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Floyd
脉动现场演唱会实况 豆瓣
9.4 (35 个评分) Pink Floy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5年6月6日 出版发行: Sony
现在对于谈论谁在主持 Pink Floyd 的领导工作(Barrett、Waters 以及 Gilmour)已无实际意义了,乐队总是表现出那么的伟大。作为其史诗般的迷幻风格的探索,他们录音作品中所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主题,极具创新的概念主题等上述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他们神话般的音乐建筑结构上。与其他摇滚乐队不同的是 Pink Floyd 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乐队和乐迷之间,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永存在乐迷心中。这场现场版的双张一套的专辑 PULSE 作品不仅仅是其在1994年举行的一系列最大规模的巡回演唱会的总结和回顾,而且也作为 Pink Floyd 三十年音乐神话的再现。

事实上,作为这次发表的在 Empire State Building 所进行的大名鼎鼎的激光现场演唱会,CD的封套的设计也别具一格,其封套的背脊处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灯泡。但是,作为 Pink Floyd 固有的模式,它也许也是我们为之疯狂的原因。而这设计成闪烁的灯光的唱片又让我们重新聆听他们具有完整主题的令人嘭然心跳的经典专辑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其演奏曲目已被完整无缺地放在第二盘中。

第一盘的开始曲是乐队70年代的经典之作“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出于对历史的首肯,乐队紧接着演绎了一一片无线电白色噪音为开篇的 Syd Barrett 的“Astronomy Domine”(60年代末期英国幻觉音乐的代表曲目),似乎标志着当晚是 Barrett 作品的夜晚,它那诡秘地神经质般的风格很容易被演绎得极为滑稽和混乱,不过 David 对此曲的把握相当恰当,他的蓝调与 Barrett 的那种握拳嚎叫相比显得更为圆润;其后就是“DIVISION BELL”专辑中的“What Do You Want From Me”,一首极富激情切琅琅上口的曲目。对于那些无派别的听众而言,很不幸,第一盘CD里面绝大数曲目选自他们两部后Waters时代的录音室专辑 —— 1987年发行的“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的主打歌曲以及94年的“DIVISION BELL”。但除了选折曲目有些偏颇外,演出却是极其典范的:贯穿“Coming Back To Life”全曲所流露出的是一种殷切的希望;“Learning To Fly 和 Keep Talking”则留给我们一种对往昔情感的怀念。第一盘CD最终以“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作为结束曲,David Gilmour 那带有夸张性的令人心动吉他独奏保持了对该曲的最好演绎并很好地掩盖了歌曲本身极为愚蠢的歌词。和CD版相比,磁带版多出一曲“One Of These Days”。

而专辑的第二盘CD则可以说是作为纪念阿波罗登月25周年所举行的一系列庆典巡回演唱会真实的记录者。尽管被制作成现场演奏版本,但乐队对 DARK SIDE 的重新演绎依旧保持了其特有的风采并没有一丝减弱的痕迹:“Money”和“Time”,专辑中两首最具思想内涵的曲目,依旧是那么地动人 —— 前者如同该曲注册商标般的收银机的音响效果影射了社会中丧失灵魂的铜臭味;而后者则显现出一连串极富震撼力的前卫演绎;其它曲目如“On the Run”的声音听上去就如同原始唱片一样效果,听众任由乐队带领这飞上天空或穿行于酒吧之间;而女歌手 Sam Brown 夸张地演唱贯穿“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全曲;“Us and Them”的演出极其完美地展现了歌曲里面那挽歌般悲哀绝望的情绪;“Brain Damage”还和以前那样让人“头脑迟钝”,而作为乐团演唱会上的encores曲依旧按惯例安排了“Wish You Were Here、Comfortably Numb 和 Run Like Hell”三首曲目。不过对于磁带的听众而言,里面的内容比CD多了的行冗长的沙沙嘈杂声、鸟鸣声、钟鸣声以及ambient声音等一系列音响效果所组成的音乐会前的效果带。

David Gilmour 恰倒好处地把握住 Roger Waters 的声部,不过为避免与先前的那种极富想象力的且易引起争议的音乐乐间奏曲式的演奏比较 —— 例如,“On The Run”声音听上去就象是 The Orb 的那种极富即兴演奏的真正音乐先锋。当然,极富冲击力的“Money、Us And Them 和 Brain Damage”等的重新不间断的演绎又表现出一种音响的新鲜感,听上去依旧是那么亲切。Pink Floyd,我们现代的 Homer,Jason 或者 The Argonauts,他们的故事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但是我们是否能有幸再一次聆听他们的演奏吗?
The Wall 豆瓣
9.5 (438 个评分) Pink Floy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Columbia
Pink Floyd 的 The Wall 也许是音乐史上极具迷惑力和富想象力的专辑。The Wall 录制于1979年,联合艺术家电影公司在1982年拍摄了这张专辑的同步电影 The Wall。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将一位名为 Pink Floyd 歌星的孤独比喻成一堵精神上的墙这个故事所展开的,而墙是由他在人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而且无法排斥的一种精神失落,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并随他的人生成长也日益增长演化发展而成的。专辑的开篇便是通过邀请无意识的观众进入 Pink 的演出(In The Flesh?)而展开的,刚一出世 Pink 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然后转回到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的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1]),上学后又不得不面对填鸭式的刻板教育制度的伤害(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以及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又对其的过分看护而使其感受不到任何家庭的温暖(Mother),他不由得自问「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该修建一堵墙吗?」;但在甜言蜜语的回答中,他看到的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Goodbye Blue Sky);他迷惑了,不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于是他自甘堕落下去,在他对性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到「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无奈的空虚中,只能假装一切都好,但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他却变老并得不到任何快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此时的 Pink 已经完全绝望,他已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象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最后,在他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而结束了第一盘的内容,而此时,Pink 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第二盘在 Pink 面对外面的世界寻求自我解脱(Hey You)中开始,而美妙的吉他演奏曲(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乐曲(Nobody Home)折射出此时 Pink 的孤独情感,对人生迷茫的他哀叹到「..But I've got nowhere to fly to」;精神忧郁的 Pink 面对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时唤起他悲伤的回忆,不由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般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整部专辑的核心曲目(Bring The Boys Back Home)中则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使其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他不由得想逃避,发问到「这场表演还要继续下去吗?」为何不转身逃走?然而此时此刻,他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进行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现场,他那种忧郁不振的情绪最终异化为一种莫名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式发作(In The Flesh),他嚎叫到「If I had my way, I'd have all of you shut」;他不愿被社会带走他的灵魂,宁愿(Run Like Hell);在温暖但混乱的战栗中,他再度迷茫,孤立无援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伴随着痛苦,他的心在流血,精神已疲倦不堪,终于将这场表演(Stop);而在(The Trial)中,他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进行的审判,最终将他心灵中的这面墙推倒后,Pink 终于走出墙外(Outside The Wall)和人们又会聚在一起而结束全曲。回首往事,墙那边又是一群疯狂的小孩们,他们是否又在建造他们自己的墙吗?这张唱片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曲折路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走出「墙」外,寻找自己的新天地。
这部专辑广受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配合。例如,在专辑中多次出现的反战内容唱出了广大美国社会民众对越战深刻反思的心声,而把自己比作是「墙上的一块砖头」且无足轻重,便采取逃避的方式以求解脱,这种思想又与当时美国社会中「垮掉的一代」的处世态度不谋而合,因此也同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这部抱负不凡的概念专辑凭其极富社会反叛性的内涵而在全球掀起热潮。该专辑在美发行后于当年 12 月 15 日进入美专辑榜并名第列 51 位,六周后升至榜首并一举蝉联 15 周冠军,而在美国同期发行的单曲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也以其特有的叛逆性而成为其单曲榜的4周冠军,并且也是他们历史上唯一一首单曲榜冠军歌曲。The Wall 的演出则是一部耗费心力的舞台表演(如此奢华以至于乐队只能将它带到少数几座城市进行演出)并被改编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该专辑同期在全球攻陷了几乎所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排行榜并占据榜首位置(在日本和英国可能没有那么好的评价,英国Q杂志给出的很普通的三颗星的打分)。The Wall 同样标志着 Waters 和 Gilmour 最后一次作为合作伙伴在一起工作。乐队在下一部专辑 The Final Cut 完成后便宣告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