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
起舞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个女人的心声。她将与你一起分享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成长心事以及成长经验。从孩童到结婚,从亲情到爱情,一切女人的体己话,都写在这里。
我相信女人的一生,也要靠某种梦想的鼓励生活下去,这种梦想有时伤害她,有时将她的生活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却仍旧是她内心的支柱。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它包括在表达和体会纯真感情时最初的造作。要慢慢等你所经历的生活,来帮你洗去它的铅华。无论用什么眼光眺望镜中的女人,都能发现她有了一种情色的美。那种美是知晓秘密后的默而不宣,是被打碎了什么的释然与放肆。是在泥沼里嬉戏的欢陕与惊慌。因为你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你发现了自己的天性。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有了责任,然后付出,然后才产生爱,就像鲜花是开在泥土里的一样,爱是产生在全力的付出之中。爱情没有了以后才能看出来,你和那个他,是血肉相连了,还是成为陌路。家庭是一个不怎么能讲原则的地方,因为有世界上最混乱也最柔软多变的感情在里面。三十岁以后,那些在你忙于应付的生活里被你向后推去的心愿,在你对时间的惊异里纷纷站了起来。
你遇到的那个人,像一根火柴一样,划亮了你的生命。他让你明白自己的心还可以这样激烈地再跳动一次,你心里还有许多没有被照亮过的柔情,你的生命还可以再次盛开。这个人,你自己,在爱情中,那种孤注一掷,那种火一样的忙乱和失控,还有内心的灼痛,爱情从来就不只是甜美的感情,灼痛必不可少。生活对女人的侵蚀有两种:一种是贪婪和过度,像夜夜出入于晚会;另一种是劳累和磨损,像双手日日在冷水量浸得又红又肿。一个女人四十岁了,在惊艳于生活的同时,已经开始接受生活本来的面目,懂得不向它拼命所要。也许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要,才有了惊艳的喜悦。女人的心思总是百转千回,因为太多太细太难照顾,而让人不免生厌,为了不让人,有时也不让自己生厌,大多数女人都选择了沉默。生活重新造就了你的脸,一张注释着你经历的脸。它与你心里有多少善,有多少恶有关。了解到爱情是会开,也会谢的蛤了,一个女人的态度,并不是释然,而是犹有不甘。她此后的生活,就是在不甘中争取和挣扎,用千百种方式。生活原来是这样此一时彼一时。
慢船去中国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9
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背景,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
范妮的祖上靠做买办发迹,跟外国人有过不光彩的鸦片和人口贩卖生意,鼎盛时期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时代的风云突变,使这个家族渐次没落,虽然他们在最落泊的时候,仍保持着一丝上等人的体面和倨傲,毕竟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于是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范妮身上,费尽心机送她出国。范妮就在整个家族重振家道的期望中跨出国门,以一颗高傲又孤独的心圆她的美国梦。在美国的学习生涯让范妮备尝艰辛,巨大的空虚感使她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恋爱,然后同样在猝不及防中有了身孕,恰恰是这个意外事故,就轻易击碎了范妮孤傲的外表下敏感柔弱的心灵,她疯了,疯在异国他乡,疯在整个家族落在她瘦弱肩上的不堪重负下,疯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轻若鸿羽的飘渺中……
范妮的故事完结了,但这个家族的故事没有完,妹妹简妮替代了范妮的使命,再赴美国,几年后,她获得了成功。她的角色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她似乎在新的时代里,那么不经意,又那么执拗地重温了她的家族古老的梦想,就像历史的某种巧合,有那么一点欣然,却不无凄凉辛酸。
2014年5月6日 已读
作为桥梁的上海(人)追寻自我的历史。前半段总觉得情感有些夸张,后半段觉得挺写实,读来感同身受。问的是身份认同和时代性的问题。每个留学生心中也许都有个不停摇摆与挣扎的简妮。(吐槽一个:他们家人物名字起得颇搞笑,另外范妮是一个很久不用的英文名,且有他义,作人名不妥。)
当代长篇 陈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