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拖拉一点也无妨 豆瓣
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 A Guide to Effective Dawdling, Lollygagging and Postponing
6.5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佩里 译者: 苏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7
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2013年9月25日 已读
2014年2月26日 评论 死線的神奇功能 - 寫在前面的話 寫這篇小文的時間,距離我讀這本書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當初讀書的時候沒有記筆記,寫作的過程中也沒有回去參考原書。文中僅僅最后一部分與原書緊密相關,其他部分為自己閱讀“拖延癥”主題圖書的心得。 以上。 人為什么會拖延? 一件事情會被你拖下來,大概就是因為這樣一件事,做著無聊,無趣,無信心,也沒那么重要(我相信沒人會在生死攸關的事情上拖延)。可這事兒你又偏偏必須做。這事兒是領導,老師派給的,不做會得到差評,弄不好得丟工作或者無法畢業,然周圍的人失望;或者是因為你做出了承諾(向自己或者向他人),不做會覺得丟臉,損人品,失去朋友,甚至失去自尊。這些都統統放一起,濃縮一下其實就是一樣:這事兒你不想做。人對于自己樂于做的事情,即便沒有提醒催促,也不會拖延的。 可是,現實的情況是,不是人人都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事情,但是幾乎人人都有自己不喜歡做卻必須得做或者自己以為自己必須得做的事情。這樣一來,似乎拖延的人四處可見,拖延癥也就橫空出世,越來越引人關注了。 人總是要做一下自己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的。因此,在我看來,拖延這件事情,只要人類還有情感,就是人類的宿命。宿命性的東西,無論你接不接受,也會一直在那里。所以,作為人類的你,還是認了吧。 如何對付拖延? 雖然我是認了命,接受了自己的拖延,但卻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對它做點兒什么了。 上面提到了,人們一般只會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拖延。因此,面對拖延,一般有兩類辦法:一類是幫你認識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后盡量多的承接自己喜歡的任務,減少不喜歡的任務,進而減少拖延。沒有不喜歡的任務的理想狀態雖然基本不可能達到,但是花八成時間在喜歡的事情上,而成在不喜歡的事情上,也是會很令人開心的。 另外一類方法,則是幫你應付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比如,讓你培養一份公事公辦的態度,而不讓個人感情影響事情的完成。再比如,養成某些習慣,舉行某些儀式,把做某些不喜歡的事情變成程序性的動作。等等。 本書的秘方:死線的神奇功能 這本書的內容,就屬于上面提到的第二類方法。它的實現卻另辟蹊徑,不落俗套。 其原理很簡單,我試著來總結一下。你可能同時會有兩件以上不喜歡做又必須得做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一般都會有個時間限制,英文叫做Deadline,直譯過來叫做“死線”或者“死限”。其實多數情況下,這個deadline是靈活的,可以商量,變化的。(當然,即便它沒有商量的余地,你超過了這個時間限制沒有完成,一般也沒有誰會死。)這個“死線”卻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功能,隨著它的臨近,這件你原本就不喜歡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面目可憎。這聽著不像什么好事兒吧,但是請注意,這時候,其他的那些原本你也不喜歡的事情,卻變得面目相對討喜起來。這時,你就可以不那么費力的去做這些原本不愿做,現在卻變得討喜的事情啦。 當然,你會說,那么那件“死線”將至的事情怎么辦?總不能就這么讓它死掉吧?這個呢,書評人就不說了。聰明的讀者可以自己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也可以找來這本書讀一讀,看看作者的高見。 1:06 pm 02/25/2014
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