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杨苡/口述 / 余斌/撰写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
2024年4月19日 已读
杨苡,翻译家,译有《呼啸山庄》,1919年出生,2023年去世,享年百岁有余。本书由其晚年口述录音整理成书。

本书实际涵盖时间不足百年。写其家族旧事,后求学时的种种,从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和中大时候。时间算起来大概有三十年左右吧。

但的确提及了许多人和许多事。这许多人中,不乏引时代之先的人物。作者生于高门大户,父亲是中国银行的行长。抗日时期西南联大的大学生。她通过写信结交巴金先生,又爱文学,这其中有她的亲哥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巴金的哥哥,其夫君赵瑞蕻,诗人穆旦……但更多的是她的家人,佣人,同学等等……

而许多事呢,因为着重的是亲历,则难免八卦性质……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情史。她生于天津大户,却因庶出且生于父亲去世当年,背了克父的名声。母亲对其要求严格,却慈爱不足。以至于她并不懂得爱为何物。遇到巴金的哥哥,彼此心心相映,却因懵懂错失爱情。等到懂时,斯人已不在了。期间,并不喜欢的人追求她,她也熬不过纠缠,最后竟是奉子成婚。婚后又动过离婚的念头,却仍是将就过了一生。书中提到丈夫,居然鲜有好话。就算是活104岁,却一直跟不喜欢的人过大半辈子,可惜可叹了。
回忆录 散文
山居杂忆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高诵芬 / 徐家祯 花城出版社 2022 - 10
· 故人远去,四时悲喜,山河动荡,匆匆百年。
· 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一部传统中国的温情记录。堪称近代中国《百年孤独》。
· 数十万读者真口碑高分经典,数度火爆互联网以至一书难求。2022年全新修订,再版回归!
· 《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最佳畅销书,被誉为“近30年九大女性回忆录”之一。
· 一部《山居杂忆》,半生颠沛流离。作者高诵芬出生于民国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历经成长、婚嫁、战争、动荡,晚年漂洋过海旅居南澳,在儿子徐家祯的协助下写就此书。
· 老人云淡风轻地讲起故乡的四季风俗、人事变迁,及家族百年的沉浮与悲喜。文字似无华之水,细节皆温情,处处是漫长岁月留下的痕迹。
· 一部真正属于“人的文学”。老人书写平常人的平常事,包括记忆里的家族、人情、往事,回忆故乡一年四季的风俗、风物、风景。生老病死,结婚生子,盐米油盐,世故周旋……在秩序之中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日子如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它,清澈如许。
· 精装珍藏,典雅品质。护封采用进口云萱纸,时光如在流水在纹理间流走;内文纸张采用瑞典轻型+顺纹印刷,纸张柔软可摊开阅读。
· 全书收录100余幅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影像,重读传统中国之温情记录。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家族命运在历史中起落沉浮。她的回忆更像是历史尘埃落定后的闲谈。
书中记录有上百人,她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习惯、长辈、师友、医生与面目鲜活的仆人。有一年四季的风俗,有出嫁的礼仪和制作的点心、糕饼与桂花糖,也有哄孩子入睡的故事……
笔下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虽家声显赫、佣人众多,却从不见骄矜辞色,反而有种穆穆闲闲的素洁之美。她写经历过的那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熙熙攘攘、承平风物,是“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眼中、历经半世纪的生活看到的世界”,更像一部生动的地方志。
一个世纪的往事如过眼云烟,充满了人生悲凉和慨叹。这位大家闺秀记忆在温婉如水的文字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静。
2024年4月13日 已读
作者高诵芬,生于百年前。作文时八十有余。百年前的大家闺秀,嫁人后做贤妻良母。一辈子并没有外出学习和做工,所受的文化教育,来自于出嫁前的家庭教师,学的是传统文化。嫁的丈夫,所喜的也是诗词文章,并没有太多西洋教育的痕迹。

高诵芬一生,用她的话说,经历了抗日,改朝换代,文革,最后出国,到儿子那里闲居,忽然就写起回忆文章来。而文章主题,则是旧日风俗,家族人物,人生大事,往来亲友,人生起伏。

高女士文笔很好,一篇篇散文细节描写内敛节制却精致传神。读文章,仿佛透过她的眼睛身临其境。她写旧时风俗都是亲历,写接触过的人也多些自己的交往而较少说耳闻。从文章中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性温润。从小被家庭规矩限制在家中,却并不缺爱。结婚后也伉俪情深。可见家族风气的温暖流转。

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作者描写细腻额,评价议论少而克制。她从记忆种发掘的自己的亲历亲为亲知,因为真实,便在且行文之中自有基于真实笃信的从容淡定。
回忆录 散文 文学
我是谁? 豆瓣
Who Am I?: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 Mind, and Spirit
8.8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 - 8
生来是人群的焦点,他却偏向自我的世界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完整自传首度引进
从 宇宙 走向 炉台
发现内在的情感,超越庸常的思想,指向永恒的精神
2023年9月13日 已读
我读段先生的回忆录,原因有二,一是书名,二是听说他是人文地理学之父。前者,私以为“我是谁?”是人一生最值得回答的问题;后者,本月我读地理学,地理学家的传记正好相承。

- 段先生学养丰富,专著十本。他谦虚,并没有炫耀自己的学术成果。他有相当的自省,在自传中不注重记录描述生平,而是采撷一些关键事件进行发掘,把自己生活中的遭遇做哲思上的升华,以了解自己。比如,在澳洲遭遇文化歧视让他感到愤怒而非自卑,他认为是因为是所受教育带给自己对中华文化自豪感所致。他的种族意识来自美国文化对种族的过度强调,而他更愿做世界公民。

- 他说不愿给自己做精神分析,我斗胆来做一下。他的深层信念有二: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可以解释他对亲密关系的逃避:前者让他有恐惧,而后者让他觉得自己不配。他对世界有强烈的疏离感,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者,观察世界,观察自己,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他的地理学研究主题与此密切相关。他的最后一本学术专著的题目可以作为他对于人类亲密关系的注解:《逃避主义》。

- 完成此书时他69岁,去世时他92。他晚年皈依了基督教。希望基督之爱治愈了他的恐惧,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回忆录 地理学
We Are on Our Own 谷歌图书
作者: Miriam Katin Drawn & Quarterly 2020 - 08
A stunning memoir of a mother and her daughter's survival in WWII and their subsequent lifelong struggle with faith In this captivating and elegantly illustrated graphic memoir, Miriam Katin retells the story of her and her mother's escape on foot from the Nazi invasion of Budapest. With her father off fighting for the Hungarian army and the German troops quickly approaching, Katin and her mother are forced to flee to the countryside after faking their deaths. Leaving behind all of their belongings and loved ones, and unable to tell anyone of their whereabouts, they disguise themselves as a Russian servant and illegitimate child, while literally staying a few steps ahead of the German soldiers. We Are on Our Own is a woman's attempt to rebuild her earliest childhood trauma in order to com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her lifelong questioning of faith. Katin's faith is shaken as she wonders how God could create and tolerate such a wretched world, a world of fear and hiding, bargaining and theft, betrayal and abuse. The complex and horrific experiences on the run are difficult for a child to understand, and as a child, Katin saw them with the simple longing, sadness, and curiosity she felt when her dog ran away or a stranger made her mother cry. Katin's ensuing lifelong struggle with faith is depicted throughout the book in beautiful full-color sequences. We Are on Our Own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graphic novel by Katin, at the age of sixty-three.
2023年6月21日 已读
一本铅笔漫画,有关女性,战争,逃亡,重聚,信仰。作者用自己的画笔描述了二战期间自己的母亲因为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追捕而焚毁自己一切相关文件,带着假文件出逃,被陌生人救助,被德国军官胁迫,再次出逃,又被俄国士兵欺辱,最终被好心人救助。之后,作者的父亲历尽艰辛,终于寻得母女二人,一家人得以团聚的故事。

然而,在战争和战争后的寻亲过程中,作者的父亲不在信仰上帝。母亲终其一生都不再轻易相信政府或者大机构。连作者写这本书,她都担心会遭到不知来自谁的报复。作者本人,也不再想让自己的孩子相信有个上帝在照顾所有人的美好想象。正如题目所说“We Are On Our Own”,我们只能靠自己。

横官纵览,人类似乎无法止住刀兵,世界和平仍只是空谈。时至今日,还有俄乌战争在持续着。愚蠢的人类。
belief graphic novel war 回忆录 战争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黑皮自白 豆瓣
作者: 关梦龄 / 李占恒 2007 - 3
关梦龄几乎参与了他任职督察长期间督察处的全部罪恶活动,并且将自己高超的特务技术传授给上司、同僚、下属,曾迫害大批共产党人。长春解放后,关梦龄自首,在清除国民党遗留特务时立下大功,关梦龄本因罪行该死而不死。1953年关梦龄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先关押长春监狱,后集中抚顺战犯管理所,1963年刑满释放。共产党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改造和照顾战犯,使他们死去的良心又复苏了。关梦龄在监禁的15年里写了有近百万字的材料,他们对代表政府的管教人员感恩戴德,历数了其中种种感人肺腑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