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豆瓣
Lost Connections: Uncovering th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the unexpected solutions
作者: 約翰.海利 / Johann Hari 译者: 陳依辰 天下生活 2019 - 5
英國亞馬遜4.5星、美國亞馬遜4星評價
解開憂鬱症之謎,找到了不需用藥的社會處方箋
TED Talk千萬人氣演講作家——英國記者約翰.海利
飛越千里探尋憂鬱症成因
「一本闡述為何沒有人應該被隔離在孤島上的細膩清晰的著作。無論你是有輕微的憂鬱症狀、或是嚴重到曾有輕生的念頭,如果你希望看到真實、且持續的改變,拿起這本書來讀,它可以提供你適當的指引。」——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英國演員、奧斯卡影后)
18歲吞下人生第一顆抗憂鬱劑,到31歲停止吃藥為止的13年期間,約翰.海利一直相信醫生與醫學研究報告的說法:他的憂鬱症是因為大腦的血清素濃度不足,需要用藥來修復腦內失衡的化學狀態。
從個人用藥的親身經驗,他不完全贊同醫生的說法與抗憂鬱藥劑的效用。於是,秉著記者追根究柢的精神,他花了3年時間,旅行6000多公里,足跡遍及美國印第安那州的阿米希村、柏林科提公宅、巴西聖保羅、加拿大洛磯山脈、英國等地,深入採訪了社會科學家、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演化生物學家、社會運動人士、以及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試圖找到造成憂鬱症的真正成因與解方。
約翰.海利在這趟旅程中一一解開心中長久以來的各種困惑,他發現,不能只歸咎於生理與心理因素,集體的社會因素——人際關係、價值觀、職場環境、創傷、對未來不抱希望等,才是造成憂鬱焦慮最主要的原因。
旅程結束後,他找到了對症處方:憂鬱症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全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如果要減少這個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第二名的憂鬱症的發生率,需仰賴社會群體的支持,進而與人、自然、有意義的價值觀、有意義的工作重新建立連結,克服自我成癮、童年創傷等,以及修復未來、建立信心。
作者說書與本書的採訪音檔,可上網觀看與聆聽:
www.thelostconnections.com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會讓我更進一步修正治療策略的書,建議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一定要仔細閱讀。」——林耕新(耕心療癒診所醫師、《解憂相談室》作者)
「嚴重困擾著美國社會的憂鬱與疏離的問題,《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一書提供了精彩、精闢的分析。」——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美國民主黨政治人物)
「如果你曾經歷過情緒低落、感覺迷惘,這本書將改變你的生命……現在就讀吧!」——艾爾頓.強(Elton John,英國搖滾樂爵士)
「對於這個當代普及的問題,本書有非凡且細膩的新發現。筆法風趣、銳利,大膽、深入的分析推翻了過去我們對憂鬱症的認知。這本書引入了一股清新氣息,巧妙地挑戰當代正統的憂鬱症治療方法。」——馬克斯.潘伯頓(Max Pemberton,英國國民醫療保健服務中心心理醫師)
「這是一本具時代性、重要的、大膽又挑戰傳統觀點的讀物。現在是我們從單純藥物的角度轉向社會角度來檢視心理健康的時刻。這本書幫助我們這樣做。」——麥特.海格(Matt Haig,《我們住在焦慮星球》作者)
「這是你會推薦給你的好友,希望他們都能人手一本好好閱讀的精彩好書,因為裡面有太多令人省思、且你會想和他們一起討論的觀點。非常個人化的書寫,直率、幽默又謙遜,讓我讀得愛不釋手。」——布萊恩.依諾(Brian Eno,U2合唱團的唱片製作人)
「一本大膽又具啟發性的著作,對現代整體社會的幫助遠遠超過受憂鬱所苦的人。」——亞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許瑞云(花蓮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醫師、《走出傷痛 破繭重生》作者)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E. 杨(Jeffrey E. Young) / 珍妮特·S. 克罗斯科(Janet S. Klosko) 译者: 王怡蕊 / 陆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 5
●你是否总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委屈自己?
●你是否总觉得最亲近的人其实不够了解你,还总感觉所有人都会离开你?
●你是否发现:无论自己多么成功,你都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满足,或者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
……
我们将这些问题称作“性格陷阱”。
以上性格陷阱是一种始于童年阶段、会影响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它源自童年时家人或朋友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被抛弃、批评、过度保护、虐待、排挤或情感剥夺。
性格陷阱决定了我们思考、感受、行动、交际的方式,也会引发强烈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和执业经验,归纳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11种最具伤害性的性格缺陷。针对这些潜藏于内心深处、贯穿我们一生的问题,本书将为你提供非常周密和详尽的方案,并最终帮你疗愈这些童年伤害。
●通过书中的自我测量问卷,让你快速辨识过去伤害的根源与自我伤害的模式。
●结合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体验性疗法等,整合出一套极具实操性的改变技术,每种性格缺陷都有清晰的修补路径与解决方案。
●借鉴真实的案例与对话,帮助你克服生活中的长期困扰,摆脱抑郁、焦虑、恐慌,克服不安全感,打破自我伤害带来的恶性循环,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个人形成论 豆瓣 谷歌图书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R·罗杰斯 译者: 杨广学 / 尤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这是――本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 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成名以后在各地作演讲,本书即主要根据这些演讲和未发表的文章整理而成,体现了罗杰斯的基本思想。 本书包括罗杰斯与各种各样群体的对话,对人们善意的提问和攻击性的挑战的回答,主题涉及罗杰斯的个人背景与生活经历、关于助益性人际关系尤其是治疗关系的实质和要素、个人形成的方向以及过程、人生哲学的讨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还包括当事人中心治疗观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组织沟通甚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含义。 罗杰斯的声音――充满爱心和激情,自信而恳切――将《个人形成论》中的多篇论文连成了一个整体。与我们对话的这个人知识异常丰富,而且又十分耐心,他仔细聆听别人,也聆听自己。这种全神贯注的聆听有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思考这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成为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 豆瓣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R·霍克 译者: 白学军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导论性书籍和心理学研究类著作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全书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意识和知觉、条件作用和学习、认知、记忆和智力、毕生发展、动机和情绪、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以及人类互动和社会行为。
自1992年首版以来,《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心理学畅销书,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和中学的参考教材,且已被译为6种语言。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信服现代心理学的确是“硬”科学,并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本书第7版新增了在心理学史上影响力的两项研究。罗施自1973年以来的革命性发现,她通过巧妙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大脑对颜色的分类;近年来的研究,它基于研究目的来使用核磁共振脑成像(MRI)直观地揭示人脑活动。此外,更新了很多研究报告中的“近期应用”部分,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这40项研究被引用的情况。此次修订还对全书译文进行了精心修订和编校,修正了译文中不少错漏之处。
村落效应 豆瓣
THE Village Effect: How Face-To-Face Contact Can Make Us Healthier, Happier and Smarter
作者: [加] 苏珊·平克(Susan Pinker) 译者: 青涂 2017 - 3
 面对面的接触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最古老、深刻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际沟通的主体,人际关系的维系越来越被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转发、评论代替,在冰冷的互动中,我们失去了真实与温度。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与接触能让人感受到如村落生活般的归属感,它是一个人免疫力、复原力和影响力的真正来源。虽然互联网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渴望快乐、健康、长寿……没错,还有智慧,我们就需要想方设法腾出更多时间进行面对面接触!
 《村落效应》的作者苏珊·平克建议,应该在面对面接触与虚拟社交之间取得平衡,并强调,既要与家人及朋友重新建立亲密的联系,又要与邻居、同事或其他人分享共同兴趣。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个人生活质量及情绪,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豆瓣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译者: 洪兰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8
颠覆你以往深以为是的观点。节食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吗?戒烟、戒酒能成功吗?你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帮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PBS 走出抑郁阴影 (2008) 豆瓣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其它标题: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大约1880万美国成年人有抑郁的症状。不同年龄层、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都有可能得抑郁症。它使人无心工作,人际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使人了无生趣。
所以,如果有许多人为抑郁所困扰,我们为什么要对此现象保持沉默? 《走出抑郁阴影》就是PBS的一期多向探索抑郁的复杂问题的节目,为这种疾病展开广泛而及时的调查。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ports that approximately 18.8 million American adults have a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disease is not discriminating, seeping into all age, rac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Depression stalls careers, strains relationships, and sometimes ends lives.
So if this many people are living with the disease, why the silence?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is a multi-dimensional PBS project that explores the disease's complex terrain, offering a comprehensive and timely examination of this devastating disorder.
刻意练习 豆瓣 Goodreads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7.2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译者: 王正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1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克莱尔·威克斯 译者: 王鹏 / 王玉英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2 - 11
W.R.休斯顿说:“神经过分紧张的人往往是那些敏感、看重荣誉且富有责任心和义务感的人。他们的神经欺骗了他们、误导了他们。”
克莱尔·威克斯编著的《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是一本英国著名焦虑症专家演讲及访谈录。《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收录了英语广播公司电视台的六次采访,保持平和心态、电台采访、在纽约白平原医院的讲话等内容。
2019年9月13日 已读
记得以前某一天出门回到学校就去图书馆找书,意外翻到另一卷,看到说和演讲访谈卷一起看效果更好。没想到读这本已经是很久之后了。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这种对话模式,觉得像电视广告,上一次翻开估计是好几个月前了,今天顺手拿起来没想到就读完了剩下一半。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紧张带来的各类应激反应书,我很喜欢提到的“悠然”这个词。以及,意外的是两次提到关于如何治疗对于猫的恐惧,只是我没打算治。
@多抓鱼 心理学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豆瓣
作者: Jim Loehr / Tony Schwartz Free Press 2004
“Combines the gritty toughmindedness of the best coaches with the gentle-but-insistent inspiration of the most effective spiritual advisers” (Fast Company).
This groundbreaking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has help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at work and at home balance stress and recovery and sustain high performance despite crushing workloads and 24/7 demands on their time.
We live in digital time. Our pace is rushed, rapid-fire, and relentless. Facing crushing workloads, we try to cram as much as possible into every day. We're wired up, but we're melting down. Time management is no longer a viable solution. As bestselling authors Jim Loehr and Tony Schwartz demonstrat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enduring high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o health, happiness, and life balance.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is a highly practical, scientif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managing your energy more skillfully both on and off the job by laying out the key training principles and provides a powerful, step-by-step program that will help you to:
* Mobilize four key sources of energy
* Balance energy expenditure with intermittent energy renewal
* Expand capacity in the same systematic way that elite athletes do
* Create highly specific, positive energy management rituals to make lasting changes
Above all, this book provides a life-changing road map to becoming more fully engaged on and off the job, meaning physically energized, emotionally connected, mentally focused, and spiritually aligned.
How We Decide 豆瓣
作者: Jonah Lehrer Houghton Mifflin Co 2009 - 2
Product Description
The first book to use the unexpected discoveries of neuroscience to help us make the best decisions.
Since Plato, philosophers have describe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s either rational or emotional: we carefully deliberate, or we blink and go with our gut. But as scientists break open the mind's black box with the latest tools of neuroscience, they re discovering that this is not how the mind works. Our best decisions are a finely tuned blend of both feeling and reason and the precise mix depends on the situation. When buying a house, for example, it s best to let our unconscious mull over the many variables. But when we re picking a stock, intuition often leads us astray. The trick is to determine when to use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and to do this, we need to think harder (and smarter) about how we think.
Jonah Lehrer arms us with the tools we need, drawing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real-world experiences of a wide range of deciders from airplane pilots and hedge fund investors to serial killers and poker players.
Lehrer shows how people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ew science to make better television shows, win more football games, and improve military intelligence. His goal is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that are of interest to just about anyone, from CEOs to firefighters: How does the human mind make decisions? And how can we make those decisions better?
The Defining Decade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Meg Jay Twelve 2012 - 4
Our "thirty-is-the-new-twenty" culture tells us the twentysomething years don't matter. Some say they are a second adolescence. Others call them an emerging adulthood. Dr. Meg Jay,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argues that twentysomethings have been caught in a swirl of hype and misinformation, much of which has trivialized what is actually the most defining decade of adulthood.
Drawing from a decade of work with hundreds of twentysomething clients and students, THE DEFINING DECADE weaves the latest science of the twentysomething years with behind-closed-doors stories from twentysomethings themselves. The result is a provocative read that provides the tools necessary to make the most of your twenties, and shows us how work,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social networks, identity, and even the brain can change more during this decade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adulthood- if we use the time wisely.
THE DEFINING DECADE is a smart, compassionate and constructive book about the years we cannot afford to miss.
Just Liste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ark Goulston M.D. AMACOM 2009 - 9
The first make-or-break step in persuading anyone to do any thing is getting them to hear you out. Whether the person is a harried colleague, a stressed-out client, or an insecure spouse, things will go from bad to worse if you can't break through emotional barricades. Drawing on his experience as a psychiatrist, business consultant, and coach, and backed by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author Mark Goulston shares simple but power ful techniques readers can use to really get through to people--whether they're coworkers, friends, strangers, or enemies. Getting through is a fine art but a critical one. With the help of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readers will be able to turn the "impossible" and "unreachable" people in their lives into allies, devoted customers, loyal colleagues, and lifetime friends.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豆瓣
作者: (美)乔治•维兰特 译者: 刘晓同 / 牛津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1
如果让2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
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哈佛史上时间最长的人生发展研究,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
在《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中,经过对这2000多人的一生记录的研究和总结,维兰特教授得出了许多看似有趣实则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的结论,比如,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多挣8.7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影响离婚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离婚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对人生有害,等等。
这个漫长的、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对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解答了那些会影响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否真的很重要。我们在看到众多人生故事的同时,也更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
站在未来看现在,人生虽不可重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参考答案。
用图像思考 豆瓣
Thinking in PIctures: My LIfe with Autism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天宝·格兰丁(Temple Grandin) 译者: 范玮 华夏出版社 2014 - 1
天宝•格兰丁(Temple Grandin)博士是世界知名的孤独症人士,荣获过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自闭历程》(Temple Grandin)就是以天宝的人生经历所改编,电影中的很多情节就源自《用图像思考——与孤独症共生》一书。天宝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畜牧业设备设计专家,也由此能以动物的视角来看待如何理解人类世界,这也完全贯穿于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之中。天宝是视觉思考者,在《用图像思考》中,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孤独症人士如何理解和感受外部世界,既为身陷孤独症症状中的人指明融入社会和自我成长的方向,也为普通人,尤其是需要与孤独症儿童和成人共同生活的家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孤独症人士提供建议。
本书自1995年出版英文版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好评,并译为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本版译自2010年最新版本,包括了第一版出版后孤独症领域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天宝为《用图像思考》的中文版专门撰写了序言。
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 豆瓣 Goodreads
7.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露迪•西蒙 译者: 朱宏璐 / 苏相宜 华夏出版社 2016 - 1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孤独症谱系中程度较轻的一种。与阿斯伯格男性相比,阿斯女因不容易诊断和固有的偏见,成了边缘人中边缘人。
本书是阿斯女们必备的手册。作者本身即是一个阿斯女,对阿斯女在个人生活、职业、友谊、婚姻、养育孩子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从早期到成年,从身体到情感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如果你是个阿斯女,或者你怀疑自己是却还没有得到诊断,这本书将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对于专业医疗和心理辅导执业人员,以及阿斯女父母和所爱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值得一读再读。
自我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ving Self: 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译者: 朱蓉蓉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又一力作。他阐述了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里面临的挑战,无序的意识占据我们的头脑,基因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孔不入,人类该如何战胜精神熵,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讲解了“心流”的奥秘,帮助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进入心流状态。本书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素材,也是大众读者提升自我的行动指南。
Happier 豆瓣
作者: Tal Ben-Shahar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2008 - 10
"Can You Learn to Be Happy?" "There are few self-help books more resolutley down to earth than Happier...Ben Shahar provides straightforward guidelines for integrating habits of gratitude and accepting negative emotions into daily life." ("Observer", January 2012). Yes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of Harvard University's most popular and life-changing course. One out of every five Harvard students has lined up to hear Tal Ben-Shahar's insightful and inspiring lectures on that ever-elusive state: Happiness. How? Grounded in the revolutionary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Ben-Shahar ingeniously combines scientific studies, scholarly research, self-help advice, and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He weaves them together into a set of principles that you can apply to your daily life. Once you open your heart and mind to Happier's thoughts, you will feel more fulfilled, more connected ...and, yes, Happier. "This fine book shimmers with a rare brand of good sense that is imbedded in scientific knowledge about how to increase happiness. It is easy to see how this is the backb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ourse at Harvard today." (Martin E. P. Seligman, author of "Authentic Happiness"). This paperback edition contains a preview chapter of Tal Ben-Shahar'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 豆瓣
breaking mad
6.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娜·威廉姆森 / [英] 瑞塔·纽厄尔 译者: 高源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9 - 8
和你一样焦虑的人可能多到超乎想象!他们每天都被这些困惑折磨——
就是睡不着觉,该怎么办?
面对社交场合紧张焦虑,我该如何破解?
总是丧丧的,提不起精神怎么办?
为什么焦虑偏偏找上了我?我做错了什么?
孩子也会焦虑吗?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焦虑情绪?
……
本书作者安娜•威廉姆森本是英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十几年前普通的一天,正当她像往常一样,为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忙碌时,她的情绪突然崩溃了……她甚至花了六个月时间才弄明白,将人生列车突然推出正常轨道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焦虑症。从那以后,安娜的“脱轨人生”走向了新的方向。现在她不仅走出了焦虑的低谷,更取得了NLP高阶执行师的资格证书,成了一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在这本书中,安娜以患者和治疗师的双重身份,记录了自己十几年间应对焦虑情绪的经验和体会。从识别焦虑的症状,到应对失眠或社交焦虑,安娜都一步一步地提供了切实和直接的指导,给出了多种处理方案,帮助焦虑型读者逐渐克服焦虑,建立自信。
每一章的最后,临床心理学家瑞塔•纽厄尔博士也为读者提供了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专家指导,帮助大家正确看待焦虑,找回从容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 豆瓣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作者: C.R.斯奈德 (Snyder C.R.) / 沙恩·洛佩斯 (Lopez S.J.) 译者: 王彦 / 席居哲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10
【推荐】
 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本综合性的教科书,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最具权威性、最全面的积极心理学著作。
 作者之一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与本书另一位作者沙恩洛佩斯合著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 50多个案例故事,以及“个人小实验”和“生活提升策略”两个专栏帮助读者将积极心理学付诸实践,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 考察文化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首次系统论述积极心理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这在积极心理学著作中独一无二的。
 当代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特别推荐。
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主席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由积极心理学的两位开创者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撰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教科书,也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积极心理学专著。《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不仅全面地总结文献,而且精心设计了练习和专栏,鼓励读者将积极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由此将积极心理科学带入生活。书中所阐述的主题包括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改进学校教育和工作,以及如何提升人们相互协作的生活方式。
本书不但适合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的必备手册,同时也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评论】
积极心理学正日趋成熟,本书应运而生。两位作者斯奈德和洛佩斯都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共同撰写了《积极心理学手册》,这部巨著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斯奈德的著述丰富,教学成就斐然,你可以相信本书是一部及时而一流的著作。
——戴维• 迈尔斯 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
当代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
本书第一作者C.R. 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他和沙恩• 洛佩斯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手册》(2002)以及这部《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是近年来该领域里程碑式成就。这部权威教科书中译本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推荐序
心的境界与幸福的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
我幸福吗?什么是真实的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有没有脱离红尘的幸福?
在每天看似简单重复的日子里,总有那么几个须臾之间,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几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往往在答案还没有明了之前,我们已不得不被时间的双手推入到另一个开始。2012 年10 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叫《你幸福吗?》的节目,采访街头普通的中国人,记录下一些生动有趣、朴实无华,但有时又令人意外的回答。它表明,我们中国人关心幸福,向往幸福,可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幸福。
但这并没有妨碍幸福在中国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词。从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低于 3000 美元时,人们主要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但是,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之后,人们就开始更多地关注心理需求,比如精神、文化和幸福的追求。中国已在2008 年越过了这个门槛。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相互的问候往往是:“你吃了吗?”,如今,中国人可以说开始问:“你幸福吗?”这次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台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聚焦在国家大事上,而是关注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幸福,这是一个观念的变化,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现代化时代,现代化的时代会产生现代化的问题。幸福与我们渐行渐远,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悖论。比如说,中国的学校已经成为幸福的一大“误区”,因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应试教育系统下,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实在是令人堪忧。甚至有些孩子希望有灾害发生,那样自己可以不用去学校上学了。
中国的企业深受富士康事件的触动,开始开展“幸福企业”运动,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幸福女性”“幸福人生”“幸福社区”“幸福力”之类的课程开始流行,任何名字里带着“幸福”两个字的书都在热卖。但这场幸福热潮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这个领域基本上已经成为成功励志学和心灵鸡汤的天下。还有一个更讽刺的现象叫“ 被幸福”,意思是地方政府按自己的意愿去定义幸福,并修改统计数据,假造老百姓幸福的表象。
这些问题都可以由“积极心理学”来纠正。积极心理学是由一群杰出的心理学家在1998 年创立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结论可靠、方法严谨的科学概念。塞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更是全力推动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比“幸福学”的含义更广泛。它研究人的所有积极心态,比如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道德美德、幸福组织、创新卓越等人类美好的心理活动。它教人如何愉快生活,如何做一个善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积极心理学倡导人首先要正心,这是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核心。塞利格曼在他的新书《持续的幸福》里提出“全面幸福”,来替代通常所说的“感觉幸福”。他把幸福定义为五个因素:正面情绪、身心投入、良好关系、人生意义和生活成就,而品格优势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他认为,这五个因素(和整个积极心理学)代表了人在不受外界诱惑或强迫时会选择追求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积极幸福带来的不仅是个人、情绪上的益处,还有道德和社会上的益处。例如,幸福的人有更多的利他倾向,更可能去帮助别人。幸福的人更少种族歧视、更少攀比,并且更容易宽恕别人。总之,幸福能让人成为更好的公民。一个更幸福的中国,也将是一个更有创造力的中国。当你害怕、有压力或郁闷时,你脑中运行的是分析批判性思维。当你的情绪更正面时,你就能更好地完成创造性任务。
因此,积极心理学已经变成中国的一个时尚概念。从百度的点击率分析来看,2009 年前没有多少人关注积极心理学,2009 年开始出现很多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点击。2010 年点击率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好与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同步;第二次高峰是去年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现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百度每年的点击率已经上万。
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在中国一定很美好,它能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积极,知晓幸福的含义,领悟幸福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学习到如何追求幸福的方法。 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共同建设我们幸福的大家,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国人的蓬勃发展之梦。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蓬勃发展的科学,它可以提升幸福,让中国人更坚韧、更充实,让中国社会更稳定、更繁荣。梦是心理的现象,梦也是心的寄托。中国梦,一定是一个积极心理的梦。
本书第一作者C.R. 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他和沙恩•洛佩斯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手册》(2002)以及这部《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是近年来该领域里程碑式成就。这部权威教科书中译本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