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曼纽尔·卡斯特
译者:
夏铸九
/
王志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包括《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由英国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授权出版,据原书1997版和2000版译出。2001年和2006年版《网络社会的崛起》也使用了同一ISBN。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3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透视BBC与CNN(媒介组织管理) 豆瓣
作者:
露西・金-尚克尔曼
译者:
彭泰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在广播电视产业日益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背景下,本书以全球两大媒体组织——公共服务性质的历史悠久的BBC和商业化运作的后起之秀CNN——为个案,比较研究了二者的文化背景、起源、战略目标和使命、组织竞争力、优势和劣势、关键人物的取向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本书的最后对此项研究的普遍意义和针对特定媒体组织的借鉴意义给予总结。
全球最大的新闻频道CNN 豆瓣
作者:
Tony Tang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 4
CNN的名字已经在世界上广为传播。这家全称为Cable news network(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机构,是美国最大的专门播送新闻的电视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电视频道。
自从1980年CNN创办第一个新闻频道并向美洲国家播送电视新闻以来,1982年,它又成立了第二个新闻频道(Headline News)。随后进军欧洲,登临亚洲,一步步地走向世界。1986年它成功地现场报道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的实况,1989年它广泛报道了苏联和东欧的政局动荡,1991年海湾战争中它更是大出风头,迅速、及时、详尽地报道了多国部队在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成为各国首脑和舆论界了解实际战况的主要渠道,从此奠定了作为世界性新闻电视网的地位,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CNN国际新闻网为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带给您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全球直播新闻报导。任何突发的新闻,CNN国际新闻网都会率先为您作现场报导。全球超过二百一十个国家及地无均转播CNN的新闻。凭藉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现场为您详尽地报导全球新闻的始未,令您彷如置身其中。
自从1980年CNN创办第一个新闻频道并向美洲国家播送电视新闻以来,1982年,它又成立了第二个新闻频道(Headline News)。随后进军欧洲,登临亚洲,一步步地走向世界。1986年它成功地现场报道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的实况,1989年它广泛报道了苏联和东欧的政局动荡,1991年海湾战争中它更是大出风头,迅速、及时、详尽地报道了多国部队在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成为各国首脑和舆论界了解实际战况的主要渠道,从此奠定了作为世界性新闻电视网的地位,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CNN国际新闻网为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带给您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全球直播新闻报导。任何突发的新闻,CNN国际新闻网都会率先为您作现场报导。全球超过二百一十个国家及地无均转播CNN的新闻。凭藉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现场为您详尽地报导全球新闻的始未,令您彷如置身其中。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豆瓣
作者:
彭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 7
此书对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首次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史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媒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汉奇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1994一1995年) 9
第一节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互联网兴起 10
第二节 科技人员先行:中国迈入互联网世界 16
第三节 基础建设铺路:网络在中国延伸 19
第四节 寻求突破:中国媒体踏上新大陆 23
第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1996一1998年) 35
第一节 互联网概念普及:多路媒体抢滩互联网 36
第二节 《人民日报》网络版:“国家队”出击新媒体 42
第三节 《华声报》电子版:小媒体大事业 46
第四节 新浪率先:商业网站涉足新闻 51
第三章 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大跃进(1999—2000年) 57
第一节 从热浪滚滚到寒流暗涌 58
第二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64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联合道路 73
第四节 商业网站继续前行 83
第五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87
第四章 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2001一2002年) 91
第一节 多条腿走路:网站尝试突围 92
第二节 原生网络媒体命运堪忧 94
第三节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气候晴朗 98
第四节 改版显示网站发展新思路 102
第五节 地方新闻网站与行业新闻网站继续发展与整合 107
第六节 网络新闻在重大报道中成长 111
第七节 商业网站新闻大战 n6
第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2003年) 121
第一节 网络经济继续复苏 123
第二节 网络新闻发展再遇良机 124
第三节 媒体网站改革与提高 128
第四节 非典时期网络当道 133
第五节 网络輿论一浪高过一浪 138
第六节 商业网站新闻竞争再上台阶 146
第七节 博客现象挑战网络媒体 149
第八节 规范与自律:网络媒体的新高地 151
第六章 十年磨砺:中国网络媒体事业规模初成 155
第一节 多元化、多层次中国网络媒体格局形成 156
第二节 政策法规为中国网络媒体搭建舞台 163
第三节 网民在网络媒体发展中贡献显著 167
第四节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困惑与阻碍 174
第七章 天地渐宽:网络新闻持续发展 179
第一节 从继承到革新:网络新闻业务与观念的发展 180
第二节 从内到外的认识深化:网络新闻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
第三节 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迹 214
第八章 柳暗花明:网络媒体经营之路拓宽 237
第一节 事业化还是产业化:媒体网站运行体制的探索 238
第二节 扩大产品线与提升产品价值:网络媒体产品
第三节 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网络媒体营利手段的探索 255
第九章 民声彰显:网络媒体干预现实生活 275
第一节 公共领域抑或公共话语空间: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 276
第二节 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网络作为对话渠道的疏通 282
第三节 舆论监督与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力量影响日增 285
第四节 主流与支流: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302
第十章 百花齐放:网络传播研究及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 309
第一节 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视野与手段同时开拓 310
第二节 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有待完善与提高 332
第十一章 各辟蹊径: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地网络媒体的发展 343
第一节 中国台湾媒体网站的发展 344
第二节 中国香港媒体网站的发展 352
第三节 中国澳门媒体网站的发展 354
结 语 371
附录1:各层次的新闻网站网址 379
附录2:网络媒体及网络传播研究的著作目录 40l
附录3: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网址 407
参考文献 413
后 记 419
书摘
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可以说,1996—1998年是中国传统媒体的第一次“触网”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1/7的报纸办起了自己的网络版。而1999—2000年,是中国媒体的第二次触网潮。对第二次触网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第二次触网,使传统媒体上网的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记协在1999年初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在这一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
其二,对于在此之前已经上网的媒体来说,红红火火的网络经济气氛使他们进一步审视网络的前途与命运,增强了在网络中发展的信心,并重新认识网络这一媒体的价值。大部分中国媒体上网之初,都是以网络版的形式来扩大其传统媒体的影响。在新闻理念、新闻手段方面,还明显受到传统媒体的束缚,但是进入1999年后,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已经开始认识与研究网络新闻的独特规律,并在实践中将这些认识体现出来。新闻观念的变化,也带动了经营观念的变化。
其三,对于刚刚加入网络大潮的媒体来说,他们有了一次机会站在P64更高的起点上,考虑自己的发展道路。超越网络版,走“做大做强”的道路,成为了很多媒体上网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这一阶段,中国媒体不再满足于与网络的浅层次的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媒体网站已经显现出要超越传统媒体的雄心。
多种探索齐头并进
1999年1月1日,成立于1996年12月的中央电视台网站改版,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发展的第一次提速。也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网站在发展模式上的新思路。
1999年,一批冠以“××网”、“××在线”的媒体网站应运而生。如:《电脑报》网站改称为“天极网”,《中国计算机报》网站改为“赛迪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改称“申网”,《广州日报》网站改名“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商报》网站改名为“深圳新闻网”,《浙江日报》网站除了提供网络版外,还建立了“浙江在线”这一地方门户网站。
地方媒体还开始探索联合的网络发展模式。四川新闻网是这其中的先行者。四川新闻网1998年筹备就绪并试运行,1999年工月正式开通,它先后汇聚了全省106家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上网。据有关部门统计,它成为了全国各省、市中上网媒体最多的一家新闻网站。它与《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有线电视台并列为四川省五大重点媒体。
四川新闻网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推出原创新闻。它自称在国内首批组建了网络记者队伍,每天都有自采自写的新闻上网。2000年10月“西部论坛”举办期间,网站派出记者对论坛进行全方位采访,据统计,四川新闻网在论坛召开的3天中被中外69家媒体(网站)下载新闻769篇(次),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大新闻源。
2000年6月26日,湖北省首家获得网上新闻发布权的网站“荆楚新闻网”正式开通。这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湖北电台中广新闻信息传呼中心承办的综合性新闻网站。荆楚新闻网是唯一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外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网站,该网站有权调用湖北全省一切新闻。它以各大新闻机构在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优势,把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有机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荆楚新闻网的成立、开通,标志着湖北省新闻宣传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P65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1994一1995年) 9
第一节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互联网兴起 10
第二节 科技人员先行:中国迈入互联网世界 16
第三节 基础建设铺路:网络在中国延伸 19
第四节 寻求突破:中国媒体踏上新大陆 23
第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1996一1998年) 35
第一节 互联网概念普及:多路媒体抢滩互联网 36
第二节 《人民日报》网络版:“国家队”出击新媒体 42
第三节 《华声报》电子版:小媒体大事业 46
第四节 新浪率先:商业网站涉足新闻 51
第三章 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大跃进(1999—2000年) 57
第一节 从热浪滚滚到寒流暗涌 58
第二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64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联合道路 73
第四节 商业网站继续前行 83
第五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87
第四章 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2001一2002年) 91
第一节 多条腿走路:网站尝试突围 92
第二节 原生网络媒体命运堪忧 94
第三节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气候晴朗 98
第四节 改版显示网站发展新思路 102
第五节 地方新闻网站与行业新闻网站继续发展与整合 107
第六节 网络新闻在重大报道中成长 111
第七节 商业网站新闻大战 n6
第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2003年) 121
第一节 网络经济继续复苏 123
第二节 网络新闻发展再遇良机 124
第三节 媒体网站改革与提高 128
第四节 非典时期网络当道 133
第五节 网络輿论一浪高过一浪 138
第六节 商业网站新闻竞争再上台阶 146
第七节 博客现象挑战网络媒体 149
第八节 规范与自律:网络媒体的新高地 151
第六章 十年磨砺:中国网络媒体事业规模初成 155
第一节 多元化、多层次中国网络媒体格局形成 156
第二节 政策法规为中国网络媒体搭建舞台 163
第三节 网民在网络媒体发展中贡献显著 167
第四节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困惑与阻碍 174
第七章 天地渐宽:网络新闻持续发展 179
第一节 从继承到革新:网络新闻业务与观念的发展 180
第二节 从内到外的认识深化:网络新闻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
第三节 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迹 214
第八章 柳暗花明:网络媒体经营之路拓宽 237
第一节 事业化还是产业化:媒体网站运行体制的探索 238
第二节 扩大产品线与提升产品价值:网络媒体产品
第三节 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网络媒体营利手段的探索 255
第九章 民声彰显:网络媒体干预现实生活 275
第一节 公共领域抑或公共话语空间: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 276
第二节 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网络作为对话渠道的疏通 282
第三节 舆论监督与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力量影响日增 285
第四节 主流与支流: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302
第十章 百花齐放:网络传播研究及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 309
第一节 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视野与手段同时开拓 310
第二节 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有待完善与提高 332
第十一章 各辟蹊径: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地网络媒体的发展 343
第一节 中国台湾媒体网站的发展 344
第二节 中国香港媒体网站的发展 352
第三节 中国澳门媒体网站的发展 354
结 语 371
附录1:各层次的新闻网站网址 379
附录2:网络媒体及网络传播研究的著作目录 40l
附录3: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网址 407
参考文献 413
后 记 419
书摘
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可以说,1996—1998年是中国传统媒体的第一次“触网”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1/7的报纸办起了自己的网络版。而1999—2000年,是中国媒体的第二次触网潮。对第二次触网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第二次触网,使传统媒体上网的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记协在1999年初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在这一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
其二,对于在此之前已经上网的媒体来说,红红火火的网络经济气氛使他们进一步审视网络的前途与命运,增强了在网络中发展的信心,并重新认识网络这一媒体的价值。大部分中国媒体上网之初,都是以网络版的形式来扩大其传统媒体的影响。在新闻理念、新闻手段方面,还明显受到传统媒体的束缚,但是进入1999年后,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已经开始认识与研究网络新闻的独特规律,并在实践中将这些认识体现出来。新闻观念的变化,也带动了经营观念的变化。
其三,对于刚刚加入网络大潮的媒体来说,他们有了一次机会站在P64更高的起点上,考虑自己的发展道路。超越网络版,走“做大做强”的道路,成为了很多媒体上网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这一阶段,中国媒体不再满足于与网络的浅层次的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媒体网站已经显现出要超越传统媒体的雄心。
多种探索齐头并进
1999年1月1日,成立于1996年12月的中央电视台网站改版,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发展的第一次提速。也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网站在发展模式上的新思路。
1999年,一批冠以“××网”、“××在线”的媒体网站应运而生。如:《电脑报》网站改称为“天极网”,《中国计算机报》网站改为“赛迪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改称“申网”,《广州日报》网站改名“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商报》网站改名为“深圳新闻网”,《浙江日报》网站除了提供网络版外,还建立了“浙江在线”这一地方门户网站。
地方媒体还开始探索联合的网络发展模式。四川新闻网是这其中的先行者。四川新闻网1998年筹备就绪并试运行,1999年工月正式开通,它先后汇聚了全省106家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上网。据有关部门统计,它成为了全国各省、市中上网媒体最多的一家新闻网站。它与《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有线电视台并列为四川省五大重点媒体。
四川新闻网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推出原创新闻。它自称在国内首批组建了网络记者队伍,每天都有自采自写的新闻上网。2000年10月“西部论坛”举办期间,网站派出记者对论坛进行全方位采访,据统计,四川新闻网在论坛召开的3天中被中外69家媒体(网站)下载新闻769篇(次),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大新闻源。
2000年6月26日,湖北省首家获得网上新闻发布权的网站“荆楚新闻网”正式开通。这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湖北电台中广新闻信息传呼中心承办的综合性新闻网站。荆楚新闻网是唯一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外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网站,该网站有权调用湖北全省一切新闻。它以各大新闻机构在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优势,把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有机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荆楚新闻网的成立、开通,标志着湖北省新闻宣传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P65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豆瓣
作者:
Schiller, Da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6
It is common wisdom that the U.S. economy has adapted to losses in its manufacturing base because of the booming information sector, with high-paying jobs for everything from wireless networks to video games. We are told we liv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which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medi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drive the larger economy. While the Information Age may have looked sunny in the beginning, as it has developed it looks increasingly ominous: its economy and benefits grow more and more centralized--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has become less and less subject to democratic oversight.
Corpo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dentified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and are now seeking to control its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umption. In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Dan Schiller explores the ways inform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mmodified as a result and how it both resembles and differs from other commodities. Through a linked series of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tudies, Schiller reveals this commodification as both dynamic and expansionary, but also deeply conflicted and uncertain. He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informational realm, and analyzes key dimensions of the process, including the buildup of new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he growth of a transnationalizing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role played by China as it reinserts itself into an informationalized capitalism.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book. . . . Schiller provide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infrastructural and superstructural demands of commodification."--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an Schiller's oeuvre is clear and one that scholars must acknowledge if they deem themselves fit to reflect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information ag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an Schiller is today probably the most lucid and critical scholar writ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not just in the U.S., by the way--and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at in spades. He unites his usual clarity of vision of the present with his always-insightful exa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history. This work will be another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of our knowledge, informing not just academic curiosity but also how we ought to think and rethink public policy that is shaping information and media today."--Richard Maxwell, professor of media studies, Queens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ead this book and you will never look at media convergence the same way again. By tracking business trends across media and telecom industries, Schiller demonstrates how much has been lost while citizens have been lulled by the discourses of globalization, deregul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boom. Schiller's dazzling research and cogent argument make this book unforgettable."--Ellen Seiter, Stephen K. Nenno Professor of Televis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ith a formidable command of knowledge in seemingly disparate fields and a truly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Dan Schiller cuts beneath the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sifts through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oday's headlines to reveal the overarching logic of informationalized capitalism. The result is a profound, incisive and essential book for anybody intereste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it."--Yuezhi Zhao,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orpo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dentified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and are now seeking to control its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umption. In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Dan Schiller explores the ways inform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mmodified as a result and how it both resembles and differs from other commodities. Through a linked series of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tudies, Schiller reveals this commodification as both dynamic and expansionary, but also deeply conflicted and uncertain. He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informational realm, and analyzes key dimensions of the process, including the buildup of new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he growth of a transnationalizing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role played by China as it reinserts itself into an informationalized capitalism.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book. . . . Schiller provide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infrastructural and superstructural demands of commodification."--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an Schiller's oeuvre is clear and one that scholars must acknowledge if they deem themselves fit to reflect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information ag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an Schiller is today probably the most lucid and critical scholar writ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not just in the U.S., by the way--and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at in spades. He unites his usual clarity of vision of the present with his always-insightful exa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history. This work will be another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of our knowledge, informing not just academic curiosity but also how we ought to think and rethink public policy that is shaping information and media today."--Richard Maxwell, professor of media studies, Queens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ead this book and you will never look at media convergence the same way again. By tracking business trends across media and telecom industries, Schiller demonstrates how much has been lost while citizens have been lulled by the discourses of globalization, deregul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boom. Schiller's dazzling research and cogent argument make this book unforgettable."--Ellen Seiter, Stephen K. Nenno Professor of Televis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ith a formidable command of knowledge in seemingly disparate fields and a truly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Dan Schiller cuts beneath the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sifts through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oday's headlines to reveal the overarching logic of informationalized capitalism. The result is a profound, incisive and essential book for anybody intereste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it."--Yuezhi Zhao,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电子商务 豆瓣
作者:
埃弗雷姆・特伯恩
译者:
王理平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 1
《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第2版)》以管理为导向,以全球化为背景,紧紧把握电子商务(EC)的跨学科性,融入全球电子商务和EDI领域的最新创新,尤其是以支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和的体系全面介绍了EC的理论、实施和管理,以及EC的机会、局限、问题和风险。全书基于EC的应用和实施、EC的公共政策、基础设施,详细阐述了各类交易、电子集市、电子政务、移动商务、EC服务、拍卖、安全、电子订单与支付系统等内容。
作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第2版)》的5位作者均具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以其很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满足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实践需要。
作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第2版)》的5位作者均具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以其很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满足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实践需要。
网页制作教程 豆瓣
作者:
赵丰年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 10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教材•网页制作教程(第3版)》系统全面地介绍网页制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全书共10章,分为3大部分。前5章为第1部分,主要介绍网页制作的基本理论——HTML,同时穿插介绍Fireworks,Flash,Anfy等软件在网页制作过程中的应用;第6章~第8章为第2部分,主要介绍网页制作技术,包括CSS技术、客户端脚本技术(DHTML)以及XML技术;第9章~第10章为第3部分,主要介绍当前最流行的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以及提供12个实训项目,使读者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教材•网页制作教程(第3版)》以实用为基本的出发点,不但包括各种网页制作技术的基础理论,而且强调网页制作的具体应用,使读者既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教材•网页制作教程(第3版)》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校、本科院校设立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班讲授网页制作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广大网页制作爱好者或相关从业人员自学之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教材•网页制作教程(第3版)》以实用为基本的出发点,不但包括各种网页制作技术的基础理论,而且强调网页制作的具体应用,使读者既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教材•网页制作教程(第3版)》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校、本科院校设立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班讲授网页制作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广大网页制作爱好者或相关从业人员自学之用。
网页界面设计艺术教程 豆瓣
作者:
张帆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 2
网页界面设计艺术教程,ISBN:9787115100337,作者:张帆等编著
畸变的媒体 豆瓣
作者:
李希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9
这是一本令中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瞩目的专著。它渗入了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和运作的全新理念和深沉思考,对媒介传播者和受众都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一个学者的眼光作了审视和阐述。如,利益多元时代记者意见如何表达?中国未来新闻变革的趋势是什么?对媒体以商业利益取代公众利益的做法,作者表示了忧虑。同时,对与现实新闻实践脱节及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中国新闻教育,作者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培养下一代记者。
此次修订,作者增加了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如,对如何改进国内新闻宣传的模式,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对美国的全球媒体霸权作了令人信服的评判。
此次修订,作者增加了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如,对如何改进国内新闻宣传的模式,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对美国的全球媒体霸权作了令人信服的评判。
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 豆瓣
作者:
王迪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6
《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是电脑美术专业系列教材。以电脑动画的设计、制作为主线,根据不同的电脑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特性,采用“项目教学法”为核心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个案例,讲述了从作品构思、脚本制作、角色造型、场景规划到动画合成的全过程。让读者从策划动画、组织动画、制作动画,多角度、全方位地体验实际设计项目的制作流程。《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共分为5章,首先讲述了动画的基本原理、动画造型设计、动画效果设计、动画的基本要素、动画的基本类型,然后以项目实例介绍了卡通动画、贺卡动画及影视片头动画的设计、制作全过程。《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视角独特、创意新颖、项目实用。图文并茂,并有配套的素材光盘。
《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的突出特点是培养读者的艺术修养和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动画制作理论与技巧、合理运用动画制作的现代技术手段,具备对动画作品进行整体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既可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各类电脑美术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供各类相关动画艺术设计,创作和电脑美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的突出特点是培养读者的艺术修养和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动画制作理论与技巧、合理运用动画制作的现代技术手段,具备对动画作品进行整体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既可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各类电脑美术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供各类相关动画艺术设计,创作和电脑美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A Byte of Python 豆瓣
8.8 (19 个评分)
作者:
Swaroop C H
Lulu Marketplace
2008
- 10
'A Byte of Python' is a book on programming using the Python language. It serves as a tutorial or guide to the Python language for a beginner audience. If all you know about computers is how to save text files, then this is the book for you.
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豆瓣
作者:
Zed Shaw
Example Product Manufacturer
2011
This is a very beginner book for people who want to learn to code. If you can already code then the book will probably drive you insane. It's intended for people who have no coding chops to build up their skills before starting a more detailed book. The 2nd Edition features 5 new exercises, fixes and updates to nearly every exercise, and three of the new exercises teach you to create a simple web application as the final part of the book.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77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