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9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20年6月1日 已读
130714 项飚。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via Nostos.| 200531 去年写文章用
社会学
改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无社会を変えるには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熊英二 译者: 王俊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所谓的改变社会到底是指什么?
社会会改变吗?又如何去改变?
想改变社会的人可能很多,但又并不认为真能改变社会。即便选举时去投票,即便自己当选作政治家,但如此就能改变社会吗?这样想的人应该是不在少数。
从中,可以窥见这样的一种心情:有改变当前社会之心,却并不认为交给政治家就可以。既然自己参与也不会改变,于是就不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当看到示威游行暴发时又会想,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社会,会因游行示威而改变吗?经常有报社记者问我,“游行示威,又能改变什么?”“相较于游行示威,投票不是更好吗?”“不组建政党将手无缚鸡之力不是吗?”
似乎很多人认为,去投票,选出议员、政党,通过法律,这就是改变社会了。但就如本书中提到的,这不过是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近代代议制民主主义思维,若死报不放,思路未免狭隘。
那么成立非营利组织呢?创业呢?革命呢?是不是就能改变社会了?但这些也依然稍嫌狭隘,都不过是近200年来出现的老套路。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所谓的改变社会到底是指什么?而这本书,就是要从历史的,社会结构的,或思想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2019年12月25日 已读
如果17-19这三年只推荐一本书,会是这一本。网上还有卖,甚至能出版,差不多就是奇迹。收获颇丰,常读常新。行文有趣,爱不释手。除了个别语句翻译生硬,整体畅通。前半本故事多,后半本理论梳理有些跳脱,但因是大众科普,写成这样可以接受。“也有人说,自己被坚硬冰冷的墙壁包围无法发声。但我认为,这话说反了。在他人看来,不发声的你就是这面墙的一部分。关系都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不会因等待而改变。当然,一旦发声,或许就会与某些人处于一时的敌对状态,但你的真正伙伴也会出现。”是啊,前两年不停发声的时候,也被恶意怼过,但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一帮可以性命相托的朋友,不就是我嘛。
社会学
仪式过程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维克多·特纳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8年10月30日 已读 结构与反结构,第一章 生死仪式中的分类层次。18年10月人类学读书会
社会学
托克维尔传 豆瓣
Tocqueville
作者: [英]拉里·西登托普 译者: 林猛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托克维尔传》主要聚焦于托克维尔一生的思想成就。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形成起到过巨大的影响,本书旨在全面回顾托克维尔一生的思想成就,并探讨其思想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Louis Althusser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1 - 11
No figure among the western Marxist theoreticians has loomed larger in the postwar period than Louis Althusser. A rebel against the Catholic tradition in which he was raised, Althusser studied philosophy and later joined both the faculty of the Ecole normal superieure and the French Communist Party in 1948. Viewed as a "structuralist Marxist," Althusser was as much admired for his independence of intellect as he was for his rigorous defense of Marx. The latter was best illustrated in For Marx (1965), and Reading Capital (1968). These works, along with Lenin and Philosophy (1971)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New Left of the 1960s and continues to influence modern Marxist scholarship.
This classic work, which to date has sold more than 30,000 copies, covers the range of Louis Althusser's interests and contributions in philosophy, economics, psychology, aesthet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Marx, in Althusser's view, was subject in his earlier writings to the ruling ideology of his day. Thus for Althuss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 involves a repudiation of all efforts to draw from Marx's early writings a view of Marx as a "humanist" and "historicist."
Lenin and Philosophy also contains Althusser's essay on Lenin's study of Hegel; a major essay on the state,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Freud and Lacan: A letter on Art in Reply to André Daspre," and "Cremonini, Painter of the Abstract." The book opens with a 1968 interview in which Althusser discusses his personal,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1 : La volonté de savoir
9.2 (5 个评分)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Robert Hurley Vintage 1990 - 4 其它标题: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Michel Foucault offers an iconoclastic exploration of why we feel compelled to continually analyze and discuss sex, and of the social and mental mechanisms of power that cause us to direct the questions of what we are to what our sexuality is.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豆瓣
9.2 (2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5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当前的世界人,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
2017年4月3日 已读
100528| 170402 把《生育制度》读完了,很好看。因着抚育功能,所以家庭这一制度设计可以持存,婚姻附着于此,有生育才有婚姻;抚育是社会性的关系,不一定需要血亲。
社会学 费孝通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3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6年9月9日 已读
具身化的淡定,是一种学不来、拿不到的新精英掌握的新的文化资本,也能更好掩饰民主化平等下实际在固化的差异。英才教育(meritocracy)下的“努力即能成功”话语和多元可能话语把流于庸众的责任归于个人,而真正实现“自我实现”的个人,也不知道他们心目中的根植于个体的特质、天赋,实在是not so individual;Humans are cultivated to be naturally/authentically distinct. 翻译扣一星,太懒惰!
社会学
发现社会 豆瓣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9.6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 [美]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2016年2月19日 已读
导言、尼采、弗洛伊德。另回顾托克维尔、韦伯、米德与布迪厄。十分简单、平易近人的叙述,表意清晰。
社会学
桥与门 豆瓣
作者: [德]G.齐美尔 译者: 涯鸿 / 宇声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1 - 4
2015年1月23日 已读
翻译不行。文章倒是都很小很有意思,覆盖了很多问题的生活随笔。摘一句:“又因为水平较高的人可以降低接近较低层次的人,但反之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一般来说,所有共同所处的水准必然会十分近似在最低的水平。”简直就是近来所见之最佳写照。
Georg_Simmel 社会学
社会性自我 豆瓣 谷歌图书
Social Selves: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ety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伯基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包括了西方有关个体自我的一些观念、社会个体性的观念、自我的文化形成与历史形成、莱恩论分裂的自我与分裂的身体、作为认同与展演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饱和与饱和自我等内容。
2014年1月4日 已读
Deetz推荐。十分好的书,尤其是前四章。做了好多笔记,启发了期末论文的写作,对自己的生活和重新理解"自我"也很有帮助。
社会学
Just One Child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Susan Greenhalg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2
China's one-child rule is unassailably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social policies of all time. In the first book of its kind, Susan Greenhalgh draws on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into China's population politics to explain how the leaders of a nation of one billion decided to limit all couples to one child.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 period 1978-80, when China was just reentering the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after decades of self-imposed isolation, Greenhalgh documents the extraordinary manner in which a handful of leading aerospace engineers hijacked the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formulated a strategy that treated people like missiles. Just One Child situates these science- and policymaking practices in their broader contexts--the scientization and statisticalization of sociopolitical life--and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incisive account yet of the origin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人类的四分之一 豆瓣
作者: 李中清 / 王丰 译者: 姚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3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异常迅猛,但由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使人们多集中于当前人口问题的探讨,而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考察。本书正是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索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就此对马尔萨斯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论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2013年3月6日 已读 上周清史课的主题是黑李中清,看完后觉得作为一本反面教材还是有必要看的。主要问题:过于依赖数据缺少经验证据,数据不够有代表性且数据来源值得怀疑(很多从“待出版”二手资料中截取),以wishful thinking 指导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了理论框架忽视具体、个体现实,等等等。。。
历史 社会学
Open the Social Sciences 豆瓣
作者: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3
Concerned about the worldwide state of the social sciences--the relations among the disciplin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oth the humanities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the 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 based in Lisbon, established in 1993 the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t comprised a distinguished international group of scholars--six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two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wo from the humanities. The report first explores how social science was historically constructed as a form of knowledge and why it was divided into a specific set of relatively standard disciplines in a process that went on betwee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1945. It then reveals the ways in which world developments since 1945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is intellectu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have therefore reopened the issu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ing that had been put into place in the previous period. The report goes on to elucidate a series of basic intellectual questions about which there has been much recent debate. Finally, it discusses in what ways the social sciences can be intelligently restructured in the light of this history and the recent debates.
2012年10月1日 已读
好清晰。关于social sciences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流变及其内各学科分类的标准与内部逻辑。
哲学 社会学
社会学教程 豆瓣
作者: 王思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是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科书,也是社会学的入门书。本书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该书涉及的主要论题有: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组织与管理、社区及城乡发展、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在内容上,该书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介绍社会学的经典和成熟的理论,并照顾到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社会学研究的比较成熟的成果给予充分的关注;特别关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的现实问题。该书力图从社会学理论和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角度出发介绍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
为了使读者对社会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2012年6月23日 已读 跟马原似的。
社会学
城市与乡村 豆瓣
作者: 梁庚堯 / 劉淑芬 2005 - 4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中国乡村研究 第八辑 豆瓣
作者: 黄宗智 编 2010 - 4
农业发展出路
黄宗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黄宗智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
高 原 鲁西北的小农经济:一个微观的社会研究
郭爱民 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
妇女
杨 华 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
吴佩林 清代四川南部县民事诉讼中的妇女与抱告制度——以清代四川《南部档案》为中心
乡村治理
郭 亮 “钟摆型”的国家:农村计划生育三十年——记述一位村支部书记的政治生命史
刘雪婷 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
历史回顾与前瞻
汤水清 土地改革后的农民经济——河南和广东两省若干典型户的比较分析
李安平 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
杨学新、任会来 卜凯与河北盐山县150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
经验与理论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汇集了黄宗智先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全书经作者亲自校阅,是比较权威的版本。
书中介绍了黄先生一贯强调的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著名的黄氏“内卷化”、“过密化”理论。在翔实的经验证据基础上,论证了小农在人多地少的客观环境下所做的抉择,尤其是长时期为递减报酬而做出的高密度劳动投入,亦即作者之所谓“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总产出上升)” 以及“过密型商品化”。其影响可见于近年来“内卷”和“过密”两词在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后,黄在《规范认识》文中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反思,突出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引起众多的讨论。
此后黄宗智的研究主要转向法律史,再次在发掘 “诉讼案件档案的基础上”,打出新颖的分析概念,区别清代法律的官方“表达”与其司法“实践”,强调两者既背离而又统一,由此形成清代法律的基本性质。此后“表达、实践”两词的对立也在国内众多论著中广泛使用。黄提出了清代法律体系中的“第三领域”概念——亦即国家正规法庭与社区非正式调解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后又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中的“半正式”治理方法(即对准官员的依赖以及国家惟有在涉及他们的纠纷中方始介入)。黄把清代的这个治理模式称作“集权的简约治理”。
在新近的四篇法律论文中,黄进一步指出,现代西方的实践历史同样不同于任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建构,尤其是西方现代影响最大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他强调,中国从传统延续至今的“实用道德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天,中国固然需要吸纳形式逻辑来建立理论,但也应建立既是中国的而又是现代的现代性,包括法律体系和社会科学。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黄既强调其过密化的历史延续,也指出在当前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农业终于面临“去过密化”的历史性契机。有关的论文揭示的是过密化“理论”本身的历史性,自始便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连。
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黄教授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本集最后一篇论文是他近年为国内研究生开办的研修班的说明,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学术方法的一个总结性介绍。
2011年10月3日 已读
让我有动力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书。
社会学
社会调查自白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知识出版社 1985 - 8
认识中国社会,是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要旨。作者打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界限,把二者通了家,并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体现中国学派的社会研究方法。“到实地去”,“从实求知”,既是费孝通的学术实践方向,又是其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费孝通不唯书、不唯洋,也不唯师、不唯派,接受了功能主义的积极内涵,把它作为认识社会的工具,并在社会研究的实践中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功能主义方法论。
本书分“社会调查自白”、“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个案的书前书后”四个部分,比较系统地辑录了作者社会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作者开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社区分析、类型比较法、历史的考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关系、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回到实践中去等,在本书中都有生动的阐述。作者在步入学术研究殿堂时断言的“有效的社会建设只有建筑在社会学的研究上”的命题,既指明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更包含了社会学工作者科学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全书夹叙夹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富有启发。
论美国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9.4 (48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9 - 1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