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
夜的女采摘员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 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文珍,十数年小说创作生涯之后,积蓄已久的力量性转型,一次突破自我的全新面向:为消逝者建造故事,为无名者立传,为孤独者道出深情,为脆弱者重建爱的秩序。
.
★ “我理解一切因为我是一切,夜晚,静默,生命的暗影,微小的爱”
在弱 小被视为原罪、孤独被视为可耻的年代,那些微不可见的个体如何讲述爱与痛与不舍?
“理解”与“我是”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词,共情的视角贯穿始终,这些故事是“我”与“一切”所能发生的最温柔共振。
.
★细不可闻的叹息,蜉蝣的爱情,弱者的共同体,世间的尘埃,
一本献给孤独者与易碎之心的故事集:
柔软不该是一种罪名,再微小的叹息也能汇流成河,不要害怕燃烧殆尽,灰烬中心是一颗黄金的眼泪。
.
★温柔与悲悯,克制与清醒,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女性写作:
直白但存着善意,哀矜并交付真心,以金句著称的文珍回归平静俭省的叙事,不溺于修辞,不展示奇情,而是更加耐心地观察生活,关心大时代里更具体、更幽微、更个人化的内心真实。
.
在女性书写的谱系中,文珍站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她站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她笔下的“她们”和进城务工人员一样,构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动力基础: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
——李敬泽
.
★ “表面的失序世界背后,仍然存在着更多、更坚固的美, 它让我们继续爱人及人所栖居的世。 努力面对糟糕的事,并试图做点什么,改变它。”
——文珍
.
【内容简介】
无望与热望,鬼魂与尘埃,
乌鸦的暗恋与刺猬的柔软,
种种孤独,恐惧,天真,狂喜,全部和我相关
.
“三和大神”,“蚁族”青年,沉默的小孩,隐忍的女子……在这本全新的小说集中,文珍写尽了那些时代的断裂过程中掉进了缝隙里的人,他们是被生活之手高高扬起又轻轻落地的尘埃,也是黑暗水面之下拼力凫游的无名者。跟白日里明亮的一切比起来,发生在暗处的弱者之爱更让人动容,这爱里既有温柔又有污秽凄苦,有寄居蟹般贪婪又无望的情和欲,也有注定消逝的事物与当下生活状况发生冲撞后的无尽失落……所谓“夜的女采摘员”,就是以理解之眼,共振之手,去采撷那部分更黑暗,更微不可见的,更转瞬即逝的情感与内心真实,在日常的风暴中写下温柔颂歌,在失序的世界里重建爱的秩序。
鲸鱼破冰 豆瓣
作者: 文珍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如何漫游如何发现 如何命名
如何以沉默说出 以目盲看见
如何变作承载雨水的空罐
练习说出一切并听到心如银币
————
青年作家文珍首部诗集,一场从未结束的破冰之旅。
————
作者自1997年开始创作诗歌,但极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此处按创作年份选入其2003年至2019年间创作的七十 三首诗歌。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8
正如作者在某次访谈里所说,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数字;也正是她最喜欢的数字。小说集《柒》即收入七篇“一个人如何在世界上成为他自己”的故事:
《夜车》关于情深何寿,破镜难圆:在死别的巨大阴影面前,曾经生离的夫妻决定牵手完成最后一次尘世间的旅行;《牧者》书写了无法用师生恋简单定义的一对男女,不道德故事的表象下,竟藏有几近纯情的同类相惜;《肺鱼》里沉默的妻和饶舌的夫究竟谁才能成为围城里奇迹般存活下来的鱼;《你还只是一个年轻人》则写一个不够开心的女子,不想再生出另一个人来继续不开心;《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涉及友谊和自我:一生遇见知交和背叛都不惊奇,重要的是一个人在险象环生的世界如何成长为真正的自己;《风后面是风》写一个失恋女子通过炮制各种黑暗料理,终于发现爱完全是一个人的事,继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开端与终结》里说明一段恋情的终结,并不能由另一个未经验证的开端求得;然而每时每刻,却总有美得惊人的事情在生之沙漠里发生……
文珍这部新作格局开阔、立意深悯,着意探讨较此前两本小说集主题更为本质也更向内的生死爱欲问题,并进一步探问个体与他者、世界的多重关系。开篇即为《夜车》;阅读此书,也仿佛登上一辆开往无边迷人夜色的“夜车”,被文字身不由己带至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直见性命之境。
——————
推荐语

文珍的小说有一种年轻的沧桑,里面藏着细腻的青春,也有青春破败之后的忧伤。那些迷茫的经验,文雅、深情,所敞亮的人性,却既狠绝又意志坚定。她近几年的写作,不断与时代较真,柔情而不虚美,直白但存着善意,均衡,有力,庄重,因独异于他人而前景广阔。
——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最具潜力新人奖授奖词

在女性书写的谱系中,文珍站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不是先知或烈士,不是文艺青年,她站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她笔下的“她们”和进城务工人员一样,构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动力基础: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
——李敬泽

在这些年的小说里,我渐渐放弃对时代镜像的归纳和解释。写作者对重大题材有意为之的靠拢,也许是一种更可疑也更易充数的“政治正确”。一个人需极尽艰难才能够稍了解自身暗昧,遑论各不相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他者。倘若对情感之微都难以确抵,又何谈郑重恰当地对待历史之大。因此,或许惟有从最熟知的生活入手,夯实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稍微触碰到一点隐藏在日常褶皱里、被熟视无睹的时代的秘密,以及少数人类样本的真实。
也就是说,我开始回头。向内。转身。
路上偶然撞见自己。不胜惊诧。
——文珍
2017年9月23日 已读
喜欢讲友谊与识人之难的《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和讲婚外恋的《开端与终结》。就情节来说可读性增强,叙事的视角是类第一人称,这种叙事与作者自个儿的心声隔得近(比双雪涛路内张慧雯鲁敏甚至七堇年都近得多),让我想写一篇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代短篇 文珍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 豆瓣
7.4 (21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在逃亡的路上,我向你奔来。
从天黑到天明又天黑,我跑不过去。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是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得主文珍最新文集,并得到李敬泽、孟繁华、格非、谢有顺、阿乙、梁鸿等知名作家、学者的鼎力推荐。
文珍有着超乎一般人的敏感和悲悯,她关注都市普通人群的问题和苦恼、关注爱情风花雪月背后的琐碎与无奈,同时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及困惑,作品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深度和广度。
“那一瞬我就把彼此暗淡无光的前路看了个清楚透亮,得一辈子往前跑,跑下去。停下来,庸碌的生活就会追上来,就会把我们拖入流沙底部。”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是新晋老舍文学奖获得者文珍的最新文集,在这九个故事里,每个人永远都在出演着一场注定失败的戏码,外部有多么丰盛,内部就有多么荒凉。可那些被日常湮没的情意有如沙里藏金,教人欲走还留:即便在竭力挣脱的时刻,即便在最想去死的瞬间。
文珍的小说,就如一首流浪者之歌:深情、苍凉也迷茫;渴望归宿又长久在路上,尽头回望来路,取舍难断意乱情迷。她形而上地写出了80后一代人的心灵面貌——青春也沧桑;同时也呈现了难以复制的个人风格——空灵又悠远。
——孟繁华
作品节奏明快,情感细腻,风格别致。对细节非同一般的重视也令人印象深刻。
——格非
文珍的小说经验是个体的,感受是细微的,但她对人性境遇的关怀却有宽阔的视野。她以温润、清澈的笔墨,书写爱与欲的种种景观,以日常的细节,描绘内心的皱折,并持续逼问存在中那些暗昩的区域。尤其她近两年的写作,不断地与时代较真,直白但不诛心,柔情而不虚美,这种均衡之美、超拔之志,正成为文珍身上独异于他人的写作品质。
——谢有顺
每句话像海明威一样光明,每句话像张爱玲一样狠。
——阿乙
爱并非只是激情和欲望,也是妥协与忍耐。作者举重若轻,以缜密朴素又极富吸引力的故事写出了爱的辩证法和庸常人生所包含的光亮与意义。
——梁鸿
一个一个的人,只有封闭自己,把自己外部化,把自己的一部分拿出去与人共享,她才能确立起部落的认同;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她被从内部打开,回到她的本心和初心时,她就超越了她的部落,面对天和地,面对普遍的人性。所以,文珍的读者包括她选定的人,也包括那些未被选定的人,比如我。
——李敬泽
十一味爱 豆瓣
6.4 (10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十一味爱,也即十一段抵死缠绵。
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
《十一味爱》全书由十一篇中篇小说构成,多以爱情为主题,主人公为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人皆寻常之人,事亦平常之事,但是作者却在平凡场景里,着意描摹出小人物向往幸福的卑微和理想逐渐幻灭的过程。
文珍是近年来文学界的后起之秀,作品数量不多,却篇篇质地上乘,文字晓畅优美,心理描写细致,于微妙处落笔,书写常人看不到或未言说的幽暗之境。而她的文字又绝没有80年代纯文学的“隔离感”,写小说只为“体贴人心”: 褪去了80年代精英分子先锋写作对读者的“启蒙”姿态,亦拒绝与目下浮躁浅薄过度市场化的习气同流。
正如《十一味爱》后记所说:“《桃花扇》唱词道,‘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但愿自己能写出生命里的暗和光,又写出那况味的热与凉。”
——这暗中有光,热极而凉,先白描出七分世俗情味,又大写意三分魂飞天外,参差对比,互为注解,就是她一直追寻的为文之道。
推荐者:
文珍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以一部小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的人。她属八〇后,但她的文字却与八〇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的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不缺乡村小说,缺的是城市小说,是文珍这样的城市小说。
——曹文轩
那些被林立的楼宇遮挡、被密集的车轮碾压的爱情,如此琐屑卑微,又如此敏感真切。加之文珍精致的语言,绵延不绝的形象描述,确实好看。
——苏童
读了《北京爱情故事》、《第八日》这两篇小说,相信许多人会记住这个作者的名字——文珍。《北京爱情故事》既迷离凄婉又匀称纯净,如同一曲忧伤的小提琴独奏……两篇小说均展现了作者的不凡才华。
——南帆
在一个对情感的爆发力、密度、绵延度和后坐力普遍丧失了洞察力的年代,文珍的小说以罕见的耐心和出其不意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细碎的情感所裹挟的隐秘的嗅觉、幽微的欢愉、美好的交错和迷人的尴尬。文珍的这部小说集亦可以看做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深文艺青年情感反思录”。
——胡续冬
2015年2月28日 已读 文珍。《气味之城》等别的一些片段让我想起是否文学创作还是需要生活?广泛的素材、植物和动物,来自生活。另外《中关村》一个29岁女人和22岁修电脑男人的互动很有意思,结尾也不错。
当代短篇 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