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文凭社会 豆瓣 Goodread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 刘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单身社会 豆瓣 Goodreads
Happy Singlehood:The Rising Acceptance and Celebration of Solo Living
6.7 (6 个评分) 作者: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译者: 林怡婷 / 陈依萍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4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讨论内容包括:
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 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单身的关联
 单身人士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 单身人士的未来
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作者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道路,并展示了每个人如何从接受单身生活中受益(已婚人士同样适用)。
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们成长在一个能够包容他们婚姻状况的社会。社会已经进步了这么多,能够接受多元族群。我们就只差这一步,而我们也一定能够再多跨出这一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本书作者)
最好的决定 豆瓣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7.9 (58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根·多姆(编) 译者: 于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坦诚地分享自己对这一至为重要的人生决定的思考
●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别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讨厌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 呈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分析样本
● 有助于读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趋势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 著名翻译家于是倾情翻译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印度青年狂想曲 豆瓣
Dreamers: How Young Indians Are Changing Their World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印度]司妮达·普拉姆 译者: 于果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 黄灯、刘子超 诚挚推荐,《金融时报》年度好书,印度“字谜图书奖”非虚构奖得主,美国笔会文学奖长名单入围作品
* 七段疯狂的追梦故事,一个世代的挣扎与力量,六亿印度青年正在如何改变世界?
只有将全球青年的状况纳入观照视野,才有助于人们看清当下格局中青年人的命运走向。印度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国度,他庞大的年轻群体对于世界的想象和介入方式,将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磅力量。——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作者)
——————————
印度目前约有6亿25岁以下的年轻人,约为印度人口比例的一半,然而并不是每个印度青年都能成为软件工程师。他们面对着普拉姆概括的三无问题:未受过教育、待业、没有工作能力,困境就此滋生。联合国2014年报告称,“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轻人,这其中蕴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我们如何满足这些年轻人的需求和抱负,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
《印度青年狂想曲》聚焦雄心勃勃的印度小镇青年,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青年和青年团体为切入点,比如创办了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内容工厂的互联网企业家维内•辛格尔,印度“疯狂英语男”兼励志演说家穆因•汗,在乡镇里给村民办事以谋取利益的疏通者潘卡•普拉萨德,年轻、颇具潜力又富有争议的印度女性政治家里沙•辛格,可以做白领却自诩为“思想者”并投身政治运动的维卡斯•塔库尔,想要成为明星却屡屡碰壁的贫民窟自费选美冠军阿扎尔•汗,依靠年轻人的明星梦发家致富的塔布里兹•汗,在大城市找工作却走上电骗之路的年轻男女,等等。
普拉姆深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度体验及长期跟访,以冷峻和巧思描绘他们的梦想、渴望、焦虑、愤怒、困境、抉择与成就。青年人如何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中介入社会?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决定世界的未来?
————————————
《印度青年狂想曲》提供了能引起世界大部分地区关注的,关于身份政治和怨恨的宝贵见解……如果印度的年轻人真的在改变世界,那可能不是让它变好。
——《经济学人》
故事背后隐藏的基本事实是印度社会不是由精英领导的,而是一个封闭的等级制社会,在这里少数人用虚假承诺引导数百万人走向注定失败的路。普拉姆的报道主要关注工作岗位和技能的缺乏,但她讲述的故事背后最终指向了更宏大的政治叙述。
——《华尔街日报》
他们是印度有史以来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青年,但他们基于语言、地域、宗教,以及对于这个国家前殖民时代辉煌的夸大认知而形成的“何为印度人”的看法也最为狭隘。
——《卫报》
这不是一本年轻企业家的励志传记……此书愤怒又不失亲近地描述了从选美比赛到社会金字塔结构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那些“看不到他们过的生活和他们想要的生活有所联系”的挣扎者们。
——Public Books年度好书
“人口红利”“奋斗的印度”“社交媒体一代”:关于当代印度的每一句口号、语录和陈词滥调都反映在《印度青年狂想曲》可怕、热闹的生活中。
——Mukul Kesavan(印度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消费社会 豆瓣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