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华夏边缘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其它标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罗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刘苏里
内容简介: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入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2023年7月12日 已读
作者对族群的定义是一群人的主观认同形成族群。

换句话说,一群人觉得自己是华夏民族,就是。是否说得清什么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有什么内涵,并不重要。所以他对民族的研究采取的边缘理论,是看看那些不自称为华夏的人们是怎么和华夏民族互动的,然后把华夏的边缘“画出来”。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解海洋,只在海岸转一圈,水面看一看就完了。又像是为了了解一个人,朋友亲戚邻居同事问一圈儿,就是不跟本人对话。说没啥能定义海,定义你,定义民族……

但是他又反对中华民族近代构建的说法。哪怕书里的证据都指向构建说。

他定义不了,我定义:华夏民族,就是华夏统治阶级能统治的所有人。在华夏民族之上构建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也是“为人民服务”所需的,不是吗?
历史 民族学 社会学 社科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Goodreads
2020 - 3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 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2023年7月5日 已读
本书从先秦到1949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各个朝代中原、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与应对,兼论中国如何同天下国家转为民族国家。

天下的概念是周的时候出现的,我猜是周文王想出来,为的是解决的伐纣的合理性和之后周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儒家继承周礼,拾起了这一套。对造反者而言,天下的概念都非常好用。因为凡接受了这个概念的人民,都非常好统治。秦朝没有重视儒家,二世而亡。汉武帝开始尊儒,开启了中原王朝外儒内法的统治。

无论朝廷如何更替,儒家的天下思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粘合剂,即便统治者变为异族成为人们也没有太多反抗。凡接受了儒家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皆被同化。清朝的时候,统治者并未向藏蒙回满新疆推行儒家教化,中原文化对这些地区和民族并未产生向心凝聚力。

到了清末,反清的革命党没用天下思想,而是拿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将清王朝推翻了。天下主义比较开放,而民族主义这东西,对内凝聚对外则排斥。孙中山的提出的民族政策,经历过允许独立,到五族共和,到汉族为主,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流变。民国面对民族问题,还并未曾解决,就因内战失败失去了中原而将民族问题遗留给了共产党。

共产党在采取的是西来的共产主义,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民族的。但面对民族问题,其思想和政策经历了跟国民党类似的变化过程,先是支持独立,接着提出联邦,且当接近掌权时,最终还是决定允许高度自治,但不允许独立。

本书的史料很丰富,对此我很满意。但是作者的论断偶有脱离史料、没有证据的个人意见。
历史 文化 民族学 社会学 社科
贫穷的本质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7.5 (38 个评分) 作者: [印]阿比吉特·班纳吉 / [法]埃斯特·迪弗洛 译者: 景芳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9 其它标题: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修訂版)
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
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国哲学十九讲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3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哲学大家刘述先曾说,牟宗三在当代中国哲学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学的地位。
《中国哲学十九讲》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九讲,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问题、先秦诸子的起源及系统、魏晋玄理的内容及价值、佛教的哲学问题、宋明儒学等。书中所讲,关系到中国哲学的系统格局与义理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
2022年12月13日 已读
本书,我并没有读懂多少。不是书的问题,是我的能力问题。本书不介绍中国哲学基础,而是提高一个层次,在“第二序”上对比,辨析,厘清儒释道,法家,名家,魏晋玄学等在哲学上的主要系统和义理上,并与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以及希腊斯多葛等学派哲学等哲学对照阐发。其中对佛教的介绍花的笔墨最多,其次是道家相关的玄理和儒家。不难看出,作者主要突出中国哲学中为西方哲学所难以理解的“内容真实”,“非分别说”,圆教的意义等常常被西方哲学视为“神秘主义”的重要之处。我读不懂,是因为我没有中国哲学的基础,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也好,论述也好,都没有读过。即便如此,阅读过程还是非常的high,作者的某些论述确实有其自洽完满之处。读过此书,方觉自己应该花时间去读读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和佛,重打一下中国文化的基础。
哲学 社科
传统十论 豆瓣
9.2 (23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
2023年1月10日 已读
用事实反驳了中国的传统是宗法社会宗族自制的观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外儒内法”的判断,复议了“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的观点。秦晖教授指出中国千年来提倡儒家,但实际上的社会政治经济运行遵循的则是法家的基于“人性恶”提出的生活哲学。秦教授提出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构“法道互补”的弊端,或许是中国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出路。所以,认为中国社会是“温情脉脉”的家族自治是一个错觉,表面上提倡儒家思想,让人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却是法家的威权极权统治。被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进入社会,面对威权,要么加入它成为恶龙,要么选择佛老消极避世。真是呜呼那个哀哉!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思想 文化 社科
货币幻觉 豆瓣
The Money Illusion
作者: [美]欧文·费雪 / Irving Fisher 译者: 曹乾 2022 - 4
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涨了还是不够用?这说明你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人的一种心理错觉,即决策时只看到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费雪列举了大量存在货币幻觉的生动例子,并认为这种错觉源于货币单位的不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他继而分析波动的原因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危害,分别站在个人、银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补救办法。比如用指数衡量货币购买力,并根据指数调整工资等;或直接用指数创造商品本位,取代当时的金本位。
本书能加深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个人在生活、投资决策时少受货币幻觉的影响。
*名家推荐
费雪一生扮演过许多角色——社会哲学家、经济工程师、教师、发明家、商人,还有他坚信在很多方面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改革活动家,但不管是哪个角色,我斗胆预测,他会作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科学经济学家载入史册。
——熊彼特
本书活泼、清晰,又有趣,延续了费雪教授一贯的写作特点。而教授正是用这样的写法,令经济学的门外汉不仅能够理解货币幻觉,还让他们准备好为破除幻觉出一份力。
——沃伦·伦道夫·伯吉斯
前纽约花旗银行董事长,美国银行家协会前会长
纯从可用的理论衡量费雪的贡献,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无出其右。费雪是经济学中的莫扎特。无论是功用分析、指数分析、货币理论、利息理论,此君皆立竿见影。他平生论著无数,皆天才之作也。
——张五常
从经济分析的贡献来看,欧文·费雪是美国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名字。
——萨缪尔森
在我看来,费雪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