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Goodreads
2020 - 3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 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2023年7月5日 已读
本书从先秦到1949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各个朝代中原、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与应对,兼论中国如何同天下国家转为民族国家。

天下的概念是周的时候出现的,我猜是周文王想出来,为的是解决的伐纣的合理性和之后周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儒家继承周礼,拾起了这一套。对造反者而言,天下的概念都非常好用。因为凡接受了这个概念的人民,都非常好统治。秦朝没有重视儒家,二世而亡。汉武帝开始尊儒,开启了中原王朝外儒内法的统治。

无论朝廷如何更替,儒家的天下思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粘合剂,即便统治者变为异族成为人们也没有太多反抗。凡接受了儒家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皆被同化。清朝的时候,统治者并未向藏蒙回满新疆推行儒家教化,中原文化对这些地区和民族并未产生向心凝聚力。

到了清末,反清的革命党没用天下思想,而是拿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将清王朝推翻了。天下主义比较开放,而民族主义这东西,对内凝聚对外则排斥。孙中山的提出的民族政策,经历过允许独立,到五族共和,到汉族为主,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流变。民国面对民族问题,还并未曾解决,就因内战失败失去了中原而将民族问题遗留给了共产党。

共产党在采取的是西来的共产主义,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民族的。但面对民族问题,其思想和政策经历了跟国民党类似的变化过程,先是支持独立,接着提出联邦,且当接近掌权时,最终还是决定允许高度自治,但不允许独立。

本书的史料很丰富,对此我很满意。但是作者的论断偶有脱离史料、没有证据的个人意见。
历史 文化 民族学 社会学 社科
流浪集 豆瓣
7.8 (36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未能一日寡过 恨不十年流浪
舒式浪游散文的集大成之作
有了流浪心念,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不多取也不多予。清风明月,时在襟怀,常得遭逢,不必一次全收也。
较台版超值新增6篇文章,并有舒哥亲笔签名题字书签相赠,上书:世道再难,也要呼吸顺畅。舒国治
生活的艺术家 豆瓣
Bruce Lee:Artist of Lif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小龙 / [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 译者: 刘军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4
李小龙传世遗作震撼面世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意推荐
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
却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
他是叱咤风云的好莱坞巨星,
却厌倦浮华喧嚣的名利场,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
翻开本书,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 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Beyond Order 豆瓣
作者: Jordan B. Peterson Allen Lane 2021 - 3
The long-awaited sequel to 12 RULES FOR LIFE, which has sold over 5 million copies around the world
In 12 Rules for Life, acclaimed public thinker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 Jordan B. Peterson offered an antidote to the chaos in our lives: eternal truths applied to modern anxieties. His insights have helped millions of readers and resonated powerfully around the world.
Now in this much-anticipated sequel, Peterson goes further, showing that part of life's meaning comes from reaching out into the domain beyond what we know, and adapting to an ever-transforming world. While an excess of chaos threatens us with uncertainty, an excess of order leads to a lack of curiosity and creative vitality. Beyond Order therefore calls on us to balance the tw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reality - order and chaos - and reveals the profound meaning that can be found on the path that divides them.
In times of instability and suffering, Peterson reminds us that there are sources of strength on which we can all draw: insights borrowed from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humanity's greatest myths and stories. Drawing on the hard-won truths of ancient wisdom, as well as deeply personal lessons from his own life and clinical practice, Peterson offers twelve new principles to guide readers towards a more courageous, truthful and meaningful life.
历史的温度3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2018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传统十论 豆瓣
9.2 (23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
2023年1月10日 已读
用事实反驳了中国的传统是宗法社会宗族自制的观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外儒内法”的判断,复议了“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的观点。秦晖教授指出中国千年来提倡儒家,但实际上的社会政治经济运行遵循的则是法家的基于“人性恶”提出的生活哲学。秦教授提出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构“法道互补”的弊端,或许是中国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出路。所以,认为中国社会是“温情脉脉”的家族自治是一个错觉,表面上提倡儒家思想,让人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却是法家的威权极权统治。被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进入社会,面对威权,要么加入它成为恶龙,要么选择佛老消极避世。真是呜呼那个哀哉!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思想 文化 社科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其它标题: 闪开, 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国最后一个纯真年代。这本书是对这一纯真年代的终极回忆。
作者老六是生于1968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这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其实,何止“六八式”,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痛苦都是一样的,他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念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青春在什么时代度过,那就是他最好的年代,所以,翻开本书的人,不是被记忆虐待得同声一叹,便是温暖到会心一笑: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多少人害怕变老,多少人正在变老,多少人已经老了。当一切都已经地覆天翻,精神麻木的现代悲剧大幕拉开之时,多说一句都是多余:
闪开,让我们开始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