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ACT就这么简单 豆瓣
ACT Made Simple
作者: [澳]路斯·哈里斯 译者: 王静 / 曹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 - 7
本书介绍了“ACT六边形”的六大核心治疗过程,分别从接纳放下、认知解离、接触当下、以己为景、澄清价值、承诺行动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ACT的运用。
本书的目的是使复杂的ACT理论和实践变得有趣且易于接受。作者哈里斯运用自己的天赋将ACT模型简明化,丰富了ACT在临床上的应用,尽可能多地使用日常用语,使ACT能面向范围更广的各类专业人士。
本书新增内容包括暴露、关系问题、灵活的思维、利用情绪的力量、自我同情、羞愧、克服绝望、创伤处理等,还包括很多新的练习、工具、技术。
更新内容达60%。
2025年5月24日 已读
本书介绍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接纳承诺疗法。

行为疗法的第一代是暴露疗法,第二代则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代表。ACT属于第三代行为疗法。“第三代”行为疗法还有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慈悲聚焦疗法(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CFT)、功能分析心理疗法(functional analytic psychotherapy,FAP)等。在行为干预之外,这些疗法强调接纳、正念和慈悲在疗愈中的作用。

ACT,核心是行动,行动就是接纳与承诺。接纳,能够减少想法和感受产生的痛苦;承诺,则是采取行动,去过丰富、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ACT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类潜力去过意义指导下的生活,同时有效地处理那些如影随形的痛苦。

ACT中的六个核心治疗过程是接触当下、认知解离、接纳、以己为景、价值和承诺行动。可以把它们重组为三个更大的过程:活在当下(接触当下、认知解离)、开放(接纳、以己为景)和做重要的事(价值和承诺行动)。接受ACT治疗,理想的结果是发展出心里灵活性,表现为专注投入当下做的事情,对想法和感受开放并为之腾出空间,过在价值引领下有效行动的生活。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治疗是通过实验性行动去证明来访者的认知和想法都虚假性后,使其采用与现实更相符的认知去驱动行为,改善情绪的大。在ACT中,并不消除虚假认知,甚至都不去评判认知是否虚假,而是承认其存在的同时,让来访者认识到可以不按照它的指导去行动,而是先把它放一边,并不与它们对抗或逃避。ACT教人直接去根据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去选择自己的行为。为了做到这一点,ACT着重帮助来访者培养认识自己的想法,接纳其存在并掌握与之脱钩解离的技术,发展出自己的价值与目标,并采取灵活的内隐态度和外显行为,去趋向自己的想要的生活。

ACT注重培养人的觉知,开阔人的心胸,学会与痛苦相处中将其化解。虽然是第三代疗法,但其从古老的智慧中借力蛮多,许多治疗技术,是借助于在各种宗教中广泛存在的修行法门。正念,内观,棒喝,烦恼即菩提。作者强调,每一次治疗,都是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共舞,不可紧握教条,而是要随情境调整。读书学不会ACT,必须练习再练习,实践再实践。

如果我去学心理治疗,我会优先学ACT。
心理学
跑步的力量 豆瓣
作者: [美]斯科特·道格拉斯(Scott Douglas) 译者: 李昀烨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1
《跑步的力量》将帮助你了解跑步,也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许你曾经历过自我怀疑和抑郁,本书将帮助你理解跑步如何帮助你度过艰难的日子。
40年跑龄的跑步专栏作家斯科特·道格拉斯汇集了运动与脑科学 专家的建议、 对各行各业职业及业余跑者的采访、从超过16万公里的跑量中积累的个人经验,以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跑步独有的治愈力量,不再由经验丰富的跑者独享:
拥有更好的体态和更强的心肺功能,培养更健康、更年轻的大脑;
结合药物和心理疗法,有效管理情绪,排除杂念,重获自在生活;
学会制定可实现、有意义的长期计划,从容应对运动伤痛与恢复期。
希望跑步最终会成为让你在那些似乎什么都不值得做的日子里,离开沙发,动起来的一剂良药。
跑步,是世上唯一能让你快速摆脱焦虑的方式,是抗抑郁的首选处方。
跑步,是与他人建立联系,与消极思维作斗争,接受和克服不适的极佳方法。
跑步,是最省钱的医疗,也是促进大脑逆龄生长的保养品。
8大跑步疗愈主题x全面解析跑步训练饮食作息x小白周跑计划,你向前奔跑的每一步都是在为生命储蓄健康和能量。
专业评论:
《跑步的力量》的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告诉我们,跑步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他坦言生活中的平淡和烦恼也曾让他沮丧,但跑步帮助他摆脱负面情绪,迎接美好的未来。
本书不仅从大脑神经的专业角度出发,还从社交互动、目标设定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跑步对诸多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此推荐给大家,希望它能激励到一些朋友开始跑步,释放压力,收获价值!——张 萌,畅销书《人生效率手册》作者,《早起的奇迹》推荐人
道格拉斯将科学依据和个人经验编织成一本有用的、可读性强的跑步指南。——《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美国著名跑步杂志)
今年春天最好的跑步新书之一。——《户外》(Outside)美国出版史上唯一一本连续三年获得杰出期刊大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s for General Excellence)的杂志
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鼓励其他人从这本优秀的书中各取所需,当然,还要继续跑步!——梅布·科弗雷兹基(Meb Keflezighi)波士顿和纽约马拉松冠军,奥运会马拉松银牌获得者
《跑步的力量》这本书通过轶事和科学的论证,证实了我从自身经历中发现的东西:跑步对你的大脑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它能够在抑郁和焦虑的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一些人来说,它甚至可能成为其所需的全部治疗。——艾莉森·马里埃拉·德西尔(Alison Mariella Désir)跑在哈莱姆区(Harlem Run)创始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每个关心心理健康的人都需要阅读《跑步的力量》。斯科特·道格拉斯以一种既鼓舞人心又实用的方式,阐述了跑步作为应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有效干预措施的所有证据。——赛皮德·萨雷米(Sepideh Saremi)执业临床心理治疗师,“跑步、散步和聊天”(Run Walk Talk)疗法的创始人
一本具有启发性的读物。——罗布·克拉尔(Rob Krar)职业超跑选手,两届美国西部州耐力赛(Western States Endurance Run)冠军
我强烈推荐《跑步的力量》这本深有共鸣的佳作。作者以长达40年坚持长跑的珍贵经历,累计逾16万公里的罕见跑量,结合与科学家及专业跑者的常年互动,借助理论和经验论述了长跑的特殊力量和独特魅力,观点新颖、专业且权威,对于处于不同水平的跑者均有一定指导意义,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更多跑步知识,也能鼓励读者增强发掘自身潜能的信心。
身处当今快节奏、高强度、不确定性愈发凸显的社会,“内卷”和“躺平”现象不再稀奇,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压力。本书科学论述了跑步在改造大脑方面的积极作用,包括跑步如何成为打败焦虑的“魔法”、抗抑郁的良方,以及对心理调节及情绪管理产生的辅助效果。落实到跑步的终极目标,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找到心流的体验,重拾生活的勇气,重塑人生的精彩,身心如一,知行合一,发现和成就一个崭新的自己。——刘宇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六星完赛者,励志书《因梦致远:我的“玄奘之路”》作者
40载跑步人生,用跑步促进心理健康的开创性指南
跑步产生的多巴胺,仅次于谈恋爱。3 公里专治各种不爽,5 公里专治各种“内伤”,跑完 10 公里内心全是坦荡和善良。
不管你是想跑步的人,还是爱跑步的人
都能从中获得战胜强风的坚定和勇气
2024年9月13日 已读
本书作者道格拉斯,靠写跑步谋生,我的首马训练计划,就来自于他写的《Advanced Marathoning》(中文译为《你可以跑得更快》)。同时,他也靠跑步维生。他是个常年抑郁患者,用他的话来说,Running is my therapy,这也是本书英文原著的题目。

跑步的疗愈作用颇为神奇。长期有规律的运动,似乎对抑郁和焦虑这两种不同表现的心理问题,均有不逊色于药物和谈话疗法的效果。规律性的长跑,能“激活”抑郁者的头脑,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也能使得焦虑患者得以静心,减少对未来的过度担心。而这一切,都在脑科学的研究中照得到证据。

再讨论了跑步的疗愈作用之后,道格拉斯又讨论了其他心理疗愈方式,比如抗抑郁药物,谈话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正念与心流等,治疗心理异常的机理和效果,以及跑步作为这些疗法的辅助方法,对心理疗愈有怎样的作用,以及这些方法会不会提高跑步成绩。一般性的结论是,再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把跑步加入到日常生活,通常会让治疗效果更明显和持久。而心理的改善,通常并不能使得跑步成绩很好,但会让人更容易的去有规律的参与训练。

这里,作者特别提到,对跑步过分看重的话,跑步本身也可能成为压力来源,从而成为抑郁和焦虑的诱因。

心理疗愈以外,跑步还有利于人际交往(跑团是有爱的团体),形成生活的意义感(自律者给生活赋予意义),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跑者通常重视饮食,休息和睡眠),并且通过跑步认识自己(人类的终极哲学问题)。这部分特意谈到了跑者中的酗酒者。被酒精控制的他们,因自己从来没错过一天的锻炼,而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仍未失控。

一事有恒,万事渐振。跑步,既能强健体魄,又能提振精神,适合做这有恒一事。然而,同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作者指出,跑步又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仅仅跑步是不够的。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就别硬撑。
心理学 跑步
认知行为疗法 豆瓣
作者: 郭召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11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心理咨询的主流学派,已经成为众多心理问题首选的治疗方法,它的运用效果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效果的是它的技术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专家为了提高咨询效果,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了不少有效的干预方法。 本书从识别与评估、心理教育、认知改变、行为改变、情绪调节、体验表达以及成长经验修复7大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123项实用技术。这些技术方法,不仅有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有解释心理问题成因的技术;不仅有言语沟通的干预技术,也有体验表达的干预技术;不仅有关注当下聚焦问题解决的技术,也有童年成长创伤修复的技术。并且,为了支持心理咨询师的现实工作,本书并未限于认知行为疗法,也部分整合了其他疗法中可配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有效掌握具体的咨询治疗技术,并在现实中合理应用。
2024年8月1日 已读
弟弟问我,人的性格有可能改变吗?在我眼里,性格是一个人面对内在想法和外在事物的自动化和习惯性的应对方式。

​脑科学家 Poldrack在总结自己对喜习惯的研究成果的书「hard to break」中,认为习惯是有神经通路作为基础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他的研究有趣且深刻,但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认知行为疗法CBT最擅长的,就是改变人们自动化的思维和行为反应。​把性格看作自动化的思维和行为的话,那么CBT的方法,就是改变性格的方法。

​而本书,整整介绍了123种方法,可以用于习惯调整和改变。这些方法,从认知,情绪,行为等诸方面入手,教人通过理性思考,客观验证,或情感共鸣的方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的旧有认识,从而改变旧有习性。这些方法,有原理解释,操作流程和实操例子。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本书目的是培训咨询师利用这些方法去帮求助者解决问题。要想去用于自主助,就得身兼求助与疗愈两个职责,有些方法,可能会应用起来有难度。

​对弟弟的问题,答案是性格可以变。从习惯改变开始,当足够多的习性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也就变了。

但,这并不容易。改自己就很难,改别人,更难于登天。方法再多,也必须有改变的意愿和坚持改变的信心加持,才有成功的可能。
CBT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 豆瓣
When Panic Attacks
7.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伯恩斯 译者: 叶可非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0 - 1
你是否被焦虑、恐惧或恐慌折磨?
你是否在夜里辗转反侧,为工作、家庭、工作、健康或人际关系而烦恼?
你是否有严重的羞怯、强迫性怀疑或不安全感?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恐惧几乎从来都不是基于现实。当你焦虑时,你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告诉自己那些事情并非真的。
过一种没有烦恼和自我怀疑的生活,晚上睡觉时感觉平静和放松,自信地和人一起玩乐,做充满活力的演讲……会是什么感觉?是充满积极性、生产力和自信。
本书通过40多种简单、有效的技巧,让读者了解如何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可能的焦虑。有了这40多种技巧,你的恐惧和焦虑就会立刻消失。Burns博士也分享了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药物的最新研究,并解释了为什么药物有时会弊大于利。
这不是流行心理学,但其中的方法已被证明比药物更有效。对于焦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实用手册。
2024年6月1日 已读
如果你有焦虑,认真阅读本书并完成全部练习,将会使你得到疗愈,并避免复发。

扭曲的认知评估现实,产生焦虑,焦虑影响行动,行动产生新现实,在接受扭曲认知的评估。这就是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识别扭曲的认知,并改变它。而扭曲的认知来自恐惧。

所有疗法的基础,是情绪日志,分五个步骤:1.描述焦虑事件或瞬间。2.写出事件带了的感受,并对符合程度评分。3.记录事件引起的消极想法,并对想法的相信程度打分。4.识别消极想法种的扭曲认知。5.积极且现实的想法替换消极想法。对积极想法的相信程度也要打分。
所有疗法,都以降低对消极想法的相信程度为目标推进。

应对恐惧的方法,本书提了四十种,并分为三大类:认知治疗法、暴露治疗法和隐藏情感治疗法。认知扭曲,也有超过十种之多。

作者承认,作为心理医生,他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不但有失败案例,自身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治疗的难点在于识别出对特定病人有效的方法。对某个病人奇效的方法,在另一个有同样症状的人身上可能就完全无效。于是他提出一个叫做“康复圈”的工具,帮助病人自助快速发现和事自己的疗法。此工具根据不同的问题,每次选出十二到十五种方法,让病人快速尝试。一种无效就换下一种,快速迭代,直到找出效果明显的方法。

谁能想到,当你征服恐惧,那曾经让你焦虑害怕的,将会成为快乐的源泉。

祝你战胜焦虑。
CBT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直觉 豆瓣
Gut Feelings: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Unconscious
作者: [德]格尔德·吉仁泽 / Gerd Gigerenzer 译者: 余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0
芝加哥大学思维决策课
读懂了直觉,你就读懂了一切社会现象
...................
※编辑推荐※
★ 芝加哥大学决策思维课,世界级决策管理大师揭示“快思考”的大智慧!
试验证明,在95%的情况下,依靠直觉就能作出正确的决 策。人脑是个超级计算机,在不知不 觉中就处理、省略、精练了大量信息,让人只凭少量的信息就能在瞬间作出反应,反之当大脑考虑的变量越多,越难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言以蔽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想得越多错得越多,你就是吃了想太多的亏!
★ 读懂了直觉,你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一切社会现象。
为什么商家不惜重金打造信息含量很低的广告?为什么保洁公司将洗发水的品种缩减了60%,利润反而提高了10%?为什么尼克松会败给一张长着胡子和黑眼圈的照片?精明的商人和政客都在试图影响我们的直觉,读懂了直觉,你将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 深解6种无意识的智慧,介绍6种超级决策工具,电光火石之间,助你先人一步作出正确决策!
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蕴含在直觉表象之下的奇妙心理学原理,通过大量经典的试验和真实的案例,将一个个心理学原理在决策领域的应用娓娓道来,读来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惊喜感。
★ 诺贝尔奖得主、决策理论大师赫伯特·西蒙盛赞推荐,《引爆点》作者格拉德威尔的灵感来源。
...................
※内容简介※
直觉绝不是冲动和反复无常的东西,它拥有自己的原理和规律。
作者以极为通俗的笔法,揭示了平凡无奇的选择背后那些奇妙的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打开了我们的一双慧眼,让我们得以一窥自己、他人乃至许多社会现象的本质。
直觉有迹可循,便可以训练和提高。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归纳了提高直觉力的六大法则。这些可以练习的法则,激活人脑的潜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可以帮我们快速而精准地决策,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2024年2月24日 已读
尽管科学家们在寻找研究课题和解学科难题的时候,常常借助直觉的帮助,但目前的文化主流,是反直觉的。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在研究了人的决策之后,认为人类的大量判断和决策失误,都是因为无意识的、非理性的、直觉的错误造成的,他将其称为“认知偏差”。

本书作者所研究的,说到底和卡尼曼一样,是人类决策中的直觉之作用。他却发现,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条件下利用直觉做出的判断,比基于逻辑和理性的策略的判断,其有效性和正确率并不差,且在执行速度,所需资源等方面还大大常常还优于前者。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他发现,应用直觉进行决策,并不是简单的“偏差”,它不但是知识的起点,而且一直在被人们在日常决策中应用着。比起利用大量信息的、复合逻辑的、理性的策略,基于简单实事、符合直觉的策略虽然在可解释性上差些,但更容易被掌握和执行,同时也具有同样的正确性。在书中,这被称为“认知启发”。

无论称其为认知偏差”还是“认知启发”,直觉的存在是无可争辩的。逻辑与直觉,理性与感性,并不需要区分好坏高下,更不应该厚此薄彼。有足够信息和资源的条件下,那就用逻辑推理,二者都不足那就用直觉去下决断。不懂逻辑的,去学学,不会使用直觉的,也去学学,就挺好。

“当我们要预测将来,当将来很难预测,当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基于一个好理由的直觉往往更加准确。它们在时间和信息的使用上也更有效率。相反,当我们需要解释过去,当将来很容易预测,当拥有足够的信息,复杂的分析更有用。”
心理学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William James Routledge 2002 - 8
In this classic work William James explores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pplying scientific method to a field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treated as theoretical, abstract philosophy. This 2002 centenary edition celebrate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is landmark text. It includes new introductions by Jeremy Carrette and Eugene Taylor, as well as a fully revised index. James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 religious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the precepts of organized religions, were the backbone of the world's religious life. His discussions of conversion, repentance, mysticism and saintliness and personal religious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all support his thesis. James' pluralistic view of religion led to his remarkable tolerance for extreme forms of religious behaviour,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in formulating his own theories, and a welcome lack of pretentiousness in his observations on how an individual stands in relation to the divine.
2024年2月6日 已读
我其实好奇詹姆斯 是否有过“宗教体验”。但行文之中看不出。

体验,很难通过听闻交流,却能在有过同样的体验的人之间确认。如果你没有痛过,无论怎么跟你描述牙痛,你也不会知道。而痛过的自然知道。

本书讨论的“宗教经验”,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未经历过的人,看这样的讨论,将如水中捞月,得不到什么。但千万别将其贴上个迷信或神秘或经验主义的标签,就走开了。个人认为本书非常重要,心理学应当继续将个体的“宗教体验”作为研究对象。个人也可以去多多亲近,了解人类体验的可能性。

书中的“宗教经验”,是因为经历者或者听闻者对那些神奇“经验”做了宗教性的归因和解释。但其与宗教的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处在非基督教文化圈的拥有此般体验者,有很多并不对其做宗教性解释。此种经验的作用很多,其中一项是可以使人“离苦得乐”。

作为科学家,作者詹姆斯注重的是对体验而非宗教的进行方方面面的讨论和解释。“宗教经验”比”宗教“本身更重要。其有疗愈作用,获得它的人常常同时获得智慧,勇气与目的性,消除恐惧。对于没有过的人,它是神秘的体验性的。对于经历过的则不会有怀疑。书中多次提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

詹姆斯 以一部 《心理学原理》构建了科学心理学的体系,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但我认为这本 《宗教经验种种》 却更加重要。此书很少在当今的被科学心理学中被提及,无疑是心理学的损失。
宗教 心理学
第七感 豆瓣
Mindsight: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作者: 丹尼尔·西格尔 译者: 黄珏苹 / 王友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5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解释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讲述了心理和大脑的协同作用。将古老的冥想实践与现代神经科学、心理疗法进行了整合,揭开了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神秘面纱。西格尔博士提出的第七感理论,堪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驾齐驱,在身、心与大脑整合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人类的五种感官知觉,让我们得以探索外在世界;第六感,让我们得以察觉自己内在的生理状态。第七感,则是一种向内观看的能力,也是《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结合脑神经科学与心理临床治疗的研究结晶。第七感不仅使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也使我们体悟他人的感受, 从而在彼此间建立情感联结。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是作者丹尼尔•西格尔25年临床经验的成果。它指导我们如何掌握第七感这项技能,让读者了解,其实我们有比自己想象的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大脑、人际关系,甚至是某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自我蜕变,获得幸福、健康,以及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海报:
2024年1月27日 已读
《第七感》的作者丹尼尔 西格尔将心理定义为由身体与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它调节着能量流与信息流。这个定义包含了心理的要素,性质,与功能。

对心理问题的治疗过程,本质就是联结与整合,消除二元对立,达到合一,这是本书的核心。

而具体的方法,则是由心理学家/治疗师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利用觉知之论,冥想内观,身体扫描,注意力练习,扩展安全区,爱语和谛听,认知行为疗法等等手段,让病人学会身心整合,当下与过去整合,左右脑整合,理性与感性整合,记忆与现实整合,内隐与外显整合,收缩与扩张整合,自己与他人整合,个体与集体整合,稳定与无常整合,如此等等。消除创伤,疗愈身心,创造意义,接纳幸福。

书中案例众多,有情绪不稳要自杀的学生,一生冷酷的高龄律师,与治疗他人身体疾病却与自己身体失联的医生,不能区分记忆和现实的老兵,童年受虐后被疗愈的治疗师和未被疗愈无法发展亲密关系的商界精英,曾经相爱却逐渐无法彼此接纳的夫妻,以及靠强迫行为也找不到安全的小女孩。

重建第七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与真实相连的“门”,获得整合的头脑与生活。而第七感,作者毫不讳言的指出,是他杜撰的概念。但是多年的研究,他将第七感与大脑的神经功能联系起来,创造了人际神经科学。从一定角度来说,作者是显化高手。

另外,作者2018年出版的书《Aware》,已经将其理论更新为第八感,有了加强版的觉知之轮和科学化的显化理论。

西格尔教授的觉知之论,是我觉醒的启发。当今的心理学家中,他最棒。
心理学
意义地图 豆瓣
作者: 【加】乔丹·彼得森 译者: 杨立华 / 孙闰松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1 - 8
这是一本心理类图书。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意义是人的终极命题。人对于世界的意义,也就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意义之外无意义。不管是更在意内在感受,还是更在意外在影响,我们总是会在意点什么,只要在意了,就是有意义的。
本书从人性的层面,从人际的视角,探讨了人如何活出意义的心理和精神路径,描绘了属于人的意义地图。
我们都乘坐在属于自己的意义之舟上,时刻在掂量自己生存状态的优劣,计较自己生活旅程的甘苦,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虚实。
意义有大小之别,人生却独一无二。有的人选择将意义附着在个体生命的绽放中,有的人选择将意义融入群体生活的展开上。选择即意义。
意义是人的本能最深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让自己的内在与外在世界恰当融合,意义会被开拓。如果一个人拒绝内在成长,意义就会被限制。人认知意义,人实践意义,人活出意义,始于本心,终于本心。
本书是一面助人觉醒的明镜,可以映照一个人在生活之路上步履的方向和深浅,可以看清一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前行的智慧和勇气,可以帮一个人遇见更真实的、更好的自己。
2023年11月22日 已读
读中文版是因为我读英文版时,常常觉得不能理解彼得森的意思,正如他读荣格时的感受:“说的是我不理解的观点,讲的是我听不懂的语言。然而,他的话语不时地击中要害。”然而,中文版使用了魔法,把560多页的英文书变成了200多页的中文书。书的副标题从学术味较浓的“信仰的架构”变成了鸡汤味的“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文译本也没能帮助我深入了解原作,因其所做的大量删节,恰巧把我看不懂的部分都给删没了。

原书中,作者的研究出发出发点是理解人类为何有“恶行”。他想要找出人是如何认知世界并在其中行动的,并想要找方法对抗或消除恶行。他研究的重点,最后落在人需要意义。他认为恶行是从否认意义开始的。而个人要想找到意义,就应该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去探索,而不要陷入虚无。

作者从出发点到结论,走了很长的路。他带读者从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入手,详细介绍了个人是怎样认知和应对已知和未知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实然”认识的过程的。中文版大概只保留了这一部分。在原著中,作者还通过跨文化的文本比较,引导读者比较东西方文化经典文本,尤其是神话、宗教故事中对已知和未知世界描述,形成对世界的“应然”理解。前者构成个体的心理,后者构成集体心理蓝图。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人格,架构起意义地图。

我个人很喜欢彼得森和他所做的事儿。然而,我必须指出来,他的意义理论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他之所以认为意义重要,是因为他害怕,害怕否定意义会带来邪恶和杀戮,而意义会带来探索和理解。这个前提恐怕是错了。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很少因为发动者没有意义感,相反,他们都是有追求的。或是追求生存或正义,或是追求建功立业,或是复仇,或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之类……。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的人,反而不会瞎折腾,更不会暴起杀人发动战争。但在彼得森眼里,认为一切都无意义的人,都是在欺骗自己,同时也是可怕的。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作者,愿他早日超越恐惧。

其他方面,我认为彼得森这本写在24年前的书,仍然值得推荐,五星推荐。这当然是指英文原本所说。至于这删了接近一半的中文版么……,如果你不懂其他语言,你又有什么选择呢?
哲学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会谈技能与咨询现场 豆瓣
作者: 郭召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3
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时,不仅需要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把理论转变为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咨询会谈方法与技能。与学习体操或武术需要分解每个动作一样,咨询会谈技能也需要被逐一分解学习。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60余项会谈技能。从开始会谈到结束会谈,从自动思维会谈到核心信念会谈,从评估性会谈到巩固性会谈,这些会谈技能涵盖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全程。本书还专门设置了“咨询设置会谈”和“咨询关系会谈”两个章节,意在强调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在会谈中的作用,同时也提供了相应技能的训练方法。另外,针对各项技能,本书设置了“技能解析”“咨询现场”“课堂练习”三个版块,以帮助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师夯实咨询基本功。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各位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有效掌握具体的会谈技能,设计出科学的咨询会谈方案。
2024年7月23日 已读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形式是会谈咨询。

按照咨询的进程,单次会谈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一定的任务,比如,开始时要评估问题状态,获取新情况,回顾任务完成和设置议程。而结束时则要总结,反馈并布置任务。

按照咨询的目的,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和咨询行会谈。评估性会谈要诊断或明确来访者要解决的问题。而咨询行会谈则须按照其需要解决问题的层次分为自动思维会谈,中间新年会谈和核心信念会谈,并应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当治疗接近尾声的时候,还应设置结束环节和安排巩固性会谈以防止问题的反复。

咨询会谈是治疗的主体。但为了避免旁枝末节影响咨询效果,必要的设置性会谈可以明确咨询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同时,当咨询关系出现问题时,也需要设置必要的步骤来解决。

CBT的会谈是高度结构化,目的明确的。结构化的会谈好处很多,比如,利于新手咨询师理解和掌握,利于来访者明确治疗进程。本书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和技能,通过实际案例和对咨询场景的还原,生动直观的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从接待来访者到最终结束治疗的各种会谈的主要过程,实施步骤,所需技术,可能问题,应对的略等等……为了巩固所学,书中提供练习题目,供新手咨询师练习,以便将所学技能真实会谈场景中得到应用整合。

作为普通读者,阅读本书可以用来消除心理咨询的“神秘性”,从而清楚的了解心理咨询究竟是如何进行的,看到咨询师如何通过会谈技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cbt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 豆瓣
作者: [美] 赫伯特·西蒙 译者: 荆其诚 / 张厚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开创者赫伯特·西蒙关于人类认知的作品。本书介绍了人的认知结构,包括注意力、记忆等方面,然后分析了人们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策略。书中进一步分析了对于复杂问题,专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心理表征,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复杂问题。最后,作者介绍了学习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说明如何探索发现新规律。无论是关注人工智能还是关注心理学的读者,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读物。
2023年11月12日 已读
西蒙中文名司马贺。

认知心理学,是在类比人类认知功能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力图把人类的认知对象,关系和过程抽象化,编码化之后,通过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去实现对人脑功能的模拟。同时也利用人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去反观人类信息处理过程。

司马贺先论述对于认知的研究可以在对认知的生物学基础还不明确的时候进行,就如同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可以于对硬件的了解分开。之后,通过把人脑和计算机抽象化成物理符号系统,西蒙找到了人脑与电脑间作为信息处理系统的相似性。

接下来的章节,则是对具体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分析,并介绍计算机对诸多任务的模拟实现的进展。

此书作者和译者均是心理学泰斗级人物。司马贺是人工智能先驱,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的跨领域大家,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荆其诚和张厚粲两位先生,均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是新中国心理学的领军人物。

1978年恢复高考,同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建立。1980年请Simon来访问,可见当时心理学想要与国际接轨的迫切。此书脱稿于当时的讲义,可以说把当时国际上的认知心理学前沿引进了中国。此书成稿时,三人均是学术成就很高的教授了。
心理学 认知科学
我是谁? 豆瓣
Wer Bin Ich: und wenn ja, wie viele?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译者: 钱俊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5 - 11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anz),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及媒体人
欢快、诙谐并且通俗易懂。
——《奥伯迈恩日报》(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畅销的哲学书,简直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错!这本书证明这个论断错了!从来没有一本哲学实用书可以像它一样厉害!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2023年9月23日 已读
本书不回答“我是谁”,是回答“人是什么”。作者认为也不必直接回答“人是什么”,而可以通过回答“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来间接回答“人是什么”。于是按照对这三个问题,作者组织起这本哲学入门书,介绍哲学史中的重要思想与人物。

完全不同于那些把哲学按照时间线从古希腊讲到现代的哲学史,本书作者并没有把这本哲学史是局限在哲学或者历史中。它的特色就是大量的引入了生物学,心理学,脑科学的思想结合哲学来回答上面三个问题。一共34章,每章的标题都都是一个哲学问题。在介绍完了相关的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思想和发现后,往往又用几个问题来结束。作者目的很明确,用有趣的问题引发对哲学的兴趣,然后再用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辨。在哲学中,答案重要性不是第一位的,思辨才是。

我的收获,是认识了[[马赫]],[[罗尔斯]],重新认识了[[卢梭]],[[大卫•休谟]],[[康德]]。这些人才是真正清醒的哲学家。另外,还得以看到发明双链笔记的[[卢曼]]的学术上的以沟通为出发点发展出关于爱情的本质与功能的工作。
哲学 心理学 脑科学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豆瓣
The Yes Brain
作者: [美] 丹尼尔·西格尔 / [美] 蒂娜·佩恩·布赖森 译者: 黄珏苹 2020 - 7
他是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推崇的人际生物学创立者。
他的第七感理论被“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誉为“堪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齐名”。
他的“全脑教养法”理论风靡全球,影响百万家庭教育理念。
他就是融合心理学、脑科学与网络科学的先锋——丹尼尔·西格尔。
全球知名脑科学家、儿童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关注教育长期目标,“开放式大脑”是他继“第七感”“全脑教养法”等风靡全球的理论后提出的全新概念。
“开放式大脑”源自大脑中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它能让孩子拥有四大关键特质:稳定情绪的平衡力、应对挑战的复原力、审视自己的洞察力、理解他人的共情力。
9项实操策略,3色沟通模型,多个育儿难题应用场景,结合启发性自测题和趣味性亲子漫画,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轻松培养开放式大脑,让孩自觉主动地应对当下生活,迎接未来挑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卡罗尔·德韦克,临床心理学家、育儿专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温迪·莫格尔,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昕,新浪微博家庭教育专家、亲子沟通导师林小暖bella联袂推荐。
2023年7月1日 已读
丹尼尔 西格尔是我最信任的作者之一。

我一开始读书,并没有目的,但慢慢的觉得读书带我走进了消除模糊的清醒状态。我希望自己做个清醒的人,自驱,自律,自省,自由。也希望我的孩子如此!

而本书提到的开放大脑,正是清醒的根本。开放大脑的四个属性是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都是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平衡力是指将情绪控制在绿色区域,复原力是通过扩大绿色区域的范围和掌握平复情绪的方法减少情绪失控和失控后返回绿色。洞察力就是通过自省达到自知,觉醒元认知,做自己行为的观察者和掌控者。共情力是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学会在保持自我的时候与他人和外界保持联结,整合内在与外在,内外和谐。

本书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工具和策略帮助家长培养自己的开放大脑。然后,以身作则的将开放大脑传给孩子。

我最喜欢的工具是情绪三色模型,可帮助简化情绪认知。策略中最喜欢保证睡眠,心智餐盘,基于建立安全感的亲子关系,学会观察自己的行为,行动前暂停,理解并帮助他人,但要学会人际交往的边界感,教会孩子要懂得和外在世界连结,教会孩子不是所有要求都会被满足。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Switched On 谷歌图书
作者: John Elder Robison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7 - 02
An extraordinary memoir about the cutting-edge brain therapy that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life and mind of John Elder Robis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Look Me in the Eye

NAMED ONE OF THE BEST BOOKS OF THE YEAR BY THE WASHINGTON POST

Imagine spending the first forty years of your life in darkness, blind to the emotions and social signals of other people. Then imagine that someone suddenly switches the lights on.

It has long been assumed that people living with autism are born with the diminished ability to read the emotions of others, even as they feel emotion deeply. But what if we’ve been wrong all this time? What if that “missing” emotional insight was there all along, locked away and inaccessible in the mind?

In 2007 John Elder Robison wrote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Look Me in the Eye, a memoir about growing up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Amid the blaze of publicity that followed, he received a unique invitation: Would John like to take part in a study led by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neuroscientists, who would use an experimental new brain therapy known as TMS, o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then address the issues at the heart of autism? Switched On is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what happened next.

Having spent forty years as a social outcast, misreading others’ emotions or missing them completely, John is suddenly able to sense a powerful range of feelings in other people. However, this newfound insight brings unforeseen problems and serious questions. As the emotional ground shifts beneath his feet, John struggles with the very real possibility that choosing to diminish his disability might also mean sacrificing his unique gifts and even some of his closest relationships. Switched On is a real-life Flowers for Algernon, a fascinating and intimate window into what it means to be neurologically different,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 world as you know it is upended overnight.

Praise for Switched On

“An eye-opening book with a radical message . . . The transformations [Robison] undergoes throughout the book are astonishing—as foreign and overwhelming as if he woke up one morning with the visual range of a bee or the auditory prowess of a bat.”—The New York Times

“Astonishing, brave . . . reads like a medical thriller and keeps you wondering what will happen next . . . [Robison] takes readers for a ride through the thorny thickets of neuroscience and leaves us wanting more.”—The Washington Post

“Fascinating for its insights into Asperger’s and research, this engrossing record will make readers reexamine their preconceptions about this syndrome and the future of brain manipulation.”—Booklist

“Like books by Andrew Solomon and Oliver Sacks, Switched On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mental process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owerful narrative and informative medical context.”—BookPage

“A mind-blowing book that will force you to ask deep questions about what is important in life. Would normalizing the brains of those who think differently reduce their motivation for great achievement?”—Temple Grandin, author of The Autistic Brain

“At the heart of Switched On a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o we are, of where our identity resides, of difference and disability and free will, which are brought into sharp focus by Robison’s lived experience.”—Graeme Simsion, author of The Rosie Effect
2023年6月22日 已读
作为一名自闭症患者和为自闭症群体代言的积极分子,作者参加了一次用穿颅磁刺激(TMS)实验,意图激活自闭症缺失的情绪识别和处理功能。

一般情况下,TMS的效果并不持久。但,实验在他的身上出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在TMS刺激之后,他出现了超验体验:他的感官变得极其敏锐鲜活;对过去的记忆纷纷苏醒,且犹如身临其境般;对他人的情绪,他忽然能本能的识别并应对得当。
面对TMS,他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变化。一方面,他对TMS的热情和深入研究,甚至让他成为NIH自闭症相关委员会的成员,参与科研基金的审议。另一方面,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和共情造成了他无法和深度抑郁的妻子一起生活,因而离婚。

TMS给他带来的改变,非常长久。

然而,我个人认为,而作者所经历的长期变化,并不是TMS带来的,而是灵性觉醒带来的。TMS充其量是他觉醒的契机。

作者的自传式的写作方式很对我的胃口。
心理学 情绪 脑科学 自传 自闭症
培养高情商男孩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美)丹·金德伦 / (美)迈克尔·汤普森 译者: 高晓静 / 李岩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背后却有一个共同主题——男孩的情感压抑、忽视和疏离,情绪表达能力不足。 如何看出男孩身上的警告信号? 男孩们要为情感教育的缺失付出怎样的代价? 男孩需要如何教育才能成为心智与情感完整的人? 两位作者通过大量动人心弦的案例和深刻的心理分析,期盼能协助父母、老师以及其他所有关心男孩的人,穿透男孩行为表面,给予男孩更多的情感关怀和鼓励,帮助男孩有机会发展出热情、敏感和温暖等特质,成长为可以控制自我情绪、理解他人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高情商男孩。
2023年5月24日 已读
意识到美国的社会文化其实对亚裔男孩非常不友好。读这本书,是想武装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本书是男孩养育类图书的经典,成书于1999年,对男孩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挑战,用案例的形式展示,并且试图给出一些答案。

书中强调,要对男孩进行情感教育,帮他们识别和认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教会他们安全的释放过剩的精力。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保持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感到自己受珍视,尊重,信任。给他们打下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底层信念。成为他们的顾问和帮手。示范给他们什么事真正的勇气,如何应对恐惧,如何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作为父亲,我要多与儿子共度亲子时光,多给予关注,理解,承认,帮助与赞扬。让孩子知道我珍视他的存在价值,爱他,相信他,助他觉醒,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男人。
家庭教育 心理学 情绪 教育 男孩
幻觉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渡边淳一 译者: 李迎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最新长篇爱情小说,2004年日本《读读新闻》连载一年。细致反映现代精神医疗的真实世界,深入探究美女医生隐秘的内心深处。
精神病院的护士北向健吾一直深深地暗恋着美丽高贵的女院长冰见子医生,正当两人的恋情渐入佳境时,冰见子医生有时出现的奇怪言行及对两位患者的不可思议的治疗,却使北向的困惑日益加深……
冰见子医生年轻貌美,医术精湛,又是两家精神病医院的院长。然而因小时候受到过父亲的性侵犯,同时又有恋父情结,故成年后在人格、性格上都有着时隐时现的分裂和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导致了她的畸形情爱,最终也使自己身败名裂,自杀而亡。
这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最新创作的长篇情爱小说。作者以其擅长的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将男女主人公的情爱心理刻划得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豆瓣 Goodreads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Roger R Hock 译者: 白学军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 1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豆瓣
作者: 罗跃嘉 / 魏景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在罗跃嘉博士论文“跨感觉通路选择性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注意的概念、认知理论,注意的蛇经解剖与生理基础;从听觉通路、视觉通路和视听跨通路的角度阐述了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研究注意的脑机制,以及对意识的初步认识与探索。本书不但总结了作者多年在注意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力图反映目前国际主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精神障碍与犯罪 豆瓣
作者: 慕庆平 / 王南平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2 - 11
本书收集了我国近年来有关精神障碍犯罪的大量实例,对精神障碍引发的犯罪现象及其根源、特点、规律等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