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fiction
圈外編輯 豆瓣 Goodreads
圏外編集者
作者: 都築響一 译者: 黃鴻硯 臉譜 2018 - 6
這本書不只是談出版、編輯、文字工作、自由工作者
更記錄了一場不向社會、體制妥協,不斷「追求自己的真實」的痛快人生
日本當代最具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
指標性生活文化誌《POPEYE》、《BRUTUS》前編輯
木村伊兵衛獎得主 都築響一 40年體制外生涯總回顧
直探在現代社會「生存」的本質,重擊每一顆冀求新事物的心
「不要追求『不認識的某人』的真實,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實。這教誨也許就是我編輯人生的起點。」
都築響一,可說是日本此世代中最具真正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與文字工作者。
他於七〇年代擔任當時草創的文化雜誌《POPEYE》、《BRUTUS》特約採訪編輯,獨立前往美國等地採訪,
引進介紹許多當時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當代藝術,也間接替這兩份雜誌打下後來能引領流行文化至今的基礎。
但面對轉為高薪穩定的正職編輯機會時,他毅然拒絕,移居京都,繼續他的體制外文字工作人生至今,四十年來從未領過月薪,過著背離主流的生活。
「我永遠是個圈外人。對室內設計圈、藝術圈、音樂圈、文學圈而言,我都是外人。
我為什麼能夠在圈內採訪、做書呢?簡單說就是因為『專家的怠慢』,不過如此。
專家要是動起來,我只要當個讀者就了事了。他們不動,所以我才動。
而我勉強能將行動和工作勾搭在一起,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還活得下去。
我就像是不斷走在危橋或鋼索上,不論多久都抵達不了對岸閃著霓虹光的『版稅生活』。」
書名中的「圈外」一詞,在日文裡也有「手機沒有收訊」的意思。
作者這四十年來選擇背離體制,就彷彿「失去了主流社會的訊號」一般。
但在沒有收訊的人生裡,他卻看見了許多我們從未留意的事物。
在《圈外編輯》這本書中,他完整回顧了他這四十年的獨立職涯:
在《POPEYE》、《BRUTUS》工作時,他們從不開會、不做企劃、各編輯獨立運作,卻創造了一個個具有個性的專題報導;
離開東京後,透過一個個不同的編輯案及採訪,他逐漸建立起有別於主流文化的編輯觀點;
他刻意追求「普通」、「隨處可見」、「低俗」的事物,反而捕捉到了主流媒體漏失的文化觀察;
面對學院體制,他不屑一顧,認為體制外的藝術才有生命力,而最需要藝術的人,反而是社會中的弱勢者;
雖然他不斷出版文字、攝影作品,舉辦了大型個展,甚至獲得了有攝影界芥川賞之稱的「木村伊兵衛賞」,但他卻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在「紀錄」而非創作;
而被問到認為不斷衰退的出版界會有怎樣的未來,他認為「走上末路的不是出版這個媒體,而是出版業界」,
透過自費出版、電子書、網路平台的興盛,內容將主宰一切,紙本書則將成收藏品;
在2012年,年近六十的他更開發了自己的網路平台,創辦付費制數位電郵雜誌,不斷追求新媒體的可能性,
更認為「科技是一無所有者的武器」,最後預估整個世界將進入一個「無潮流時代」,所謂的「流行」將消失……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
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
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
在科技為大眾消弭技術門檻,讓自媒體得以興盛的這個時代,獨立的文化創作精神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但在批判、背離主流文化之餘,我們該如何真正實現獨立精神?都築響一在這四十年生涯中身體力行所獲得的生命經驗,
以及他面對文化、媒體的觀點,或許正是我們可以參照借鏡的,也將成為這個追求獨立精神時代的一劑強心針。
Mangasick
王聰威(雜誌人與小說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陳玠安(作家)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主編)
張鐵志(《Fountain 新活水》雜誌總編輯)
黃大旺(雜食派譯者)
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共感推薦
我們都是圈外編輯。正如書中所提「人週遭的物品極可能反映他的生活方式」,我們對生活的取捨與編輯也反映了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有時我們太過膽怯、有時我們太過現實,於是反映出一個看似安全而無害的世界,卻忘了怎麼真實地活著。都築響一先生用這本書直白而真切地點醒了我們。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日本出版界「傳說級」編輯都築響一,在本書中回顧自己在業界打滾的經歷。但這本書打一開始就不打算傳授門外不出的成功祕訣,也不打算鼓吹自己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寧可不討好出版商跟市場胃口,一直保持愛書人,以及──更重要的──資深好奇寶寶的身分去編雜誌、編書,乃至跨足企畫與著作的領域。從早期接案時期參加的幾種流行雜誌,到自己主編各種觀察市民生活入微的專書,都可看出都築身為「圈外者」的玩心。
──黃大旺(雜食派譯者)
作為一個接案者,這本書讓我充滿鼓舞與勇氣;生存的方式、專業的方式,實際而熱情,人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過下去,沒問題!
──陳玠安(作家)
這世界上能以好奇心作為職業的,也就只有「編輯」這份工作了吧!沒有冠冕堂皇的編輯術,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真實,把讀者、廣告、市場調查甩到圈外,憑藉著「這絕對有趣」的方式和雜誌魂來場直球對決,身為編輯,邊笑邊哭地看著所謂做一本雜誌該有的任性與無所畏懼。對,這本書就是這麼爽快!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主編)
從編輯實務切入,對編輯新手固有開啟視野之功,對編輯老手也可提供自我檢測之方,是有志於編輯工作者的良伴,讓我們一起探索編輯出版的未來。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日本讀者評價
文章以口語寫成,讀著讀著感覺彷彿會聽到都築先生的聲音,非常不可思議。無法融入學校教育、拒絕上學的孩子要是能聽聽這本書的聲音,也許會發現:原來活在世上也沒那麼糟嘛。(Amazon讀者書評)
本書仔細地講述都築先生四十年來個人史,從《POPEYE》、《BRUTUS》寫手時代、轉職自由文字工作者,一路談到他發行付費電郵雜誌「Roadsiders’Weekly」。絕非給編輯讀的專門書,書中有許多都築先生的名言,從各種立場出發的讀者讀了都會有共鳴。(Amazon讀者書評)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印象是:跟編輯業界完全沒有關聯,但「作者立身處世的方法」會帶給讀者能量。如果要舉重點的話應該是:a. 順從自己的興趣 b. 做別人沒做的事 c. 反正行動就對了。我讀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獲得了勇氣。(Amazon讀者書評)
提出「通情達理但別人不會真的照做」的論調,並佐以作者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實例。非常了不起的書。圈外編輯比瀕臨絕種動物還要稀少。(Twitter使用者評論)
尼尔·盖曼随笔集 豆瓣 Goodreads
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Selected Nonfiction
8.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译者: 张雪杉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大陆初次引进
八十余篇散文随笔,六百页超大容量,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
解锁盖曼私人书单,揭秘大师如何阅读、思考和创作
一部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
“我相信,在枪炮与观点的较量之中,最终胜利的会是观点。”
◎ 编辑推荐
☆ 雨果奖、星云奖等30余项幻想文学大奖得主,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入围2017年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奖。
☆ 精选演讲、随笔、书评、访谈等文章共80余篇,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看法,对各类幻想艺术的鉴赏和评价,少年时代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对艺术创作上的理解和经验。
☆ 尼尔•盖曼罗列了这个时代那些伟大的文艺作品,给出了幽默而充满智慧的解读,这既是一部文学大师的私人书单和影单,也是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正如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所言:“尼尔•盖曼是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对于成百上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圣书。” 翻阅本书,让我们追寻文学大师的脚步,以盖曼式富于想象而锐利的思考方式,展开一场瑰丽的智识之旅。
☆ 全书展现了一位内心纯粹的写作者,以自身燃烧的激情与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授创意实践的宝贵经验。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尼尔•盖曼如何成为尼尔•盖曼:他的阅读谱系,信念和生活,创作的线索,以及他是如何把这一切汇集在一起的。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灵感,也以超人的感召力唤醒每一位读者对阅读与写作初心的思考。
◎ 内容简介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一部对幻想艺术的鉴赏,对创作理念的剖析,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在这部精选了八十余篇演讲和文章、前言与随笔的巨著中,尼尔•盖曼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诸多看法,揭示了他对幻想写作的理解。他邀请读者进入他的真实世界,分享了他在多个创作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对类型文学的探索,他与斯蒂芬•金、戴安娜•韦恩•琼斯、特里•普拉切特、道格拉斯•亚当斯、哈兰•埃利森等大师们的往来和友谊,创作《美国众神》《睡魔》《星尘》《鬼妈妈》《坟场之书》等畅销书背后的故事。
他谈到了年少时代点燃写作的热情,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谈到了他尊敬与热爱的作家的生活、文学类型与个性、图书馆与书店;谈到了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这既是一位风趣且谦逊的读者对幻想艺术的深度鉴赏,也是属于这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造词匠、白日梦想家的心灵自白。
◎ 媒体或名人推荐推荐
★ 满是诚挚热爱与渊博学识,这同时也是一封极美的情书,写给阅读、写作与梦想,写给一整个文学类型。——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作者
★ 在这本从头到尾引人注目,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非虚构作品、报告与演讲选集中,盖曼对写作本身的探讨,与今日在此领域工作的任何人一样优秀。他谈到了幼年、少年和青年时点燃他的那种热情,看得出来,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他才华横溢又令人感动地谈到了他尊敬与热爱的作家的生活、文学类型与个性、图书馆、书店、电影与漫画。他的智慧与粉丝般的狂热清晰可见,他告诉你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最重要的是,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盖曼是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对于成百上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圣书。——斯蒂芬•弗雷,作家、喜剧演员及影视演员
★ 不管是小说光辉灿烂的拜占庭式路线,还是像本书中的非虚构作品这样更加宽阔的公路,尼尔•盖曼的散文与世界观的真诚与美好不可言喻。他是百分之百纯粹的作家。他可以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你的思维过程。我并不总是同意他的观点,他也并不认为我理所应当同意,这让他成为如此罕有之人:具有谦逊感觉的艺术大师。——克雷格•弗格森,作家、政治讽刺漫画家
★ 如果在一个绝望的夜晚,这本书来到你的身边,清晨你会再度相信其中的观点、希望与人类。这是一本十分美好的书。——凯特琳•莫兰,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如何长成女孩》作者
★ 毫无疑问,盖曼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小说与漫画作家,同样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散文作家。——《出版人周刊》
★ 盖曼的众多粉丝会喜爱这部文集,这里陈列了作者的风趣与机智,以及对艺术和艺术创作者的深刻评价。——《书目》杂志
★ 盖曼的粉丝知道,这位作家还应该以另一种职业闻名。他的非虚构作品和小说、漫画及剧本一样引人注目。在他三十年职业生涯中,他写过评论、采访、前言、演讲、文章和随笔,几乎包括所有可以预见的话题(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话题)。——《洛杉矶时报》
★ 强烈推荐给盖曼作品的读者,同样也推荐给科幻与奇幻普通读者,以及对文化批评与写作艺术与技巧感兴趣的人。——《图书馆杂志》
2021年3月24日 已读
feel so old to read science fiction...
nonfiction
短篇小说家与作品 豆瓣
Short Story Writers And Short Stories (Bloom's Literary Criticism 20th Anniversary Collection)
6.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童燕萍 译林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收入对三十九位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短篇小说大师的精辟评论。布鲁姆以其独有的洞察力,如数家珍地介绍那些塑造短篇小说艺术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从现实主义的辛辣,到印象派的微妙,再到表现主义的生命力,以及卡夫卡—博尔赫斯式梦魇般的怪诞幻象……评论视角和作品选择都别具一格,展示了短篇小说创作无限丰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2021年3月23日 已读
拉踩狂魔……太冷漠了,丝毫感受不到阅读乐趣。
nonfiction 文学
認得幾個字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印刻文學 2007 - 10
看貪官污吏的醜態,聽知識分子的風骨
三十分鐘搶先聽中國小說經典--「儒林外史」
名作家也是說書人張大春暢談一個科第起家名門望族之後的吳敬梓,如何在看盡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的荒誕行徑後,散盡家產,在困境中寫下緬懷清高正直知識分子的《儒林外史》。
今年秋天,張大春將在電台節目再開文學說書新段子:儒林外史。這本書被魯迅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諷刺小說,更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社會風氣的精采縮影。藉著以說書重溫這部小說。
在今秋最受期待的文學經典說書正式上場前,說書人張大春將特別錄製兼有史評與個人見解的「儒林外史解析」,為聽過很多次《儒林外史》書名、卻沒有時間坐下來翻閱這本小說的人,都有機會入門瞭解這本魯迅一生中最為讚譽的「超級小說」。
三十分鐘,聽名作家也是說書人張大春暢談一個科第起家名門望族之後的吳敬梓,如何在看盡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的荒誕行徑後,散盡家產,在困境中寫下緬懷清高正直知識分子的《儒林外史》。
【96年10月誠品選書】作者以父親的角度出發,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與淵博的國學常識,將自己與兩名幼子識字(句)的過程與互動描繪出來。「恆河沙數」、「創造」、「做作」等常見的字句,經由小朋友對文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再透過小說家嚴謹的邏輯與細膩的感受記錄下來,呈現出別具風味的樣貌,讀者也得以透過小說家的妙筆,與他共同品味某些特殊字的個人記憶與歷史氣味,像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感情、一樁已然遺忘的舊事。薄薄的一本小書,載滿了字的義理、情境、故事與回憶,讀者可從中引發對字的好奇心與窮究心理,並從理解中得到驚奇的快感與滿足。
■推薦理由:關於「字」的私房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親子關係為引子,探究一般習以為常的字詞,帶出識字的諸般樂趣。小說家張大春難得以淡筆寫就的一部趣味小品。
內容簡介
透過童稚的兒女
說文解字成了一則又一則好聽的故事
繼《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和《聆聽父親》之後
最溫馨逗趣的作品
愛中文如癡的台灣小說家張大春,近幾年老是被問「為什麼不寫小說?卻寫詩。」熟知他的朋友都知道,因為他在重新認識一個個看似簡單、卻富含故事的中文字;而且他不是一個人重新認字,他跟著一雙剛上小學沒多久的兒女,從唐詩、老故事以及生活對話中重新學習這些字。在他眼中這些我們從小學開始一課一課地學會寫與辨認的中文字,都有來源和故事,除了表面的意思,還有歷史的故事,甚至家族自己的故事,透過兒女,成人不再是認字的權威而是快樂的識字者、讀故事人。
雖然只是幾個字 卻含藏了豐富的文化
我們的世界 都在裡面
創作履歷中難得一見的散文小品
台灣文壇最多機鋒的父子(女)對話錄
「認得幾個字」是張大春首次在台灣、香港、新馬與北美同步刊載的專欄,也是近期最受家長老師回應最多的的專欄,一篇篇認字專欄裡有著關於張大春自己與孩子們「認字」體驗的故事,可視為作家近年主持電台工作、醞釀小說題材與實驗形式,與一頭鑽進古典詩創作領域之外,日積有功的另一文體成績。我們看見辛辣、幽默與批判在作家下一代隱隱成為潛力無窮的傳家寶刀,作家自己的筆調則是更見凝鍊溫暖;沒有說教,只有靈活嵌入深厚文化軌跡的一家老頑童小頑童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目錄
序 你認得字嗎?
恆河沙數
創造




公雞緩臭屁
城狐社鼠

對話觔斗雲
幸福
命名

淘汰
喻離
夔一足

做作
西

翻案不廢話
囉唆
櫟樹父子
達人
留名


輿圖
那個「我」



秘密





不言


橘讓詈



虚无的质感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梅雪风 金城出版社 2018 - 3
《虚无的质感——一本谈谈人生的电影Mook》这可能是最毒舌的一部影评集,作者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描摹当代华语电影的乱象与媚骨,用锋利如刀的笔触剖析这背后的病灶。这也可能是最温柔的一部影评集,作者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与他敏感却节制的情感表达结合,有着一种炙热与冷冽交相辉映的阅读快感。本书分为“看片、读人、阅事”三辑,从电影本体、创作者,以及当下文化思潮这三个维度对近十年的电影进行了深刻分析,是这十年电影文化兴衰的精准画像。
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 豆瓣
作者: 陳家樂 2011
《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是一本構思與累積十多年的書。論文多是作者本人參與香港、澳門、北京、上海、美國、日本等地的國際學術會議或學報曾發表過的論文。研究集分為電影篇、電視篇及新媒體篇,反映個人的研究興趣仍處在擴展與探索的道路上,亦對應今日的電影與電視和新媒體(網絡和手機媒體)共融互扣的關係。
沉默發條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 黃碧雲 香港文學館 2018 - 7
本書收錄2014年董啟章以「必要的沉默」為題而引發的連串討論,議題包括文學與政治參與、寫作與行動、以及沉默作為理念與現象等等,是本土少見的跨範疇思辨文集。《沉默發條》不是要確立邊界去說明何謂沉默,而是希望以沉默為契機,拆除種種思考屏障、重新啟動可能性,立足文學,並滲入其他空間,繼續發酵。
肥瘦对写 豆瓣
作者: 骆以军 / 董启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作品看点】
1、“废柴”书写者骆以军vs.文字魔术师董启章,26封无话不谈的文学书信,直捣小说家的练功房!两位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语中生代小说家,一肥一瘦,同年出生,地域文化、性格脑洞和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他们轮替设题对谈写信,不同次元的文学宇宙激烈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一堂青年写作者的小说课,天马行空的文学主题。这些书信的内容从“人渣作家”太宰治到“更衣室作家”米兰·昆德拉,从自己的第一本书,到注定写不出的作品,从时光旅行到咖啡屋,还有关于星座、梦境和疾病的隐喻……不着边际的文学话题,私藏小说家的阅读清单和写作秘笈。
3、肥瘦二人的内心对白,“职业小说家”的苦辣人生。他们是送孩子上学路上想逃跑的父亲,坐在咖啡馆里辛苦“搭台”的局促港男,第一本书签约时玩失踪的小说家,回忆自己美好婚礼的丈夫……多重身份交织的两个男人,亦是十年文学挚友,交换自己的秘密记忆和无人知晓的时刻。
4、蓝红双色封面随机发售,装帧设计凸显视觉张力。红色,丰富多元的感官世界——肥;蓝色,精致透明的文字乐章——瘦,呼应两位作家对垒式的鲜明写作风格,一场充满张力的视觉对话。
【内容简介】
《肥瘦对写》为小说家骆以军和董启章的文学书信集,他们轮替设题的26封信,从青春时期的体育课、繁殖故事的咖啡屋,谈到反复出现的梦境、揭示人生冷暖的疾病、隐喻性格的星座;从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到注定无法写出的作品,再到婚礼、成为作家、孩子出生那些异常重要的时刻……两位小说家交换着属于自己的私人记忆和秘密时光,当然还有彼此在文学宇宙里的相互映照和那份从未褪色过的写作梦想。
【名人推荐】
董启章不只是香港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也是全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者之一。“自然史三部曲”代表了香港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我敢毫无保留地向大家推荐。
——梁文道
因为有了董启章,香港有了另类奇观。
——王德威
骆以军的眼睛就像核爆,所有东西被他目光一扫就全部变成废墟。
——朱天文
作家的终极目标,也许其实不是另一个星球,而是那个黑洞,那个奇点,一切物理理论都失效,一切意义都不再存在的一点。但在那里,我们却发现,原来目的地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切终极的小说、文学、艺术,无论去到多远,最后总是回家,回到人的世界,回到自己的经验和记忆。普鲁斯特、佩索阿、卡夫卡、曹雪芹,无数文学宇宙的远航者,孤身进入精神世界的黑洞,试图把那奇点的讯息传回来。
——董启章
年轻时的我,自我意识是画面之外的,多余的那个人;我害怕被若有另一个观察者观察。也就是说,我害怕在人群中被暴露出来,希望躲成那个叠在墙上的影子。
——骆以军
2021年2月28日 已读
命题作文感…董比骆真诚一些
nonfiction
托马斯·曼散文 豆瓣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黄燎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1
托马斯·曼是二十世纪德语文学的领军人物,一生著述丰富。其散文作品语言典雅、机智、风趣,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托马斯·曼散文》选入其《比尔泽和我》《博士莱辛》《论小说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本书属“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二辑的一种。
一间自己的房间 豆瓣 Goodreads
8.7 (73 个评分) 作者: [英]维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于是 中信出版社 2019 - 11
文艺女神伍尔芙的魅力哲学是:聪明女性的独立方式,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
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一经出版,风靡全球,感动千万读者,被誉为「激发女性精神觉醒的心灵之书」。
土星之环 豆瓣
Die Ringe des Saturn
8.6 (6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闵志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小径分岔的花园
nonfiction
与火同行 豆瓣
Lynch on Lynch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林奇 译者: 冯涛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6
大卫·林奇是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黑色幽默的风格,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在本书中大卫·林奇回顾了四十余年的电影创作生涯,涵盖了《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峰镇》等代表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他的电影通过对人性最幽微部分的探究,带我们进入神 秘而富有力量的潜意识世界。
2020年10月8日 已读
就像林奇自己说的,电影不该用来解释,这本采访也没什么必要读,最大收获是他totally想拍&能拍卡夫卡!搞快点!!
kindle nonfiction 电影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豆瓣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1 (77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是一部散文集,寓意丰富。作者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独到性”,讲述了她在秘密警察的监督下,颠沛流离的灰暗生活。她在极权统治扭曲语言的现状下,选择以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对现实环境的不安全感。
批评批评家 豆瓣 谷歌图书
To Criticize the Critic and Other Writings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T. S. 艾略特 译者: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收录了艾略特从1917年开始到1961年间的9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评论家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众多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如对文学批评的运用的论述,另外他还评价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若干作家,并强调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 要性。
2020年9月23日 已读
艾略特写诗好好的怎么讲起话来这么无聊……中庸的人就真的是很无聊
nonfiction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豆瓣
Dieu Dans Platon
9.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 Simone Weil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2 - 10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收录了薇依绎读古希腊文学经典的所有完整文稿。通过绎读《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会饮》等名篇,薇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古希腊诗文,以敏锐的眼光探寻基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关联。《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亦收入薇依的全部诗稿……去世之前,薇依始终牵挂这些小诗,希望有机会“按写作先后顺序”发表。
2020年9月15日 已读
通透到了极致,便是信手拈来的极简,极美,与震慑人心。值得无数遍重读,关于真正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nonfiction
小于一 豆瓣
Less Than One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小说机杼 豆瓣 Goodreads
How Fiction Works
9.3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2020年8月19日 已读
“我又一次像不能停止重讀昔日情人來信一樣,反復回到福樓拜”hhhhhhhh好可愛……竟然還評論了DFW并拿他和厄普代克作對比,立刻想起DFW曾經diss厄普代克的那篇書評hhhhh 非常喜歡且佩服“我們確實在不同的拍號里存在”這個觀察。PS.我讀文學評論大多數時候的感受:別罵了別罵了…………
nonfiction 文学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勇敢且堅定,是足夠幸運的人才能擁有的品質。因為有你這樣的人存在,我才可以稍微原諒自己。時間不會撫平傷痛,緩慢、耐心地、不必勉強地活下去吧。
nonfiction
俄国人(全两册) 豆瓣
The Russian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 译者: 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翻译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内部发行)/上海译文出版社(下册,内部发行) 1977
根据Quadrangle/The New York Times Book Co.. New Yort,1976.
Hedrick Smith "The Russians"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贵苏沒有亡!很喜欢第四章,完全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真正的俄国人”
nonfiction
伊丹十三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伊丹十三 译者: 王玥 新星出版社 2019 - 9
无印良品“人与物”系列文库本·之八
◎伊丹十三 是电影导演,也是多才多艺的生活家
◎从符号泛滥的生活里抽身,做自己的观察者
◎直视日本现实社会的思与言
——————————————————————————————
☆内容简介
“对自己讨厌的东西进行种种思考,非常愉快。”电影导演伊丹十三,在烹饪、语言、育儿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套,是个多才多艺的生活家。本书收录了伊丹十三语录和《煎蛋的正确食用法》等七篇随笔以及亲笔插画。
☆料理通,猫咪爱好者,音乐狂热家
电影导演的丰富人生
☆“我只拍一半电影,剩下一半交给观众。”
伊丹十三导演的所有电影作品海报,“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拍一部像电影的电影,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