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被建构的女性 豆瓣
7.7 (9 个评分) 作者: 沈奕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问题
第一部分 社会性别综述
第一章 社会性别概述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 性别角色塑造
第三节 社会性别制度
第二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第一节 性别歧视的存在
第二节 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
第三节 性别平等理论
第四节 中国的性别平等历程
第三章 理论之源:女性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实践
第二节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
第四章 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节 社会性别:研究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图景
第五章 阅读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女性气质的再现
第二节 规训身体的力量
第三节 健康中的性别问题
第六章 性政治
第一节 性的建构
第二节 性的等级和性解放
第三节 女性情欲
第七章 家庭中的社会性别制度
第一节 公与私的划分与性别分工
第二节 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
第三节 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
第八章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问题
第一节 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质
第二节 两性在就业中的不平等
第三节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歧视
第三部分 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
第九章 知识、语言和空间
第一节 纯真知识的终结
第二节 语言与主体建构
第三节 性别化的空间
第十章 社会理念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惯习和风俗
第二节 宗教与性别系统
第三节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第四节 媒体与再现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
第一节 从社会性别角度审视社会制度
第二节 以性别分类公共政策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
第四部分 理想中的社会性别
第十二章 社会性别与发展
第一节 妇女议题和发展问题
第二节 妇女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社会性别意识培训
参考书目
有关女性和社会性别研究的部分网站
后记
2020年7月10日 已读
從符號學意義上對"婦女"這一概念進行了簡單的描述,雖然讀起來更像是文獻綜述。總的來說還是非常有可讀性的一本
女性 女性主义 学术 性别 性别研究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The vanishing children of Paris: rumor and politic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 译者: 杨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了。本书认为,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20年6月8日 已读
看待問題的一個角度,建議對比《輿論》、《後物欲時代》等衍生物閱讀。很多人用這本書來批評,殊不知高度的商業化也是一部分,最怕那種半干不濕的那種半吊子……
传播学 尼尔·波兹曼 文化研究 社会 社会学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中信出版社 2016 - 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中国本土学者首部系统解释“消费”的著作。书中直指在温饱满足的“后”物欲时代,当空虚和无聊袭来,我们的精神该何处安放?是用“买买买”的过度消费来充填物欲;还是寻求其他刺激,酗酒或是吸毒。郑也夫独辟蹊径从消费的角度入手,完整而富有逻辑地对消费机制和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社会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物质炫耀已走到尽头,人类可以用游戏代替“无休止的过度消费”,让人在“游戏”中实现自我。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视角独特,行文畅达,兼具解释、批判与建构三重功能。或许一部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多少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解放。
2020年5月13日 已读
老實說,鄭也夫這本不用禁,你基本從主流上看不到他,大數據已經把你和他隔離開了——而且這也不是像“巨嬰國”那種極具噱頭的觀點(起碼巨嬰國書一出,可以罵別人是巨嬰了)(笑),所以也沒啥爆點。這書本身蠻掉書袋的,到處都是引用,參考書目列了一大坨,本人的觀點其實還好吧。(不過最有趣的事在於這本2005年一版,2016二版的書貼合時事),屬於青少年啟蒙系列作品吧
人文 思考 社会学 经济 郑也夫
消费社会 豆瓣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科学管理原理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马风才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4
他提出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
他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
他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
他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他的《科学管理原理》开创了一个管理新时代,也在其后百年中激励和启示了无数的管理者。即便在今天,人们也仍在感叹,管理需要回归泰勒。
泰勒的管理理论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并非能被一个时代完全吸收。只有亲自翻阅大师的著作,才能领会管理的真谛;也只有实践大师的理论,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2020年4月25日 已读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总纲

局外人、领导阶层乃至郭嘉视角下的管理方法,从中孕育出996属于正常现象,而可以用来粉饰996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

科学管理的开始是个人管理的合理化,某种意义上也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革新版。

极大的适用于体力工作者行业,并且非常有趣的事,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工作。

2020年的今天,体力工作者作为消耗品已经被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纬度,而且很难进行折越。

尽管如此,仍要不断战斗
弗雷德里克•泰勒 社会学 管理经典 组织社会学 经济管理
论革命 豆瓣
On Revolution
9.6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周旺 译林出版社 2007 - 3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M型社会 豆瓣
ロウア-ミドルの衝撃
作者: 大前研一 译者: 刘锦绣 / 江裕真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7
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家庭资产持续缩水,负债一路攀升,收入两极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产阶级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危机。
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首次提出“M型”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2019年11月26日 已读
鼓吹“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而具体提出的策略却是“消费降级”,认识到供给房子的人不具备充分的可支配资源,然而认为实现最前面的方式是“不买房”……这在日本或许是可行的,然而在中国则是举步维艰,至少学区问题和子孙后代问题难以解决,难道你的种你不养么?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评分为100,那么这玩意连10分都没有,除了列举的史料可以作为一定参考,剩下的都是蠢╰(*´︶`*)╯
大前研一 日本 社会学 粪作 阶层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土居健郎 译者: 阎小妹 商务印书馆 2006 - 9
本书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细心地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用语,分析日语词汇,列举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为人处世,对一些往往为人所忽视的话语、动作,乃至心理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总结出日本人的依赖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创立针对日本人的独特的心理分析法与理论。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2019年11月25日 已读
研究日本校园霸凌问题过程中翻阅的书籍,给我的个人感官是中日两方对于校园霸凌问题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如果日本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如此佛系?亦或者有什么特殊之处?
第二章可以细读一下,除此之外随便读读就好
土居健郎 心理学 日本 日本文学 日本研究
舆论 豆瓣 Goodreads
Public Opinion
9.3 (42 个评分) 作者: [美]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常江 / 肖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8 (24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单身社会 豆瓣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南伯格 译者: 沈开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2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