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所有可能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马丁 译者: 成一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这是一本地理学史和地理思想史的经典著作。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古代、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地理观念的演变史,并且介绍了它们的地理学与地理学者的概况,有助于读者对世界范围的地理学研究和实践的跨文化理解。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23年9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读了大半,没有记住多少。一开始我以为是的问题,不是书的问题:我头脑里对地理学的知识储备很少,不具备自动识别新知识并将其与自己所已知知识挂钩的能力。看到最后,我又点儿放过自己了:地理学的现状正是一个“有边界但是没有核心”的学科。而其边界覆盖的如此之广,一个人已经无法轻易的掌握其全貌了。证据之一就是,美国地理学会目前有50多个下属的研究委员会。

本书先是在前半部分按照时间把从古希腊到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时代的古典地理学进行梳理,这段时间的地理学还是可以由一个人掌握大部分地理学知识的学科。书的中间则是按照地域和时间来梳理近代地理学。按照地理学在一些主要国家的学科进展,大学地理系的成立,地理学科发展,和主要地理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争论。最后几章则介绍应用的地理学,以及技术发展和哲学思潮对地理学的影响。

在最后一章里,作者们探讨了地理学中的各种思潮如何以创新的面目出现,经过一两代学者变成传统,然后传统被新一代学者忽视、抛弃或忘记,然后心思潮出现。作者反思了一下地理学是否在前进,但也承认地理学被政治经济哲学影响,有时是推动着,试图一边求生存,一边求意义。

度过此书,我发现我对地理学的兴趣似乎不是特别大。对地理学的自然地理传统和区位传统我还是能理解的,也乐于见到用空间和区域视角去看待问题。但对于人文地理学,尤其是激进左派意识形态驱动的人文地理学传统,我则保持警惕的态度。
地理学 科学史 科普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豆瓣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作者: R.J.约翰斯顿 译者: 唐晓峰 商务印书馆 1999
第一版序言
许多攻读学位的学生或类似的学生被要求注意一下他们所学习的学科的历史。他们所能读到的学科史一般都只讲过去,而不包括今天。这样做对历史学家们有好处,因为拉开一定的距离,就能将过去解说得更好,此外,也不大会触伤在世的学者。然而这对学生们却十分不利。事实上,在所有的其他课程中,他们都要阅读本学科当今的著作。所以,如果学科史只讲到几十年以前就结束了,那么学生们只能了解当今的事实内容,却不了解它们的背景框架,除非是那些具有清晰的历史背景的地方。
事情的这种情况是不幸的。学生们需要一个所选专业的目前实践的概述,并应当接触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学术评论,讲述(也许还要解释)学者们奉行的哲学与方法论目前的状况和应有的状况。这种学术评论将把讲述学术内容的课程纳入学术背景,并(像讲解它们本身的结果一样)将它们作为学术思想体系的范例进行评价。
在一门学科扩展之时,则日益需要一门关于其“当代史”的课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多数学科,当然也包括人文地理学,大幅度扩展,这可以由学科成员的数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反映出来。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学科的成员越活跃,学科工作的花样越多。这令学生们难以凭借自己的阅读而理出当代学术的概述内容。所以,目前需要有一门“当代学术史”的课程。
本书就是一份讲授了数年这种课程的成果,也为其他人(包括教授和学生)提供了一本指南。比起其它课本,本书有许多特点。本书所依据的课程,原是在最后一年为要求地理学学位的优秀学生讲授的。也许在这个年级的学生使用这本书最合适,因为他们已经熟悉了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语言。我的看法是,学生在学习了学科内容以后,再来了解学术的背景框架,会受益甚大。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一套供单独事件对号入座的框架,而是一个思想基础,用以对那些事件进行组织。假如学术史的课程在低年级讲授,则会出现前一种情况。
编写这本当代学术史,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些限定。首先,它只涉及人文地理学,理由有若干条,而最重要的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只是在科研技术和研究方法上类似,而这些东西与其它学科也同样类似,所以仅仅凭这些东西不足以结成一门自成一统的学科(因子生态系的情况又如何?)。另外,就我个人的能力所及和个人兴趣来讲,完全在人文地理方面。虽然我学过自然地理,也同自然地理学家一道工作过,并且受过自然地理学的启发,但尚不能胜任撰写它的学术史。最后,本书所讨论的人文地理学,主要是北美,特别是美国发展的,所讨论的地理学家也同样。没有什么如英国大学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即使不是各自独立的,也是彼此分立的学科。本书通篇使用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
第二个限定是文化。本书的主题是关于英美人文地理学。所讨论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出自美国和英国,也有一些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学者所做,而世界其余地区的研究工作,则大致从略。(瑞典有些例外,那里同英美的学术联系十分密切,且瑞典地理学研究成果多以英文发表。)这种学术上的狭隘主义一部分来自个人语言方面的不足。然而它并不是一个完全排他性的决定。近几十年来,英美与德法两方面在人文地理学上接触很少,所以集中谈英美的情况并不算是犯了一个割裂整体性的大错误。
最后,是时间的限定,因为本书关注的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几十年间的英美人文地理学。另外,也有个人能力所及的问题,因为我从事地理科学的工作仅20年。二战是许多方面的历史的分水岭,不仅仅是学术的实际工作;许许多多目前讲授的人文地理学方法论与哲学,也是二战之后出现的。
所以,本书是一部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我并不指望它是一部客观的历史,因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书中的内容体现着主观评判: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是主观的,组织方式也是主观的。然而,尽管本书是非客观的(也没有打算这样做),却是中立的。我并没有讲述自己的观点,也不想故意暗示过去写过的东西(虽然有些是可以识别出的)。书中没有评论,只有—些我认为精华特色的复述。
有意保持中立性(即依据别人的撰述)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书中长的引文很少,大多是短的。对不少观点要做必要的解读或阐述,在这种情况下会不自觉地改变原文的侧重点。我的目标是要报导别人写作的内容,如第二至第六章的内容完全是来自发表的东西,不利用私人回忆(如果能汇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它们也还是有价值的)。这样做的结果会成为一个冗长的文献目录。对某些作者的东西附有人们的评论,以便于利用他们的成果。我自己则会指明本书所依据的文献材料。
在文献注释方面,我不想只简单地列一份各种观点的年表。同样,在叙述英美人文地理学内容的转变时,我试图解释特定问题被讨论、实践的原因,以及由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欲做的这种“解释”不会是中立的,所以处理的方法是书中写书。外层的书是指第一、第七章,里层的书是第二至第六章,前者是主观设定,采用科学史学者们建立的模式。后者则为中性的叙述。里层书可以脱离外层书独立阅读。第七章则是对前面所有章节总结。
外层书所提供的分析井非是观念论的(此概念的含义与第五章的用法相同),在解释哲学与方法论方面的变化时,我是基于自己的科学发展模式,而不是那些当事者本人的观点。模式的建立要参照其他关于科学史的研究,特别是物理科学方面的。在第七章末尾,这个模式又变为稻草人之类的东西。我并不是在人文地理学内使用这个模式的头一个人,所以,我对它的叙述、批评以及替换只是向撰写地理学(或许还有其他社会科学)史这项总的事业尽一份力量。
编写“当代史”的一个问题是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可用的新材料不断涌出,而且很可能(如果看出版广告的话,则是肯定的)明天又会有极有用的材料出现,所以一定要在某处停住。至于本书,是截止到1978年年中。不过我也参考了这以后的文献(我有在它们出版之前读到它们的特权)。到本书出版的时候,它会是自成一期,第七章中已然说明这本书过几年才会进行较大的修订再版。
是马尔科姆·刘易斯设计了这门课程,本书的材料即为其一部分。斯坦·格雷戈里则支持我讲授这门课。他们两位对这个结果均无责任。我感激他们使我有这个机会将那门课转变为一件对我来说是有趣的、有刺激性的工作。各种学生的评价(直接的或间接的)曾有助于我从多种方面对内容进行改进。对此,我亦十分感谢。
一些人帮助我准备写书的材料。我的妻子丽塔始终是各方面的得力助手,她所做的不仅是两番阅读全部底稿,并提出不少建议。其次是沃尔持·弗里曼,他读了全部底稿,并拿出许多时间讨论内容和框架。我对他的关心、友善以及持久的友谊表示深深的谢意。艾伦·海也是同样,阅读了第一稿的全部内容,对许多问题都提出了坦率的、有益的见解。他与W.弗里曼都感到书中没有将我自已和我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我希望他们能理解个中的原因。斯蒂芬·弗兰普顿与希拉·奥特韦尔设计了图表,琼·邓恩则再次帮我将撩草的手稿打印齐整。我感谢他们所有的人。
我在第一章中清楚地说明,任何个人的学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别人所为(有时是无所为),学术不是孤岛。近20年来帮助过我的人甚多,但我要特别感谢珀西·克罗、沃尔特·弗里曼、巴兹尔·约翰逊、默里·威尔逊、巴里·约翰斯顿、迈克尔·怀斯、斯坦·格雷戈里和罗恩·沃特斯。
1978年秋
第四版序言
本书的前三版大约都是间隔4年,对这第四版的准备则提前了一些时间(大约6个月,或12.5%)。着急的原因主要是英美人文地理学家高质量成果的持续大量发表,尤其是地理学家们的不同观点的热烈争论。自3年半以前第三版的出版到现在,发表的新材料简直太多了,这需要对本书的某些部分进行改写,并增加一些章节。在短时期内,有大批著作编辑出版,如《美国的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视野》、《人文地理学之再建》、《人文地理学之再塑》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力量》等都证明地理学的兴旺,同时也要求修订面向地理专业学生的概述本学科“当代史”的书。
本书的基本组织框架没有改变,内容只是增补了新近的发展。然而,一个有意义的变化是,由于对学科问题的讨论持续不断,原先各章的组织排列出现一些时间上的紊乱。因此决定增加章的数目,以便单独清楚地处理彼此有别的问题。所以现在的这本书比原来多了两章,希望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结构来安排各类讨论。
第二版序言回答了一些对本书的批评意见——应包括什么和不应包括什么,对材料如何组织。第三版序言只简短地提到对材料的持续使用,尤其是对材料的解释。类似的批评又曾出现(主要的有斯托达特,1987),但这里不再做具体的答复。不过,在我的《环境问题》(1989b)一书的序言中则继续对问题做了讨论。
在对本书做又一次修订时,我要感谢那些阅读本书,对本书提出有价值的评论的人(尤其是罗宾·弗劳尔迪),感谢那些不断引用本书,并向学生及其他购买者推荐本书的人。像往常一样,我最为感谢丽塔·约翰斯顿,这不只是因为她劝我要学习电脑写作程序。
R.J.约翰斯顿
1990年4月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第一章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术活动:职业结构 学术研究的环境 外部环境 科学的三种类别 结论
第二章 背景
近代时期的地理学 探险 环境决定论与可能论 区域与区域地理学 结论
第三章 系统性研究的增强和“科学方法”的采用
舍费尔的文章及其反应 美国系统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传播 跨越大西洋的转换 相对未涉及到的领域 结论
第四章 寻找焦点
空间差异与空间体系 空间理论 反对空间分离主义 系统 向前发展 结论
第五章 行为地理学
向一个更积极、更行为化的空间科学发展 对行为地理学的探讨 继续进展
第六章 人本主义地理学
文化的和历史的行为地理学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与人本主义研究 实践中的文化地理学与人本主义 地理学 结论
第七章 应用地理学与关联性的争论
学院式地理学的醒悟和幻灭 关联什么?为谁关联?  自由派的贡献 地理学家和政策 变化着的背景与应用地理学
第八章 激进派
激进主义的起源 现实主义的应用 地方性、结构性及“新区域地理学” 关于激进派的讨论
自由主义者和激进派的辩论 结论
第九章 评价
人文地理学家和学科发展模式 地理学及其环境 人文地理学:范式,或研究纲领,或……? 未来?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参加本书翻译的人员:
第一版到第四版前言、第一章由唐晓峰翻译;第二章由张大卫翻译;第三章由张纬、钱志江翻译;第四、五、六章由唐晓峰、包森铭翻译;第七、九章由李平翻译;第八章由叶冰翻译。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本书透过地理学家们的学术派别争论,细致的剥离出地理学中的技术谱系,哲学框架和政治背景,讲组成地理学的外部因素对内部的影响,进而让读者自己回答什么是地理学这个问题。

本书开篇介绍学术作为职业在欧美大学是怎样的状况,一个人如何能进入这个职业并且在其中晋升。之后介绍什么是科学,进而把科学哲学讲述的条理清晰。地理学家几乎全部是学者,全部从事科学。介绍职业和科学环境,就是介绍塑造着地理学科的外部条件。

之后,作者按照时间线索介绍从二战之后到出书之际影响地理学研究方法,目标,课题的各种哲学政治的流变,以学术争论的形式描述逐渐形成当下的地理学版图的各种思潮。作者没有表明自己是属于哪一学派。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今大行其道的、高度排他的激进政治左派,是从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进入大学的。当下很多议题,比如性别,种族,同性恋从那时候就开始影响大学教育了。目前,他们的徒子徒孙遍布各个机构,发挥影响。

此书之外,谈自己一点看法:事实很清楚,具有激进派观念的人越来越多进入欧美大学的各个部门,并不仅限于地理系。我个人对这种趋势表示担忧。我担忧的点是他们太过具有排他性,不仅妖魔化其他学术思潮,甚至不惮于使用暴力维护其地位。激进左派甚至早就走出大学,开始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渗透了。
历史 地理学 地理学史 科普
我是谁? 豆瓣
Who Am I?: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 Mind, and Spirit
8.8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 - 8
生来是人群的焦点,他却偏向自我的世界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完整自传首度引进
从 宇宙 走向 炉台
发现内在的情感,超越庸常的思想,指向永恒的精神
2023年9月13日 已读
我读段先生的回忆录,原因有二,一是书名,二是听说他是人文地理学之父。前者,私以为“我是谁?”是人一生最值得回答的问题;后者,本月我读地理学,地理学家的传记正好相承。

- 段先生学养丰富,专著十本。他谦虚,并没有炫耀自己的学术成果。他有相当的自省,在自传中不注重记录描述生平,而是采撷一些关键事件进行发掘,把自己生活中的遭遇做哲思上的升华,以了解自己。比如,在澳洲遭遇文化歧视让他感到愤怒而非自卑,他认为是因为是所受教育带给自己对中华文化自豪感所致。他的种族意识来自美国文化对种族的过度强调,而他更愿做世界公民。

- 他说不愿给自己做精神分析,我斗胆来做一下。他的深层信念有二: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可以解释他对亲密关系的逃避:前者让他有恐惧,而后者让他觉得自己不配。他对世界有强烈的疏离感,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者,观察世界,观察自己,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他的地理学研究主题与此密切相关。他的最后一本学术专著的题目可以作为他对于人类亲密关系的注解:《逃避主义》。

- 完成此书时他69岁,去世时他92。他晚年皈依了基督教。希望基督之爱治愈了他的恐惧,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回忆录 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