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回归家庭? 豆瓣
Heading Home: 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沙尼·奥加德 译者: 刘昱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2022年2月13日 已读
满本警世寓言。在家打零工,无论是做手工、写小说、当博主、开店,都没有前途,不要被新自由主义按需经济的说辞骗了,不要以为可以回到原来的职业和专业领域上,不要以为可以发展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灵活就业、自我实现、免于异化,总之哪一项“在家零工”只要没有被男性同等程度地拥抱就一定是坑。两个非常有力的结论:不要个人化自己的痛苦,发泄你因为“回归”遭致的辛酸愤怒,寻求联合、寻求结构性改变才是出路,lean-in 不是自助不是therapy不是,永远记得不是你一个人在遭这份苦,所有女性面对的难题不是自我责备自我调适可以解决的;当个人与家庭越来越不能两全,想想谁是应该牺牲的那个,还是更大的东西出了问题。问题:原创性不强像综述,群像突出而个体不立体,在女性主义著作中这样的人物刻画没有给人更多希望。
女性主义 非虚构
亲爱的安吉维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7 (152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6
【《纽约时报》畅销书】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2017年十大好书】
【献给所有与抗性别不平等抗争的父母的一份指南】
******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
这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其实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
这些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如果她渴望如此)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当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儿开放讨论穿衣、化妆或者性向的问题,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作家还鼓励读者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以厨房、家务和丈夫的需求为中心的褊狭之见。同时,作家还反驳了那种看似进步、公平的表达背后的不公平预设,比如女性“被允许”去获得成功,本质上其实是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权力的落后意识。
《亲爱的安吉维拉》尖锐地触及了21世纪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论,即在当下,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
2020年11月29日 已读 用来判断一个现象是否不平等的标准很简单,看这个情况下代入男性是否感到突兀。
女性主义 阿迪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