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2年7月13日 已读
快读完的时候听螺丝在拧紧,王梆说这是一本献给NHS的书,读的时候这个感觉也很强烈(大概还有对以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除去对英国社会生动具体的微观描写和对文字的自由掌控之外,最惊人的好像是感受到了作者本身磅礴的生命力。最喜欢《年老的隐喻》和《英国民间观察》,尤其是后者对附近、公共和造乡(Placemaking)的描述非常令人动容。同时也会反思喜欢这部分是不是因为这反而是离自己的个体经验最远的部分,从而又一次戴上了一些温情想象的滤镜。但从王梆这里本来就该学习到这样的行动者逻辑, 由无数个微小的对策去构建出一个在地性、无边界、强联结、有公共意识的民间公共领域。
单读 英国
稍息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老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意大利摄影家老安在华40年首部摄影集。
190张照片,记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稍息年代”,
普通中国人如何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将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
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陈丹青、余华、刘小东、顾铮、彭磊、李静、冯梦波等推荐
————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
——奥利沃·巴尔别里 [摄影家]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陈丹青 [画家,作家]
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余华 [作家]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
——刘小东 [画家]
老安用照相机插入现实的瞬间,可能是一个相当暧昧的瞬间,是一个并不说明什么的瞬间,但就是这个瞬间,可能抽出、保留了某个时代的某个时刻的气氛,观者可以据此确认时代。
——顾铮 [摄影评论家]
老安的摄影,宛如契诃夫式的戏剧:散漫,无中心,在一个意义稀薄的日常空间里,重要性大致相当的主人公们微弱地行动着,无所事事,波澜不惊,却在剧终,一切富有韵律、貌似熟悉的细节蓦地发生核聚变,轰然达成一个诗意而陌生的象征。
——李静 [作家]
看老安的照片,给我那种小时候在中国到处转悠的感觉,每个地方完全都不一样……这么素、这么平淡的照片,现在看起来反倒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比较时髦的感觉。
——彭磊 [导演,音乐人]
老安的照片几乎没有碰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看头。
——冯梦波 [艺术家]
2021年12月26日 已读
感谢好友送的生日礼物让我的确在胡乱忙碌了一学期之后借机“稍息”了一下。81-84年的中国至今在我心中好像都不是四十年前的事,但是看着这些年代感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的照片好像又觉得这个有点前现代又有点新生儿的懵懂的“稍息时代”的确非常遥远了。然而能得出这个题名到底是要靠回望才知道。看照片的时候想的是,也没必要带着《昨日的世界》一样的眼光去美化那个日常,这样的图像好像翻看家庭影集就能找到。看前后的文字的时候又觉得,那个时空的错位感和一个外来人(外星人一样)的特定位置真是非常有趣,气呼呼的小词典真是太可爱了。仿佛赶上了三个“好时代”老安14年就写出了中国之后是岔路口这样的话,且看吧。
2021 中国 单读 摄影 艺术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豆瓣锁屏延迟标记。真诚满分,但是不知道是否是编辑的关系,总觉得吴琦的脑回路和我太不一样,大量项讲的东西,57接下去的提问都感觉和项讲的关系不大。毕竟是对话集,受采访者影响很大,仿佛是个稍微少点自负感的十三邀(比如执着于北大的影响真是神烦)。和很多朋友一样,并不喜欢“乡绅”这个说法,从自己身边的世界出发其实对很多社科从业者来说也是基本,所以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大概是。。。谨慎追星?另外的确可以理解项飙的温和感和缺乏对state的批判被不少人解读为想当国师= =
2020 人类学 单读 吴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