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2年6月16日 已读
上周去看张爸爸的时候,他一直拉着我的手,感觉他的状态越来越差了,张妈妈在一旁叫着后悔,觉得当初不应该做化疗这个决定,可我知道张爸爸是不后悔的,他当时做决定的时候在电话里很坚定地说“我想试试,我不服,我想活的”。张妈妈抱怨的时候,他说“女儿,我也害怕。”我差点没忍住眼泪,只能用最轻松的语气安慰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的事情,他需要轻声安慰吗?他还是需要一个 profound 的对话讨论一下最后这个阶段想要实现的愿望呢?我不敢轻易开启这个话题,我连和他一起祷告都不敢。
看他之后没几天他就住院了,今天出院,去了疗养院。
为什么自有永有的神明明在时间之外,却让人在地上经历时间,经历长大、变老、变脆弱?
2022 医学 社会学
许倬云说美国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7
内容简介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
编辑推荐
1许倬云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世界,并在读者之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2历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宏观视野和综合研究方法,六十年的实地观察和鲜活记录,把深厚的学术与个人的阅历相结合,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历史与现实的难得之作。
3延续法国历史学家、政治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精神,把在美国所观察到的人、事、地、物等这些真实案例还原到它们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
4具有令人感佩的雄心与志趣,作者是把美国作为观察西方现代文明的窗口,来以此总结和反思人类的发展与走向,期待人类少走弯路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2年1月24日 已读
以为许老“说美国”能说出点新视角新观点,但其实大多内容要么是美高历史课本内容,要么就是据实叙述一下(当然这也难得了)
2022 社会学 美国
社会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Social Psychology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 周晓虹 译者: 张智勇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 1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Ta-Nehisi Coates Spiegel & Grau 2015 - 7
“This is your country, this is your world, this is your body, and you must find some way to live within the all of it.”
In a profound work that pivots from the biggest questions about American history and ideals to the most intimate concerns of a father for his son, Ta-Nehisi Coates offers a powerful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our nation’s history and current crisis. Americans have built an empire on the idea of “race,” a falsehood that damages us all but falls most heavily on the bodies of black women and men—bodies exploited through slavery and segregation, and, today, threatened, locked up, and murdered out of all proportion. What is it like to inhabit a black body and find a way to live within it? And how can we all honestly reckon with this fraught history and free ourselves from its burden?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is Ta-Nehisi Coates’s attemp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a letter to his adolescent son. Coates shares with his son—and readers—the story of his awakening to the truth about his place in the world through a series of revelatory experiences, from Howard University to Civil War battlefields, from the South Side of Chicago to Paris, from his childhood home to the living rooms of mothers whose children’s lives were taken as American plunder. Beautifully woven from personal narrative, reimagined history, and fresh, emotionally charged reportage,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clearly illuminates the past, bracingly confronts our present, and offers a transcendent vision for a way forward.
2018年5月19日 已读
这本书是学校2016年的 common book, 读完了之后,往前翻着书页,有不计其数的地方被我画了线并且旁边标记了 'sad:(’ 我可能语文不好,千言万语只汇集了一个 sad. 恶意和丑陋不是来自人间,是来自人心,这个世界就是这些恶意的载体,人哟真的是 evil.
2018 书信 社会学 美国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