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Lifespan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David A. Sinclair, Matthew D. LaPlante Atria Books 2019 - 9
From an acclaimed Harvard professor and one of Time’s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this paradigm-shifting book shows how almost everything we think we know about aging is wrong, offers a front-row seat to the amazing global effort to slow, stop, and reverse aging, and calls readers to consider a future where aging can be treated. For decades, experts have believed that we are at the mercy of our genes, and that natural damage to our genes—the kind that inevitably happens as we get older—makes us become sick and grow old. But what if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ging is wrong? What if aging is a disease—and that disease is treatable? In Lifespan,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experts on aging and genetics reveals a groundbreaking new theory that will forever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why we age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Aging isn’t immutable; we can have far more control over it than we realize. This eye-opening and provocative work takes us to the frontlines of research that is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n our perceived scientific limitations, revealing incredible breakthroughs—many from Dr. David Sinclair’s own lab—that demonstrate how we can slow down, or even reverse, the genetic clock. The key is activating newly discovered vitality genes—the decedents of an ancient survival circuit that is both the cause of aging and the key to reversing it. Dr. Sinclair shares 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simple lifestyle changes—such as intermittent fasting, cold exposure, and exercising with the right intensity—that have been shown to help lead to longer lives. Lifespan provides a roadmap for taking charge of our own health destiny and a bold new vision for the future when humankind is able to live to be 100 years young.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如果把衰老当作疾病来研究,延长人类的寿命的方法,可能会很快出现。

然而,人多了,会引起匮乏吧……
aging 健康 科技 英文原版 非虚构
大地上的亲人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3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生活在湖北农村的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引发了全国乡村问题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此书,详细记录了婆家、自己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黄灯对自己亲人真实、详尽、深入的记录和剖析,为国人思考乡村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黄灯在书中展现的三个村庄——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尽管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相距遥远,但生活于此的亲人因为拥有共同的“农民身份”,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几乎如出一辙。在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裹挟城市的面具,彻底渗透到村庄、渗透到生活于此地人群。黄灯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在黄灯笔下,乡村不再是寄寓乡愁的载体,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
噪声 豆瓣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作者: [以色列] 丹尼尔·卡尼曼 / [法] 奥利维耶·西博尼 译者: 李纾 / 汪祚军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 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
丹尼尔·卡尼曼继《思考,快与慢》后
酝酿10年思考的全新力作
◎ 内容简介
想象一下,两名医生对相同的病人给出了不同的诊断;两名法官对犯了同罪的嫌疑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再想象一下,同样的医生、法官或决策者做出了不同的决策,而这种决策仅仅取决于决策是在什么时间做出的。这些不同决策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噪声”。
《噪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携手决策领域专家奥利维耶·西博尼和卡斯·桑斯坦共同推出的重磅新作,也是卡尼曼继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之后酝酿10年思考的全球瞩目里程碑式巨作,行为科学领域又一重大发现。几十年来,大家都认为,偏差是导致人类判断出错的关键。但是今天,卡尼曼系统性地指出:噪声,才是影响人类判断的黑洞。
《噪声》一书通过系统性研究,通过两个公式揭开了“判断出错”的本质,并且通过对三种噪声的系统性分析带你直击噪声。并且,从六大部分阐述了“噪声”:从寻获噪声到探究人类判断的本质,从预测噪声到阐释噪声的主要原因,从探讨如何改进判断和防止错误的的实际问题,一直延伸到什么才是合适的噪声水平。”“噪声”是随机的,但却是致命的。卡尼曼在书中提出了6大原则,帮你重塑决策框架,做聪明的决策者。同时,卡尼曼更是精妙地附上了“审查噪声”的使用指南,以及写给决策者的“观察者清单”。
如果说《思考,快与慢》击退的是人类判断过程中面对的敌人“偏差”,那么《噪声》要绝杀的就是其中的另一大隐形敌人——噪声。阅读本书可以助你重塑自己的决策框架,远离噪声,做聪明的决策者。
◎ 编辑推荐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继《思考,快与慢》后酝酿10年思考的全球瞩目里程碑式巨作,行为科学领域又一重大发现。
☆ 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噪声》是关于人类判断的又一颠覆性著作,两个公式揭开了“判断出错”的本质,并且通过对三种噪声的系统性分析带你直击噪声。
☆ 远离噪声,提升决策,将影响你未来10年的思考与决策。
☆ 《噪声》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31个国家与地区,吸引了无数商业人士的目光,被投资人、心理学家、众多媒体人争相盛赞。他们真诚地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噪声,受益于噪声。
◎ 各方赞誉
从“偏差”到“噪声”,作为心理学家的卡尼曼挑战的是经济学 的“理性人”假设,并因开启了行为经济学的大门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直关注分析人类在决策分析中是如何犯错的,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分析了噪声的影响,但也乐观地预期,可以通过发掘埋没 在大数据中的信息来减少决策中的噪声,这可以说是大数据渗透到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新趋势。——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继《思考,快与慢》之后,湛庐又推出了卡尼曼(与西博尼和桑 斯坦合著)的新作《噪声》。本书开篇就对噪声(noise)与偏差(bias) 做了区分。简单来说,噪声是无规律的错误,偏见是系统性的错误。 这个区别你一旦听到,立刻就能知道它十分重要。《噪声》通过司法 判决、医学诊断等多个领域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噪声的成因以及减少噪声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作者还讨论了克服噪声的努力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又一本读着不累却时时受益的好书。——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阅读卡尼曼等人的新作让我兴致盎然、心潮澎湃。可以肯定地说,通过理解并实践卡尼曼等人的思想与建议,我们能知道如何减少可能会困扰组织和个人的系统噪声,知道“决策信息的简约化”居然 也如此意义重大!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学习在噪声中运用科学知识,深刻的洞见和坚实的原则,做出更为人道、更为公平的决策,减少时间、资金和人才的浪费,拯救生命,传递友善,分享意义。而这些,都是一个真实而积极的生命所追求的境界。——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人类判断的错误源于偏差和噪声。当人们表现出不同的偏差时,噪声就产生了。卡尼曼因在心理偏差研究方面做出的突破性贡献而获 得诺贝尔奖,如今又开始对噪声进行探索。本书对于噪声的分析充满不凡的洞见,并更新了我们对已有众多决策研究发现的认知。《噪声》 一书中关于减少噪声的方法,既能让人变得聪慧,又有助于那些自命 不凡的“专家”纠正无知。——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在判断与决策问题上,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往往都非常自信。卡尼曼与合作者的这部新书《噪声》再次告诉我们:人类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人类的判断也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准确。对于决策者来说,“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警惕认知中的缺陷,比什么都重要。如果 2021 年只能推荐一本书,那我推荐《噪声》。——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 商学院副院长兼 EMBA 学术主任
《噪声》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认知体系,对于日益富足但仍然对未来颇有期待的大众和企业家而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大变局下,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高速变化的新环境面前,在决策过程所面临的噪声越来越多的现实之中,一个新的认知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朱 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
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可以完全有效地判断信息。但丹尼尔 · 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指出这个假设在很多情况下和事实并不相符,因此众多的理论结果都需要重新审视。这是对社会科学的重大贡献。人的判断误差包括两个部分:偏差和噪声。卡尼曼对偏差的分析已经广为人知,本书对噪声的分析完成了对误差的系统阐述。任何希望获得更高程度理性的个人或机构,都应该仔细阅读卡尼曼的这本新书。 ——刘劲,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人生经历就是所有抉择的总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抉择,工作与生活在一次次的抉择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变化。没有人可以永远做出正确的抉择,总有噪声在影响判断力。噪声是不可消除的,但我们应该尽量将噪声的影响降低。《噪声》一书所提供的就是一套对于人生抉择大有裨益的减少噪声的方法论。 我要将《噪声》推荐给热爱生活的朋友。——毛大庆,博士、优客工场创始人
决策无处不在,而“噪声”与“信号”在其中穿插交错,互为影响。《噪声》一书道出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主观判断缺陷——AI 虽然成了今天效率解决方案的新共识,但 AI 之后的“人”却依旧是无法回避的场景。我们需要充分将个体复杂性融入组织决策考量之中,去探索商业与人的更合理关系。我们都期待一个噪声更少的清朗世界。——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自然界存在尚未被感知的法则,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噪声》这本书将“人类大脑”与“测量工具”同类对比,指出噪声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将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新的方法论,也为企业家带来更深层的思考。对于长期与噪声共舞的企业而言,我们对本书中三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感到惊喜,并在阅读中被“噪声的形成”和“决策卫生”这一系列科学性的理论所折服。反观漫步者走过的 25 载,我们自上而下秉持着“敬畏、尊重、谦卑和良善”的管理理念,居然无形中用到了《噪声》提及的方法论,因而在很大限度上降低了噪声带来的内耗,赋能企业的持续发展。相信这本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创作的、直指“人类判断缺陷”的科学论著是普适的,必然也能启迪你的智慧,为“人与世界的交互”注入新的创造力。——张文东 ,漫步者董事长、总裁
知识精英往往在智力选拔中建立起优越感,斡旋于名利场中获得成就感,但他们是否因此而逼近理性呢?我们先贤提出的“君子时中”,可能是对信息决策中的偏差和噪声的一种敬畏吧。——归江,信璞投资合伙人
很多大型企业和大型机构都强调,各个员工、各个基层单位的判断和决策,要跟核心管理层制定的原则和准则保持高度一致,以为这样就可以做出好的判断和决策,但往往事与愿违。执行具体操作的人,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品质不佳、误差多多,过程也杂乱无章。这就如同一支演奏水平低劣的交响乐团,面对乐团指挥,各个乐手演奏出 来的声音杂乱无章,很不一致,很不和谐。对这种很不一致的杂乱误 差,应如何定义,如何测量,如何系统性地减少?卡尼曼的新书《噪声》清晰系统地论述了这些问题。深入领会,学习应用,则基层与高层能更为一致。这样做会大大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性和效率。对于企业管理层和政府管理层,此书必读,此书必用。——刘建位,央视十集《学习巴菲特》节目主讲人、《巴菲特选股 10 招》等书作者
人们担忧“算法统治世界”,其实是担忧暗藏在庞杂算法背后的 “噪声污染”,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倒因为果。这些噪声恰恰源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判断缺陷。如何创造一个更少噪声的世界,是卡尼曼这本书关注的焦点。《噪声》是一本值得从头细读到尾的著作,对那些想提升认知水平、决策品质的组织与个体来说,“决策卫生”这个词一 定会击中你的心灵。——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面对环境、信息等多重不确定条件,如何审慎分析判断并做出恰当决策?卡尼曼教授的新作《噪声》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让我们在警惕主观偏差的同时,学会发现并剔除系统噪声。——何刚,《财经》杂志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创始人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判断组成的。判断即人生。判断不仅会受偏差的影响,还会受噪声的影响。如果说偏差造成“决策的不全面性”,噪声则造成“决策的不一致性”。噪声和人的个性、偏好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有关系,它往往随机出现,但影响巨大。《噪声》的启示是,我们会和噪声相伴,但也有方法重塑决策框架,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秦朔,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噪声》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把“噪声”这一不同于“偏差”的概念完整清晰地呈现给我们。三位作者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做出判断时,噪声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其中的不利影响。希望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张延,FT中文网出版人
《噪声》的影响是震撼性的,因为它探究了人类判断的一种根本性且被严重低估的危险。《噪声》是一本必读书,它提供了减少决策错误的可行方法。——罗伯特·西奥迪尼,畅销书《影响力》作者
在《噪声》一书中,三位作者巧妙地将他们对人类判断缺陷的独特新颖见解,运用到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判断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范围甚广,从点球教练到央行行长、军事指挥官,乃至国家元首, 均在此列。《噪声》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一座里程碑。——菲利普·E. 泰特洛克,畅销书《超预测》作者
杰作!卡尼曼、西博尼和桑斯坦将《噪声》引入生活,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应该像对待偏差一样对待人类判断中的随机变化,并为减少判断中的噪声(和偏差)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安妮·杜克,畅销书《对赌》作者
Silence 豆瓣
作者: Erling Kagge 2017 - 11
From the Norwegian explorer, a stunning meditation on the power of silence and how to shut out the world Behind a cacophony of traffic noise, iPhone alerts and our ever-spinning thoughts, an elusive notion - silence - lies in wait. But what really is silence? Where can it be found?
Conscious 豆瓣
作者: Annaka Harris HarperCollins 2019 - 6
As concise and enlightening as Seven Brief Lessons on Physics and 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this mind-expanding dive into 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is an illuminating meditation on the self, free will, and felt experience.
What is consciousness? How does it arise? And why does it exist? We take our experience of being in the world for granted. But the very 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raises profound questions: Why would any collection of matter in the universe be conscious? How are we able to think about this? And why should we?
In this wonderfully accessible book, Annaka Harris guides us through the evolving definitions, philosophies, and scientific findings that probe our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Where does it reside, and what gives rise to it? Could it be an illusion, or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all matter? As we try to understand consciousness, we must grapple with how to define it and,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o or what might possess it.
Conscious offers lively and challenging arguments that alter our ideas about consciousness--allowing us to think freely about it for ourselves, if indeed we can.
Feline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John Gra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0 - 11
The author of Straw Dogs, famous for his provocative critiques of scientific hubris and the delusions of progress and humanism, turns his attention to cats―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humans' torturou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and to themselve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has been a predictably tragic or comical succession of palliatives for human disquiet. Thinkers from Spinoza to Berdyaev have pursued the perennial questions of how to be happy, how to be good, how to be loved, and how to live in a world of change and loss. But perhaps we can learn more from cats--the animal that has most captured our imagination--than from the great thinkers of the world.
In Feline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er John Gray discovers in cats a way of living that is unburdened by anxie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showing how they embody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of love and attachment, mortality, morality, and the Self: Montaigne's house cat, whose un-examined life may have been the one worth living; Meo, the Vietnam War survivor with an unshakable capacity for "fearless joy"; and Colette's Saha, the feline heroine of her subversive short story "The Cat", a parable about the pitfalls of human jealousy.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cats,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Gray offers a profound, thought-provoking meditation on the follies of human exceptionalism and our fundamentally vulnerable and lonely condition. He charts a path toward a life without illusions and delusions, revealing how we can endure both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adapt to a changed scene, as cats have always done.
2022年1月25日 已读
2022年1月25日 评论 扬猫抑人 - 猫和人的关系,一般的认为,是宠物与主人的关系。但作者John Gray却不这么看,我也认同他的看法。人把猫看作宠物,但猫却不会把人看成主人。别说主人,连首领,头人,领导都算不上。猫选择跟人生活在一起,只是它想跟人生活在一起。如此而已。 猫和人类目前的关系,可不是人自己的主意。这是双方面的默契,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猫应该是追随着老鼠找到人的。那应该是在人类有了定居点和稳定的食物来源后的事儿。很有可能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吧。人类开始接受猫,大概就是它能帮助人消灭偷我们食物的老鼠。但,猫捉老鼠,可不是为了人。它若是吃饱了,很可能会放纵老鼠在它面前耀武扬威的。它不像人类那样,有贮藏的观念。没吃的,出去猎便是。吃饱了,就找个地方打盹儿睡觉。 人们大概是看猫有点儿用,就不会驱赶它们,甚至还可能会用一些食物做诱饵,让它们在自己家附近多转悠转悠。 最初养猫捉老鼠的人,肯定不会把猫喂饱的。付出的食物一是要保证比被老鼠糟蹋的少,而是要保证猫还有动力去抓老鼠。 吃饱的猫,大概也就对人没有了戒心,开始在人居住的地方居住,睡觉。甚至,睡到了人的屋子里里:毕竟野外挡风遮雨的地方,没有人们住的地方好。 但是,现今,世道变了。人类的食物充足,也常常会把自己的猫主子喂饱。猫是靠什么做到让人主动投食的,养猫的人都知道:它们驯服了我们,让我们觉得它可爱,甚至,让我们觉得它们重要,像其他家人一下样重要,有时候还要更重要。 它让人们不止相信它是宠物。 但,仍然,它们有机会,还是会离开我们的。它们狩猎的本领仍在:你如果看过猫的玩耍,你就知道,它那是练习狩猎呢。猫没有焦虑:它的生活就是,找吃的,吃,玩儿,睡。它跟着我们舒服。除了人,几乎没什么生命会跟舒服过不去。舒服,那就待着。不舒服了再说。 猫,它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它关心什么生命的意义吗? 没关系,不关心。 你让人怎么跟它学? 一只猫生下来,就是吃睡玩,它大概会有幸福的一生。 一个人若只是吃睡玩,大概很快就会觉得无聊,问个为什么。要是你只允许人做吃睡玩儿三件事,他恐怕会疯掉。 人类最不擅长的,大概就是无所事事。人总是要找事情干。还常常要找有意义的事情干,或者从自己干过的事情里面找意义。 如果作者真的是猫咪哲学的践行者,大概,这本书永远不会出现。猫才不在乎分享自己的思想呢。也许抓到的老鼠,吃不了,可以分你几只。你要不要,它也无所谓的。 我的观感,这并不是什么猫咪哲学。而是在人类哲学中,找出那些比较符合猫咪行为方式的,加以赞颂;再拉出那与猫咪行为对照来看的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哲学,加以,怎么说呢,优点批判嘲讽的意思。 所以呢,作者大概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类的不喜欢人类,和对猫的喜欢,才写了这么一本书吧。毕竟,人类的历史和当下之中,也是充满了对猫的虐待的事情的呢。可猫,除了对人好一点,对其他的动物,其实也残忍着呢:比如老鼠,比如鸟类……
哲学 英国 英文原版 非虚构
杂食者的两难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苏东坡新传 豆瓣
9.7 (14 个评分) 作者: 李一冰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以诗词为主线,参考百余种书目,还原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典雅装帧,四色彩插,全新增订
余秋雨高度评价的传记经典
【编辑推荐】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不俗成就。如此天才,一生都颠沛流离,但他却能超越个人的悲哀,既超脱现实,又有烟火气。这种旷达的态度也指引我们获得自己的快乐之道。
◎余秋雨高度评价的传记经典,全新增订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直接引用本书原文,并高度评价此书文字典雅,作者归结甚有见地。本书已出版近四十年,此次全新增订,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以诗词为主线,参考百余种书目,还原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诗言志,所以本书十之八九取材于东坡诗词,以触摸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此外,作者参考东坡文集和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考证坚实,笔触细腻,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典雅现代的装帧设计,四色彩插,极具典藏价值
典雅与现代并行的装帧风格,封面选用纹理极强的手揉纸,手工粘贴纹理温厚的环保幼棉,并烫金印鉴。四色彩插,采用100g细腻纯质纸印刷,直观展现苏东坡及其相关的画像、作品。
【内容简介】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名人推荐】
一冰先生写《苏传》,不像林语堂看到的东坡,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的东坡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
——作家 张辉诚
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作家 余秋雨
2022年5月13日 已读
我读这本书,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苏东坡可否算是个Stoic。读完,我的结论是,他是。
人物 传记 非虚构
道德经 豆瓣
作者: 老子 译者: 高文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7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短时间内把道德经过一遍,目的是对其有个总体概念。
总体说来,这本书是写给统治者的,教给统治者如何平天下,治理百姓。道经部分是讲这世界如何运行类似于西方哲学里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徳经部分就是要告诉君主圣人当如何顺应天道以达长治久安的目的。
普通人拿道德经来做修身,也并非不行,但要明白这书写来,不是指导民的,而是指导君的,指导领导者的。要拿来修身,也是要把自己往领导者那方面修炼时,更有用。
会再次精读的
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哲学 宗教 经典
中国是部金融史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3
《中国是部金融史》内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全新力作,《世界是部金融史》姊妹篇,透过金融读懂中国三千年把金融那些事儿一次说清楚,三千年来谁著史——文明盛衰的密码是什么?人间沧桑的正道为何物?金权有着怎样的规则?贫富有着怎样的逻辑?
全书以时间为纲,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围绕金融实践这个核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条分缕析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无论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海晏河清,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浑浊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分割社会财富,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一部上下三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金融史,透过《中国是部金融史》,你能将它看明白。
2023年1月16日 已读
用通史的写法,从周朝一直写到唐朝,围绕金融,货币,税收,经济政策来写王朝更替,权力利益流转。表面是说经济,实际是说政治。
经济,说白了就是如何创造财富。在古代创富的主要资源就是土地,人力。政治,则是财富如何分配调拨使用,其中涉及的则是皇权,官僚和人民三种力量的博弈。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是皇权与官僚的博弈,从而出现了集权-分权,土地兼并和抑制兼并,货币官铸-私铸等等的政治经济循环怪圈儿。而皇权与官僚势力的平衡游戏则很少考虑民权。前面二者若势均力敌,且同时放松对人民的巧取豪夺,经济就会好一些,人民还可安心的做几年治世的韭菜。而无论哪一方做大,都不免加重对小民的盘剥。一旦小民破产,流民四起,一个王朝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历史 经济 金融 非虚构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 Goodread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7 - 4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2023年1月24日 已读
本书从秦开始,总结中国的帝王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儿采用的财政政策和其重要作用。中国从秦开始建立大一统帝国,而这一切都需要用钱。民间管生产,官府分配。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收税,但收税需要对耕地和人口有明晰的统计,秦汉之前常常做不到这些。于是,政府常常通过铸币来收割民间财富。后来发行纸币,收割民间就更容易了。但也直接造成民间对货币的不信任。到了明朝,政府竟然发行没有准备金的货币,使得民间而转向了使用白银做结算,一直到了清朝。再者,就是官府专营某些项目,比如盐铁,赚取利润以养财政。不过,到了明清,政府的官僚组织已经能非常高效的对民间征税,到清朝,税种上也逐渐从依赖土地专项了有商业税种。清代也用用上了借贷和对外贸易的关税税收,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税的依赖。王朝更替,往往是民间经济崩溃,产生流民和外敌
历史 经济 经济史 非虚构
Breath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ames Nestor Riverhead Books 2020 - 5
No matter what you eat, how much you exercise, how skinny or young or wise you are, none of it matters if you’re not breathing properly.
There is nothing more essential to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an breathing: take air in, let it out, repeat 25,000 times a day. Yet, as a species, humans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breathe correctly, with grave consequences.
Journalist James Nestor travels the world to figure out what went wrong and how to fix it. The answers aren’t found in pulmonology labs, as we might expect, but in the muddy digs of ancient burial sites, secret Soviet facilities, New Jersey choir schools, and the smoggy streets of São Paulo. Nestor tracks down men and women exploring the hidden science behind ancient breathing practices like Pranayama, Sudarshan Kriya, and Tummo and teams up with pulmonary tinkerers to scientifically test long-held beliefs about how we breathe.
Modern research is showing us that making even slight adjustments to the way we inhale and exhale can jump-start athletic performance; rejuvenate internal organs; halt snoring, asth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 and even straighten scoliotic spines. None of this should be possible, and yet it is.
Drawing on thousands of years of medical texts and recent cutting-edge studies in pulmonology, psychology, biochemistry, and human physiology, Breath turn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what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our most basic biological function on its head. You will never breathe the same again.
2023年2月1日 已读
1. 呼吸要用鼻子,口腔虽然也可以呼吸,却只应做辅助。睡觉时用胶带封嘴,可以有效的减少打鼾。
2. 呼吸要轻柔,缓慢,学会降低呼吸频率,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5.5 bpm的呼吸练习可以尝试,此法是5.5秒钟吸气,5.5秒钟呼气,一分钟呼吸5.5次。一个叫做Breathing Zone的app可用做引导。
3. 肺活量越大,人的抗病能力和寿命就越高,可以用运动和屏息练习两种方式来增加肺活量。
4. 多吃硬的食物,多多咀嚼,可以改善口腔和面部结构,使之更利于顺畅呼吸。
5. 适当的屏息练习会让人提更有效的利用氧气,变得更有活力,耐力,抗力。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呼吸法。
个人管理 健康 科普 非虚构
Verissimus 豆瓣
作者: Donald Robertson St. Martin's Press 2022 - 7
In the tradition of Logicomix, Donald J. Robertson's Verissimus is a riveting graphic novel on the life and stoic philosophy of Marcus Aurelius.
Marcus Aurelius was the last famous Stoic of antiquity but he was also to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man in the known world – the Roman emperor. After losing his father at an early age, he threw himself into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The closest thing history knew to a philosopher-king, yet constant warfare and an accursed plague almost brought his empire to its knees. “Life is warfare”, he wrote, “and a sojourn in foreign land!” One thing alone could save him: philosophy, the love of wisdom!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Marcus Aurelius’ life and philosophical journey is brought to life by philosopher and psychotherapist Donald J. Robertson, in a sweeping historical epic of a graphic novel based on a clo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with the stunning full-color artwork of award-winning illustrator Zé Nuno Fraga.
2023年3月2日 已读
本书是本漫画小说,讲述罗马第16任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一生。书名Verissimus是拉丁语,意思为“最真”。罗马皇帝哈德良用这个词作为“外号”称呼马可。马可奥勒留显然非常得哈德良的赏识,在其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哈德良就要求自己的继承人收养马可,并指定马可为王位继承人。马可从小就被哲学吸引,常做哲学家打扮,并且师从几为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学习哲学。马可统治期间,罗马帝国战争不断,还爆发过几次瘟疫,马可常常陷入东征西讨的动荡军旅生活。而他的家庭也常遭妻子不贞,子孙无能的谣言供攻奸。可谓内忧外患。斯多葛主义哲学始终是他的生活哲学。在动荡的军旅中,他留下了劝诫许多自己的笔记,成为斯多葛主义哲学的经典《沉思录》。
biography stoicism 传记 哲学 英文原版
No Rules Rules 豆瓣
作者: Reed Hastings / Erin Meyer Penguin Press 2020 - 5
Netflix cofounder Reed Hastings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unorthodox culture behin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imaginative, and successful companies
There's never before been a company like Netflix. Not only because it has led a revolution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or because it generates billions of dollars in annual revenue; or even because it is watched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nearly 200 countries. When Reed Hastings co-founded Netflix, he developed a set of counterintuitive and radical management principles, defying all tradition and expectation, which would allow the company to reinvent itself over and over on the way to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loved brands in the world.
Rejecting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under which other companies operate, Reed set new standards, valuing people over process, emphasizing innovation over efficiency, and giving employees context, not controls. At Netflix, adequate performance gets a generous severance and hard work is irrelevant. At Netflix, you don't try to please your boss, you give candid feedback instead. At Netflix, employees never need approval, and the company always pays top of market. When Hastings and his team first devised these principles, the implications were unknown and untested, but over just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y have led to unprecedented flexibility, speed, and boldness. The culture of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has allowed the company to constantly grow and change as the world, and its members' needs, have also transform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Hastings and Erin Meyer,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Culture Map an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business thinkers, dive deep into the controversial philosophies at the heart of the Netflix psyche, which have generated results that are the envy of the business world. Drawing on hundreds of interviews with current and past Netflix employees from around the globe and never-before-told stories of trial and error from his own career, No Rules Rules is the full, fascinating, and untold story of a unique company making its mark on the world.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豆瓣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8.8 (46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伯恩斯 译者: 李亚萍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 1
你是否总感到焦虑、抑郁、内疚、自卑、孤独、挫折、易怒、躁狂?总感到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致索然?心中 盘踞着悲观绝望,痛苦难熬,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你很想让自己更理性更开心,但你拖拉,觉得生活没劲;你发现自己习惯逃避;你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常不满意自己;你想摆脱抑郁却无助无望更抑郁。你该怎么办? 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
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1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带给无数抑郁症患者福音。《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最新完整版)》将是一套治疗体系,更是一整组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绪的治疗技术,从而战胜抑郁。
4周左右的系统化的自我阅读和练习治疗体系。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请静心对待,你是在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你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深挖抑郁背后的情绪根源,学会掌控日常摇摆不定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让每个人的心灵天空清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