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
蒙马特遗书 豆瓣
7.6 (131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
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 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
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 见证爱的不朽不灭
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
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蒋勋
《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骆以军
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
2022年3月27日 已读
在和“房思琪”一书类似的意义上,值得一看,道尽某类真实令人毛骨悚然。我尝遭遇爱中苦辛不及邱之十一,但并不妨碍我理解她说的每一个字。欲以善良(或主要是善良)来主宰我与具体人之关系,只因脱离此轴,哪怕再亲密都远下于陌生人间相处。珍爱生命,远离爱情(或任何一种和占有、控制类似的东西)。
书信 传记 散文
两地书写(刘再复散文精编卷七) 豆瓣
作者: 刘再复 / 刘剑梅 2013 - 7
本卷为刘再复和女儿刘剑梅的通讯、对话、相互评说类文字的精选编集。自作者自我放逐、旅居美国以后,与女儿剑梅关于人生与文学的笔谈,便成为其海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刘氏父女面对日益世俗化的时代,在家书中交流对历史、对文学的反思,虽主谈学问, 但侧重在心灵,而非侧重于知识,这与作者在海外“走向生命,不走向概念”的人生“大方向”是相通的。用金庸先生的话说,父女讨论文学的话题,彼此之间没有代沟,不像《傅雷家书》或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书信般,用父亲教训后辈的口吻。去掉“父亲相”和“女儿相”之后,父女二人像是以文会友的忘年交,又像是借笔谈心的知音者,多有学术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默契。这在当代文坛和学界似不多见,更显难得。
2013年9月30日 已读
“在海外,最要紧的是要当一个心理的强者。”——刘再复。
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