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 迈克尔·J.戴蒙德 豆瓣
作者: 迈克尔·J.戴蒙德(Michael J. Diamond) 译者: 孙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4 - 1
2025年5月1日 已读
作为一个男人,会有很多身份,代表多重关系。父亲这一身份存在于父子关系中。从出生开始,我们先要为人子。为人父,则从自己的孩子出生开始。何以为父,怎么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父亲,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按照儿子一生的生命阶段,分为出生前的孕期,婴儿期,学步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一共九个时期,分别介绍儿子的主要成长特点和为父的主要抚育任务,同时点出儿子对于父亲自身成长的影响。

出生前,准父亲要全面的支持自己的妻子,成为养育同盟的重要基石。孩子婴儿期要承当照顾妻子和孩子的任务,给妻子提供情绪和家务支持,让妻子充分的享受母子的亲密联结,“做一个温暖抱持的父亲和一个令人兴奋的爱人”。学步期的孩子需要父亲把儿子做出与外在物理世界连接者,带他玩耍,与他共情,划定边界,做男性榜样。童年早期帮助儿子体验与母亲分化过程中对父亲的竞争性,在适当的游戏打闹中建立自主性和探索欲,体认男性身份和性别差异。6到12岁的童年中期,带领儿子加入团体活动,学习合作与竞争,发展兴趣与才华,调节情绪,理性应对失败,进一步社会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亲则逐渐退出,用包容,共情、接纳与支持,帮助他心理断奶和寻求自我身份。儿子成年早期,父亲要转为老一点的更有经验一些同伴,退守在场外,给与祝福,等待召唤。儿子成年中期,可能会忙于自己的家庭,父亲老去,也许会产生为后人留下遗产的​“繁衍感”。父亲可能有所助益的,其实是找到面对死亡的态度并在离世前和孩子分享。儿子到了老年,如果父亲幸运的仍然在世,应该是年迈的父亲依赖儿子的时候了,接受自己的衰老,直面迟暮,体验生命的完整性,是父亲的最后任务。

至此,男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交互:父子关系,也就交到了儿子手上了。实际上,早就交了。

作者强调,好好抚育自己的儿子,父子双方皆可在一个充满爱的关系背景中,持续不断地发展和成熟。父亲要有始终愿意参与到孩子生活中去的、不退场的勇气。大写的男人,既珍视联结,又强调自主;在接受自己和他人之脆弱、柔软和依赖的同时,也有能力获得力量感、权威性以及相互依恋的关系。

但,无需有做完美父亲的执念。也许我们在时间轮回无数次,但每次重来都清空了记忆。所以,谁都是第一次当儿子,也是第一次当父亲,在一段关系中,余生互相指教。

何以为父?持续在场。
育儿
儿童爱之语 豆瓣
作者: (美)盖瑞·查普曼博士 译者: 呈瑞诚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 6
在《儿童爱之语》中,查普曼博士把爱的五种语言的研究应用于亲子生活中。《儿童爱之语》提出一套行动计划,其中包括许多案例与练习,可以帮助您向孩子表达五种爱语里的每种极具实践性。“帅呆了”、“酷毙了”——孩子们下时会说一些令我们乍听下满头雾水的言语。您能表达——并且愿意表达——您孩子的爱之语吗?盖瑞·查普曼博士发现,人们在表达与接受爱时 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每个人都有自己主要的爱的语言。在人际互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主要爱主语是很关键的,用对“爱的语言”,才能正确地表达和接受爱,这是心灵满足与否的秘诀。因此在全世界,在各种沟通训练和团队训练课程中,爱的五种语言的应用都曰益广泛。奇妙的爱之语,透过实例的见证和传神的隐喻,帮助我们营造出家庭和谐、亲子互动、轻松感人的好氛围。
2025年1月21日 已读
「儿童的爱之语」是「爱的五种语言」的 作者合著,写给家长教给大人向孩子表达爱意方式的育儿书。

​书中把爱定义为注重别人的利益并满足他们的需要。爱的语言,即是日常生活中表达爱的方式。爱的五种语言分别是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及服务的行动。

一般人,对爱的表达通常是有偏好的,而接受的方常常也只能识别其中的一两种。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偏好不匹配,就会造成家长付出很多爱,而孩子的爱箱总缺油。

作者建议家长要学会五种语言,对于五岁以下没有形成偏好的孩子,不要偏其中的一种,这样孩子就能识别出更多的爱的表达,生活在更多爱的世界中。对于已经发展出偏好的孩子,在用其主要偏好方式注满他的爱箱。

无条件的爱是管教的基础,是处理怒气等情绪的基础。在学会爱的语言,加上保持情绪的平稳与愉快,可以在教养孩子时,确保孩子能听得进去,是顺利教养的秘方。

保持孩子的爱箱随时都充满,善于用积极方法:请求、温柔的肢体操纵、命令、惩罚和行为矫正去引导孩子,充满爱心地管教孩子。管理自己的脾气,要既愉快又稳定。尽力训练孩子成为情绪稳定,能成熟地处理怒气的成人。
育儿
不要和你妈争辩 豆瓣
SAKER MIN SON BEHÖVER VETA OM VÄRLDE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陶曚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4
* 孩子,虽然这是你的人生,但爸爸有一些经验,你最好早点知道。
* 《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时间的礼物》作者巴克曼,首部非虚构随笔集。
* 写给儿子的人生避坑指南。
* 养娃路上不得不吐的槽,新手奶爸的抓狂瞬间。
* 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秘籍,守则一“不要和你 妈争辩”。
* 不成文的家长守则实在太多了,评论区贡献起来?
* 没错!还是你熟悉的那个巴克曼,温暖又睿智。
-
喜欢巴克曼的读者,对这本非虚构随笔集一定不会失望,还是那个熟悉的北欧治愈大叔,每一页都充满巴克曼特有的幽默、睿智、细腻和温暖。
随着孩子的降生,奶爸巴克曼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忙乱和困窘,人生从此围绕着便便和奶瓶转;追在孩子后面收拾一地鸡毛;牺牲个人时间都不算什么,被剥夺睡眠才是最大的痛苦。在此过程中,他记录下许多新手父母必然经历的抓狂瞬间。虽然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并主宰自己的人生,但爸爸还是有责任尽早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比如宜家,没有人在宜家吵架是因为宜家本身,一对夫妻在柜子上的分歧实际上关系到彼此的包容问题,所以“不要找一个爱你优点的姑娘,而是找一个能够包容你缺点的姑娘”。
比如商品,“一生之中我们会拥有无数东西,商品不能比人还重要,所以不要太依赖任何一个物品”。
比如男子气概,“真男人也可以坐下、闭嘴并倾听,在犯错误的时候低头承认错误”。
当然,“不要和你妈争辩”也是很重要的一条“生存法则”。
13篇文章,13条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秘籍,所有的喋喋不休都是为了“保护好你,远离生活的沮丧、坎坷和不愉快”。
2024年10月17日 已读
一本育儿散文集。作者文笔非常棒,谈吐诙谐幽默,行文挥洒自如。用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我决定马上回去重读,并逐章写几句心得或评论。真是跟作者有诸多共同的经历和共鸣的想法。

他说,给孩子换初便那片尿布就是“我首次走上战场”。丝毫没有夸张。我至今记得那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他说,孩子最好学踢足球,以免“别人会说闲话,羞辱你,给你起外号,不带你玩”。我的妻子让我也去带儿子多踢踢球,应该是同样考虑。

他说,男孩子最好组个乐队,会有一生的好朋友。我想,也能学会什么是别离。他说,在宜家逆行是最有胆量的事儿,而“人生中最最美妙的回忆都会在宜家发生”。我明白,当男孩放弃看球赛去陪女孩逛宜家的时刻,就踏上了成家的路。

他说,”本人是混蛋泰斗,在做蠢事方面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我反思,能在儿子面前承认错误的男人,才是强者。他说,“强的人并不是动手打人的人,而是那些不还击的人”。我赞同,强者的勇敢,是收起毁坏的冲动。别欺负人,也别被欺负。

他说,“他们说大部分男人早晚都会变成自己爸爸那样。我希望这不是真的。因为我希望你能比我做得更好。”但我觉得,他文章中时时冒出正义,勇敢,和有爱。他孩子变成爸爸那样,也不赖。

他说,“不要和你妈争辩”。我附议,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即便你小子是对的,我也会永远站你妈那边。

作者更善于用轻松的描写,灵动的文字,来自曝丑事,表达新手奶爸在育儿过程中的尴尬遭遇和复杂情绪感受,吐槽过度保护的家长和没幽默感的护士,指出人类的愚蠢。至少,散文中的他是个没有爹味儿的爹,更像个冒傻气的孩子。
散文 育儿
妈妈禅 豆瓣
作者: 金辰 华夏出版社 2015 - 11
这是一位美丽妈妈长期思索的智慧告白,这是两个生命相遇时的心灵火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尤其是在灵魂深处的凤凰涅槃,是每一个准备做母亲的女性都要面临的人生大事。本书广泛分享了作为母亲的荣耀和责任,无私地呈现了一个母亲的自身剖析和清理,以及领悟生命真谛的全过程,展现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所必须经历的人生观念的绚丽蜕变,是送给所有期待成为母亲的女性的一份最智慧的精神礼物。
2024年1月1日 已读
很多人并不知道养育孩子的意义在何处。他们总想教孩子怎样怎样,想要强加给孩子自己的生活期望和观念。如果你是如此教育孩子的家长,本书告诉你:停下来。孩子出生不是为了让你教的,而是来渡你的。你要虚心做一个学生,从孩子身上学习生命的真谛。

怎么跟孩子学习?看看孩子是怎样应对这个世界的,他们不评判,他们无条件的施与爱,他们总是快乐满足。孩子是纯洁而无私的,且如明镜般,时时刻刻照出大人人的小来。如果他们惹我们生气,我们要做的事清理掉自己的情绪,情绪是我们从前代人继承的毒刺。学习孩子的柔美的笑,无贪嗔痴慢疑,无条件的爱与信任——这些都是成人世界缺失的。

说是妈妈禅,但作者很用心的并没有花太多时间说佛,而是把佛的道理融在故事中,让读者去体会。从佛理上来说,作者继承的是北派禅宗的渐修法门,而不是六祖弘忍南传教派顿悟法门。她教人不用“尺子”去衡量评判事物,也不要用“剪刀”去修改剪除他人。相反,要放下,要清理自己心灵中的尘埃,浇灌内心善的种子,日常中建立道场,红尘之中借境练心,安住一颗心。

爹味儿重者,可修妈妈禅。
育儿 觉醒
Grow Wild Goodreads
作者: Katy Bowman Propriometrics Press 2021 - 5
From biomechanis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Katy Bowman comes her eagerly anticipated book about getting kids—from babies to preteens—and their families moving more, together, outside.

Human movement is at an all-time low, and our children are currently facing both a movement and nature deficiency, spending more time inside and moving less than any other generation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As adults and kids alike turn more frequently to “convenient” and tech-based solutions, many tasks that once required head-to-toe use of our muscles and bones can be done with a click and a swipe. Without realizing it, we’ve gotten rid of the movement-rich environment our physical, ment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depend on…but not our need for it.

The good news is, while the problem feels massive, the solution is quite simple…and fun! Bowman, a leader in the Movement movement, has written Grow Wild to show where movement used to fit into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nd more importantly, how it can again.
2023年11月15日 已读
作者是个生物力学家,研究的是人体的运动和力学结构。她从生物力学出发观察人们生存的自然、文化、家庭、工作学习等环境,对比这些环境的今昔变化,向人们指出,我们当今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身体所适应的环境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们日常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运动形式,相比我们的身体需要少许多。

她用饮食需要来类比人类的活动需要,支持就像我们身体需要丰富的营养来满足生长发育一样,我们也需要丰富的“运动食谱”来保障身体的运动健康。她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增加活动方式和时常,来满足身体的“运动营养”需求,来改善我们的身心运动性能,加速康复并防止运动伤害。

作者的知识丰富,语言风趣,建议实用。书中指出我们人类生活在各种容器当中,文化是容器,衣服是容器,烹饪,家装等等,都是我们身体活动的载体。她建议我们在各种情境中,考虑增加活动因素。比如给孩子穿衣要选宽松耐磨不会限制身体伸展活动的,让孩子参与到食物的采集,购买与烹饪的活动中来,家里少家具,多简单的运动器械,鼓励孩子们在家里活动。同时,带他们到野外,认识亲近自然。对于学校和工作场所,她也有建议增加活动的设计。

总之,全家、全面的、参与到自然而丰富的运动中去。
健康 育儿
父母的觉醒 豆瓣
The Conscious Parent
作者: [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 译者: 王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 9
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深层次情感纽带,实现父母与孩子的互助成长。
《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专业权威媒体《心理月刊》《父母世界》《母子健康》《中华家教》《父母堂》等联袂倾力推荐!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父母的觉醒》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既向父母展示了教养孩子过程中将会遭遇的种种挑战,也指导他们如何将挑战转化为巨大的机会,从而获得精神的觉醒。成为彻底觉醒的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孩子来说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
当父母带着一种清醒的觉察眼光来看待自身以及最亲爱的孩子时,就能发现生命本身具备的美好而独特的力量,也就能用尊重、支持、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与孩子,进而创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独立的美景。萨巴瑞博士在《父母的觉醒》一书中,以对生命和爱的真实理解与温暖信念,与我们分享了一条实在且美好的路径,让父母与孩子同时获得滋养与成长,共同创造出爱与自由并存的关系。这正是任何一种爱的真义,也是陪伴孩子活出丰美明亮生命的最佳引领。
——胡慧嫚,《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我们自诩为新父母,因为我们自认为比上辈人更注重亲子关系,更强调爱与尊重。但当我们真实地面对孩子时,却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习惯力量的驱使,以致在新旧之间苦苦挣扎。之所以有这份挣扎,是因为我们尚未读懂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尚未参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的觉醒》帮助我们读懂自己、与自己积极对话,也帮助我们获得觉醒,并与孩子一道绽放生命的光彩。
——朱正欧,《父母世界》执行主编
2023年7月24日 已读
本书讲述觉醒的父母如何育儿。觉醒的意思,就是活在当下,认清实相,不被过去的经验所羁绊,不被未来的期待所牵扯。身体平衡,心情平稳,灵性觉醒。做到觉醒的家长,可以见孩子的真我,不使其压抑蒙尘。
对于未觉醒的父母,本书强调的是,孩子是帮助我们修行至觉醒之境的引领者。孩子能教我们活在当下,关注内在。孩子是大人的镜子,大人种的的因,孩子会用果反映在自身的行为表现中。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能反映出我们是否觉醒,指出我们做得不够之处。
育儿即是育己。在生活之,父母要学会创造共同的空间,一同成长。
育儿 觉醒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豆瓣
The Yes Brain
作者: [美] 丹尼尔·西格尔 / [美] 蒂娜·佩恩·布赖森 译者: 黄珏苹 2020 - 7
他是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推崇的人际生物学创立者。
他的第七感理论被“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誉为“堪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齐名”。
他的“全脑教养法”理论风靡全球,影响百万家庭教育理念。
他就是融合心理学、脑科学与网络科学的先锋——丹尼尔·西格尔。
全球知名脑科学家、儿童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关注教育长期目标,“开放式大脑”是他继“第七感”“全脑教养法”等风靡全球的理论后提出的全新概念。
“开放式大脑”源自大脑中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它能让孩子拥有四大关键特质:稳定情绪的平衡力、应对挑战的复原力、审视自己的洞察力、理解他人的共情力。
9项实操策略,3色沟通模型,多个育儿难题应用场景,结合启发性自测题和趣味性亲子漫画,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轻松培养开放式大脑,让孩自觉主动地应对当下生活,迎接未来挑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卡罗尔·德韦克,临床心理学家、育儿专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温迪·莫格尔,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昕,新浪微博家庭教育专家、亲子沟通导师林小暖bella联袂推荐。
2023年7月1日 已读
丹尼尔 西格尔是我最信任的作者之一。

我一开始读书,并没有目的,但慢慢的觉得读书带我走进了消除模糊的清醒状态。我希望自己做个清醒的人,自驱,自律,自省,自由。也希望我的孩子如此!

而本书提到的开放大脑,正是清醒的根本。开放大脑的四个属性是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都是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平衡力是指将情绪控制在绿色区域,复原力是通过扩大绿色区域的范围和掌握平复情绪的方法减少情绪失控和失控后返回绿色。洞察力就是通过自省达到自知,觉醒元认知,做自己行为的观察者和掌控者。共情力是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学会在保持自我的时候与他人和外界保持联结,整合内在与外在,内外和谐。

本书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工具和策略帮助家长培养自己的开放大脑。然后,以身作则的将开放大脑传给孩子。

我最喜欢的工具是情绪三色模型,可帮助简化情绪认知。策略中最喜欢保证睡眠,心智餐盘,基于建立安全感的亲子关系,学会观察自己的行为,行动前暂停,理解并帮助他人,但要学会人际交往的边界感,教会孩子要懂得和外在世界连结,教会孩子不是所有要求都会被满足。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家庭的觉醒 豆瓣
作者: 【美】沙法丽·萨巴瑞/著 译者: 庞岚晶 译 2020 - 4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的教养。
从控制孩子,转向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带领整个家庭走上觉醒之路。
觉醒的教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游戏规则: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
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培养出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并在情感上与父母保持深度联结的孩子。但实际上,很多父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被现代社会对养育子女的误解和自身内在的局限蒙蔽了双眼。
这本书因融汇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而充满洞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作者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实用性的引导。她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与孩子的关系,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自己;同时也带领父母踏上一段觉醒之旅,超越对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幻想,进入更平静、更有同情心和智慧的状态。
•你可以结束教养子女中的所有纠结
•你可以学会为人父母却不用恐惧或焦虑
•你可以结束和孩子的冲突
•你能在家庭里创造亲密的关系
"
2023年5月30日 已读
我处于开悟状态时,育儿对我来说毫不费力,我能轻易的洞察孩子的内心和身体需求,并用最有效有爱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沟通。但,我不能时时处于开悟状态,所以就要学学,开悟的育儿法是怎样的。此书内容正是我需要的。

核心观点:育儿先育己。育儿的核心,是家长的觉醒。育儿中遇到的所有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都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映照,也是成长觉悟的机遇。家长要抓住每次机会,找到自己的执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曾经经历的残酷对待,去修复疗愈并觉醒自己。觉醒的家长,是觉醒家庭的关键。

不要做暴君。家长的定位,应该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其他书里说要做教练)。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主、自驱动的长成自己本性真我的样子,而不是用自己的焦虑与期待,去挟持他们改造他们。

书中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值得一读再读,直至内化。
开悟 育儿 觉醒
培养高情商男孩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美)丹·金德伦 / (美)迈克尔·汤普森 译者: 高晓静 / 李岩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背后却有一个共同主题——男孩的情感压抑、忽视和疏离,情绪表达能力不足。 如何看出男孩身上的警告信号? 男孩们要为情感教育的缺失付出怎样的代价? 男孩需要如何教育才能成为心智与情感完整的人? 两位作者通过大量动人心弦的案例和深刻的心理分析,期盼能协助父母、老师以及其他所有关心男孩的人,穿透男孩行为表面,给予男孩更多的情感关怀和鼓励,帮助男孩有机会发展出热情、敏感和温暖等特质,成长为可以控制自我情绪、理解他人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高情商男孩。
2023年5月24日 已读
意识到美国的社会文化其实对亚裔男孩非常不友好。读这本书,是想武装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本书是男孩养育类图书的经典,成书于1999年,对男孩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挑战,用案例的形式展示,并且试图给出一些答案。

书中强调,要对男孩进行情感教育,帮他们识别和认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教会他们安全的释放过剩的精力。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保持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感到自己受珍视,尊重,信任。给他们打下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底层信念。成为他们的顾问和帮手。示范给他们什么事真正的勇气,如何应对恐惧,如何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作为父亲,我要多与儿子共度亲子时光,多给予关注,理解,承认,帮助与赞扬。让孩子知道我珍视他的存在价值,爱他,相信他,助他觉醒,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男人。
家庭教育 心理学 情绪 教育 男孩
Origins 豆瓣
作者: Annie Murphy Paul Free Press 2010 - 9
What makes us the w ay w e are? Some say it’s the genes we inherit at conception. Others are sure it’s the environment we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But could it be that many of ou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our health, our intelligence, our temperaments—are influenced by the conditions we encountered before birth?That’s the claim of an exciting and provocative field known as fetal origins.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scientists have been developing a radically new understanding of our very earliest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exert lasting effects on us from infancy well into adulthood. Their research offers a bold new view of pregnancy as a crucial staging ground for our health, ability, and well-being throughout life.Author and journalist Annie Murphy Paul ventures into the laboratories of fetal researchers, interviews exper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delves into the rich history of ideas about how we’re shaped before birth. She discovers dramatic stories: how individuals gestated during the Nazi siege of Holland in World War II are still feeling its consequences decades later; how pregnant women who experienced the 9/11 attacks passed their trauma on to their offspring in the womb; how a lab accident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a common household chemical that can harm the developing fetus; how the study of a century-old flu pandemic reveals the high personal and societal costs of poor prenatal experience. Origins also brings to light astonishing scientific findings: how a single exposure to an environmental toxin may produce damage that is passed on to multiple generations; how conditions as varied as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illness may get their start in utero; why the womb is medicine’s latest target for the promotion of lifelong health, from preventing cancer to reducing obesity. The fetus is not an inert being, but an active and dynamic creature, responding and adapting as it readies itself for life in the particular world it will enter. The pregnant woman is not merely a source of potential harm to her fetus, as she is so often reminded, but a source of influence on her future child that is far more powerful and positive than we ever knew. And pregnancy is not a nine-month wait for the big event of birth, but a momentous period unto itself, a cradle of individual strength and wellness and a crucible of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equality. With the intimacy of a personal memoir and the sweep of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Origins presents a stunning new vision of our beginnings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yourself, your children, and human nature itself.
2015年7月23日 已读
作者的职业是一个科普写手,为许多报纸供稿。这本书大概是她的第二本书。书中的理念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从娘胎就开始的,许多疾病甚至来源于胎儿时期的经历。然而作者专业是新闻,大概是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缘故,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心理学 育儿
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豆瓣
Joanna Faber
作者: Joanna Faber 2017 - 1
A must-have resource for anyone who lives or works with young kid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dele Faber, coauthor of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the international mega-bestseller The Boston Globe dubbed “The Parenting Bible.”
For over thirty-five years, parents have turned to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for its respectful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 unending challenges of raising children. Now, in response to growing demand, Adele’s daughter, Joanna Faber, along with Julie King, tailor How to Talk’s powerful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children ages two to seven.
Faber and King, each a parenting expert in her own right, share their wisdom accumulated over years of conducting How To Talk workshops with parents and a broad variety of professionals. With a lively combination of storytelling, cartoons, and fly-on-the-wall discussions from their workshops, they provide concrete tools and tips that will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young kids in your life.
What do you do with a little kid who…won’t brush her teeth…screams in his car seat…pinches the baby...refuses to eat vegetables…throws books in the library...runs rampant in the supermarket? Organized according to common challenges and conflicts, this book is an essential emergency first-aid manual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a chapter that addresses the special needs of children with sensory processing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is user-friendly guide will empower parents and caregivers of young children to forge rewarding, joyful relationships with terrible two-year-olds, truculent three-year-olds, ferocious four-year-olds, foolhardy five-year-olds, self-centered six-year-olds, and the occasional semi-civilized seven-year-old. And, it will help little kids grow into self-reliant big kids who are cooperative and connected to their parents, teachers, siblings, and peers.
Peaceful Parent, Happy Kids 豆瓣
作者: Markham, Laura 2012 - 11
A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raising responsible, capable, happy kids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on brain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parents, Dr. Laura Markham’s approach is as simple as it is effective. Her message: Fostering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your child creates real and lasting change. When you have that vital connection, you don’t need to threaten, nag, plead, bribe—or even punish.
This remarkable guide will help par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own emotions—and get them in check—so they can parent with healthy limits, empathy,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to raise a self-disciplined child. Step-by-step examples give solutions and kid-tested phrasing for parents of toddlers right through the elementary years.
If you’re tired of power struggles, tantrums, and searching for the right “consequence,” look no further. You’re about to discover the practical tools you need to transform your parenting in a positive, proven way.
Ignore It!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Pearlman TarcherPerigee 2017 - 8
This book teaches frustrated, stressed-out parents that selectively ignoring certain behaviors can actually inspire positive changes in their kids.
With all the whining, complaining, begging, and negotiating, parenting can seem more like a chore than a pleasure. Dr. Catherine Pearlman, syndicated columnist and one of America’s leading parenting experts, has a simple yet revolutionary solution: Ignore It!
Dr. Pearlman’s four-step process returns the joy to child rearing. Combining highly effective strategies with time-tested approaches, she teaches parents when to selectively look the other way to withdraw reinforcement for undesirable behaviors. Too often we find ourselves bargaining, debating, arguing and pleading with kids. Instead of improved behavior parents are ensuring that the behavior will not only continue but often get worse. When children receive no attention or reward for misbehavior, they realize their ways of acting are ineffective and cease doing it. Using proven strategies supported by research, this book shows parents how to:
- Avoid engaging in a power struggle
- Stop using attention as a reward for misbehavior
- Use effec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to diminish and often eliminate problem behaviors
Overflowing with wisdom, tips, scenario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nd a lot of encouragement, Ignore It! is the parenting program that promises to return bliss to the lives of exasperated parents.
2018年6月26日 已读
用行为主义的那套方法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 育儿
You Can't Make Me 豆瓣
作者: Tobias, Cynthia 2012 - 9
“I love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valuable insights from the hearts and lives of strong-willed kids.… You’ll defi nitely want to make this book part of your parenting library.”
—Dr. Kevin Leman,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Have a New Kid by Friday

Turn Conflict into Cooperation

Many parents suspect their strong-willed child is deliberately trying to drive them crazy. Difficult to discipline and seemingly impossible to motivate, these children present unique, exhausting, and often-frustrating challenges to the those who love them.
But strong will is not a negative trait. These same children have firm convictions, high spirits, a sense of adventure—all the makings of a great adult. In this book you’ll discover how to channel that passion and determination in positive ways as you build a healthy relationship. Through insights gained from strong-willed people of all ages, you’ll…
·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ir minds really work.
· discover positive ways to motivate your strong-willed child.
· learn how to share control without compromising parental authority.
· apply key tactics to survive a meltdown.
· get practical tips for parents who disagree, blended families, and single parents.
Packed with immediately useful strategies to drastically reduce the level of tension in the home (or in the classroom), You Can’t Make Me shows how you can start today to build a stronger, mor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strong-willed child.
Includes…
· Top Ten Tips for 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a Strong-Willed Child of Any Age
· A Strong-Willed Child Emergency Kit
育儿基本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高志宏 / 徐智明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广告出版圈传奇夫妇的育儿手记
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
...................
※编辑推荐※
☆ 两位作者是广告出版界的知名人士,有着良好教育背景。他们在出版圈摸爬滚打几十年,还曾两度创 业,养育出了一对非常独立自主的孩子。他们亲手写就的育儿心经 想必能给很多爸爸妈妈带来思考。
☆ 二胎大时代来临,很多父母对于如何抚养两个子女焦虑万分,择校学区房压力重重,到底养育孩子的初衷是为什么,这本书里作者夫妇的做法让我们停下追逐的脚步,犹如当头棒喝,反思教子之道。
...................
※内容简介※
跨界广告文化出版圈和电商行业的传奇夫妇如何独立养育两子?丰富厚重的人生历练下对于当下的育儿思想有哪些碰撞的火花?夫妻共同撰写的育儿心经,以家庭为单位,用爸爸和妈妈双方的完整视角再现了对于种种教育问题二胎夫妇的沟通和实践。二胎时代来临,育儿焦虑弥漫,且看这两位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三高夫妇”如何笑对岁月磨砺,静心抚养稚子成材。
...................
※媒体推荐※
徐智明、高志宏夫妇的这本育儿经验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和很多抽象理论不同,这是他们十几年为人父母的经验之谈,尤其是其家庭教育的理念不同凡响——让孩子自主!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当你把尊重与平等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把这些传递给身边的人,让社会更和谐,更有温度——这是我读我的师弟徐智明与其夫人合著《育儿基本》的感受。同时我还想说:对孩子讲的,同样可以讲给成年人,或许我们这些成年人缺的东西太多了。
——刘宇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智明、志宏夫妇在创业和管理企业的同时养育两个阳光、自立的儿子,智明和志宏的从容,家庭和事业的良好平衡一直是朋友中的家庭典范,今天夫妇二人把育儿经验写成书分享给大家,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育儿方法论体系,这是一本以 “家常话”的方式写就的“理性与责任”之书,既是一本如何养育儿童的书,也是一本教育我们如何做父母的佳作,特别向饱受育儿困惑的中国父母们推荐!
——张守礼,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奕阳教育董事长
没见过这么气人的。明明自己又做企业又做投资,居然还有时间带孩子。那就带吧?居然还写了一本育儿书。呜呼!天下爸爸总说忙,老婆孩子守空房。时间没有钱来替,总有工作肩上扛。其实仔细想想,有多少因为懒惫,又有多少因为恐惧?谢谢老徐,给爸爸届挣了口气。
——王凯,“凯叔讲故事”创办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做饭从来不是一件难事儿,只要带着对家,对家人的爱起步儿,假以时日,必将出手不凡。一对儿能开公司,把孩子养育好的人,现在又在头条号“一家人吃饭”分享做饭心得了,北大高材生都加入写菜谱的行列了,这是不给我留活路的节奏,还让我给他们的新书《育儿基本》写推荐语,哼。
——文怡,美食畅销书作家
认识徐智明高志宏夫妇快二十年,发现他们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做学生就双双入了北大;开龙之媒书店就成就了一代名店;做广告专业出版就进化为品牌和营销高手......我作为徐府家宴的常客,耳闻目睹他们的育儿经十几年,觉得他们夫妇切中我们这代人对于教育的痛楚希冀。因为孩子,新生我们。
——薛野,西西弗书店创办人、埃尔特教育董事CEO
极简父母法则:教出快乐、自信、独立的孩子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泰普勒(Richard Templar) 译者: 侯文帅 / 钮跃增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9
爱默生曾经说过,我们为孩子的美丽和幸福感到极大的欢乐,这欢乐使我们的心灵博大到躯壳难以容纳的程度。是的,孩子的幸福快乐是父母共同的期待。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
《父母极简法则》一书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了育儿过程中父母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父母可能会有的各种误区。例如,母乳喂养与奶粉喂养如何选择,自由的给予与纪律的设定如何平衡,期待的感恩与现实的埋怨如何面对,当下的事件与长远的目标如何协调,等等。作者提出的一条条法则看似简单,却给予了我们实用、扼要的指导,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育儿,简单生活,将孩子培养成有教养、有担当、能自立、会生活的人。
无论你即将为人父母,还是已为人父母,无论你正在养育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正在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本书中的法则都将对你有所助益;作为祖父母,实践书中的法则也有利于你处理好三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儿女,面对孙辈。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豆瓣
Thirty Million Words: Building a Child's Brain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 / MD贝丝·萨斯金德(Beth Suskind) 译者: 任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9
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按照一年52周计算,在儿童4岁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间,就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的词汇学习差异。在此基础上,低收入家庭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13~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487句话/小时
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      301句话/小时
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178句话/小时
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4500万个单词
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1300万个单词
相差3200万单词!
3岁孩子掌握的词汇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1116个单词
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525个单词
相差591个单词!
儿童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3000万的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
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成绩差距”或“学术落差”(achievement gap)。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能够预测其日后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
越贵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经科学专家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希望所有翻开这本书的父母,都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潜能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