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全球通史(上) 豆瓣
8.9 (70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019年9月23日 已读
补充知识,但总觉得作者对欧洲中世纪历史有些解释得不清不楚。此外翻译不太好。
世界历史 美国 通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6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18年12月4日 已读
这本书真的太“简”了,作者应该主要是理顺西欧文明的发展的层次逻辑,为深入了解欧洲史打打基础。
世界历史
大国的崩溃 豆瓣
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宋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2017 - 5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2018年11月28日 已读
史料翔实,但文字有些枯燥,时读时弃。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不是十分赞同,而且也没有完全跳出冷战意识形态的对立。
世界历史 历史 政治 苏联
高铁风云录 豆瓣
作者: 高铁见闻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高铁风云录》是世界范围内首本高铁发展史,全书以人物为线索,以故事为主体,立足科普,以轻松的笔调,讲述世界高铁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风云激荡、恩怨情仇,重点揭秘了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的前世今生,里面有工业狂人,有大国的崛起和博弈……
随着高铁外交席卷全球,人们对高铁产业的发展内幕也日益好奇,高铁是怎样诞生的?高铁发展为何充满争议?汽车工业发展三十多年还只是外资打工仔,高铁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就屹立于世界列强之林?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惊心动魄的历程?高铁提速真的是吃掉了安全余量?中国高铁旋风为何能迅速刮遍全球?大国崛起必然伴随交通工具的变迁,高铁作为国之重器是否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 4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命的前半期,作者曾在那里生活过,亲眼看到希特勒是怎样巩固他作为这一伟大而茫然不知所从的民族的独裁者的权力,后来又怎样引导这一民族走向战争和进行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