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类型
生存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10.0 (6 个评分) 作者: [苏]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严永兴 / 郑海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10
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苦难并没有结束……
● 理解极权社会起源的必读之书!
● 一部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
● 欧美公认“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小说”。
● 《卫报》《世界报》《纽约客》《观察家》《纽约时报》等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 梁文道极力推荐:“这是我做读书节目十几年来,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 豆瓣9.7超高分评价,我们将“看到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建立起一个非人的社会实行对他人和自我的压迫;看到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需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为捍卫自己剩余的良心而作的斗争”。
------------------------------------------------------
1961年2月14日,苏联当局派克格勃闯入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住宅,“逮捕”了一份小说书稿。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判定它“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这就是《生存与命运》,后来的人们称它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这部以卫国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中,格罗斯曼用托尔斯泰式的宏大格局和契诃夫式的动人笔触,一方面叙述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另一方面讲述普通人尤其是沙波什尼科夫一家的遭遇,全景展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生活。
这是一整个时代的写照,一本极权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20世纪最黑暗年代的心灵史诗。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从前线的城市废墟到后方的科学实验室,从希特勒的集中营到斯大林的古拉格,关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存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格罗斯曼细腻而专注地书写无情战争的真实画面、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个人对暴力的艰难反抗,通过众多人物在战争和极权双重碾压之下的悲惨命运,揭示出那块土地满载的失落与悲怆,以及人民的恐惧与希望。
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是极其罕见地兼具自由精神和道德勇气的作家。他直视苏联社会的灵魂深处,见证苦难,见证人性,见证希望,完成了很多苏联作家竭尽全力却没有取得的成就。他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对人的命运的探讨,对历史、道德和政治自由而深邃的思索,依然沉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内心——面对毁灭社会、摧残和消灭许许多多社会其他成员的极端之恶,我们该如何捍卫人性中的善良和是非感?
这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大的遗珠之憾,更是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思考是危险的,不思考往往更加危险。为了将20世纪人们已经遭受的苦难留在历史中、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读读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一幅苏联社会整个时代的肖像。
——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纽约客》主编)

本世纪真正的《战争与和平》。
——罗伯特·钱德勒(Robert Chandler,英国诗人、翻译家)

《生存与命运》遮蔽了当今西方世界几乎所有能够被认真对待的小说。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文学评论大师)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存与命运》让人压抑沉重,它无所畏惧,真实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果,以及我们在厄难中所能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一部文学的杰作,一部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写出的著作!
——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美国学者》资深编辑)

瓦西里·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无论它是随性而为的,是平淡无奇的,还是英勇坚决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泯灭。
——琳达·格兰特(Linda Grant,英国作家)

对于不仅已从我们所经历的恐惧里走出,并且也已从我们关于那恐惧的记忆中走出的今天与明天的广大读者来说,《生存与命运》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格罗斯曼留下了一部将为人类长久记忆的书。
——列夫·安宁斯基(Lev Anninsky,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小说将永久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只是因为它鸿篇巨制的体量,它对极权体制的深刻沉思,它对战争令人赞叹不已的叙述;更因为,这是一部让我哭泣的小说。在蒙彼利埃机场,我读它,不是只落下几滴眼泪,而是长久的失声痛哭……在集中营,格罗斯曼失去了他的母亲。在《生存与命运》中,他笔墨温存而痛楚,这是只有在极权体制下幸免于难的人才有的人生经历。确实是经典之作。
——吉莉安·斯洛沃(Gillian Slovo,英国作家、英国笔会主席)

我在文字和电子媒体介绍书介绍了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像《生存与命运》这样的作品,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七八年前读到英文本之后就四处向人宣说,想它有机会在中文世界现身。
——梁文道(知名作家、媒体人)
------------------------------------------------------
媒体评论

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小说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格罗斯曼对苏联生活的叙述是百科全书式的,洞若观火……令人赞叹不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部杰作……他留下的只有悲悯的情怀、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人性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堂吉诃德式信念。他是一个失败者,却是所有作家里面最圣洁高尚的。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格罗斯曼是一致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生存与命运》是历史长河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卫报》(Guardian)

阅读这本书,并为20世纪诞生了一位思想深邃高远的文学人文主义者而欣喜。在当代文学中,这些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的探寻,是对人类心灵最令人不安却又令人振奋不已的拷问与反思。
——《华盛顿邮报·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生存与命运》是一部兼具勇气和智慧的著作,笔墨有着契诃夫式的质朴精妙。
——《展望杂志》(Prospect Magazine)

《生存与命运》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罕有其匹……不得不承认,《生存与命运》中的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人性,就像历史,是无法给出确切结论的。人既能作恶,亦能为善……格罗斯曼就是这样的作家,他试图探求苏联社会的历史结构和未来可能。
——《国家》(The Nation)

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的鸿篇巨制,以托尔斯泰式的格局,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且深入到了人类社会“腹地中的腹地”——灭绝营和古拉格……正如格罗斯曼坚信的,只要善还存在,人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费加罗报》(Le Figaro)
反社会的人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伍伦韦伯 译者: 李欣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 1
富有者正在隐匿财产更加贪婪
贫穷者坠入福利陷阱更多索取
金融危机和巨额社会福利支出
入不敷出的政府和不堪重负的税赋
被神化的德国社会制度已走向歧途?
2012年《明镜周刊》最畅销图书
一部让中国人吃惊的现实德国读本!
作为一个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欧洲发达国家,德国同样面临着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现象,也是抱有“严谨而有秩序且发达的德国”形象的普通中国读者不太了解的。光明日报出版社继《1969: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之后推出的“西方社会转型经典译丛”第二本《反社会的人》将为大家介绍固有形象外的“另一个德国”。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反社会的人》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对于当今中国都应引以为鉴。
瓦尔特•伍伦韦伯的书不啻为球场上的解围球。很有可能会引发关于极端变化的讨论,这场讨论会同时触及到最高层和最下层。
——在线经济周报
他的数据不只是来自于统计和官方调查,而且还有自己做的基础调研。因此他的语言十分生动。
——德累斯顿新消息报
设计声音 豆瓣
Designing Sound
作者: Andy Farnell 译者: 夏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6
《设计声音》让声音相关专业学生和专业声音设计师了解并能从零创建音响效果。本书的论题是任何声音都能 依据基本原理通过分析与合成的方法生成出来。本书以从业者的视角,运用一种非常容易获得的免费软件,对产生普通的日常声音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读者使用Pure Data( Pd)语言构建声音对象,这是比录音更为 灵活更为有用的东西。声音被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数据—有时候这种方法被称为“过程式音频”。得到 的过程式声音是一种活的音响效果,能够作为计算机代码运行,并能根据不可预知的事件进行实时改变。这种过程式声音的应用领域包括视频游戏、电影、动画和把声音作为交互过程的一部分的各种媒体。
《设计声音》采用了一种实用的系统的方法来论述这个主题,通过示例进行讲授,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很多示例都遵 循这样一种叙述模式:先讨论一个声音的本质和物理过程,接下来开发各个模型,并对示例进行实现,为所需声音制作出Pure Data程序。全书对不同的合成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和精心改进。在掌握了《设计声音》 呈现的各种技术以后,学生将能够为交互应用和其他项目搭建自己的声音对象。
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 豆瓣 Goodreads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福柯 / 德勒兹 译者: 赵子龙 / 聂世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8
- 编辑推荐 -
•人文出版品牌“拜德雅”联手青年学术团体“泼先生”,创生栩栩如生之思与诗
•在lituraterre而非littérature的题铭下,在“把文字化作垃圾”的时刻,尝试开启一场美妙的文学旅程
•并非写作宝鉴、阅读指南,只是一次充满洞见的文学历险,沿着法国理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留下的痕迹,追溯一系列关乎文学本身的问题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拉康、布朗肖、巴特、巴塔耶、巴迪欧、南希等16位著名思想家关于文学的经典论述
- 内容简介 -
萨特的经典之作《文学是什么?》或许已用一种最为激烈而又醒目的方式,把文学之存在引入了理论反思和争论的中心,由此产生的文学之意识不容忽视,即便他的声音已在今日的语境里变得微弱了许多。这是本书的隐秘源头,也是这涂抹地上被掩盖乃至模糊不清的话语之一。
但另一方面,话语的缺失也暗示了“介入”的概念并非踏入此意识领域的唯一路径。遗留的线索是众多甚至纷杂的。而本书无力也无意呈现一段哪怕短暂的思想演变的历史,更不用说某一阶段的理论之全貌了。在法国理论逐渐为人熟知的今天,对各流派和学说门下可能存在的文学之思做一番整理和补充,并非本书的首要任务,何况它不得不避开对文本的重复性选择,与一些或许重要的人物失之交臂了。相反,它所标记的每一个瞬间,是为了让读者在复燃的阅读之欲望中,寻找对文学说话的另类可能。那样的可能,首先源于德国浪漫派以来哲学与文学的无比亲密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选录的绝大部分作者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学家,尤其是从战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涌现出来的哲学家。他们口中的文学,总已经和别的思想资源(符号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紧密地交织起来,文学不再仅仅围绕写作和阅读展开,文学也是语言的喃呢、逃逸的路线和疯癫的舞台,它面对的不是墨笔或白纸,而是牛角、裸体,它既是重复和生产,也是责任和判断,它既诗意地虚构想象,也科学地论证推理,它关乎恐怖、关乎幸福、关乎真理……它关乎一切。而这一切的碎片,作为文字,作为垃圾,紧随着超现实主义的狂飙,就在无可救药的危机之后。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豆瓣
Francis Bacon - Logique De La Sensa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在福柯打开的新视野中,德勒兹是将疆域拓展得最宽的一位,文学、电影、绘画,不一而足。而这本论培根的作品,是德勒兹将哲学触角引向绘画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管窥德勒兹的基本哲学观念,尤其是德勒兹的思想方法。
德勒兹认为-弗兰西斯·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他之前,塞尚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探索,而从更广的艺术史角度来讲,这一探索可以上溯到古埃及艺术。这一探索的本质,是用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了纯粹的视觉,其间有哥特艺术与巴洛克艺术曾经偶尔达到了这样的视觉。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