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作家出版社 2016 - 1
《沉默的大多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精选集。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
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2023年5月13日 已读
说来奇怪,王小波去世的电视报道,我是有记忆的。但在王小波热时候,我没读过他。一是我没钱买书,而是那时候他在我身边也没热。

后来读过一些他的小说。文革时代的东西,我没有共鸣,人性上的东西,我又愚钝。但是文字有快感,感觉写得有意思。

今天读这本,60篇杂文,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对于学问,他推崇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推崇科学是因为他求真。对于所谓的国学,由于它不接受批判,就很看不上。对于文学,他觉得只有美不美,加道德评判之类的,无非是限制创作自由。

他是个自由派,是个创作者,是个讲真话的人,是用黑色幽默指出论辩对手谬误的人。认为人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不应限制他人。
他应该读了很多书,但除了专门的几篇书评,并不掉书袋。这就很好。引用别人的时候也有的,但引得都很谨慎,罗素,萧伯纳,苏格拉底偶尔出现,但绝不用权威压人,反而爱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些小故事来说理。如此说理就很亲切。

他所追的,是自己懂点什么,创作点儿什么,最多到修身齐家的程度。他是不要治国平天下的。不过他文学的成功,他自己没看到,似乎有些可惜。
文学 杂文 王小波 随笔
不许联想 豆瓣
7.0 (1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这本书是作者近两年来在报刊杂志及其博客上发表的时评、娱评、随笔和段子的合集。时评、娱评调侃当下社会和娱乐圈各种奇闻怪事,幽默诙谐,泼辣尖锐;随笔书写生活小事,涂抹点滴情趣,勾画朋友面孔,同时不忘就身边诸事嬉笑怒骂,活脱脱一个“黑白无间”的王小峰;段子部分则模仿剧本编故事,是对时评部分集中而夸张的表现。
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颇有特点,常常通过“歪用”、“曲解”,使平常词句顿时趣味横生,具有了更多的意味。语言中的京味儿增添了阅读趣味,读者能从阅读中体会当下北京流行文化的特色。
书中插图是“山羊胡”谢锋所画。
呐喊 豆瓣
9.5 (448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十年一梦 豆瓣
作者: 巴金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 1
《十年一梦》收录了巴金1978-1995年间的作品,共分六个节段。书中散文和杂文包括谈《望乡》、怀念萧珊、“毒草病”、“遵命文学”、“长官意志”、一颗桃核的喜剧、“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人•大人•长官、观察人、要不要制定“文艺法”?、绝不会忘记、《随想录》后记、“豪言壮语”、小骗子、怀念老舍同志、大镜子、探索、再谈探索、探索之三、探索之四、春蚕、灌输和宣传、“思想复杂”、说真话、再论说真话、写真话、“腹地 ”、再说小骗子、“没什麽可怕的了”、究竟属於谁?等。
丑陋的中国人 豆瓣 Goodreads
7.6 (86 个评分) 作者: 柏杨 古吴轩出版社 2005 - 3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我的两个世界 豆瓣
作者: 方舟子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我的两个世界》是方舟子唯一的一部文化随笔集,“我的两个世界”意味着方舟子行走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1年,将近20年的时间也可以看到方舟子思想的变化。这也是方舟子最全的一部随笔集,二十年行走,对历史的中国和自由的美国方舟子有着别样的体悟。全书逻辑缜密,虽为文化随笔,更多的透露着方舟子独立思考的精神。
慕容雪村随笔集 豆瓣
作者: 慕容雪村 2011 - 1
《慕容雪村随笔集》主要内容简介:穿衣要穿五尺长,嫁人须嫁狠心郎,睡到三更狗儿叫,钢刀闪闪铜钱响。一生中,你至少要去两次重庆,第一次去吃满街美食,去看美女如云,去领略山城、雾城、江城的独特韵味。这时独行人也许会感到孤独;但第二次就不一样,你会找到朋友,全重庆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会找到重庆漫不经心、大大咧咧的诗意,这诗意行走在高高低低的路上,停留在棒棒军的棒头,飘荡在朝天门浆声灯影的夜色里,这诗意与酒有关,与辣椒有关,却又永在它们之外,身不临重庆,就不会发现完整的生活。海子在昌平的居处,离我的宿舍不足五百米。他的房间里只有电灯。海子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会要求他朗诵自己的诗,那是诗歌最好的年代。海子的死讯传回政法大学,没有人为他流泪。那是诗人的悲哀,或者是诗的悲哀,不过我想这可能更接近海子的心情,他一直想做悲情英雄,不愿意别人为自己哭泣。生活是一枚不可解剖的蛋。把壳打破,汤汤水水一塌糊涂。我以前有个坏习惯,喜欢站在路边看过往行人,每走过一个衣着光鲜的人,我就会在心里揣测,这光鲜的衣着之下,会不会有大面积的红肿溃烂,现在我把这习惯改掉了,因为我已经知道那个答案。“得其时横刀天下,不得其时蓬头而行。”这话是我说的。前半句是我少年的狂想,后半句则是当下的心态。这是君子之道。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我们都是平凡人,既不能横刀天下,也不甘心蓬头而行,只能在两者之间摇摆,从明天起,我就可以踏上异域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欢笑和悲伤,都会成为往事,它们再也不会让我脆弱,浮世已经远去,我感到无比宁静。人生向我展开从未有过的神秘,未来的事没有人知道,是的,就像是波澜汹涌的大海,没有人知道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暗流,哪里有迷人的小岛。
47楼207 豆瓣
7.1 (14 个评分) 作者: 孔庆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 - 4
书中的文间风格不统一,有些读者给予了批评。但我追求的就是不统一。龚自珍诗云:“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我的才不大,但是也有“不专一”的权利吧。我有些不被大多数计者喜欢的文章,却很被另外一些读者赏识,这使我摔跟头捡钱――很欣慰。我想,即使有些文章真的水平不高,也不必非要删而隐之来显示自己的“痛改前非”和“出手不凡”吧。我故意乱排的文章体系,可以清楚地告诉那些学习写作的朋友:一个人是什么文章都可以写出来的,也是什么文章都可以展示出来的。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其它标题: 闪开, 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国最后一个纯真年代。这本书是对这一纯真年代的终极回忆。
作者老六是生于1968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这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其实,何止“六八式”,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痛苦都是一样的,他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念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青春在什么时代度过,那就是他最好的年代,所以,翻开本书的人,不是被记忆虐待得同声一叹,便是温暖到会心一笑: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多少人害怕变老,多少人正在变老,多少人已经老了。当一切都已经地覆天翻,精神麻木的现代悲剧大幕拉开之时,多说一句都是多余:
闪开,让我们开始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