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
演化的故事 豆瓣
Evolution:the triumph of an idea
作者: [美] 卡尔·齐默 译者: 唐嘉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在自然界中,生命演变充满了各种情节:
惨烈的竞争,阴谋诡计,
爱与厮杀,互惠合作,
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
作为演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人类是否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神圣干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吗?
医疗水平的提高迫使人类的演化过程陷入停顿?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 间的关系又将往何处去……
阴谋|爱情|博弈|灭绝|新生
跨越40亿年的物种演化全记录
作为资深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的文笔极具文学性和科学性。从早期原始生命的产生到物种大爆炸又大灭绝的原因,从雄性和雌性之间的相爱相杀到共同演化,再到寄主和寄生物之间永无止境的演化比赛,当然更包括了十分详细的、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
同时,本书也是演化论本身的故事,“演化”这个观念如何在达尔文和少数几个科学家的脑中形成,又如何遭到宗教势力的残酷打击以及科学界的普遍质疑,这其中又有哪些坎坷和追求科学真相的精神。
在阐述演化生物学的作用时,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展现了其在医药和农业等方面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涉及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方面,在当今更显其意义;而演化论最深刻的作用还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重构了人类的信仰体系,作者对此的论述简洁清晰,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
从简单却吊诡的“红心皇后”假说,到充满科幻色彩的数字化生命,浪漫有趣又惊心动魄。看完有种想回学校去攻读演化生物学的冲动。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40亿年生命的演化是一篇宏伟的故事,充满了各种情节:惨烈的竞争,阴谋诡计,互惠合作,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卡尔•齐默把这个伟大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充满热情和风格。
——马特•雷德利(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著名科普作家)
从达尔文酝酿出演化论的小历史讲到科学共同体发展演化论的大历史再讲到自然演化的大历史最后以人类演化的小历史收笔,俨然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作品!
——知名科学科普博主 咱说
如介绍语中所说,本书既是进化的故事,同时也是进化论本身的故事。书写的相当好,即便是在佳作叠出的进化相关科普著作中,也是极其璀璨的一颗明珠。插一句,进化领域有不少好的科普书,当然也有不少宣扬神创论的书。这也算是两种相互攻讦的思想共同进化的例证吧。
——豆瓣网友 丁丁虫
2025年5月31日 已读
演化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变化。

第一部分主线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并在其中提出演化论,以及该理论得到承认的过程。此过程很不容易,达尔文本人由地质学出道,转向生物学的过程非常谨慎。提出演化论时,支持的证据并不完备,但他仍获得了不少支持。演化论挑战了当时学术权威,他本人却很少出面宣讲。他的支持者代表他硬刚当时的学术界。而演化论最终取得胜利,仰仗了多方面的进步:物理学家测定地球年龄,生物学家了解遗传过程、微生物学,DNA的发现,才慢慢提供更多证据,使之得以确立起来。

演化论最初基于这样一些观察:同种生物有差异,且部分差异可遗传。生存压力(疾病和性)之下,只有部分生命能留下后代。可遗传的差异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下,可以造就不同的物种。之后,基因突变,生殖隔离,共同演化等等模式被识别出来,演化论得以丰富。

基于这样的理论指导,达尔文和他之后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生命是如何演化的。而生命最根本的变化,聚焦于DNA。因为DNA似乎是生命密码,指导着生命去搭建自己的身体。基因的突变改写,如果不害死生命且撑过繁殖,就能得到保存。对不同物种的DNA溯源,结合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生物学研究走向了研究生命来源及其路径的路。这一路的发现曾出不穷,比如鲸鱼与牛的亲缘更近,而爬行动物与鱼亲缘更近。同样功能外形相似的身体部分,可能有不同的演化来源。

演化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直接动摇了神创论的根基。没有那个理论,能比它更有效的从人心中移除神迹了。一切生物,不管多复杂,都由演化而来。接受了进化论,上帝造人就成了彻底的幻想,基于神意的道德也彻底崩塌。胚胎被看作一堆细胞,堕胎成了自由的象征。而达尔文本人,也因为可能的遗传疾病带走了心爱的女儿也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没有转为无神论,但也成了不可知论者。

演化论到现在,并未尘埃落定,其本身也在变动当中。在生物个体尺度解释不通的地方,有时向上到群体尺度,或向下就到解剖、细胞、DNA尺度,总有一个尺度能找到符合演化论的解释。人们对演化论的适用范围的扩展,到了社会文化范畴,解释就更多变化,难以把握了。

演化论的核心是对的。它对在,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一切都都是变化的结果。
科普 进化论
演化 豆瓣
Evolution in action: Natural history through spectacular skeletons
作者: [法]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 / [法]帕特里克·格里斯 译者: 邢路达 / 胡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6 - 3
《演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画册,本书由生物学专家编撰,严谨而平实的文字结合骨骼照片,将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娓娓道来。《演化》也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作品,摄影师藉由黑白摄影再现博物馆中的骨骼标本,从艺术的层面,创作方式已先于创作内容表达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演化》全书分为六篇,共有44章,从不同动物身体的结构对比入手,再依次讲述生物物种形成的机理、自然选择(包括性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以及演化与时间。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现代脊椎动物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一些生物演化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化石和事件。作者还恰如其分地讨论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关系,并且批评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对达尔文科学理论的滥用和曲解。
艺术与科学结合,既是对博物学传统的回溯,也是科学传播新的发展方向。《演化》作为一部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追求卓越的作品,值得每一个人认真阅读。骨骼,对于古生物学者,或许意味着一切。而演化论,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演化而来,我们在演化之中,我们将继续演化。从如此恢弘的时空格局观看我们自己,或许是《演化》的初衷……
2025年5月17日 已读
《演化》是一本科普图册。书中附有大量的黑白艺术照片,用光与影展现脊椎动物骨架形态,仿佛凝滞了时间锁住了生命,供人探索动物内部构造。

书中把达尔文的演化论的各个方面融入了6大部分44篇文章中。身体构造预示生命同源,物种分类一开始依据形态相似性。但生命因地理隔离,生态位隔离,环境隔离,基因隔离,而不断的产生新物种种群。基因突变提供可能性,自然选择做通过环境的压力和种内的性选择做出裁决。只有不妨害生存和繁殖的突变才能在物种的个体重得到传承。演化受到环境的驱使,但也要继承生物学方面的遗产,其过程更像是修补,没有推倒重来。遗传变化的速度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时快时慢,取决于环境的稳定性。古生物学家所观察的时间尺度,远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脊椎动物的数量一直不多。现生脊椎动物约有五万种,在生物界中种类占比数量占比均很小。但人类对他们最为熟悉:矿化的骨骼更容易形成化石而保留。骨骼系统的的相似性让科学家提出了“同源”的概念。与差异性和演化来源一起,逐渐成为为生物分类的“分支系统学”的基础。

演化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许多发现使得之前使用的门纲目科属种都层级式动物的分类系统,变得不再稳定。爬行类不再是一个自然类群,鱼类也不是。取代它的,是物种发育树的类别。而物种发育树不再以形态的相似性作为划分物种的标准,因为形态相似性反应的是同样的环境下的趋同演化,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同源。海牛与牛的亲缘关系不如鲸。吃竹子的熊猫保留着肉食者的身体构造,鸟类与鳄鱼关系更近……寻找由DNA序列变化所揭示的物种间的亲缘演化关系成为了分类理论的新证据来源。

演化论的“演化”,就是变,就是易。是对“诸行无常”的解释溯源。变化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人为定了方向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曲解演化论的同时造成无数人间悲剧。而这个演化着的世界,仍然充满随机、神秘与惊奇。
演化论 进化论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立铭 新星出版社 2022 - 3
🔸文津图书奖得主王立铭 重磅新书
🔸40亿年生命进化史的全景式呈现,用进化之眼重看世界
🔸刘慈欣、刘擎、数位中科院院士推荐
1859年,生物进化的观念在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正式成形。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本身一直在进化,进化论思想也在持续地“外溢”到人类思想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熟悉几个和进化论相关的概念,不少人还习惯于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不得不说,进化论可能是被人们误解最多、误用最多的科学理论之一。
进化论的正知正见是什么?它的前沿发展又有哪些?更重要的是,作为非生物专业的读者,为什么也要了解进化论?
答案尽在这本讲义里。作者王立铭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抽取出一套简洁的公理体系,并用它穿越40亿年进化历程,呈现了生命起源、增长、适应环境和形成复杂组织的关键要素和完整过程。
你会在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中,领悟生命世界给予人类生存的启示。你还会在进化论的“外溢”,也就是它对商业、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刻影响中,了解这套复杂系统的独特性,掌握进化思维,指导你的行为与决策。
本书全面展示了生物进化论,对这个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理论进行了严谨和深入的科学阐述。同时,作者用生动绚丽的笔触,描述了大量的生命进化的范例和场景,引人入胜。这40亿年的生命历程,是终极的传奇,其曲折与壮丽、宏伟与浪漫,让任何一首史诗相形见绌。本书在让我们了解生命的亿万年演进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人生中每天经历和感受的这一切,在本源上来源于何处。
——刘慈欣,《三体》作者
能够把复杂的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明白,还能确保科学的严谨性,作者靠的绝不仅是语言的技巧,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应当缺一不可。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作者借助新近的前沿学术研究,精湛阐述了进化论本身的进化历史,继而探索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复杂关联,力图建立理解生命起源、适应与演变的整全性理论框架,最终揭示作为思维方法的进化理论对于人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何等丰富启示。在一部行文晓畅、书名朴素的讲义中,作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视野与雄心,远远超越了通常“科普读物”的意义。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野心勃勃但又异常谦逊的著作。作者以科普的名义写了一本讲义,不动声色地对进化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创新,厘清了整个学科的基础和脉络,描绘了这门科学的路线图。他的野心不止于此,这本书还试图打通进化论和社会科学的界限,让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中众人的纷扰互相映照,互为启发。读完这本书,敬佩之余,我更坚信:未来,经济学的基础不再是牛顿体系的物理学,而是历久弥新的进化论。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变量》作者
2025年5月10日 已读
在开讲进化论之前,作者先把它提高到了现代人思想基石的地位,至少是聪明人的思想基石。这反映了作者是进化论的拥趸、布道者。但他清醒的认识到进化论不是数学、逻辑、物理、化学那样具有先验性、确定性、还原性、建构性的科学,而是有些后现代理论的边界性、不确定性、还原性、涌现性的特色。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可遗传的变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殖隔离,而其前提假设则是生物是自私的,世界是匮乏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生物本身来说,重要的就是活到获得生殖能力的时候,繁衍后代。随着书中解释的展开,读者留心的话,会发现四个要素都不是那么严格,可遗传的变异收到表观遗传学的挑战,生存竞争中合作也无处不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会有遗传漂移,生殖隔离也尝尝是个不可验证的特性。

进化论并非铁板一块,在许多问题上仍有许多争论,但作者对一些问题都选择了站队。进化有没有方向?作者认为有,表现在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单细胞生物之后——有点把时间上的方向混淆为进化的方向的纤细。自愿选择作用单元是个体、群体 还是基因?作者认为是个体——尽管许多问题得在群体和基因层面才能得到合理解答。他还认为生命有且只有两个核心特征是无可替代、必须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出现的——秩序的出现和秩序的稳定传承。后来又说生命现象的底层约束条件是能量+信息。但仔细想想,非生命不也是能量和信息?这样说来,似乎生命的核心特征只剩稳定的传承了...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之后,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各种生物现象,用以展示进化论在生命的起源,进化论在基因(分子),细胞,个体与种群等各个层次中的环境适应策略等等各种问题总的应用。对抗中的竞争掠夺,博弈中的合作共生,对环境信号的处理装置,学习新技能,利用冗余备份防范风险……对着种种现象,作者提出进化论的解释。书终于对细菌型,蚂蚁型和大象型组织形式的特点介绍及其对人类组织形式和商业创新的启示。

世界不停变化,而头脑一直想找出不变的东西来。进化论是这种探索的一次的尝试,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并引起了神创论者的反对。有趣的是,自诞生之初,它本身也变了不少,到真是符合“不确定性”的特征。其实挺期待作者对进化论的边界性和涌现性多说几句的。对于他毫不犹豫的将其应用于解答商业问题的同时,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其用于社会改造上的观点来看,他自己未必有个清醒的认识。
生物学 进化论
Evolution for Everyone 豆瓣
作者: David Sloan Wilson Delta 2007
What is the biological reason for gossip?
For laughter? For the creation of art?
Why do dogs have curly tails?
What can microbes tell us about morality?
These and many other questions are tackled by renowned evolutionist David Sloan Wilson in this witty and groundbreaking new book. With stories that entertain as much as they inform, Wilson outlin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volution and shows how, properly understood, they can illuminate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creation, from the origin of life to the nature of religion. Now everyone can move beyond the sterile debates about creationism and intelligent design to share Darwin’s panoramic view of animal and human life, seamlessl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Evolution, as Wilson explains, is not just about dinosaurs and human origins, but about why all species behave as they do—from beetles that devour their own young, to bees that function as a collective brain, to dogs that are smarter in some respects than our closest ape relatives. And basic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are also the foundation for humanity’s capacity for symbolic thought, culture, and morality.
In example after example, Wilson sheds new light on Darwin’s grand theory and how it can be applied to daily life. By turns thoughtful, provocative, and daringly funny, Evolution for Everyone addresses some of the deepest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issues of this or any age. In helping us com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it might also help us to improve that world.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