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
碎片人 豆瓣
L'homme en pièces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丽昂·法约尔 译者: 梁霄 新星出版社 2019 - 6
视觉诗歌,纸上默剧,人性寓言
法国超人气艺术家玛丽昂·法约尔代表作
当代两性关系的图像隐喻
玛丽昂·法约尔的作品被称作“视觉诗歌”。像诗一样,读者可以跳跃地阅读,并为每个诗篇赋予自己的阐释。
男人在照镜子,女人用石块击碎镜子,镜子外的人也一同破碎……《碎片人》是一本几乎完全无字的图像小说,用纯净、精美的画面捕捉了人性中的复杂纽带,是充满想象的哑剧,是优美的芭蕾片段,时而有趣,时而尖锐,性感、纯真,富有哲学意味。法约尔笔下的角色美丽而沉默,通过肢体语言,演绎着爱情和失落,激情和背叛,渴望和欲望。即使只为欣赏精美的画面而翻阅,也难免留下甜蜜和忧伤。
作者自述:“我的角色是沉默的。他们是物体。他们可以像玻璃花瓶一样破碎,像蜡烛一样被吹灭;像谜题一样留有悬念;像蛋糕一样被切开;像盆栽植物一样浇水……他们是玩具,体现想法和概念的谦卑的木偶。他们成为寓言和隐喻。他们没有声音,没有名字,没有过去,他们与自己的身体交谈,提出关于事物的疯狂理论。”
特别提示:本书不是为孩子绘制的童书绘本,仅适合成年人阅读。
2021年11月14日 已读
l'homme en pieces:穿着房间的人,碎片的人,奇妙双关。
染手也太妙了。
但是我搞不懂《孤独》一节,神秘的椅子为何消失,又特意给了三帧画面。
总体很喜欢。
@实体书 绘本 读库
海归线 豆瓣
海歸線
7.2 (21 个评分) 作者: [日]今 敏 译者: 霍秀仪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海归线》
今 敏人生中第一部长篇漫画
开发中的游览胜地网手町有一个古老的海祭仪式——保管“人鱼之卵”,每隔六十年将其归还大海。但这个协定将遭破坏,开发商想要把小镇和人鱼之卵都据为己有,神官的长子矢代洋介则用最大努力保护人鱼卵。
是开发小镇,还是与自然共生?人们需要做个选择。
●一窥大师初长成
每个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都有一部青涩而赤诚的作 品,《海归线》之于今 敏,就是这样的存在。1990年,27岁的今 敏得以出版《海归线》,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作品。能看出他在情节上的反复打磨,以及长期训练的精湛画功。
●依然不过时的议题
本作通过人鱼和人类的约定,来展现自然保护与城镇开发之间的矛盾、老一辈人与年轻一代之间的矛盾。每个人物的诉求都是合理的,但彼此却无法说服与认同,由此产生的故事张力引人入胜。像一部一气呵成的电影,细腻的铺垫,紧张的高潮,舒缓的结局,将大海的温柔和深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篇赤诚的后记
本书收录了1999年,《海归线》再版时今敏写下的后记。记录了本作的连载幕后,以及单行本出版前后的心路历程。今 敏对其中年轻人的描绘与自己当时的处境重叠在一起,迷惘、彷徨、挣扎,又再次坚定。
“做好的心理准备,在第三话时就已溃不成军。只能仗着年轻,在风雨肆虐的大海里笨拙前行。”
“只有漂浮在洗衣机里泡沫上的网点纸屑,给我带来已经麻木的悔意和些许成就感。”
2021年9月11日 已读 看的过程脑子里一直闪现《你的名字》画面。
感激的是后记部分真诚分享创作的快乐与病痛。
创造有愉快,也有不愉快,大致如此。
@实体书 绘本 读库
卡夫卡的《城堡》及其他三篇 豆瓣
カフカの「城」他三篇
6.5 (8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泉岳土 译者: 王大明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卡夫卡的<城堡>及其他三篇》
森泉岳土的跨界文学之作,用十六页漫画,触摸文学名作的内核。
●用漫画触摸文学的内核
森泉岳土分别用十六页漫画,改编了卡夫卡的《城堡》,夏目漱石的《先生与我》,爱伦·坡的《失窃的 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鳄鱼》,但并没有照搬剧情和原作者的讲述方式,而是提取了原作的精神核心与矛盾核心,用漫画的语言讲述,如同一部全新的作品。
●受文学界肯定的漫画家
森泉岳土跨越时代、国家、艺术形式,把四部名作的灵魂赋予漫画的血肉。得到了翻译家柴田元幸、当代美术批评家椹木野衣、“芥川文学奖”获得者柴崎友香等文学界人士的肯定。书末还收录了文艺评论家阵野俊史的解说,以及森泉岳土自己的后记。
●绘画工具的多样探索
森泉岳土的绘画方式很特别,以水描绘,随后滴上墨汁,用牙签或木筷画画。所以线条会断开,一些地方细,一些地方粗,非常不平滑,但也让画面充满自由灵动的气息,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
●把艺术的养分带给漫画
作为漫画家出道前,森泉岳土从事设计、书装、电影制作等工作。参与吴美保的电影制作,作品被选为第13届东京国际奇幻电影节的海报等。他把在其他艺术领域习得的技巧与思考,都注入了自己的漫画创作。
2021年9月7日 已读
翻开先被封皮的杜鹃惊艳,然后被《信》的画面细节冲击,读完解说被杜鹃的隐喻强烈震撼。太强烈了。
@实体书 绘本 读库
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世界一やさしい精神科の本
作者: [日] 斋藤环 / [日] 山登敬之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9 - 4
这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十三本。
我们常听到抑郁症、厌食症、社交恐惧、多重人格……但它们到底是不是病,是怎样的病,以及人为何会得这些病?而这本小书,或许会给你答案。
●了解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本质
抑郁症原来是完美主义的变种,厌食症背后是女性的生存境况,而家里蹲现象居然源自教育的进步。每一种心理和精神疾病都不单纯源自人的性格或基因,也有错综复杂的社会和伦理问题。毕竟人的病,也是社会的病。
●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的自查手册
两位资深的精神科医生,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讲述了抑郁症、自闭症、社交障碍、多重人格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治疗和对策。你可以通过本书,看看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快乐。
●精神医学的学习和从业指导
再也没有比精神医学更贴近“人类多样性”的学问了。目前面临的是“科学的极限”,不是“人的极限”。如何你想成为精神科的医生,这本小书也会给你非常务实的建议与帮助。今后,我们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只有人才能治愈人。
被你嫌弃的昆虫们(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昆虫たちの世渡り術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海野和男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9 - 5
这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十四本。
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害怕虫子吗?它们为什么长那么奇怪?咬人吗?有毒吗?传播疾病吗?关于昆虫,你或许应该知道更多。
●身临食物链底层的生存境况
作为昆虫摄影师,海野和男通过自己的体验,用拟人与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你进入昆虫的小世界。它们拟态成树叶与枯枝,在求爱之路上奋不顾身,大量产卵,成群结队,每种行为都理由正当:为了活下去。
●重新理解,并且喜欢上昆虫
像人类这种哺乳动物约有五千种, 鸟类有九千种,鱼类有两万多种,而昆虫,有将近一千万种!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最大的生物群落。
蝴蝶也会认错求爱对象,蚂蚁会被植物驯养,叶子虫真的和树叶一模一样,还像绿宝石一样漂亮的蟑螂……海野和男把昆虫给自己的感动和乐趣,原原本本记录在此。
●通过昆虫世界,窥探人类社会的本质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独活。“蜂群崩溃综合征”就已让无数人担心,蜜蜂的消失会让食物链与整个生态平衡崩溃。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有物种内的分工合作,也有物种间的分工合作。昆虫对人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父亲这种病” 豆瓣
父という病
作者: [日]冈田尊司 译者: 刘鲜花 2018
与母子关系相比,父子关系更多体现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父亲这位强大又值得信赖的庇护者,帮助孩子不被母亲吞噬,带领他走向外面的世界,让他学习自立。以良好的依恋关系为基础,孩子才能找到理想的父亲形象并形成自我认同。
母亲缺席的后果非常严重,那么父亲缺席又会如何?如今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在父亲缺席或功能性缺席的环境中成长,看似生存几乎不受影响,但他们自我评价更低,更容易持续出现精神和行为问题。
建立良好的父子依恋关系,要从孩子幼年开始。依恋关系稳定的父亲,依恋淡薄的回避型父亲,以及对依恋关系感到强烈不安而又过度追求的焦虑型父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大相径庭。黑塞、三岛由纪夫、塞林格、海明威、甘地、撒切尔夫人、萨特、汉娜·阿伦特等名人,都因与父亲的关系改变了人生轨迹。
因“父亲这种病”而哭泣的人,数量之多并不亚于因母亲而痛苦的人。但是,即便父亲有缺点,孩子还是想爱父亲,相信他是值得爱的人。俯瞰回顾所有问题,用同理心去理解父亲身上发生的事,才能最终重新找回对父亲的记忆。
“母亲这种病” 豆瓣
母という病
作者: [日] 冈田尊司 译者: 丁丁虫 2018 - 9
母子关系远远超越心理层面,它不仅塑造心灵,也塑造身体,一岁半以前的母子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压力的敏感度、对异性和后代的爱,甚至还会影响到健康、衰老速度和寿命长短。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为母子关系苦恼,患上“母亲这种病”。有的人缺乏母爱,终其一生寻求代偿,有的人被母亲恣意控制,难以长大成人。书中分析了约翰·列侬、简·方达、赫尔曼·黑塞、冈本太郎、宫崎骏等人,如何深受其苦。
“母亲这种病”是依恋的疾病。出于各种原因,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母亲没能成为孩子可以全心依靠的“安全基地”。患者身上一开始没有自觉症状,但大量问题在青春期爆发,原本的“乖孩子”会突然出现多种行为偏差。自我否定、ADHD、边缘性人格障碍、进食障碍、抑郁、焦虑,以及被各种成瘾症折磨,这些症状的根源处,常常可以发现当事人对母亲的不稳定依恋。
但是,“母亲这种病”更应归咎于不能保护母亲和孩子的社会,正因为世界太过忙乱,母亲不得不承担许多其他职责,失去陪伴孩子的时间,或者代替父亲严格对待孩子。本应丰饶舒适的社会,却将母亲从孩子身边夺走,那些依恋不稳定的、没有坚强心智的孩子就渐渐丧失了容身之地。
作者站在回顾人生的角度发现:问题越深,与母子关系越有牵连,但反过来说,即便是棘手的案例,如果能改善母子关系,通常也会发生戏剧性的好转。他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治疗“母亲这种病”的方法。孩子需要的只是开朗、温柔、遇到困难时默默陪在身边的母亲,他们不想怨恨母亲,只想要一个原谅的理由。只要有愿望,就有治愈的可能。
豆瓣
RÊVER
6.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芭芭拉·德·内格罗尼 译者: 张蠡墨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那就让我们假定我们是睡着了。
——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语:“如果梦境是晦涩的,那是为了不让我的意识所反对的潜在想法遭到泄露,是迫不得已。”诗人亨利·米肖又认为,做梦的我们身上有着“午夜人”般奇特的经历,他是我们自身的“反面”。人类总是被 定义为理性动物或政治动物,那么,我们能否将人类定义为“做梦的动物”?
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课题,本书将对弗洛伊德所称“梦的工作”展开分析,这一心理过程也引发诸多哲学家的兴趣,从斯多葛学派到大卫·休谟,从笛卡尔到狄德罗,乃至斯宾诺莎和尼采,无数哲学家都曾诠释过梦,甚至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其众多作品中所描绘的遐想的流动,也被人们认为是“白日做梦”的典型案例。
梦的外延在文学与电影创作中被不断扩展,甚至在政治生活中被赋予了意义。一九六三年,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一九八四》中,温斯顿经历了极权主义的摧残,从此不再做梦了;而纳粹高层领导人罗伯特·莱伊曾写道:“在德国,唯一有着私人生活的人,是那些睡着了的人。”最终,人们说“人生如梦”。 做梦会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慰藉吗?一个梦境不复存在的世界会使人类变得更加幸福,还是将成为一个泯灭人性的世界?
“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威廉·莎士比亚让罪行骇人的麦克白夫人夜夜梦游,在噩梦中聊度余生。梦的奥义,或许就隐藏在这出人类的悲剧之中。
《梦》是读库“哲学系”译丛中的一种。“哲学系”译丛是一套由读库引自法国的哲学通识读物,每册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旨在打破学术艰涩壁垒,引入哲学思考方法,触及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每册小书都尝试以举证、思想取径与解读的方式,既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大问题,也解决周遭生活的小烦恼;既享受思想之乐,也体验文字之美,使追求新知与热爱智慧成为可能。
时间 豆瓣
PERDRE SON TEMPS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尔科姆·阿迈尔 译者: 史烨婷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卢基里乌斯,除了时间。
——塞内加,《给卢基里乌斯的信》
时间,人类所创造出的最难以琢磨、也无法轻松谈论的概念;与时间的关系,是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中最为独特的一环。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写下:“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 ,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人类能否准确定义“时间”呢?从贺拉斯、塞内加、海德格尔到亨利·柏格森,哲学家们探寻时间的本质,但正如我们至今无法实现像科幻小说描写的那样在时间中旅行,时间不曾理会人类的判读与研究,仿佛永远是“逝去的”,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只能追忆的似水年华。而时间见证的剧变与它一手锻造的财富,影响着人类使用的工具,人类的创造物,甚至决定了人类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当有人声称“时间就是金钱”、可以被赢得和掌控时,我们又给予流逝的时间以物质性。面对时间的定义,本书阐释了人类思想企图靠近答案的诸多尝试。
尼采曾指出人类的奇怪处境:因为能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人不停地在计划和记忆间徘徊,而又是宿命般地,人类总是试图与遗忘对抗,连同时间一道,这些概念也成为基本命题。在时间中踽踽独行的个体和因为时间而联结的人类社会,最终使人类对时间的遐思回归于其自身的复杂性。“逝去的”时间——这个问题因此比我们所认为的要深刻,通过这个问题,最终我们必须要问:应该把我的自由奉献给谁?奉献给哪件事?
《时间》是读库“哲学系”译丛中的一种。“哲学系”译丛是一套由读库引自法国的哲学通识读物,每册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旨在打破学术艰涩壁垒,引入哲学思考方法,触及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每册小书都尝试以举证、思想取径与解读的方式,既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大问题,也解决周遭生活的小烦恼;既享受思想之乐,也体验文字之美,使追求新知与热爱智慧成为可能。
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 豆瓣
7.8 (18 个评分) 作者: 海桑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是海桑继《不如让每天发生些小事情》和《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之后的第三本诗集,收录了他近三年创作的二百多首短诗,分为三辑:“亲爱的万事万物”“躺在花树底下”“细碎的光阴”。
海桑说:“我一直在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甚至写着写着就不像诗了。我是想做一个正常人。写诗的,种地的,拉车的,卖菜的,这样的并在一起说,就有点可爱了。好在从来都是,母性大于母亲,爱情大于恋人,诗,亦大于诗人。”
你没那么笨(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自分はバカ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ったときに読む本
作者: [日]竹内薰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6 - 6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这次读库引进日本河出书房新社的“14岁懂社会”系列,并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你没那么笨》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二本(首本《以书为友》)。
成绩差就是笨蛋?不会说英语就是笨蛋?竹内薰小学时也是笨蛋三人组的一员,但长大后,他渐渐意识到“笨蛋孩子并非天生就有,而是被制造出来的”,周围人的目光、教育者的引导,甚至对自己的错误认知都是原因。
他从脑科学、心理学等方面深入分析,说明了人的多样与思维方式的多样。书中还介绍了“智商”的来历、估算星星数量的方法,看四维空间的诀窍、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目标和坚持的重要性。跨越成见的壁垒,那些被称为“笨蛋”的孩子,也许一点也不笨。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为此所困的人们品读。
2018年8月30日 已读 啊。跳过了很多“头脑体操”的部分。但“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的想法,真的很重要。
@实体书 读库
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真夜中のディズニーで考えた働く幸せ
作者: [日] 镰田洋 译者: 丁丁虫 新星出版社 2017 - 9
无论去没去过迪士尼乐园,或许都对它的梦幻程度有所耳闻。这个梦之国度,吸引着许多游客来访,也让许多人投身其中,成为乐园的构建者。无论是穿起布偶装,卖起冰淇淋,广播迷路小朋友的信息,还是维修游乐设施,照看植物,或者清理厕所。
《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六本(前五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动物园的生死告白》,《女生的世界里总是硝烟弥漫》,《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本书的作者镰田洋,正是把热情和青春浇筑在迪士尼乐园的人之一。
三年中,历经五次招聘考试,终于进入了东京迪士尼乐园。虽是进入了,却被分配去做清扫工作,而且还是夜班,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在一系列的打击和挫败下,他走得步履维艰,但是从没想过放弃。
应聘前学英语,给美国总部写信,三年五次的招聘考试间隙,找过其他工作,但还是经常跑去海岸,观望正在建设中的乐园基地。得知被分为夜班保洁,失意过后也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在深夜的迪士尼乐园,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你可以从两个角度看这本书。
可以认为它是一本工作指导手册,告诉你面试前该做的准备,入职后该下的决心,与上司及下属的相处,与同僚信任的维系,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继续向前,把人生交给时间去评判。
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平凡青年如何成长的故事。
2018年8月6日 已读 特别喜欢这种娓娓道来人生记录,像是听一个朋友在讲自己挫折生活的英雄梦想。
@实体书 读库
去飘流 豆瓣
6.9 (9 个评分) 作者: 沱沱 新星出版社 2017 - 5
《去飘流》源于作者沱沱十四年前的一个梦,“一个悲伤得难以自持的梦”,醒后他决定把梦画下来,讲一个跟所有小伙伴有关的故事,记录出发前的那些美好时光。他把自己藏在画里,把小伙伴、家人和他的城市藏在画里。全书一共六十二幅画,两万余字,画面精美,文字结实,血肉连着筋骨,勾勒出这一代人凶险而温柔、迷惘又坚定的成长,记忆与梦境中的童年与故乡。
当这些画作和文字在博客里陆续贴出,转载收藏者甚多。江水、索道、轮渡、老房子、巷道、树林、旧厂房……山城美得如梦似幻,文字也用方言写作,充满重庆人的恣意、辛辣与细腻。
以书为友(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本を味方につけるほ本:自分が変わる読書術
7.7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永江朗 译者: 烨伊 新星出版社 2016 - 4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这次读库引进日本河出书房新社的“14岁懂社会”系列,并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以书为友》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一本。永江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聊到他十四岁时关于读书的困惑与豁然开朗的瞬间。当我们独自思考的时候,书总能带来帮助,那怎样才能和书成为朋友呢?他详尽介绍了书籍的装帧、书店的种类、书本存在的意义、阅读的好处与坏处,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其间不乏真知灼见与幽默趣味。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为此所困的人们品读。
2017年2月22日 已读
如果我也曾在14岁读过这本书……
@实体书 读库
茶馆之殇 豆瓣 Goodreads
8.8 (20 个评分) 作者: 秋原 新星出版社 2016 - 5
说的既是茶馆,更是茶馆里的人爱说的那些事儿。
《清代旅蒙商述略》作者秋原,讲述真实的老北京茶馆中的世态百相,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折射清代到建国前三百年社会变迁。
2017年2月22日 已读 一口气读了一大半就写东西的书。
@实体书 读库
吉米·科瑞根 豆瓣
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韦尔 译者: 陈鼐安 新星出版社 2015 - 11
“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克里斯·韦尔
这是一本经典的成人绘本,也可称为“图像小说”。英国《卫报》“第一本书奖”自设立起,该书是迄今唯一获奖的绘本作品。 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
作者克里斯·韦尔的父亲在失踪三十年后,忽然以几通电话和一顿令人坐立 难安的晚餐出现在他面前。但当两人还没机会再见面之前,他父亲便死于心脏病发。这段充满失落寂寞、难堪痛苦,以及措手不及的经历,累积沉淀在克里斯·韦尔的心中,于是他以极端自制、干净且缜密的手法绘图,将小小的人物埋在小小的画格中。
《吉米·科瑞根》的故事分成两条主线,其一的主角是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吉米·科瑞根,三十六岁,生活在1980年代,不擅交际、个性畏缩;某天他收到一封短信,寄件人自称是他未曾谋面的父亲,以一种故作轻松的语调邀他一起过感恩节假期,随信还附上一张机票——去,还是不去?吉米开始左思右想,还生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幻象。另一条主线则发生在1890年代,当时吉米的祖父詹姆斯还是个九岁的孩子,住在正要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芝加哥,母亲已经在生产的时候过世,而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则似乎正要发生变化。
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缜密绘图让你每次从头读起,仍能发现很多震撼人心的细节。从1993年开始,《吉米·科瑞根》在韦尔自创的美国地下漫画刊物The ACME Novelty Library上连载五年,2000年在美国出版后可谓佳评如潮,让各界人士眼睛一亮、赞不绝口。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