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那一天 豆瓣
Ce jour-la
8.0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利·罗尼 译者: 赵朝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维利·罗尼的作品覆盖了整个20世纪。他是个很执著的人,从最初开始拍摄就伴随着并记录下巴黎人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奋斗。他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为巴黎几乎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作证。现今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同时也在世界各大都市如巴黎、纽约、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举办他个人的作品回顾展。这本书每篇文章都是以“那一天”开头,记述了作者拍摄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不但收录了大师的经典作品,而且由大师详尽讲述拍下每张照片时的心里活动,他的把握、他的错失,他想捕捉到的氛围,他期待呈现的意义。这些拍摄于不同时间的作品,完整呈现出巴黎这座城市的变迁,最动人的是对不同时代人物的记录。这本书不单是摄影集,同时包括大师对自己精选作品的剖析,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经典收藏。
2022年6月16日 已读
“ 人们通常依靠联系来维持自己的工作。我对自己的所有照片都如数家珍。它们构成了我生命的脉络。而某些时候,照片本身也成为了超越时间限制的存在,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前后感应,互相诉说着秘密。我是善于捕捉机遇巧合的那种摄影师,正所谓“漫步人生皆美景,信手拈来无不是”。其他摄影师们又何尝不是呢。”
2022 摄影 随笔
白说 豆瓣
6.9 (37 个评分) 作者: 白岩松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9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 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2022年5月25日 已读
内容空泛的小品集……同类型比这好看的太太多了,没必要浪费这个时间。
2022 随笔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消遣犯、恋物癖、典故控的接头读物
★掉书袋达人张佳玮分享的碎知识,软学问,萌趣味
★知道得再多也不会被灭口哦~
每一件事物的变革历史,都是从人类贪求快乐的本能出发,然后凝结下了类似的历史:最初的雏形、无数人的使用、匠人的盘算、新材质的使用,还有围绕着这个事物的愉悦与哀 伤。
——《器物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是一本趣闻典故随笔集。有吃茶喝水的悠然过往,也有大航海时代的漫漫征途,有背带裤和家具贴面的别致往事,还有春药男风的野史传说。这些事在张佳玮的笔下穿越时空,裹挟着古人的习俗和趣味来到我们眼前,替我们身边的器物讲一讲它们的故事,以及寄托其上的愉悦与哀伤。
2021年11月7日 已读
给大哥上课的时候杀时间看的,这书真的不大行。
2021 随笔
惜别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止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8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2017年6月21日 已读
十分难读的一本书,没有古文功底根本读不下来,一直掉书袋,难以下咽的感觉。不过因为本书而看过了《东京物语》,也算有所收获。同主题的书还是推荐C.S.Lewis的《卿卿如晤》。
2017 中国 生死 随笔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豆瓣
6.5 (79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她写的,她说的,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特立独行的剧坛才女,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盛产金句的剧作家,继《琥珀》《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之后,推出最新图文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近百张精美的剧照、海报,以及由廖一梅和导演孟京辉在台前幕后拍摄的首次曝光的珍贵照片。
对于人类而言,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本书首次完整收录廖一梅的内心话。她用尽文字的力量刻画了对于生命、孤独、痛苦、爱情以及写作的种种独特见解。她的文字,看似尖刻桀傲不驯,却字字珠玑,充满温柔的诗意和激情。她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不屑世俗之见,却总是认真地告诉你年轻时的胡闹弥足珍贵。她的写作,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只想告诉你种种人生真相。她的镜头,看似随意,却视角独特,记录了剧场内外的各种真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重温的感动。
2015年10月18日 已读
三星半,不算好書,零零碎碎的拼拼湊湊。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_x000d_

可惜遇到了解,沒有然後。
2015 中国 随笔
过得去 豆瓣
7.2 (16 个评分) 作者: 杨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作者近年的散文结集,以回忆为整本书的基调与主题。《虎坊路甲十五号》《农展馆南里十号》,以特定空间为对象,追忆往昔岁月。前者写的是作协干部宿舍,后者写的是文联大楼,记录下作者在成长及工作岁月中难以忘怀的若干人物与几段往事。作者从事出版十余年,打过交道的作家不可计数,《我和我的作者们》记录下其中印象深刻的几段过往。《消夜的繁华旧梦》《老城门边的私家地理》,分别以北京的消夜场所及老城门为记述对象,私人记忆与社会变迁相结合,折射出近一二十年北京城的气氛流转。
白头发的路翎在甲十五号很特别,独来独往,与所有人从不打招呼。住在楼里的,远近都算同事,见了面,至少会点头示意。当然也有迎面假装不见的,那是因为文人相轻,抑或左中右观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与谋。但是,假装不见也是一种打招呼,各自相遇那一霎那,心电图上都会起些涟漪。路翎则不然,是真的不理人,紧埋着头,想来即使与人擦肩而过,内心也是死寂一片。别人倒也不在意,一是因为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二是因为,他十几年如一日,散乱的白发稀疏柔弱,衣衫陈旧且有些破烂,走路略有点跛,动作也不协调,偶尔抬头时,可见目光呆滞。大家从这呆滞,很容易联想起他受过的苦,明白他精神上所受刺激尚未彻底恢复。
但是,大家都想错了,他心里什么都明白。
——杨葵
有味 豆瓣
6.8 (32 个评分) 作者: 汪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有味》是汪涵就十种中国传统的小手工艺制作折扇、古琴、靖港香干、油布伞、糍粑、木盆、称、箭等所写的散文随笔,抒发了个人对这些传统工艺的迷恋和内心丰富的情怀,并身体力行,制作这些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在之中书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对生活事业人生等的感悟。
就算天空再深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6
天空就算再深,看不看得穿那密云,还得看我们的目光,有没有为单向狭隘的视野所蒙蔽。必然要看到乌云开始镀上金边,才算好景,那我们的希望也必然投资于过眼云烟。要懂得欣赏不同的好风景,先由扩阔眼界、跳出画框开始。”——林夕
《就算天空再深》与林夕此前出版的作品迥异,展现的是一个我们不熟知的婉而多讽、嘲喻相间的林夕。如副标题“零八零九无常世”所透露的那样,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写于零八和零九年。那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春夏秋冬,世情总是风起云涌,感受总是大悲大喜。林夕在文章中写雪灾、谈地震、评奶粉、看奥运,鉴台知港,知时论世。原来,紫蓝红与青空蓝天哪个好,取决于我们要不要看。哪怕眉头骤满密云,只要把自身的因缘与外在的世界看得更开阔,就无所谓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