里士多德、基督教道德和康德的道德哲学做比较时提到的,并没有系统提及。个人认为这是个损失,斯多葛哲学完全可以引导个人过良好的生活。良好与道德,几乎可以划等号。

如果美国的道德哲学入门课就只教这些,还是挺让人失望的。它只教学生哲学家如何看待道德,思考道德,和使用道德看待外在问题。并不引导学生如何利用道德哲学考察自己的行为,思想与动机。

最后说一下我的个人偏见:书里所有的道德哲学上,没有比斯多葛主义更高明的。
伦理学 哲学 道德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豆瓣
BEING A HUMAN
作者: 【英】查尔斯·福斯特 译者: 傅临春 文汇出版社 2023 - 1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是什么生物。这本书试图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我不相信书本会给我任何答案——你也不应该相信这本书。我走出书房,走进荒野,尽可能回到了过去。”
作者亲身模仿獾、水獭、狐狸、赤鹿、雨燕的生活方式,写出了Being a Beast(《动物思维》),而在本书Being a Human中,作者也想通过某种方式(带着儿子,茹毛饮血,荒野生存),模拟重回三个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段: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3.5万到4万年前)——那时人类首次表现出了考古学家所说的“行为现代性”,那时的人,与土地和许多物种有着亲密、虔诚和令人欣喜的联系。他们活得很长,少有疾病,而且几乎没有人类暴力的证据。最早的人类艺术出现在欧洲南部的洞穴墙壁上,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艺术之一。作者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的时代。“野蛮人”比起现代人,更快乐、更高贵。
②新石器时代(约始于10000年前)——人类开始管理土地,种植自己喜欢吃的果树。流浪者停止流浪,他们的地理世界变小了。他们不再需要了解大量的物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对一切事物的敬畏和依赖转变为对少数事物的控制。人类开始被控制。他们必须待在自己的居住地,定居带来了政治、等级制度和法律。生命缩短,瘟疫蔓延。人类不再被季节的循环所推动,而是被供需所压制。编纂和束缚扼杀了思想。艺术中出现了窒息的痕迹。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开始变得无聊和痛苦。
③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启蒙运动继续并系统化了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革命。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和自然正式分离。作者认为,在那之前,一切都孕育着某种灵魂。启蒙运动将灵魂从非人类世界中清除出去。宇宙现在是一台机器,基督教思想的革命让人类被允许在一段时间内依附自己的灵魂。达尔文最终把它拿走了,让我们成为机器中的机器。
现在,将人类视为经济人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世界上只有物质,我们也只是物质。我们身处假定我们是原子实体的经济结构中,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感到不快乐。我们是需要灵魂的,与自然有连接的人,我们能有的,是沉闷的、贬低人的自由市场辩证法。
这本书是一个人类尝试去感受这种联系。作者来到荒野之地,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与思考,将这种亲身地模拟过去人类历史中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出来。同时,作者将对人类历史的思考,融入了这种描述——我们什么时候发现“自我”的?这种发现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原子化、物质化的?我们在何时丢失了灵魂?!作者用亲身经历,强烈地批判了现代性,甚至批判了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号召我们与自然,重新发生联结,找回生而为人的旧石器时代的灵魂。
2023年10月1日 已读
[[查尔斯·福斯特]]不是一个仅仅依赖理性来认识世界的人。比起把世界当作观察,分析和思考的对象,他更愿意去通过自身感官去身体力行的验证自己的疑问。这次,他的疑问可以凝练成:我是谁,又从哪儿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带着他的儿子钻进了丛林。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夏季野营,他们是选在了冬天进入,体验的是风雪萧瑟,缺少食物的自然,就如同我们的先祖在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跟随者他们的,是他的先祖X和X的儿子。和他死去的父亲的灵。

然后,同样的方式,他考察新石器时代和启蒙时代。

这种方式可不怎么科学:甚至有读者评论这是反科学的书。说这话的人大概忘了,科学的本质就是怀疑和反对,不然人们得生活在新冠疫苗100%有效、能防传染和安全的虚假宣传中呢。

人怎么才能认识自己?在我看来,福斯特选的是唯一的路:别光在实验室里试验,办公室里思考。你得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到现实里去思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那就到产生意识的条件下去亲历一番。你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总之,得试试才知道。

有勇气去试的,在当下世界,是异类。

福斯特考察的不仅仅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的狩猎采集靠自然馈赠过活,他还去体验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对世界的改造,启蒙时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改造。他不喜欢这种改造,认为人们一步步的把自己关进了物质和思想的双重牢笼。那些城市,农田,被藩篱和墙壁分割的空间,被称为家和工作单位的建筑,是盒子般的物质牢笼。科学,哲学,社会学等等,是链条般的精神牢笼。

人还走得出自己创造的虚假来吗?人还能认出自己的真我,和真我相处吗?

有的人可以。

我应该也可以。可,我又是什么呢?
哲学 意识 觉醒
我是谁? 豆瓣
Wer Bin Ich: und wenn ja, wie viele?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译者: 钱俊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5 - 11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anz),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及媒体人
欢快、诙谐并且通俗易懂。
——《奥伯迈恩日报》(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畅销的哲学书,简直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错!这本书证明这个论断错了!从来没有一本哲学实用书可以像它一样厉害!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2023年9月23日 已读
本书不回答“我是谁”,是回答“人是什么”。作者认为也不必直接回答“人是什么”,而可以通过回答“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来间接回答“人是什么”。于是按照对这三个问题,作者组织起这本哲学入门书,介绍哲学史中的重要思想与人物。

完全不同于那些把哲学按照时间线从古希腊讲到现代的哲学史,本书作者并没有把这本哲学史是局限在哲学或者历史中。它的特色就是大量的引入了生物学,心理学,脑科学的思想结合哲学来回答上面三个问题。一共34章,每章的标题都都是一个哲学问题。在介绍完了相关的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思想和发现后,往往又用几个问题来结束。作者目的很明确,用有趣的问题引发对哲学的兴趣,然后再用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辨。在哲学中,答案重要性不是第一位的,思辨才是。

我的收获,是认识了[[马赫]],[[罗尔斯]],重新认识了[[卢梭]],[[大卫•休谟]],[[康德]]。这些人才是真正清醒的哲学家。另外,还得以看到发明双链笔记的[[卢曼]]的学术上的以沟通为出发点发展出关于爱情的本质与功能的工作。
哲学 心理学 脑科学
我是谁,或什么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 [美] 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舒文 / 马健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7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2023年9月20日 已读
这是一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有小说,有灵性经验,有思想实验,有哲学论文,共27篇,提出问题,摆出不同思想者的观念,引读者思考,去探寻答案。

我是我是被“我是谁,或什么”这个题目吸引的来读此书的。此书原名: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可见书中想要探讨的问题是,自我是什么,灵魂是什么,以及思维是什么。中译本书名显然认为这三个词都可以被“我”这个词替代,我同意。对我来说,中译本书名更高超。但显然,本书的原来的编纂者认为自我,灵魂和思维是不同的。

如果让我给书中27篇文章排个序的话,哈丁的《无头有感》第一,斯穆里安的三篇《上帝是道家吗?》、《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和《一桩认识论噩梦》并列第二,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与我》第五。哈丁与博尔赫斯的文章不能用理性去解读,斯穆里安做的则是试图引领具有哲学和科学头脑的人去认识哲学与科学的局限。从侯世达和丹尼特的点评来看,他俩只是将这几个人的文章当作玄想或哲学,着实时小看了他们。

其他的文章,包括侯世达和丹尼特写的,多是科学家哲学家玩的、来自头脑的文字游戏,漏洞百出。不再对我有启发性。我到希望,人们真的能专注于回答“我是谁,或什么”。如此,就可以超越博尔赫斯困惑,见识哈丁的所见的实相,理解斯穆里安的玩笑了。
人工智能 哲学 宗教 意识
道教史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许地山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书名:道教史(蓬莱阁典藏系列)

上海古籍“蓬莱阁典藏系列”,

作者:许地山 著,刘仲宇 导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装订方式:精装
分类:哲学/宗教|宗教|道教
2023年7月1日 已读
许地山的道教史本打算上编写道教的形成,下编写道教的教理。但作者英年早逝,只完成了上编,讲道家形成的条件。

道教形成的渊源复杂,汉家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但也有神仙家,方技家,阴阳家,农家,甚至融合进了了儒家,墨家,佛家的东西,更是包括了官家和民间祭祀的巫祝、治病的医家,占卜的天文家,观星家,庞杂无比。

本书的历史观察是在文本上下功夫,对道德经,庄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道家思想做了很细致的梳理。后面几章对于阴阳家等学派如何慢慢融入道家思想,并且结合巫术,祭祀等形成道家为思想,祭祀为仪式,为道教的产生做了准备。

本书前有导读,后有附录,提纲携领的写出本书的主旨,皆可一读。许地山说本书主要是总结当时学说,不发议论,也基本做到了。偶有议论,并不高明。
历史 哲学 宗教 道教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phie's World
8.6 (38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6 - 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心理哲学 豆瓣
作者: 朱宝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7
心理哲学作为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才初露端倪,而本书因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涉足广泛的知识容量,成为国内第一部专论心理哲学的著作。全书客观地评价了中外近现代活跃在心理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现象,诸如意识的层面与要素、智能的发生与发展、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言语反映与表达等,作了系统的阐释;还就人类历史上争论数千年之久的所谓“神秘”的意识状态,如“做梦”、“催眠”、“灵感”、“意念”、“超感知觉”等,作了透彻的剖析。这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精神现象,转变陈旧理念,将会有所助益。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供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参考与阅读。
2008年4月9日 已读
2008年4月9日 评论 马哲+心理学史 - 此书的心理哲学,实际上就是在介绍东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试图把近代的心理学研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 何必呢?好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万能膏药似的。 看这本书,是冲着简介中的“国内第一部专论心理哲学的著作”而去的。我以为它会讲讲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又是怎样的为哲学提供动力。或者二者之间有什么冲突之类的。要么就是将心理学实证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给我们这些心理学学生和将来的研究者高屋建瓴的指引方向。然而我所想的,基本都没有在这本书里看到。 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也不算再接着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的哲学史+简单的心理学史,在这个基础上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价所有的哲学,心理学理论。
哲学 心理学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9 (1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9 - 5
《苏菲的世界(精)》(乔斯坦·贾德)内容介绍: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苏菲的世界》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纸牌的秘密 豆瓣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贾德 译者: 李永平 昆仑出版社 1997 - 3
《纸牌的秘密》则以童话寓言来诠释世界和人的意义,在它丰富有趣的童话情节中,人们被不知不觉中带地了当代诠释学和语言学里。《纸牌的秘密》以寓言说大寓言,甚至世界的本质就是个寓言。《纸牌的秘密》已不只是哲学,更是极好的文学,乔斯坦·贾德愈来愈精彩了。《纸牌的秘密》已可列入经典作品之中。
《纸牌的秘密》是一个由一连串的思考实验编织成的生活哲学。读它,使人情不自禁要落入良好百勇敢思考之流里头去寻寻觅觅。和《苏菲的世界》一般,它也是一部文艺风味浓郁的哲学作品。
塞莱斯廷预言 豆瓣
The Celestine Prophecy: An Adventure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 / 唐建清 译者: 张建民,唐建清译 昆仑出版社 1997 - 3
半个世纪以来,一种新的意识进入人类社会,这是一种只能被视为超验的、精神的新意识。如果你开始读这本书,那也许你已经觉察到某种变化,内心已经感受到这一点。
这种意识源于我们对生活发展方式的更高层次的感悟。我们注意到那些偶然事件,在特定的时刻发生,引出特定的个体,猛然间将人的生活引向一个新的重要的方向。也许,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任何人更能感知到这些神秘事件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