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花衣魔笛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ハーメルンの笛吹き男:伝説とその世界
8.6 (51 个评分) 作者: [日] 阿部谨也 译者: 夏川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9.0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 鲁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其它标题: 切爾諾貝利的午夜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再造与自塑 豆瓣
作者: 刘亚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 3
1949-1965年,中国共产党再造新工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新人”的历程。共产党人试图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推翻在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塑造出一种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掌握了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既是工人、又是知识分子的“工人知识分子”形态。从本质上说,这实际上是一场关于“人”的革命。而如果站在人的角度上来看,中共对工人的再造既是一种对人性的改造,也是对复杂人性的重新发现。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问题意识不明确,没有thesis,四个角色比较割裂,选择学校与作协的理由牵强。缺少整体性。比如,若能聚焦于“如何制造新人”(逻辑、程序、结果etc)等问题重新结构,也许会更好看,叙事会更统一。从个体故事切入时代的叙述挺有特色。
历史
托克维尔传 豆瓣
Tocqueville
作者: [英]拉里·西登托普 译者: 林猛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托克维尔传》主要聚焦于托克维尔一生的思想成就。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形成起到过巨大的影响,本书旨在全面回顾托克维尔一生的思想成就,并探讨其思想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1 : La volonté de savoir
9.2 (5 个评分)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Robert Hurley Vintage 1990 - 4 其它标题: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Michel Foucault offers an iconoclastic exploration of why we feel compelled to continually analyze and discuss sex, and of the social and mental mechanisms of power that cause us to direct the questions of what we are to what our sexuality is.
Immodest Acts 豆瓣 谷歌图书
不轨之举
作者: Judith C. Brow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The discovery of the fascinating and richly documented story of Sister Benedetta Carlini, Abbess of the Convent of the Mother of God, by Judith C. Brown was an event of major historical importance. Not only is the story revealed in Immodest Acts that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a powerful woman in a church community and a record of the life of a religious visionary, it is also the earliest documentation of lesbianism in modern Western history.
Born of well-to-do parents, Benedetta Carlini entered the convent at the age of nine. At twenty-three, she began to have visions of both a religious and erotic nature. Benedetta was elected abbess due largely to these visions, but later aroused suspicions by claiming to have had supernatural contacts with Christ. During the course of an investigation, church authorities not only found that she had faked her visions and stigmata, but uncovered evidence of a lesbian affair with another nun, Bartolomeo. The 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uns and of Benedetta's fall from an abbess to an outcast is revealed in surprisingly candid archival documents and retold here with a fine sense of drama.
2017年6月15日 已读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类似悬疑故事的线索设置,暴露一个又一个“幻视”与现实、事实与虚构、超自然世界与世俗生活间缠绕的谜。无论是在情节、人物刻画和谋篇布局上,都是学院里历史写作稀有的风格。别提作者还巧妙地眨了眨自己的“当代人之眼”,透露出叙事与历史记载/传说间更丰富的张力。
历史 宗教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Emma Jinhua Teng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 3
Until 300 years ago, the Chinese considered Taiwan a "land beyond the seas," a "ball of mud" inhabited by "naked and tattooed savages." The incorporation of this island into the Qing empi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its evolution into a province by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volved not only a reconsideration of imperial geography but also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omain. The annexation of Taiwan was only one incident in the much larger phenomenon of Qing expansionism into frontier areas that resulted in a doubling of the area controlled from Beij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 multi-ethnic poli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ravelers' accounts and pictures of frontiers such as Taiwan led to a change in the imagined geography of the empire. In representing distant lands and ethnically diverse peoples of the frontiers to audiences in China proper, these works transformed places once considered non-Chinese into familiar parts of the empire and thereby helped to naturalize Qing expansionism.
By viewing Taiwan-China relations as a product of the history of Qing expansionism, the author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political events in the region.
2017年4月21日 已读 特别好。我到了这儿后最喜欢读的作者,语言生动简朴,看得超快的。在race and ethnicity上有非常新颖的视角。主要研究清至民国的区域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的建构与演变的问题。20121104
历史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历史并不重复,只是押韵而已。——马克•吐温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黑格尔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结集。书名虽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作者之意并不在讨论历朝历代之得失,而是由历史延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历史暗面,以及耳闻目睹之当下种种怪现状。
在作者看来,当下社会种种病症,并非晴天霹雳,凭空而来,而回溯历史,有如雾里看花,绝非教科书所灌输的那般简单清晰。历史上称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细究起来,所谓“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虽曰国力强大,远人来朝,但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规训及控制,终导致文人集体思想自宫,万马齐喑。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不免会有些郁闷吧?
收到这本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览史”“阅世”“观人”等等碎思臆想。在我的记忆里,读史纯为娱己者毕竟是少数,我读史读出的更多是伤心郁闷的往事回放,哪怕史书中满纸记下的都是盛世妖娆、遍地王道,我却极易读出苦涩、嗜血和谋杀。人们总是会热心询问,历史上到底哪个朝代更好或更坏?这个问题实属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答案……史事世事如棋局,观棋常语与观棋不语者也许都会自作聪明,却未必能勘破弈棋之妙,更别想做解说史谜的春秋大梦了。现如今欣逢盛世,心情应该舒畅才对,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才有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的发问。
——杨念群
2014年10月6日 已读 读过了好几个航班,勉强看完,有些篇有点趣,其余看不进。
历史 随笔
巾帼摇篮 豆瓣
作者: 《巾帼摇篮》编委会 2000
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是我国劳工教育史上一枝绽开的奇葩。它在上海,是所有的劳工夜校中,坚持办学、历时最久的学校。它是各方爱国进步力量汇聚、用先进教育思想塑造全面素质新人的学校。它与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同步前进。也可以说,这正是中国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妇女,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自己,学习成长为新女性战士,献身中国人民的大革命,英勇机智、艰苦奋斗,迎来祖国的黎明并成为新社会建设先锋的一个缩影。所以,以“巾帼摇篮”命名本书,是确当的,是符合她们成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Emissaries 豆瓣
作者: Nancy Boyd Womens Pr 1987 - 1
2014年8月4日 已读 从美国派出干事的视角来思考全球性的女青年会工作。语言不太精炼,且有语病,不像学术著作。
历史 基督教
上海工人生活研究 豆瓣
作者: 宋钻友 / 张秀莉 2011 - 9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为《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极好对象。上海社科院编著的这套丛书,共有24本,《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为其中之一。早期工人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劳资纠纷和罢工运动上,对工人生活层面却较少涉及。《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从“工人人数、行业及生活基本状况”、“女工与童工的社会生活”和“工人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与上海工人生活”三个专题,来对1843年上海开埠肇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上海工人的生活作了详尽的研究与分析,使读者可以藉此对上海工人生活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所了解。
Sisters and Strangers 豆瓣
作者: Emily Honi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6
2014年7月27日 已读
a structured but dense writing...读得真累。论点还是清晰的。看这本时,总觉得自己跟当时的女工差不多。
历史
往日琐事 豆瓣
作者: 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 译者: 程麻 2010 - 4
《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是近代一位美国女传教士在华生活的回忆录。清朝末年。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与丈夫相继到中国山东胶东地区从事传教工作。夫妇二人在华活动五十余年,携一干同仁身体力行,广为布道。此书即安娜亲身经历之记录,文字朴实,叙事诙谐,配以稀有老照片若干,怀乡恋土之情溢于言表。虽为一家之言,却不失为观察近代西方教会、中外关系乃至中国社会一份难得的真实写照。
出版说明/1
作者的话/1
一 黄县教区
地点与时间/3
方式与原因/10
奢侈的生活/17
众多的困难/21
夏天的烦恼/26
教会的大事/28
二 敞开大门
播种于沃土/35
教徒的婚礼/40
资金与运送/42
中国的家庭/46
麻风病患者/53
讲究好礼仪/55
感恩的日子/62
希望与欣喜/65
新传教士们/67
三 事业进展
黄县的教徒/73
北沟的故事/79
支援与死别/83
平度的迫害/85
欢欣与遗憾/87
发展与分裂/89
去上庄访问/93
更多的感激/95
学校的开创/99
我们的医疗/101
四 战争见闻
日本的进攻/107
挂起星条旗/112
躲过了灾难/116
前进和发展/120
好人与坏人/123
夏季的旅行/126
特殊的问题/127
祈祷的体验/129
男孩的学校/132
生存与死亡/134
五 重大转变
青岛的开埠/139
暗淡的低谷/141
义和团员们/146
神保佑信徒/162
苦尽甜又来/163
相聚在黄县/164
在新的纪元/168
百年深情——代译后记/173
2014年7月21日 已读
十九世纪末,在胶东黄县(今龙口)加入美南浸信会传教事业的安娜的一些回忆。
历史 基督教
奋进的历程 豆瓣
作者: 段琦 1900 - 1
研究中国基督教(新教),本色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什么是本色化?中国近现代较为著名的基督教学者们对它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应元道先生曾对20世纪20年代开展的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讨论加以概括,认为所谓本色的基督教会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华国民的教会;二是根据中国基督教徒自己的经验而设立的;三是富有中国文化的质素的;四是要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合而为一的;五是能适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的;六是能使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和经验合乎中国风土的。”
对于“本色化”这个名词的理解,教会人士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阐释,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外来宗教要在某地生根,必须与当地的社会与文化相适应,否则必然被淘汰;对中国基督教来说,“本色化”就是跟随时代,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客观现实。事实上,基督教从传人中国的一开始就存在着与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色化”问题,这个问题也始终贯穿在中国基督教历史的进程中。本书着力对中国基督教的这一历史使命进行探讨,我们认为“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处”等都是同义词,所以仍然使用“本色化”这个名词。历史就是历史,尊重历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
2014年2月27日 已读
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历程,从19世纪到建国后。啰嗦,重复,无论点。传统中国教科书式写作。
历史 基督教
Hygienic Modernity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Ruth Rogask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 11
Placing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at the center of modern Chinese consciousness, Ruth Rogaski reveals how hygiene became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formulat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Rogaski focuses on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across time of a single Chinese concept, weisheng—which has been rendered into English as "hygiene," "sanitary," "health," or "public health"—as it emerged in the complex treaty-port environment of Tianjin. Befor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weisheng was associated with diverse regimens of diet, meditation, and self-medication. Hygienic Modernity reveals how meanings of weisheng, with the arrival of violent imperialism, shifted from Chinese cosmology to encompass such ideas as national sovereignty, laboratory knowledge, the cleanliness of bodies, and the fitness of races: categories in which the Chinese were often deemed lacking by foreign observers and Chinese elites alike.
2013年10月6日 已读
初看觉得只是discourse analysis,觉得没劲儿而罗嗦;看到后来觉得一些小故事有趣,且启发人对于“卫生”观念在个人生活中地位的思考。“卫生”作为现代性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帝国主义引进,又如何在传教士、医师、政府、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的利用与争辩中,成为了健康之宝、救国之道、富强法门和统治工具。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一个discourse如何成为我们现代人心中根深蒂固、仿佛是与生俱来般的观念(notion/idea)、习惯乃至生活方式。
人类学 历史
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豆瓣
作者: 朱考金 2009
《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民国时期的江苏乡村建设运动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之民众教育实验区、县政改革之江宁自治实验县、金陵神学院之淳化实验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2013年5月28日 已读 以“xxx研究”的国内近代史著作一般是教科书式写作,重描述轻分析少论证,要有argument的话,也只能归结为一句:xxx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认清当时国内的基本矛盾,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只有(伟大的)共产党领导的彻底的革命才能救中国。
历史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豆瓣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6.4 (5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译者: 池子华 / 刘平 商务印书馆 2007 - 6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为第一部,是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成名作。运用社会生学态原理和人类学概念来分析华北平原的贫困地区100年来的农民反抗运动,主要围绕三大事件展开论述,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革命。
2013年3月26日 已读
读得真累!为抗击天灾人祸,村民组织起了中小型集体武装攻防联盟。中国北方的农民起义主要反征税的政府,南方则主要以阶级斗争的形式;当然求生存是农运最重要的动机,不必然和“反动”、“叛乱”联系,也不必然和宗教、民间信仰联系。主要问题——农运的动机与组织形式,产生的深层原因。
历史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豆瓣
作者: 刘家峰 2008 - 6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社会福音神学的产生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世界农业传教运动的兴起。这两方面是我们理解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第二章针对前人关注较少的农业传教士群体进行了研究,并以农业传教士较为集中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为重点,阐释了农业传教在20年代何以成为基督教的一项重要事业,基督教何以在作物改良、防灾、农民合作、农业展览会、农民夜校等乡村工作领域中成为先驱者。第三章对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乡村牧区)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变化作了详细的追踪。第四章对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实践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并对前人研究中关于“乡村建设路线”分歧的说法进行辨析。第五章是关于基督教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挑选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华北的樊家庄、华东的淳化镇以及江西的黎川)。第六章对战时和战后变动时代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进行了研究,特别指出在新旧交替时代,基督教乡建如何与新政府的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最后一章是《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结语,对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紧张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2013年3月11日 已读
简史。是一本好的“文献综述”,进入具体课题前补补基础知识。
历史 基督教
The Great Divergenc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Kenneth Pomeranz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2
The Great Divergence brings new insight to one of the classic questions of history: Why did sustained industrial growth begin in Northwest Europe, despite surpris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advanced areas of Europe and East Asia? As Ken Pomeranz shows, as recently as 1750, parallels between these two parts of the world were very high in life expectancy, consumption,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and the strategies of households. Perhaps most surprisingly, Pomeranz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ores were no worse off ecologically than Western Europe. Core areas throughout the eighteenth-century Old World faced comparable local shortages of land-intensive products, shortages that were only partly resolved by trade.
Pomeranz argues that Europe's nineteenth-century divergence from the Old World owes much to the fortunate location of coal, which substituted for timber. This made Europe's failure to use its land intensively much less of a problem, while allowing growth in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other crucial difference that he notes has to do with trade. Fortuitous global conjunctures made the Americas a greater source of needed primary products for Europe than any Asian periphery. This allowed Northwest Europe to grow dramatically in population, specialize further in manufactures, and remove labor from the land, using increased imports rather than maximizing yields. Together, coal and the New World allowed Europe to grow along resource-intensive, labor-saving paths.
Meanwhile, Asia hit a cul-de-sac. Although the East Asian hinterlands boomed after 1750, both in population and in manufacturing, this growth prevented these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exporting vital resources to the cloth-producing Yangzi Delta. As a result, growth in the core of East Asia's economy essentially stopped, and what growth did exist was forced along labor-intensive, resource-saving paths--paths Europe could have been forced down, too, had it not been for favorable resource stocks from underground and overseas.
2013年3月9日 已读
归根结底,【王国斌 彭慕兰 Goldstone 李中清】 vs 【Elvin 黄宗智 Bryant】的战争核心是不是“结构 与 事件”之争呢?前者重视的是东西方短时段“结构”中的相似性,并赋予“事件”关键性的意义,而后者更偏重长时段“结构”的作用和其中体现的东西方发展轨迹的根本差异。
历史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