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
世界的重新创造 豆瓣
作者: [荷] 弗洛里斯· 科恩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20 - 6
《世界的重新创造》是荷兰著名科学史家弗洛里斯· 科恩的作品,反映了科恩本人关于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兴起的看法。本书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即从“亚历山大”到“亚历山大加”或“实在论的-数学的”自然认识、从“雅典”到“雅典加”或“运微粒的哲学”、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到“发现的-实验的”系统研究、用微粒扩充数学自然认识、培根氏混合和牛顿的综合,从而解释了现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问题,观念令人耳目一新,论述极具说服力。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2025年1月16日 已读
历史书写,包含对事实的记录和解释。事实部分,本书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没有明显差别,甚至可以看做是对《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简写。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一下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对自然的认识的不同,本书还稍微有些比较史学的味道。古希腊用思辨去探索变化的自然背后的不变规律,是理性的分析的,而中国的自然哲学则是注重和谐统一,顺应变化,注重经验性和实践性。

虽然引用的事实大致相同,但是作者却对历史发展的做了非常不同的解释。比如,他认为希腊自然认识论之所以能发展出现代科学(或者经典科学),在于它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伴随战争的文化移植。每次移植都打破文化壁垒,出现了对古希腊认识论的重新发现,讲述,评注,调和。世界图景借此得以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的战争似乎并没有打破文化壁垒,文化一直在封闭中延续,缺乏新的发展。

对于希腊传统,作者用“雅典的”是对世界进行整体把握的自然哲学和“亚历山大的”专注与小的片段的“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方式来分别指代古代科学的哲学传统和数学传统。“雅典的”的自然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集中展现,而托勒密的天文学则是“亚历山大的”自然认识方式的代表。

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选择性保留了“雅典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希腊的柏拉图学派,斯多亚学派等诸多古代文本,则在伊斯兰文明中得以保存。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伊斯兰文明中,对古希腊的有学习,而无创新。这时期的学者,出于多种目的,对古希腊对文本典籍做了大量的评注(就像我现在看书写书评一样),但却没有对自然哲学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和探索,以至于科学在这一时期只有模仿而没有创造。

这种局面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传统的重新发现。这一次,欧洲的学者们没有停止在于模仿学习。开普勒,伽利略,培根等等一些科学家,扩展了“雅典的”和“亚历山大的”自然认识方式,进而发展出了第三种认识自然的方式,即“经验的-实践的"。作者认为这种方式出现于欧洲而不是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的拜占庭,是因为欧洲的修道院的修行越来越外化。新教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成了科学的一个推动力。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抽象的-数学的”亚历山大方法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将其量化。在思想上,笛卡尔和贝克曼扩充了自然哲学,发展出”世界由微粒构成且自有其自然规律“的概念。紧接着,出现了以培根为代表的方法论的出现。科学因此确立了“现实是可观察的,观察是可量化的,基于量化的观察可以发现自然规律“对方法论。

于是,科学在“探索的-实验的"方法基础上产生假说和进行实验,在“实在论的-数学的”方法中,数学与实验的互动产生可供检验的结论和间接。经典科学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 科学史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豆瓣
作者: [荷]爱德华·戴克斯特霍伊斯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它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经过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阶段、古代的科学遗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科学,最后考察了一直到牛顿的经典科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I 古代的遗产,II 中世纪的科学,III 经典科学的黎明,IV 经典科学的演进,V 结语。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本书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著名科学史家克拉盖特(Marshall Clagett)评价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一部经典,因为它的作者是数学史和力学史最深刻的阐释者之一。我认为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著作能够联系经典物理学的实质思想和背后的哲学关切,如此清晰地阐明古代与中世纪的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一直到发展出近代早期物理科学”。
2025年1月12日 已读
世界图景也就是世界观,指的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表征。随着科学的发展到经典科学阶段,到17世纪,这个表征呈现机械化的特点。 本书认为经典科学有两大支柱:一是物理科学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自觉的经验研究。此书做的,即是回溯这两大支柱的发展过程。

西方的历史,无一不是回到古希腊,科学史也不例外。本书对古代科学的介绍,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数学的开端。毕达哥拉斯学对数以及数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神学的。其学派更像一个宗教组织而不是学术组织。在对爱利亚派的存在不可分性说了几句后,作者对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斯多亚主义和罗马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进行了介绍。在这学些学派的基础上,古代科学之光在数学,几何,物理,天文,化学,占星学的闪现一一得以介绍。这一时期跨越千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

中世纪的欧洲,科学之光完全熄灭,一部分火种在修道院得以保存。火种,就是古代希腊各种哲学科学文本。但古代科学遗产作为文本和学习活动,在欧洲之外的伊斯兰文明得以缓慢发展。这一时期,像是科学的休眠期,创新和发展停滞,自哲学的探索和解释被宗教教条所取代。在中世纪后期,大阿尔伯特和阿奎那时期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研究,使得经院哲学开始小范围盛行,之后转衰,但哲学思辨和经验观察,逐渐在中世纪的土壤中,产生了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又是一千年。

中世纪科学与经典科学并无明显分野,但希腊文献的重见天日为在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原地中,恢复数学和天文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帕普斯、丢番图和托勒密的著作被重新发现,对思想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对数字的神秘主义和与之相关的魔法和占星学几乎是同时复兴。对科学的思考也从拉丁文中解放出来,科学被以各种本地语言翻译和重新书写。数学开始与物理学开始结合起来,并且逐渐成为了科学的语言。各种技术的发展,也开始迫使科学从理性思辨开始注重现实的用处,从而慢慢的转向与经验世界的结合。如此,科学的两大支柱开始建立起来。紧接着,事物存在任何内在的变化本原的思想都被拒斥,所有运动都被归于外因,机械化图景得以建立。

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下,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理性的分解与分析,从天文到物理,从力学、光学、磁学、化学都取得了快速进步。而机械化图景的集大成者,便是牛顿与其三大运动定律。

本书适合至少有高中理科水平的人进行阅读。有一些数学公式、几何图表,力学分析和大量的哲学、神学。尤其并未拒斥和抛弃历史中的炼金术,魔法等涉及神秘主义的内容,而将其并列为科学产生过程的伴随存在,加以了描述。

科学数学化的趋势,在当今仍在继续。
历史 科学史
所有可能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马丁 译者: 成一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这是一本地理学史和地理思想史的经典著作。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古代、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地理观念的演变史,并且介绍了它们的地理学与地理学者的概况,有助于读者对世界范围的地理学研究和实践的跨文化理解。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23年9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读了大半,没有记住多少。一开始我以为是的问题,不是书的问题:我头脑里对地理学的知识储备很少,不具备自动识别新知识并将其与自己所已知知识挂钩的能力。看到最后,我又点儿放过自己了:地理学的现状正是一个“有边界但是没有核心”的学科。而其边界覆盖的如此之广,一个人已经无法轻易的掌握其全貌了。证据之一就是,美国地理学会目前有50多个下属的研究委员会。

本书先是在前半部分按照时间把从古希腊到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时代的古典地理学进行梳理,这段时间的地理学还是可以由一个人掌握大部分地理学知识的学科。书的中间则是按照地域和时间来梳理近代地理学。按照地理学在一些主要国家的学科进展,大学地理系的成立,地理学科发展,和主要地理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争论。最后几章则介绍应用的地理学,以及技术发展和哲学思潮对地理学的影响。

在最后一章里,作者们探讨了地理学中的各种思潮如何以创新的面目出现,经过一两代学者变成传统,然后传统被新一代学者忽视、抛弃或忘记,然后心思潮出现。作者反思了一下地理学是否在前进,但也承认地理学被政治经济哲学影响,有时是推动着,试图一边求生存,一边求意义。

度过此书,我发现我对地理学的兴趣似乎不是特别大。对地理学的自然地理传统和区位传统我还是能理解的,也乐于见到用空间和区域视角去看待问题。但对于人文地理学,尤其是激进左派意识形态驱动的人文地理学传统,我则保持警惕的态度。
地理学 科学史 科普
科学年表 豆瓣
作者: 利萨·罗斯纳 2007 - 10
《科学年表》以年表形式系统详实地介绍了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梗概,划分为五个重大历史时期:古代的发现、中世纪世界、科学革命、工业化世界和20世纪。书中还插入了大量照片和图片,因而,显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了可读性。此外,《科学年表》除了按年代编排历史事件外,还编人了16篇专题论文,有重点地介绍了科学中的重要思想、实验、趋向、争论和人物。
《科学年表》适合科技工作者、科技哲学和科技史研究者、大中学生以及广大科技爱好者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