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8.2 (7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2019年1月3日 已读
09/2/18标了在读,印象中应该至少读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19/1/2在从île de ré开回大巴黎地区的路上听完了英语版的全书,非常适合度假过后回味的心情。里面提到的大多是法国作家和场景,十年后去过了大多书里提到的地方,也对提到的人物和画都较为熟悉。听的时候也顺便回味了好几段旅行,觉得也算是习得了how to possess beauty and maintain a traveller’s mindset吧。
哲学 散文 文学 旅行 生活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2017年8月25日 已读
通过看村上的散文变成了脑残粉,他的小说如他自己所说作为读者也是有的喜欢,有的不喜,偶尔说他风格太一致,偶尔说他变了风格还不如前文,好在是个有理解他的读者共同体啦。当然看这本主要是改一改就是如何科学理智地写完博士论文啦,强身健体的同时又有坚韧的内心和专注力,才是生存之道嘛。
2017 日本 村上春树 随笔
爱吃沙拉的狮子 豆瓣 Goodreads
サラダ好きのライオン
7.7 (58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5
村上春树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每天在孤独之中默默埋头写作?NO~!!
他爱爵士乐、威士忌,但同样爱旅行,爱猫咪,爱恶作剧,爱奇思妙想,过着平凡的生活,坐坐公共汽车,漫无目的地散散步,在商店买买萝卜和大葱。
村上春树在《爱吃沙拉的狮子》中写下这些温馨的细节,52则随笔流露出难能可贵的趣味和性情,配以大桥步52幅可爱插画,温暖又自由自在,读起来像在屋檐下抱着猫看天,治愈琐碎生活的烦恼忧愁。
如果说《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是最美味的乌龙茶,《爱吃沙拉的狮子》就是最美味的寿司。寿司配乌龙茶,炎炎夏日给你带来最清爽纯粹的欢乐。
2016年4月2日 已读
睡前每天轻轻松松地读几篇很快就读完了。和村上的生活方式大概重合度略高,总觉得有时候脑洞也开得很像,就觉得好亲切- -
日本 村上春树 随笔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豆瓣
おおきなかぶ、むずかしいアボカド 村上ラヂオ2
8.1 (12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0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收录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中有最有趣、最真实的村上春树,平淡得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出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有趣的东西,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
★《达文西》杂志年度散文第1名,著名画家大桥步精心绘制插图
★52篇风趣随笔+ 52幅精美插画,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这是最真实、最有趣的村上春树,让人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朗积极的神话,当作生存下去的凭据——村上春树
2016年2月27日 已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冷桑赏赐。好想知道要如何漫不经心地写出这种琐事- -||每天睡前看着看着就不小心看完了,喜欢村上真是因为脑洞很多时候也都开得很一致吧,就喜欢这样天马行空有趣的人嘛。话说关于难挑的鳄梨,最近新学了一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用。。。
日本 村上春树 随笔
带一本书去巴黎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127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2016年1月4日 已读
我真的带了这本书(在Kindle里)去巴黎,自然也带了心头好David Harvey...非常佩服林达,深入浅出地重述历史,陪伴我度过了等待各个场馆进场的时间,边玩边翻这个让我串联起了很多很久以前读过的东西和知晓的历史事件,觉得很神奇。
历史 文化 旅行 林达 法国
此生未完成 豆瓣
8.3 (67 个评分) 作者: 于娟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1 - 5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中国日报》
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在博客上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这些提前到来的参悟,也许会对那些仍在苦苦追求的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启迪。
——《齐鲁晚报》
复旦大学“抗癌教师”于娟在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莫透支青春的警诫感动了无数人。
——《新民晚报》
2014年7月27日 已读
去年好像觉得太惨读也读不下去,今年好像就觉得这大概真就是日常,迅速就读完了。真是直率得从读文字就能完全描摹出她是怎样一个人,好像就是身边人。想来能更加淡然面对大概也是因为越来越“不求上进"了吧= =
于娟 生命 随笔
活着活着就老了 豆瓣
7.2 (26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4
《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的随笔“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像”,他的随笔“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
本书收录的随笔,全部是冯唐近年来的代表作。这些随感而发的文字,表达了作者自由、时尚、前卫的思想、文笔犀利幽默,既调侃又老道深髓,极富哲理,常有惊人之语,既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又能给读者的新的启迪。
2014年3月31日 已读
#path上看闲书#随笔其实还是比小说好看点的,不过一直在说些自己觉得是聪明话的作者也没有很讨喜就是了。好像还是比较喜欢后面对于各个城市的描述。
冯唐 随笔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6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Philip Gabriel Knopf 2008 - 7
In 1982, having sold his jazz bar to devote himself to writing, Murakami began running to keep fit. A year later, he’d completed a solo course from Athens to Marathon, and now, after dozens of such races, not to mention triathlons and a dozen critically acclaimed books, he reflects upon the influence the sport has had on his life and—even more important—on his writing.
Equal parts training log, travelogue, and reminiscence, this revealing memoir covers his four-month preparation for the 2005 New York City Marathon and takes us to places ranging from Tokyo’s Jingu Gaien gardens, where he once shared the course with an Olympian, to the Charles River in Boston among young women who outpace him. Through this marvelous lens of sport emerges a panorama of memories and insights: the eureka moment when he decided to become a writer, his greatest triumphs and disappointments, his passion for vintage LPs, and the experience, after fifty, of seeing his race times improve and then fall back.
By turns funny and sobering, playful and philosophical,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is rich and revelatory, both for fans of this masterful yet guardedly private writer and for the exploding population of athletes who find similar satisfaction in running.
2014年1月6日 已读
#path上看闲书# 英文版出奇地流畅,把跑马拉松和铁人三项作为业余活动真是有着惊人的毅力。印象最深的点大概是“写作是件很不健康的事情,于是必须要做件健康的事情来平衡”。跑步也是孤独的运动,却也是神奇地发现对自己的掌控力惊人的运动(后者还没有从实践中验证)。年岁渐长,重新觉得自律是件迷人的事。希望近几年内能跑次纽约全马。|七年后被人点赞短评“有用”来更新下,这几年来一直在跑步,前几年也如愿跑了纽约全马,巨开心。
日本 村上春树 跑步 随笔
午后四时的啤酒 豆瓣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大田
新井一二三在《午後四時的啤酒》主要要傳達一種生活的概念「緩慢生活」。新井努力去實踐這個理念而寫了這本書,讓你從緩慢生活中發現不一樣的生命動能,也可以發現原來這樣生活也很有意思。
緩慢生活六法則:
守則1:
幸福就是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慢慢品嚐美味,而彼此說多麼好吃。
守則2:
快要結婚的年輕人,非得買個鑽石戒指不可,非得去蜜月旅行不可。
法則3:
重視每天的三頓飯,因為食品就是愛情,飲食則是愛情行為
法則4:
遇到困難,都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法則5:
專注工作。享受個人生活。放鬆私人生活。
法則6:
新產品,高效率不一定帶來最多的幸福。溫故知新,繞道而走,有時是幸福的捷徑。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2012年5月14日 已读
完全不知道的法式厨房世界!读完也全无向往倒也是实情,口味的多层次、配搭和摆盘美感之类的构成的厨房世界里的精准和美学追求多少觉得有些矫枉过正,好吃就行了嘛^-^对于米其林标准的评价非常中肯,其实就是普罗大众也没什么必要去刻意尝试米其林三星。的确也可以当成零散的田野笔记来看,不过这倒是不重要。
人类学 台湾 庄祖宜 文化 生活
梦回都灵 豆瓣
夢はトリノをかけめぐる
5.2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赵秀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懒散、迷糊、毒舌、固执、怕寂寞、爱撒娇……
史上最刁钻刻薄也最可爱的东野圭吾本色登场——
纯真的追梦旅行书 + 神奇的与猫对谈录
如果说春上村树的作品中充满了爵士乐,那么东野圭吾在《梦回都灵》中则充分宣泄了自己对雪地运动的狂热迷恋:家里的猫变成了一个年轻小伙,他逼着这小伙去学跳台滑雪,并一路杀到都灵,参加冬奥会,拿个金牌,向自己报恩。可是,这只擅长跳跃的猫小伙很不想去,于是“顶着乱蓬蓬的头发”的东野大叔耍出了各种诡计:以美女队员诱惑、以奥运金牌诱惑,还掏肺掏肺地倾诉身为资深滑雪迷的各种委屈……
在这部充满了个人生活的小说风的自我记录中,东野圭吾以一种近乎撒娇的方式,展示了他所热爱或者厌恶的某些生活形态,他的爱憎分明、特立独行、矛盾优柔以及不可思议的固执,都在幽默自嘲的文字中真率地表露出来。
2012年3月28日 已读
大叔不带这么骗稿费的。。。写不来随笔就把自家猫变成人来碎碎念,竟然就是都灵冬奥会流水账啊有没有搞错-.-封面介绍也骗人呐,一副要发生什么的样子,竟然最后还狗血穿越啊!还有人给五星是怎么回事>.<
东野圭吾 日本 随笔
我们仨 豆瓣
8.6 (613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2012年2月28日 已读
每次拿起这本书总是忍不住想象一个垂垂老矣的人究竟是如何在她悲戚的“万里长梦”之后回忆当初的吉光片羽,再欢乐的场景读来总不免一阵悲凉。尤其是诸如“那是我们生命里最快乐的一年”这样的句子,人活到已经知道逝去的是“最快乐”的岁数,不知是不是一种残忍。
回忆录 散文 杨绛 随笔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豆瓣
6.5 (80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她写的,她说的,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特立独行的剧坛才女,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盛产金句的剧作家,继《琥珀》《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之后,推出最新图文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近百张精美的剧照、海报,以及由廖一梅和导演孟京辉在台前幕后拍摄的首次曝光的珍贵照片。
对于人类而言,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本书首次完整收录廖一梅的内心话。她用尽文字的力量刻画了对于生命、孤独、痛苦、爱情以及写作的种种独特见解。她的文字,看似尖刻桀傲不驯,却字字珠玑,充满温柔的诗意和激情。她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不屑世俗之见,却总是认真地告诉你年轻时的胡闹弥足珍贵。她的写作,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只想告诉你种种人生真相。她的镜头,看似随意,却视角独特,记录了剧场内外的各种真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重温的感动。
2012年1月14日 已读
还是喜欢她的剧本胜过这样硬生生拉扯到一起的文字,碎片化的反反复复重复的段落让人觉得没有诚意,也缺乏新意。不过依然被不少熟悉的段落戳到,像是不断地自我确认,所以也不至于太糟糕。算是3.5星吧~
廖一梅 随笔
风格练习 豆瓣
5.4 (7 个评分) 作者: 陈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本书是香港作家陈宁向法国作家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的致敬之作。这位法国老先生在听完巴赫的赋格曲后,把音乐变奏的概念移植至文字,一则小故事可以幻化成九十九种不同的叙事风格。陈宁被格诺的文字迷倒,遥借此实验精神,延续风格的变奏,在方块文字里述说一则又一则生活小故事。
这一则则小故事或发生在香港、巴黎、台北、伦敦、上海……或抒写任何她感到兴趣的领域:音乐、文学、电影、饮食、感官……作者游离于时光隧道,不停转移视点,不断回溯记忆与经验,剪辑那些过往的韶光掠影,用典雅精致的文字,写出她这些年来的人生历练与漫游体会。
2011年7月15日 已读
除了借雷蒙 格诺《风格练习》的概念宣传有点过于噱头之外,其他都很舒服,节奏蛮好,睡前轻松读物。转换的时空视角倒是有诸多共鸣,与其体会不同的部分多半是阅历不足造成的。总之是随便翻翻的不错选择。
旅行 陈宁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