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军人与国家 豆瓣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作者: [美]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李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这一重大事件激发了亨廷顿的灵感,促使其撰写了个人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来思考这一问题:在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里,国家究竟应该与代表着保守主义的军队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亨廷顿在历史语境中对军事职业的形成进行梳理,指出军事职业不仅有独特的专业技能,还通过其独有的责任和内在的科层制组织自治同其他职业区分开,因此需要将军政关系作为国家政制结构的关键问题加以处理。通过历史的与比较的考察,军政关系的基本理想类型被界定为“主观文官控制”与“客观文官控制”,前者将能够控制军事权力的文官集团权力最大化扩展,后者则最大化军事职业主义。在此基础上,亨廷顿指出,处理军政关系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是保障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
本书在1957年甫一出版即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一举奠定了亨廷顿的学术地位,已再版15次,至今仍为军政关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也始终是政治学领域必读的经典作品。
名家荐语
本书一直被认作政治学的经典之作,亨廷顿在书中极具洞察力的思想和论述,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保守自由主义的关键视角。在英文版出版60年后,第一本完整中译本得以问世,值得推荐。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会长)
该书是研究军政关系的经典之作。以文官控制保障权力平衡——亨廷顿对军队与国家关系的洞察,角度独特,启发思考。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退役空军大校)
从宪制视角理解军政关系,从军政关系拓展宪制研究视野,亨廷顿挑战了现代西方政治学宪法学研究的一个死角。这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译著。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法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陆军从军六年)
军政关系,自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性质变得模糊——其实质到底是军民关系,还是政民关系?这首先取决于政府产生的程序。亨廷顿研究“军政关系”,是民主政府下的。但即便如此,军政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远比理论框图显示的要复杂得多。亨廷顿不仅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而且运用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工具,很好地解释了两者关系最复杂的面相。这一产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对我们今天仍是前沿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军政关系的问题在美国事务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亨廷顿建立了他的基本观点,形成了他的理论框架,并且对于美国内外的发展变迁进行了精细而深刻的历史与比较研究。本书向前推进时所展现的清晰与精确,使得阅读成为享受。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纪事》(The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本书包含了关于美国及其军人的诸多洞见,在其大部分结论后都蕴藏着清醒冷静的思考……书中也揭示了许多仍然阻碍着政策制定过程的关于军事的偏见……这是一本发人深思的著作。
——《美国政治学评论》(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4年11月17日 已读
很喜欢亨廷顿的这本军事政治著作,他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汇报观察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体制下,职业化了的较为自治的军官集团与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军事与政治在思维、伦理和实践中的体现。



从军官职业化的历史开始讲起,亨廷顿很快在理论上确定了军官的职业化特征和军事伦理。军事力量是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而现代军官集团是一个职业化团体,现代军人也是职业化人员。作为一个职业团体,军方有其自身的目的,责任。军事伦理坚持:“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军人为政治家服务,文官控制对军事职业主义而言必不可少。并且,服从被提升为军人最高级的德性。” 而军事职业注重集体,力量导向、军国主义、和平,“是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的”。

在讨论军事思维与20世纪主流意识形态关系时,亨廷顿指出军事职业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有所抵触,只与保守主义更为相合。而军事职业伦理倾向在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冲突时,采用文官控制军事的策略,并且区分了主观文官控制和客观文官控制,并且认为客观文官控制更能适应保全军事职业伦理。

接着,亨廷顿分析了德国与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军方表现。,认为二者虽然都被称为军国主义,但在职业伦理上与政治的关系上,德国军方(特指国防军,而非纳粹掌握的的党卫军和空军)大体保有职业伦理,却因政治主导军事,(而让许多将领和军官被清洗);而日本的军人并没有遵循军人不干政的职业伦理,而以军事主导了政治。

书中最大篇幅,亨廷顿用来分析美国自建国到二战后的历史中军事政治关系,来展现其理论在美国史中的体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美国骨子里是自由主义,而美国的保守主义是自由主义里早期的,被激进派放弃的那一部分。对照现实,的确如此,比如,原本的商业自由主义,已经被当前的激进左派中的进步主义、觉醒主义左派视为保守了。

军政关系是动态发展的,理论也会随现实更新。希望军政关系发展中,军人能保持自己的军事伦理。强者自强,以维护和平。强者挥刀,向更强者。滥用力量欺负弱小者,懦夫。
军事 历史 政治
觉醒时刻 豆瓣
作者: 鲁迅等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3 - 4
他们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带着澎湃的热血和不息的激情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他们抱持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探寻救国之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纵使不明归途,仍不惧险阻;
史书上寥寥几笔,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这些可爱可敬、开天辟地的先生,他们的思想之光当为世人所铭记。
本书精选16位先生的48篇代表作品,包括小说、论文、述学、随感、诗歌等多种题材,带领读者走近这些伟大的先生,领略群星璀璨的文坛风貌,感受风云际会的时代思想。
——————
史书上寥寥几笔,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走近16位先生的经典之作
定格新青年的觉醒时刻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2023年10月27日 已读
书中所有作者,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于百年前,开中国风气之先。或学问深入,或思想包容,或行动果敢,引中国百年气象。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一个满足现状的,都要改变外界。他们要张扬青春,想要中国焕发新生。

陈独秀的文章,我喜欢《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篇,至少是新旧文化要竞争的态度。蔡元培《何谓文化》写出了百年前中国文化状态。胡适写新文学该怎样。傅斯年谈评论古典文学,主张摒弃。后一篇主张青年联合起来,先建中国社会,再加入国际社会。李大钊,闻一多是激进的。易沙白反孔教,评论孔子则说“孔子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惜哉”,钱玄同也反儒家,但没有易沙白文章写的好。刘半农的几篇都喜欢,他该是文章清楚,头脑清晰的一个人。鲁迅无需赘言,小说杂文均犀利。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气势不可当!

百年之后,又如何。他们的文字可以作为文学发出来。可如今,像他们一样的人,还发的出声音吗?
政治 文学
居安思危 豆瓣
作者: 李慎明 2013 - 5
应许多领导同志和观众的要求与请求,现将《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的解说词全文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即《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8集党内教育参考片解说词)》,以飨读者。该片是经中纪委有关部门批准,由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课题组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承制的八集DVD党内教育参考片,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中播放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领导同志指出,“凡是不希望自己的党步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尘的中共党员,都应该看看这部片子,从中受到震撼和教育。”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代表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指出:“《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课题组,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分析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得出了不少有勇气和警示性的结论。”越南共产党也在中央委员范围内进行了观看;越共《人民报》大篇幅摘登了部分解说词。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8集党内教育参考片解说词)》由李慎明编写。
2023年7月20日 已读
- 本书是中共梳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内因的电视片的解说词。篇幅不大,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非常易读。
- 读此书时,我越来越觉得,苏共亡党真相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怎么看待苏共的亡党。书中梳理出来的原因,用来理解中国现在的政治现状,就能理解统治者对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的控制的重视,对舆论的重视,对开放互联网的谨慎。

我个人不认为放弃权力便会亡党,比如台湾国民党就还在。我也不觉得苏联解体算是亡国,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换个交税的政府。但,对于痴迷权力的个人和组织,不掌握控制权,就相当于死亡了。

读民族史时,我发现许多研究都揭示统治阶级掌权后,对与异族关系的处理与掌权前的观点大相径庭。值得注意的是,掌权后,几乎就没有愿意放弃权力的。哪怕是那些声称自己对权力毫不在意的人,一旦尝试权力,就忘记了自己对权力的曾经的憎恶或平常心。因此,我完全没想到,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内因,竟然是领导人的主动放弃。

这本书透露出的“斗争”思想仍是党对世界的认识。
历史 政治 苏联
年度人物 (2006) 豆瓣
Man of the Year
7.4 (7 个评分) 导演: 巴瑞·莱文森 演员: 罗宾·威廉姆斯 / 克里斯托弗·沃肯
其它标题: Man of the Year / 风云人物
多比斯(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主持的脱口秀节目非常犀利,能旁征博引言辞刺骨地把美国总统们讽刺一番,把听众乐得心花怒放。甚至有听众建议他不如参选总统,一展身手。
多比斯的参选让他成为了草根阶层的代表,自然也获得了民众的大量支持。而且,多比斯拥有的杰出口才更是在辩论赛中占尽优势,令他在众多候选人中显得卓越不凡。大选结果让多比斯大为振奋——无背景无资历的他竟然以超过半数德票选获得总统之位。
选举期间,统计票数的程序员埃莉诺(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让多比斯暗暗动心。正是这个姑娘,在关键时刻发现统计系统出错,选举结果其实源于一个BUG……
总统杀局 (2011) 豆瓣 TMDB
The Ides of March
7.0 (147 个评分) 导演: 乔治·克鲁尼 演员: 瑞恩·高斯林 / 乔治·克鲁尼
其它标题: The Ides of March / 选战风云(台/港)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两位候选人在之前的得票数旗鼓相当。距离俄亥俄州的初选还有一周时间,两人都把此州当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阵地,开始明争暗斗。候选人之一莫里斯(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竞选团队的二号人物斯蒂芬(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年轻有为,此时遭到另一位候选人竞选团队的首脑汤姆·达菲(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挖角,但斯蒂芬对莫里斯忠心耿耿,并不为所动。另一方面,斯蒂芬深深为新来的实习生莫莉(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吸引,两人迅速打得火热。
不料,泰晤士报的记者艾达(玛丽莎·托梅 Marisa Tomei 饰)得知了斯蒂芬与汤姆的会面,以此要挟斯蒂芬透露政选内幕。焦头烂额的斯蒂芬又在与莫莉的交往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政坛混战 (2012) TMDB 豆瓣 Min reol
The Campaign
6.0 (30 个评分) 导演: 杰伊·罗奇 演员: 扎克·加利凡纳基斯 / 威尔·法瑞尔
其它标题: The Campaign / 选贱疯云(港)
在全国性的大选来临之际,一直被各界看好的种子选手--国会议员坎姆·布莱迪(威尔·法瑞尔饰)不慎在公开场合失态,于是幕后金主策划推举一名敌对候选人,想要在其地盘北卡罗莱纳区造成影响力,而他们的人选就是菜鸟新人马帝·哈金斯(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饰),这位有些娘娘腔的中年男人是当地旅游中心的主任,一直过着安稳的小男人生活。
起先,马帝似乎是最不被人看好的选择,毫无政坛经验的他也数次在公开场合出糗。不过由于新赞助者的支持和金援到位,再加上拼命三郎般的竞选经理及其家族的政治人脉,他得快成为魅力政客坎姆不容小觑的黑马候选人。
随着选举日逐渐逼近,这两人的激烈竞争依然僵持不下,而且很快就演变成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情况,他们倾全力互相毁谤和中伤,想尽办法玩阴,耍贱招陷害、弄臭对方,誓言斗个你死我活。暗涌连连的政坛,迎来了一场大混战。
辩护人 (2013) 豆瓣 TMDB
변호인
9.0 (1205 个评分) 导演: 杨宇硕 演员: 宋康昊 / 金英爱
其它标题: 변호인 / 逆权大状(港)
1978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宋佑硕(宋康昊 饰)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通过司法考试,并在成为法官后很快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他敏锐地从最新政策中嗅到商机,以不动产代书业务起家。虽然被同行讥讽为随时随地派发名片的夜店小弟,但佑硕不以为忤,一步一步朝着心中的目标迈进。他依靠赚来的钱让妻儿过上富足的生活,也还了七年前在饭店大婶那里欠下的良心债。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民主化斗争愈演愈烈。佑硕全然不管窗外事,关起门来继续赚钱。然而社会的巨变已经不容他置身事外,饭店大婶的儿子朴镇宇因从属的釜山读书联合会被控为左翼社团而遭到逮捕,更受到残酷的虐待和不公的指控。
虽然爱钱却更重感情的佑硕,就这样走上了为民主辩护的道路……
1984 豆瓣
9.5 (6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1 - 1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more [close]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is still the great modern classic of "negative utopia"--a startlingly original and haunting novel that creates an imaginary world that is completely convincing,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to the last four words. No one can deny the novel's hold on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whole generations, or the power of its admonitions--a power that seem to grow, not lesse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穿越百年中东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首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西方的衰落 豆瓣
The Great Degeneration
作者: 尼尔·弗格森 译者: 米拉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基于尼尔?弗格森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四台里斯讲座系列(Reith Lectures)创作整理而成,该系列播出时题为“法治与其敌人”。
早有人预言到西方社会的衰落。如今,这些衰落的迹象看似无处不在:经济增长放缓、债台高筑、人口老龄化问题、反社会行为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西方文明究竟欠缺在何处?尼尔?弗格森认为是制度的衰落难辞其咎,是制度正在导致社会的繁荣或衰败,制度就是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错综复杂的框架体系。
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文明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而非地理或气候上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前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现如今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
我们的民主制度打破了代际契约,将高额的债务转嫁到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的市场被过于繁杂的监管政策所日益扭曲,后者其实就是自己本意想要治愈的顽疾。法治也业已沦为律师之治。公民社会日益变得不再文明,人们只是出于惰性把问题一味推给政府去解决。
《西方的衰落》一书振聋发聩,也会引发争论,它是对这个自鸣得意和对问题视而不见的时代的迎头一击。当阿拉伯世界正在为民主而奋斗时,当中国努力从经济自由化迈向法治社会时,欧美社会却在挥霍几百年来制度优势的积淀。弗格森提出这样的警告,若要遏制西方社会一度称雄世界的文明日益衰落的势头,只能寄希望于强大的领导力,并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The Unwinding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Pack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3 - 5
American democracy is beset by a sense of crisis. Seismic shifts during a single generation have created a country of winners and loser s, allowing unprecedented freedom while rending the social contract, driv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the verge of breakdown, and setting citizens adrift to find new paths forward. In The Unwinding, George Packer, author of The Assassins’ Gate: America in Iraq, tells the 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an utterly original way, with his characteristically sharp eye for detail and gift for weaving together complex narratives.
The Unwinding journeys through the lives of several Americans, including Dean Price, the son of tobacco farmers, who becomes an evangelist for a new economy in the rural South; Tammy Thomas, a factory worker in the Rust Belt trying to survive the collapse of her city; Jeff Connaughton, a Washington insider oscillating between political idealism and the lure of organized money; and Peter Thiel, a Silicon Valley billionaire who questions the Internet’s significance and arrives at a radical vision of the future. Packer interweaves these intimate stories with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era’s leading public figures, from Newt Gingrich to Jay-Z, and collages made from newspaper headlines, advertising slogans, and song lyrics that capture the flow of events and their undercurrents.
The Unwinding portrays a superpower in danger of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its elites no longer elite, its institutions no longer working, its ordinary people left to improvise their own schemes for success and salvation. Packer’s novelistic and kaleidoscopic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is his most ambitious work to date.
2021年2月1日 已读
2021年2月3日 评论 解体 - 书名叫做解体。 很多书评也在写,这是美国40年来逐渐解体的过程。然而,美国为什么解体,其实并没有什么讨论或者insight。 美国出现对立的局面,书中写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占领华尔街了吧。 占领华尔街运动时,我在纽约。我的同事还去过,去录了像。 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实不能算是个运动,因为他并没有什么领导,也没什么诉求。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诉求,或这想法。他们只是愤怒,只想用行动表达。于是,几乎什么也没有达成。 造成占领华尔街运动出现的,最直接的,应该是政府对华尔街的接盘。2008年次贷危机后,大机构大而不倒,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注资这些大机构。而对于直接受害者,那些因为次贷危机而失去家园的人们,政府基本没有作为。 这种愤怒一直就没有消失。但,也不是08年才有的。 返回美国历史,与政府的对抗,一直就没有停过。越战时候的垮掉的一代,不也是一幅要解体的样子? 现在民主党控制参众两院,总统提出要Unity,不也是应对美国一幅要解体的样子? 美国的两党制,大家选总统时,不就得选边站? 群体心理学很清楚的,把两个群体以任何形式分开,都会造成群体内部的人内部认同和外部排斥,看上去就分裂的样子。 美国的解体,从两党制开始,就种下了。 跟经济下滑美国关系,跟如何解释经济下滑有关系。跟精英政治其实关系也不大,跟种族问题关系也不大。而是人们格子选边站,然后污名化另一方,与另一方势不两立开始。
政治 美国 美国历史
How to Do Nothing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enny Odell Melville House 2019 - 4
Nothing is harder to do these days than nothing. But in a world where our value is determined by our 24/7 data productivity . . . doing nothing may be our most important form of resistance.
So argues artist and critic Jenny Odell in this field guide to doing nothing (at least as capitalism defines it). Odell sees our attention as the most precious—and overdrawn—resource we have. Once we can start paying a new kind of attention, she writes, we can undertake bolder forms of political action, reimagine humankind’s role in the environment, and arrive at more meaningful understandings of happiness and progress.
Far from the simple anti-technology screed, or the back-to-nature meditation we read so often, How to do Nothing is an action plan for thinking outside of capitalist narratives of efficiency and techno-determinism. Provocative, timely, and utterly persuasive, this book is a four-course meal in the age of Soylent.
2022年6月13日 已读
打一星的原因:1. 文不对题. 内容是do nothing online or do things offline. 没有how-to。2. 不喜欢她的politics。
政治 社会 英文原版 观点
知识分子的鸦片 豆瓣 Goodreads
L'Opium des intellectuels
8.3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吕一民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 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 《 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 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感到更孤单,而且更空虚。——亨利•基辛格
《知识分子的鸦片》是20世纪最有开创性的书之一,是对研究知识分子的“虚妄”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本书出了要让知识分子们回归平凡务实的正道,也希望能让他们免于在智识方面的混乱不清,正是这种混乱不清造成了许多智识上的“怪胎”。——罗杰•金巴尔"
Radical 豆瓣
作者: Sofia Warren Top Shelf Productions 2022 - 6
You won the election… now what? Activist organizing meets government gridlock as a millennial New Yorker cartoonist follows a first-year senator on her unforgettable journey — from outsider to insider. In early 2018, cartoonist Sofia Warren was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New York state politics. But that summer, her Brooklyn neighborhood began buzzing about Julia Salazar, a 27-year-old democratic socialist running for state senate whose grassroots campaign was inspiring an army of volunteers. When they beat the odds and won, Warren found herself wondering what would happen next. How does it work when an outsider who runs on revolutionary change has to actually do the job? So she decided to find out. Using the graphic memoir format, Radical: My Year with a Socialist Senator is a remarkable
2022年10月4日 已读
作者作为漫画家,跟随纽约州政治新人参议员Julia Salazar及其团队,近距离观察纽约州的立法者如何工作的。作者用个人化的角度,用漫画书的形式,展现了Julia的团队如何从竞选胜利到就职,组建办公室,与社区的选民,游说团体等的互动。出了观察和参加内部会议,抗议运动,政治团体的活动,很多非正式的交谈都是她的内容来源。作者显然是认同Julia及其团队的政治主张,并且书中更多的是正面表现了其团队。但同时,她也展现了参议院,众议院和州政府三权分立与交互的过程,让人对美国政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我对Julia 的社会主义立场并不认同。但我得承认,当共产主义者并不得势的时候,她们的所作所为,还算是对贫困人口有好处的。书的最后,作者提到,已经有更多民主社会主义的人进入了纽约州的参众两院。值得担忧。
左派 政治 英文原版 青少年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