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豆瓣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9.3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2025年11月17日 已读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什么是文化?当我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观一场表演,读一本书,吃一顿大餐,跳一段舞,我只是在做一件事,不会意识到这是文化活动。与其相区别的,还有政治、经济等活动。文化神奇的之处,便是通过对其他活动的描写记录,将所有活动“文化”,形成文本。于是,一切可言说的可实践的,都可被装进文化的篮子,作为文本的和实践的文化存在。“文”即纹,表面、也就是象征。这是我对文化的理解,不是本书的定义。文化包括虚的意识形态和实的物质、活动、关系...

什么是大众文化?源于工人阶级的生产活动之外的自发的消磨时间的方式,被权贵学者视为群氓,被出身于工人阶级的精英学者者视为本真,很快被商业视为赚钱工具...。从产生来源看,文化工业出产的被斥为群氓,对于工人阶级自发产生的文化则被当作本真。从消费端看,有的学者视大众为被动接受统治阶级商业文化洗脑的群氓,有的认为消费过程的拣选就是大众的创造性力量。借由消费者主动的选择,文化产品才能流行,成为大众文化,不然就是地下的,小众的。

文化理论,则是对大众文化发表各种观点的学者的看法。文化,文明与文化传统派看不上大众文化,认为它的生产者和受众应当接受教育,去矫正粗鄙的审美;文化分析派则对大众文化有褒有贬有拣选,仍倡导对其中不好的部分用教育去粗取精。后现代主义则对学者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嗤之以鼻,主张研究是什么,而不发表好坏的见解:偏好与事实无关。

什么是意识形态?是观念集合,是人们用来过滤实相,创造属于自己现实的滤镜。群氓意识形态会把文化分为高雅低俗、良好粗鄙、高级低级,主张把大众文化向高级良好的方向引导。文化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则抬高大众文化的价值,承认大众消费的主体创造性,反对精英对大众文化的霸权、收编。所谓霸权,就是掌权者通过重新解释历史弥合与被统治阶层之间分歧的能力。

意外之喜,是本书把最近150多年以来的欧洲哲学思潮做了个巡礼,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种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哲学思想在文化批判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则对工人阶级的文化非常认同,因而要么采取不评价只厘清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要么对其大加赞扬;后马克思主义更是用霸权概念,将统治阶级修改文化表述、弥合阶级矛盾的做法加以批判。意识形态论,精神分析(语义网的勾连震颤),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视角在马克思主义之后登上思想界舞台,纷纷重新分析、讲述、批判文化,进行反霸权的活动。后现代主义则解构这一切,把分析判断的主体归还个人。

拉康的精神分析是出书中捡到的宝,他对“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的阐述精辟之极。但本书存在对拉康的严重误读。

所有的文化文本,包括本书、本评论,所有的文化实践,包括本书的书写出版发行,包括本评论的书写发布,都发生在拉康所说的“象征界”:没有任何真理在其中,且毫无意义。创造同时是破坏,理解同时是误读。

当作如是观。
哲学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
当尼采哭泣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亚隆 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 4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有中国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关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诱饵劝服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科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2008年6月22日 已读
2008年6月22日 评论 你好,尼采 - 距离我第一次邂逅这本书,已经整整有有4年了。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我的女友。那时此书应该刚刚出版不久吧。记得,她是从图书馆借得的这本书,读过之后大加赞赏。后来她又买了一本,借给了朋友。这本书在今年早些时候,才由她的朋友还回来。 然而我读这本书的因缘,却不是她的推荐或者是这本书的归来。 为什么4年前我没读这本书呢?那时因为我对哲学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这其中“畏”的成分多一些。因此以尼采这样一位哲学家为主人公的书,让我不敢猝然翻开。是啊,那时的我是那么的愚蠢。 另外,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的是“心理小说”。坦白讲,我不喜欢这四个字的搭配。我觉得小说配不上心理。对此我没有个合理的解释。但是这四个字确确实实地让我有轻视这本小说的念头。多美奇怪啊,我喜欢心理学并且选择以它为业,我喜欢小说,经常捧着一本如痴如醉的阅读。可是对心理小说却那样的嗤之以鼻,甚至,从来不曾认真的读过一本。这样的偏见是时候终结了。 读这<当尼采哭泣>,便是消除偏见的开始。 我很高兴我读了这本书。它使我着迷:看看他的主人公吧,尼采,宣称上帝已死的哲学家;布雷尔,他那个时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甚至书中的配角的名声也是那样的让人如雷贯耳:弗洛伊德,路.莎乐美。还有安娜.欧事件2。这些生活在百年之前的人们对他们所在的学科——哲学,医学,心理学——影响是那样的深远。一部描写他们之前故事的小说,想想就让人激动。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尽管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女人,二人的挣扎也部分的源于女人。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互相救赎,通过二人不断的会面而展开。这过程并不一番风顺,而是曲折蜿蜒又奇峰频现。通过这本书的作者,我至少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尼采的哲学了。当然哲学探讨不是本书的 重点,我也许要开始阅读尼采了。 我从书中了解了很多事情,关于谈话治疗,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尼采的永劫回归,关于人的宿命... ...我不能一一列举,也不想这么做。因为这样会破坏后来人的阅读乐趣。 我在这里想做的就是,向你推荐这本书。找到它,打开它,阅读它吧。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是它精彩。充满有益的谈话而不枯燥。你需要运用你的心智,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说不定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的编辑的确偷懒了。本书错别字稍嫌多了一些。
存在主义 小说 心理学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豆瓣
作者: (法)巴班 译者: 黄发典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 7
《弗洛伊德:科学时代的解梦师》是“发现之旅”口袋本画册系列中的一本,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发现弗洛伊德医师的一生:犹太商人子弟、全心投入科学探索、设法建立声誉……以及弗洛伊德经常强调的:“精神分析”与考古学颇为类似,因为两者都是从事湮没事物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