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潮骚 豆瓣
潮騒
8.5 (5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张舟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 - 9
一部激荡着原始美的小说,一段至为清澈美好的初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幸福感的世外桃源
两次入围诺贝尔奖的文学大师三岛由纪夫代表作之一,享誉世界的经典小说
第1届新潮社文学奖,入选日本文部省指定中学语文教科书
莫言、余华、阎连科、三毛、川端康成等文学大家都曾读过
--------------------------------------------------------------------------------
暮色渐浓的春日海滨,18岁的渔夫新治偶遇少女初江。少女肤色健康、眉宇沉静,令新治心生感动;少年饱含力量且真诚的黑色眼眸,令初江难以忘怀。在一次次的邂逅中,二人相识并相爱,热情燃烧得日渐炽烈,近得想碰就能碰到,但他们始终没有超越道德的规范。然而,两人幽会的谣言还是传遍了村子。牧歌般的海潮声中,眼看春天就要结束了。
--------------------------------------------------------------------------------
我要创作一部牧歌小说,试着描绘我的世外桃源。主人公是一个完美的生活行动派,即使被逼到绝境,但有一种幸运从未远离过他。——三岛由纪夫
我得的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三岛。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川端康成
《潮骚》这样洋溢着幸福的书,作家在其写作生涯中只能写出一本。三岛由纪夫的三部杰作中,如果说《假面的告白》是黑色的、《金阁寺》是红色的,那么《潮骚》就是透明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2019年12月20日 已读
喜欢淡蓝色封面,真的好甜好甜的淡淡恋爱,人物很少,但是都很有自己性格,除去初江父亲。这种世外桃源里的心动感砰砰砰直跳,在暴风雨下的柴屋里烤火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提起心来,可爱且热烈。再次表达喜欢。
@实体书 小说
我的隐藏人生 豆瓣
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9.1 (7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玛莎·巴塔莉娅 译者: 龚沁伊 文汇出版社 2019 - 11
我的内心有一场激烈的挣扎,逼迫我去做真实的自己。
一对姐妹花一生追寻自我的故事, 真正呈现身为女性在自我实现之路上的挣扎与永不妥协。
————————
故事发生在绮丽的里约热内卢。一对姐妹花,一个美丽叛逆,一个聪慧过人。 这个 世界却对她们的天赋、自我和挣扎视而不见。 当她们一个身心破碎,无家可归, 一个被迫藏起自己的光芒,黯然失色, 她们会找到彼此,讲述被隐藏的人生和永恒的信念。 然后,用双手创造机会,为自己挺身而出。
小说讲述她们从少女时代步入婚姻、家庭的那几年,但那几年足以呈现她们的一生:身处传统的社会,但依然怀抱很多很多梦想和憧憬,叛逆地渴望实现自己。
————————
全球二十余国媒体隆重推荐!
◆《卫报》出版人年度之选 ·《纽约时报》 编辑之选 ·《芝加哥书评》必读推荐 ·《科克斯书评》编辑之选·Bookriot 年度推荐 ·美国图书馆协会编辑之选 ·《赫芬顿邮报》必读推荐
◆巴西主流大奖”圣保罗文学奖“决选名单作品
◆风行英、美、德、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等二十余国。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隐形的女人》获201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代表巴西,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实力译者译自葡语,原汁原味呈现原作细腻非凡、幽默机敏的文笔。
※封面插画来自《纽约客》御用封面设计师之一Malika Favre。
————————
◆作者的话:
“尤莉迪丝向来聪慧。给她一堆精确的数据,她能设计大桥。 给她一间实验室,她能发明疫苗。 给她一沓白纸,她能写出文学名著。 但如果给她一盆脏内裤呢? 她当然能洗得又快又干净,随后坐回沙发, 再次思考人生。“
·
“像尤莉迪丝这样的人要去担当,去创造,去感受有用的感觉。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尤莉迪丝们,她们曾经或现在,无法实现自己。这是对天赋和自己的巨大浪费。”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字字珠玑,幽默的文笔足够尖锐,旗帜鲜明地撑出这个轻盈的故事中严肃的一面:女性的自我牺牲。书中流淌着深刻而开阔的人性。
by 英国书评人 A LIFE IN BOOKS
·
◆一切都改观了吗?我们似乎能听到作者在这部令人爱不释手的、寓言般的女性史诗里叹息……巴塔莉娅诙谐地用安德诺尔、安东尼奥、阿方索、阿尔瓦罗这些犹如回音的名字,暗示这些男性角色落入了沙文主义的窠臼。
by《纽约时报》
·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机敏的笔调创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天赋异禀的女主,她们一直在追求人生与自我的亮点。她们的个性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by《序言书评》Foreword Review
·
◆巴塔莉娅触碰到了我们的神经,提醒了我们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女性的声音被忽略了,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也在家庭的私人空间里。……通过电影改编,我想将那些隐匿于幕后、默默奋斗的女性角色的真实生活呈现给观众。
by改编电影《隐形的女人》导演 卡里姆•埃诺兹
·
◆这本书把我们试图隐藏的叛逆、没有实现的自己,都坦率地呈现出来了,女主旁若无人地一直、一直找寻生活与自我的亮点。梦想,失败,再梦想。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
by Goodreads 读者
·
◆一个想做模范妻子和妈妈的女人,但同时又觉得人生有远比清洁、烹饪和购物更重要、更有惊喜的事情。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身为女性的生活。
by Goodreads 读者
·
◆很享受这次阅读。巴塔莉娅很聪明,笔法高超,用生动的故事带着读者穿梭于里约旧城街道,也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by《里约大冒险》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
◆生动描绘了1940年代一对有反抗精神的姐妹,她们拒绝在厌女文化中被丢弃一旁。幽默、丰富,这本书是一场罕见的文学盛宴。
by《芝加哥书评》“今年必读书单”
·
◆尤莉迪丝说好了要做完美的女儿和模范妻子、母亲,但问题是,尤莉迪丝禁不住她的事业心,她自信,是个行动派,是个创造者,是个不断寻找更多、更多、更多人生的人。她斗志昂扬、自我赋权。玛莎在这本魅力无穷的书中完全展现了令人向往的勇气之举。by Bookriot年度图书
·
◆巴塔莉娅刻画了无望苍凉会在婚姻里滋长——不仅因为爱的缺席,还因为忽视对方的需求,或者说,牺牲自己。准备好喜欢上隐藏的尤莉迪丝吧,她有太多太多可以鼓励我们的地方,远远多于她在那个时代的里约所受到的限制。
by《科克斯书评》
·
◆玛莎•巴塔拉娅用幽默和一针见血的文字,笑对她国家里的父权宰制。
by《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
小鎮生活指南 豆瓣
作者: 陳雨航 麥田出版公司 2012 - 7
《小鎮生活指南》像一部懷舊電影,更似時空膠囊,閱讀的當下,我們已渾然未覺地重返置身於爛漫純真的六○年代時空。
小說從台北返鄉進入東部小鎮高中教書的余茂雄揭開序幕,故事以一群高中學生的生活展開:他們之間的友誼,校園內外的冒險,不同的家庭背景,他們和家人、老師的互動,還有最後到來的大學聯考……。他們或熱血或憂鬱,一起渡過苦悶與歡樂的生活。全書抒緩平實,卻發展出娓娓動人的敘事,層層推進的縝密情節伏流下,港鎮復活了,我們甚至觸及得到角色的呼吸。不見大悲大慟的誇張,唯有微瀾與輕愁輕拂內心,長久彌留。它喚醒我們舊日的單純美好,交織出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
繼《策馬入林》經典之作後,睽違多年的陳雨航又交出雋永的《小鎮生活指南》,──一部台灣近年來少見好讀、別具韻味又貼近心靈的文學作品。」
【本書特色】
◎書寫「六○年代東部小鎮生活民情」、「記錄那個年代那一代人」的生命、生活、記憶之書
◎宛如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淡而有味,哀而不傷」的美學風格。
◎平實動人有韻味,故事親切具可讀性。
◎留住我們遺忘且消逝的永恆年代,喚醒我們舊日的單純美好,譜寫一個時代的亙古氣味餘韻。
【好評推薦】
◎「早年陳雨航的創作已經顯示一種輕描淡寫的風格,但是仍然禁不住將問題的本質戲劇化。寫《小鎮生活指南》的他顯得更為從容,也因為從容,他讓敘事的邏輯鬆動,詩意因而興起,富有抒情意味的段落隨處可見。」
「陳雨航喜歡電影,經營意象、場景別有心得,他長鏡頭般的觀點不動聲色的隨著一組人事轉到另一組人事,緩緩變化的章節猶如淡入淡出。或因此,他有意無意的回應了大師安德列‧巴山(Andre Bazin)的寫實映像美學:在最平凡的現實觀照裡,他感受並攝取那靈光閃爍的氛圍。」──王德威
◎「純情依然,卻早已披上了苦悶的溫柔氣息。」這是我閱讀《小鎮生活指南》後的首要感覺。雨航的小說,不作興煽火,總是精描生活的細節,因而流轉人性幽微的情思,讓人掩卷之後,咂嘴回味,腦海不時閃現小說中的經典畫面。」──羅位育
弗兰肯斯坦 豆瓣 Goodreads
Frankenstein
8.1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雪莱 译者: 孙法理 译林出版社 2016 - 12
“我们每个人都来写个鬼怪故事吧!”1816年夏天,拜伦和雪莱夫妇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为打发阴雨绵绵的烦闷时光,拜伦勋爵提议。最终,两位大诗人的故事不了了之,而玛丽•雪莱的构想却丰富成书,塑造了欧美文学史上经典的怪物形象: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浪漫主义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催生了一整个系列的恐怖故事,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戏剧。
—————————————————
我原应是你的亚当,
如今,倒更像是你的堕落天使了。
—————————————————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疯狂痴迷于科学实验的学生,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模样奇丑无比的怪物。怪物因无法融入人类族群而生愤懑,誓死报复其缔造者。
怦然心动 豆瓣 Goodreads
Flipped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译者: 陈常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6 - 12
布莱斯全家搬到小镇,邻家女孩朱莉前来帮忙。她对他一见钟情,心愿是获得他的吻。两人是同班同学,她一直想方设法接近他,但是他避之不及。她喜欢爬在高高的梧桐树上看风景。但因为施工,树要被砍掉,她誓死捍卫,希望他能与她并肩作战,但是他退缩了。
她的事迹上了报纸,外公对她颇有好感,令他十分困惑。她凭借鸡下蛋的项目获得了科技展第一名,成了全场焦点,令他黯然失色。
她把自家鸡蛋送给他,他听家人怀疑她家鸡蛋不卫生,便偷偷把鸡蛋丢掉。她得知真相,很伤心,两人关系跌入冰点。她跟家人诉说,引发争吵。原来父亲一直攒钱照顾傻弟弟,所以生活拮据。她理解了父母,自己动手,还得到了他外公的鼎力相助。他向她道歉,但是并未解决问题。他开始关注她。鸡蛋风波未平,家庭晚宴与午餐男孩评选又把两人扯在了一起……
学会完结 豆瓣
Apprendre à finir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朗·莫维尼埃 译者: 余中先 2017 - 1
罗朗•莫维尼埃的小说完全由一个女人的内心独白构成。它开始于主人公的情感生活显然要走向失败的时刻。但是事情的时刻表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后来发生的事件显然都不能被认为是符合逻辑的:他们刚刚才为这个分离做好准备,就好像这个分离已经让他们着迷,甚至让他们带着恐惧地期盼。我们以为在生命细微中坚实,牢靠的,最终变得粉碎。
嫌疑人X的献身 Goodreads 豆瓣
容疑者Xの献身
8.7 (98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子倩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9
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
靖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失手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后。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与案子沾边。石神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法?
悲惨世界 豆瓣
Les Misérables
9.7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李玉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 - 6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思,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O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存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一八三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及一八五二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一八六二年七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是“法国第一号煽动家 ”,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2018年11月12日 想读 嗯……象征性读一读吧……
小说
4321 豆瓣
4321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李鹏程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四重人生变奏,一个辉煌构想。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迄今最具雄心超级长篇。
如果人生不止一生。
.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全美独立书商》畅销书
.
1947年3月3日,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间产科病房,露丝和斯坦利唯一的孩子阿奇•艾萨克•弗格森出生了。从那时起,弗格森的生活展开了四条彼此独立的平行路径。四个男孩是同一个男孩,由同样的DNA造就,却沿着四种轨迹经历了四重的人生。
四个弗格森在不同的城镇长大,有着不一样的知识激情、感情生活和社交圈,他们如影子般彼此映照,相互阐释,也走向不同的人生境遇。在美国社会激荡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弗格森们在各自的青春之路上奔袭,经历着伤痛、失去和蜕变……
一部全景式的社会写实作品,一卷奇特的史诗级成长小说,关于传统、家庭、爱情和现代生活包罗万象的故事,关于自我的禀赋与人生的可能性。“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4 3 2 1》是一部精彩绝伦、感人至深的杰作。
.
★评论推荐
“奥斯特这部小说是一个辉煌的构想……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出色汇编,点缀着许多叙述的珍宝。”——大卫•高见(著名评论家)
“具有超凡的野心和卓越技艺的作品,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视野广阔,全景式书写非常吸引人,可称为奥斯特最伟大的小说。”—— 《金融时报》
“二十五年来,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中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纽约书评》
“保罗•奥斯特是一个文学天才。”——村上春树
“无论选择用何种形态发声,无论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保罗•奥斯特都是不容人忽视的声音。”——迈克尔•翁达杰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陈凤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修订版)》是一本虚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正方形,生活在二维空间里。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平面国的社会状况: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予盾和斗争,妇女的卑微地位和苦况。第二部分通过主人公正方形与三维世界来客——圆球——的邂逅,述说正方形如何认识立体物体和三维空间。读者从中可以初步了解更高维空间的知识。
邦查女孩 豆瓣
9.3 (45 个评分) 作者: 甘耀明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1
拥有七个名字的少女遇上只跟树说话的青年
纯真爱情、乡野传奇、山林浩劫
横扫台湾文学界所有大奖
莫言评价“如此文笔可惊天”
...................
◎ 编辑推荐
☆《邦查女孩》是台湾七〇后代表作家甘耀明突破《杀鬼》的又一代表作。从《杀鬼》、《邦查女孩》到《冬将军来的夏天》,甘耀明以三个长篇将台湾近百年的历史重新描绘了一遍。甘耀明曾获得台湾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被认为是台湾文坛“新乡土”的代表人物,作品风格多元、写法多变,擅长想象力纷呈的奇幻描写,刻画现实的细腻笔法,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的文化元素混用,有“千面写手”的美誉,也得到莫言“如此文笔可惊天”的赞赏。
☆《邦查女孩》2015年在台湾出版以来,横扫台湾所有重大文学奖项。作者为写作此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多次前往故事所在地,台湾东部的林田山,搜集各种原住民神话、地方乡野传说,采访当地的伐木工、消防员、小火车司机、酒保,攒聚了关于伐木林场运作、工寮生活、流笼运输等深厚的知识量,因此能像信手拈来一般,用文字将整个故事的时空背景以有趣活泼、色彩斑斓的文笔完美重现,毫无斧凿的痕迹。
☆《邦查女孩》的故事发生在涵盖六十八座山,四千多万棵树的伐木林场“摩里沙卡”,这里有大限将近的三千年古树、有被捕获待售的水鹿、有承载云豹灵魂的黄狗,也有肉体、精神布满伤痕的人们。在这块美丽的森林家园,具有野草魂韧性的古阿霞,和坚持与自然对话、不使用电锯伐木的帕吉鲁,面对的是整个岛屿的一段悲伤厚重的历史。“邦查女孩”展现给读者的,不止是一段朴质隽永的爱情,也是如同寓言一般、一曲自然与人类交互呜咽吟唱的温柔之歌。
...................
◎ 内容简介
“走了多久?”“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条河,六座山。”
在风雨飘摇的七十年代台湾,见识过人性黑暗的阿美族女孩古阿霞躲在饭馆楼梯间五年,一天终于跟着患有自闭症、开不了口说话的“杀刀王”帕吉鲁来到新家:林场“摩里沙卡”。她和他一起募款复校,拜访精神分裂的老兵,悼念政治受难者老师,接触入世救人的信仰精神。面对各种考验:暴雨狂风、森林大火、登山雪暴,小人物们用生命谱写下了一则则属于自己坚毅、温柔的传奇故事。
本书也描写了蒋介石政权白色恐怖的时代悲剧,以及进入电锯时代后山林遭到疯狂砍伐的景象,侧面呈现了那段少为人所熟知的岛屿历史。
...................
◎ 名人推荐
如此文笔可惊天!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莫言
放大到台湾小说史的层次上,《邦查女孩》更可能具有某种纪念碑式的意义:也许这会是台湾小说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写实主义浪潮即将拍打而来的信号。(第一次在一九二○年代,新文学初萌之时;第二次在一九七○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后,直到解严与“后现代”冲击之前的乡土小说潮。)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勋
《邦查女孩》有如台湾版阿甘正传,展现出庞大的企图与书写的力气。
——诗人 罗志成
甘耀明的小说肌理,有着生猛的光泽,同时也蕴藏温婉的情感。在叙事技巧上,充分展现身为“说故事的人”的语言魅力,《邦查女孩》无疑是一部挑战自我的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抵达新的高峰。
——小说家 何敬尧
把大叙事、历史事件嵌进小说的时间轴,要好看,却不匠气,很考验功力。而甘耀明的《邦查女孩》则拥有很温柔的故事脉络,我觉得之所以会迷人,便是在于文字的气氛。从甘耀明过往的作品中,能读到很诗质的语言,也有俚俗、方言的运用,而新作品中的文字则很节制、很透明。
——台湾文学研究者 陈明柔
拜读《邦查女孩》,我惊喜发现甘耀明岂仅只存有着丰富快乐的童年,他定然也有着充满好奇与实际付诸探险的青春期,并带着热爱生命的激情与饥渴的求知欲望步入壮年。表现在小说中,也使得作品风格与内涵既延续又屡屡突破,既童稚梦幻又世故深沉;嬉笑与欢乐下藏着巨大的知识体系与简单易懂却深刻沉蕴的偈言智语。
——台湾原住民作家 巴代
...................
◎ 获奖记录
☆ 入选2017法兰克福书展台湾馆书单
☆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 第六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 2016年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小说引力:华文国际互联平台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
☆ 2015年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
☆ 2015年台湾文学金典奖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刀锋 豆瓣 Goodreads
The Razor's Edge
8.8 (314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刀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里,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9.1 (8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0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高兴死了!!! 豆瓣
Furiously Happy: A Funny Book About Horrible Things
5.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珍妮·罗森 译者: 吴洁静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我正在人生低谷,我现在高兴死了!

《高兴死了!!!》作者珍妮•罗森,全世界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患有焦虑症、躁狂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十几种障碍症,还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自身免疫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书中,珍妮为了夺回生活主动权,决定——
我疯狂收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用它们回击每一个糟糕的日子。
·
《高兴死了!!!》在美国鼓励了数百万人。处 于人生低谷时,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每赢得一场战斗,就会变得更强壮一点。我们的挣扎不会白费,我们会胜利,我们会活着。
——————————
我提醒自己:一旦我有力气起床,我会让自己疯狂地高兴起来,不仅为了拯救我的人生,更为了构筑我的人生。
·
致所有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和
那些在阳光下行走却把一只手伸进黑暗里
陪我们一起前行的人:
更光明的日子正要到来。
更清晰的未来正要出现。
而你也会在那里。
——————————
一位抑郁症患者,用快乐席卷美国年度榜单!
★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
★美国巴诺书店年度图书
★美国有声书协会年度图书
★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近半年
★美国Goodreads年度幽默作品得主感人新作
★席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出版人周刊》《图书馆周刊》畅销榜
★风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等欧美多国
——————————
✦媒体评价✦
这本书给予人们希望。这位屡次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人,极有洞见地向我们诉说,黑暗如何让她更珍惜每一个光明的日子。——《出版人周刊》
·
珍妮将人生视为奇妙的、荒唐的、有趣的冒险,她抓住每一个闪烁着奇异光芒的时刻,并让那些光芒照进黑暗的日子,她很勇敢。——美国独立书商选书
·
读到某一段的时候,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珍妮是如此真诚、大胆又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挣扎。——《科克斯书评》
·
这本书玩世不恭又非常真诚,令人狂喜也感人肺腑,充满洞见与本质的看法。推荐给所有的公共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协会
·
珍妮的故事会让你爆笑,但其实你知道你不应该笑得那么放肆,不然可能会一路笑去地狱,所以,或许你不应该读这本书。你得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想想,这样会比较明智。——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作者
·
尽管她经历过很多黑暗的时光,珍妮看上去比普通人有趣多了。我觉得珍妮给了我们希望——我们一样可以生活在笑声中,惊喜中,愉悦中,尽管困难重重。——美国读者评论
·
嘿,珍妮,我为你的书准备了广告语:这本书让我在餐厅里大笑,让我在飞机上大哭。让我觉得我没有在拖人类的后腿。让我变得超级超级超级开心。——美国读者评论
·
珍妮·罗森是世界上的真善美。——美国读者评论
小小小小的火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8.1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绮诗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 《无声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
与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艺 术家米娅与她的女儿。她们曾无声地挑战了这 个家庭笃信的真理: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她们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种种束缚,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
-
【编辑推荐】
◆又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继《无声告白》后,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的全新作品,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伍绮诗:“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7项年度图书大奖、104家媒体的重磅推荐及10万多条Goodreads好评
◆400万美国读者评选为Goodreads年度桂冠图书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27项年度图书大奖: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Goodreads年度图书、Libraryreads年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巴诺书店年度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畅销书、《圣路易邮报》年度图书、《人物周刊》年度图书、《赫芬顿邮报》年度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图书、Elle年度图书等
-
【媒体推荐】

这次,伍绮诗用她细致入微的笔触来讲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故事,深刻地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纽约时报》书评

伍绮诗有能力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并表现出他们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书本之外依然深受感动。
——《卡蒂卡评论》

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部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伍绮诗

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天才作家。
——美国图书电商书评

我一口气读完了《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用她才华横溢、细腻动人的文笔剖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错,是否决定了我们将来一定会受到惩罚?
——朱迪•皮考特

聪慧、睿智、温柔,一部奇迹之作。
——宝拉•霍金斯 《火车上的女孩》作者

伍绮诗因其人类学家的背景构思出这本书的设定。她的构思无疑是精巧的,让故事有了一种超凡的阅读快感。
——《华尔街时报》

伍绮诗对真实的人物(特别是青少年),有着敏锐的思考力、感知力和沟通力,是一个天才的、鼓舞人心的小说家。
——《娱乐周刊》

妙不可言、引人入胜……《小小小小的火》是一个复杂且冲动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特权与剥削阶层的挑战。渗透其中的还有一种令人振奋的乐观情绪,它相信艺术的变革性力量及人心的力量,即使遭到破坏、变成灰烬,这股力量也会欣欣向荣。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完美的秋季选书,同时也是一本探讨了人性的悬疑小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完全被吸引住了,每一个人都刻画得很好,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边。
——《美丽佳人》

《小小小小的火》里面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大众文化杂志》

这本书是关于母女是如何被彼此吸引,又如何反抗对方的。
——《西雅图时报》

复杂、迷人,描写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郊区小镇,《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探讨母性、富有悬念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伍绮诗有着能让一百个人物变得鲜活的智慧。她创作出的复杂的人物,大多富有同情心,偶尔令人烦恼,却总是出人意料。
——《哈泼时尚》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家庭闹剧会深深地吸引你。
——The Skimm

她笔下的人物有种很强大的同情心,栩栩如生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小小小小的火》是对母性、身份、家庭、特权、完美主义的深入探讨,讲述了那些我不曾告诉你的秘密。
——Buzzfeed

伍绮诗天赋异禀,擅长多线叙述。她的故事总是非常很有力量,让人很受启发。
——BBC秋季选书

没有人会拒绝的一本书。
——PopSugar

聪明、自信、惊奇、不安。伍绮诗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从她们平静的相处,到她们的关系一步步破裂。这种至深的情感让人眼前一亮。
——PureWow

《小小小小的火》相当耀眼!情节非常严密,充满着伏笔,又能一气呵成。观点来回切换,而人物却像是被一根紧密、厚实、重叠的绳子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伍绮诗是一位自信、有才华的作家,很高兴看到她通过自己干净、敏锐的文笔,赋予西克尔高地的人物以生命。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伍绮诗发掘了种族、阶级、母性和归属感对人物的塑造……伍绮诗感人至深之处也许就在于让读者原谅了理查德森太太——一个以完美为自我使命的女人,严格遵守规则,结果却成了各种矛盾及问题的催化剂。
——《芝加哥论坛报》

伍绮诗塑造出来的故事结构,会带着木匠般的真实质感。当代小说家中很少有人能像伍绮诗这样聪明、饱含爱心和同情心。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金融时报》

伍绮诗拥有把一百个人写活的才能。
——《时尚芭莎》

特别吸引人,《小小小小的火》是这个秋天我超喜欢的小说。
——美国读者

就像伍绮诗的天才处女作《无声告白》,这本书用一种聪明、易懂的对话探讨了种族和阶级问题。
——《绅士季刊》

伍绮诗的描述是极致的,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与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骑行在西克尔高地的天空下。
——《魅力杂志》

我是特别喜欢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在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故事线在人物之间毫不费力地漂移切换,同时保证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的、难忘的,他们一起促成了小说精彩火热的高潮。一路阅读,结局不可逆转地铺成开来。
——Bust杂志

特别吸引人!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社区,但却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系之间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情感。
——Vox杂志

引人入胜,伍绮诗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复杂的,但是她自信的叙述,使得读者被带进这个故事里,她是一个知道怎么感染读者的人。随着每一层线索的揭开,故事就愈发深刻、动人。
——Dallas Morning News

伍绮诗的后续作品十分强盛,探讨了母性的本质、特权的危机,以及一些小小的秘密是如何分裂我们的家庭的。伍绮诗是一位大师,促使我们用一种新的观点正视我们自己的缺点和社会的缺点。如果你觉得《小小小小的火》没有赋予你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人性和社会事件,你可能需要重头好好读读这本书。
——《旧金山新闻》

对《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真相都是混乱的。伍绮诗处理的和《无声告白》一样好。伍绮诗的故事背景极富同情心,使得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能让人理解。她创造的人物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女孩和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圣路易邮报》

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当你遇见西克尔高地的这两个家庭时,你会被他们吸引。
——The Missourian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但兼具社会小说的价值,阅读时的感觉又像悬疑小说。情节时而黑色幽默、时而感人揪心、时而洞察敏锐,再次惊叹伍绮诗的文学创作的天赋。
——彼•戴维斯

阅读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时,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么会这么了解我们所有人?她怎么能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她的作品怎么会具备如此惊奇的优雅,如此大胆,又如此包容?《小小小小的火》具备悬疑小说精心布局的步调,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杰出观察力。伍绮诗绝对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时期极出色的作家。我狂爱这本书。
——乔•希尔
自由 豆瓣
Freedom
8.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缪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2018年7月25日 想读 蒋方舟在访谈提到,「这两年最惊喜的小说,厚得要命,也是没有用任何叙述技巧,只琐碎地讲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这部小说只讨论一个问题:自由给人带来的困境。看得我胆战心惊,羡慕嫉妒:我们还在垂涎自由,人家已经在探讨自由的伤害。 」
小说 有人推荐于是好奇
我与父辈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阎连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 5
《我与父辈》在赤贫之境中挣扎的父辈们 却以亲情哺育儿女的善良感恩。亲情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直到今天忆起大伯那次自杀的事,忆起父亲、大伯、和叔叔间的兄弟情,忆起他们各自为了最普通的生存和人生中最普通的得失与过错,我都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正如需要成长的草和树一样,缺光少雨当然不可以,可暴雨暴日的轮流与交替,似乎不缺水,不缺光,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不成材的疯生和疯长。而只有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和给养,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和灼目的明亮,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与温情的一颗心。
我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长大的。
我的那些叔伯兄弟和姐妹们,也都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与家族中长大起来的。我们叔伯兄弟姐妹十五个,堂叔伯兄弟姐妹二十几个人,包括我,没有成才做官的,没有暴富到流金流油的,但没有一个不是善良的。没有一个不是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再说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让人生尽可能的有些丰富、充满情谊和活着时多一些人间烟火的快乐与温暖。
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
而家庭和家族中世代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我与父辈》精华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