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相约星期二 豆瓣
Tuesdays with Morri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莫里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学心理教授,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即将因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学生,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的内容是这位社会学教授对人生宝贵的思考,课程总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
老人谢世后,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书中涉及有关世界与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全美的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中译本出版后,也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召力是没有国界的。
作家余秋雨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追逐日光 豆瓣
作者: (美)尤金·奥凯利//安德鲁·波兹曼|译者 译者: 蒋旭峰 中信 2009 - 8
《追逐日光(珍藏版)》正是尤金·奥凯利人生最后旅程的告白。从得到确诊的消息到他辞世中间只有不到4个月,但是其中所记述的心路历程却让人久久难忘。时年53岁的尤金·奥凯利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他担任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也是全美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他事业蒸蒸日上,生活美满,妻子、孩子、家庭和好友都让他感到欢欣愉悦。他也在脑中企划更美好的未来:准备下一次商务旅行,永续公司的长青基业,安排和妻子在一起的周末活动,参加女儿初二的开学仪式。
然而,仿似晴天霹雳,在2005年5月,尤金·奥凯利被诊断为脑癌晚期,最多还能活上3到6个月。命运就是这般无常。
他原本想象中的光明未来一下子就蒙上了阴影。他必须当机立断、改弦易辙,修改他原来的人生计划,拿出在高尔夫球场上为有多一点的打球时间而不时追逐日光的精神,好好把握住所剩无几的有生之日。
《追逐日光》饱含深情,记录下了尤金·奥凯利步向新生的每一天,写满了他幡然醒悟之后,对宿命不断深入的理解。中间记载了他与病魔抗争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生与死、爱与成功、精神与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思。
奥凯利生命最后时光的深刻感悟对所有职场人士不啻于是一记当头棒喝,人生不可以重来,不可以跳过,我们只能选择以一种最有意义的方式度过:活在当下,追逐日光!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
追逐日光(新版)
Being Mortal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Atul Gawande Metropolitan Books 2014 - 10
In Being Mortal, bestselling author Atul Gawande tackles the hardest challenge of his profession: how medicine can not only improve life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its ending
Medicine has triumphed in modern times, transforming birth, inju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harrowing to manageable. But in the inevitable condition of aging and death,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em too frequently to run counter to the interest of the human spirit. Nursing homes, preoccupied with safety, pin patients into railed beds and wheelchairs. Hospitals isolate the dying, checking for vital signs long after the goals of cure have become moot. Doctors, committed to extending life, continue to carry out devastating procedures that in the end extend suffering.
Gawande, a practicing surgeon, addresses his profession’s ultimate limitation, arguing that quality of life is the desired goal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Gawande offers examples of freer, more socially fulfilling models for assisting the infirm and dependent elderly, and he explores the varieties of hospice care to demonstrate that a person's last weeks or months may be rich and dignified.
Full of eye-opening research and riveting storytelling, Being Mortal asserts that medicine can comfort and enhance our experience even to the end, providing not only a good life but also a good end.
遗愿清单 豆瓣
THE BUCKET LIST
6.3 (6 个评分) 作者: 纪慈恩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本书为作者10年2700小时临终关怀工作的结晶,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
图书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是纪慈恩在临终关怀医院的工作手记,记录了十二位临终者的人生故事。
第二部分是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人生整理手册,涵盖了对患者、家属、普通人、想做志愿者的人的忠告与建议。
命运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蔡崇达 Zhejiang Publishing Ho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2022 - 9
《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之后,时隔八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

《皮囊》里的那句“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正是出自《命运》的主人公,阿太之口。《命运》以九十九岁的她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

全书以阿太的五段回忆,切入时间长河中人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层层浪:你们就此没有过去,只有将来——

当原本稳固的活法被打碎,给人庇护的传统秩序被割裂,陷入巨大无常中的一个个单薄的人,要如何活下去?内心的安宁要放置在何处?

海上土:灵感是浮游在海上的土——

羁绊和意义是人心灵的压舱石,当生活的浪头打过来时不至于被掀翻。阿太生命中那些失去了压舱石的人,被命运一个个顺水推舟地带走了。而此时的她,尚只有十六岁。

田里花:想结果的花,都早早低头——

背负着“无子无孙无儿送终”的命运预言,她成了亲,有了婆家与丈夫,抱养了孩子。但见过命运的人会明白,命运的激流从未停止,人在其中并不知晓,哪一次告别,就是诀别。

厕中佛:腐烂之地,神明之所——

时代的巨浪之下,如何守住内心的清明与信仰?这世上容易的活法,就是为别人而活。而如果那人恰好也是为你而活,那么日子再苦,也过得像地瓜一样甜了。

天顶孔:要么入土为安,要么向天开枪——

阿太的故事走到了落幕时分,死亡成了她亲密的旧友。她终是生下了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命运的母亲。这人间她来过,她永不再回。
2022年10月19日 已读
人有两件事逃不掉,生与死。你在这个世界上,就生,你改变不了。而你还的去死,也改变不了。生与死之间,我们活。怎么活,决定了你死的好不好。小说是主人公的阿太的故事,通过阿太的口,讲了祖上的人的故事,她自己的故事,她的后代的故事。阿太没有亲后代,孩子都是收养的。阿太的婆婆是个神婆,预言了她不能生养。但阿太不服啊。她是命运对她的亲人孩子不好,她要跳脚骂的呀。她人们常常执着于他人的生命。他们要亲人生,不愿亲人死。人们默认有给自己制造亲人的能力。亲人是个人生命的压舱石。个人的生命太轻了,不可承受之轻。没有压舱石的生命,不经意看到离开的机会,就会离开。阿太收养的孩子,是她的压舱石,她也是她的亲人的压舱石。她一辈子没有生养下个孩子。但是,她生养了自己的 命运 。
中国文学 人生 小说 成长 文学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 豆瓣
6.4 (10 个评分) 作者: 于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8
这是一本记录关于生命与生活思索的书,写给内心柔软却迷路人间的人们: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书中收录了作者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忆与反思;以及关于故乡、关于亲情等的深切感悟。
在病隙日记中,作者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断与命运抗争,令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理性看待死亡,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
2022年12月21日 已读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文字应该是选自她的 [[博客]] ,分为三部分共七章。第三部分“唯念芳辰”是诗歌,占一章。书中其他的文字,大多可以归类为散文。第二部分为“人间烟火”,属于她写自己的生活。第一部分“病隙日记”,记录她在患癌症的见闻和思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篇幅相当,但第一部分无疑是重头。看完书,重到她的博客浏览,博客还在,最近一篇文章发自2022年4月。博客中有她母亲、丈夫和儿子的纪念文章。时光荏苒啊,她留给世间的遗产,是她“ 无畏布施 ”的文字,是她母亲按她的遗愿上山种树,造就的造福后代的曲阜复生能源林,是她茁壮长大的,已经能做文章孩子。还有谁,能比她的一生,完成的更好的呢?

学到了“无畏布施”。
传记 健康 散文随笔 死亡 生命
好好告别 豆瓣
With the end in mind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译者: 彭小华 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1
●30个临终故事,描述了每个人从容面对人生终点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绘出英国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献给每个家庭的必修课;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养最后的时光。帮助临终者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帮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了解临终模式、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调整生命的预期,到留下给世界的赠礼、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写出了一本让读者了解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临近终点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缓和医疗相关工作,如果你想扩宽自己人生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那这本书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无所畏惧,逆风翻盘,笑对人生。
2023年4月30日 已读
生老病死,无人能躲。我们终是要死的,作为斯多葛主义信徒,我是不惧怕死亡的。阅读死亡,了解死亡,思考死亡,可以使人脚踏实地。

作者作为姑息疗法专家,讲述了许多他所照顾的病人的临终故事。除了她自己姥姥的死亡和一位梁教授可算是因高龄去世外,书中的死亡均是和致命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心,肺,肝胆等各种脏器的衰竭,癌症的痛苦,瘫痪,丧失对身体的控制,到最终离世。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的反应不同,取决于生的经历和尘世中有哪些不舍。然而,死亡通常并不痛苦。多数人都能安祥面对,且在生命的尽头,人往往更展现出人性的光:此时,人们往往不再以自己我为中心,而是真心的关心他人,展现出宽恕,仁慈,感激和敬畏。

如何面对死亡,是对人的智慧与勇敢的最后一次检验。

向死而生,脚踏实地。
临终关怀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