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逊色 豆瓣 谷歌图书
Inferior:How Science Got Women Wrong-and the New Research That's Rewriting the Story 所属 作品: 逊色
8.2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吉拉·萨伊尼(Angela Saini) 译者: 李贯峰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4
!面对任何基于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不公偏见,请在本书指导下予以回击!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旨在通过还原生命科学领域性别研究的基本路径,揭示出人们对性别(尤其女性)的刻板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差异使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次等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她们体格虚弱、思想软弱,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连达尔文也声称女性处于进化的较低阶段。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主要是男性)不断发现所谓新的证据来支持这种既有主张。从智力到情感,从认知到行为,科学在不断地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是根本不同的。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一波巨大的研究浪潮如今正在刷新我们的固有偏见。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被重新定义。
本书作者安吉拉·萨伊尼将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其必要的关于女性的新科学编织在一起,揭示女性的身体和思想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她结合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中的性别研究,探索了更加深层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作者以一种较为中立的科学表述向读者还原性别研究在科学领域的困难之处,借此传达出克制且理性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所有科普作品应有的价值内涵。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具有启发性的好书。萨伊尼利用大量数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迫切需要的解释,以此来说明长久以来,即使是最为公正的科学研究领域,也不知不觉成为了父权制社会偏见的助推器。这本书也给科学界的其他成员造成了重要的挑战:承认并纠正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重新审视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对任何性别都是有益的。
——《英国独立报》
启蒙运动带来了科学、哲学和艺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但这个时代也创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的叙事——她们在智力上不如男性。科学记者萨伊尼认为,科学界长久以来排斥女性,科学的过程充斥着固有偏见, 萨伊尼表示,新的科学成果和社会意识正在推翻大量的性别刻板影响,但很多问题仍然从技术与观念上悬而未决。
——《科学美国人》
这是一本颇有分量的著作,语言优美、叙事引人入胜,萨伊尼从人类学、演化史、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为其论点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她对无意识偏见的论证几乎难以反驳,所以,不管你对性别和平等有什么看法,先读读这本书。
——《经济学人》
我们应当从认识上确立一些对性别区别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必然应当从科学认识入手。
——《卫报》
女人读书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代表作的导读,也是作者对全球范围女性/性别研究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清理。妇女研究作为一个新拓的学术领域,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是作者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苦心探索的主要领域。书中所涉及作品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从近代女权主义的开篇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的诸多新论,不仅展示出
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也使读者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女人读书》
——女性/性别研究导读

李小江

目录

前言

1.“女权主义基石”及其奠基人…………………………………………………………… 2
——读[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1792)

2.重理“宗师”遗产 …………………………………………………………………… 7
——读[德]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及其他(1840s-1880s)

3.规范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 ………………………………—…………………………… 14
——读[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

4.阶级与性别:女工运动指南 ………………………………………………………… 19
——读[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

5.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起源” ………………………………………………………… 24
——读[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

6.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 ………………………………………………… 30
——读金一的《女界钟》(1903)

7.精神分析学说百年纪 …………………………………………………………………… 35
——读[奥]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及其他

8.女性主义的别样立场 …………………………………………………………………… 41
——读[瑞典]爱伦•凯的《妇女运动》(1909)

9.世间还会笑谁不道德? ………………………………………………………………… 48
——读[日]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1915)

10.我们的解放从这里起步 …………………………………………………………… 51
——读[俄]列宁《论妇女》(1895-1922)

11.并非只是历史的回音 ………………………………………………………………… 56
——读[俄]柯伦泰的《新妇女论》(1922)

12. 为中国妇女解放鸣锣开道 ………………………………………………………… 66
——读陈独秀、李大钊等的《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1917-1922)

13. “她世纪”的预言人和先行者 …………………………………………………… 74
——读[法]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序(1922-1934)

14.有一间屋,又当何如? ……………………………………………………………… 79
——读[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15.另类人生中的另一种声音 …………………………………………………………… 85
——读周作人的《女性的发现》(1918-1952)

16.性别教育的破冰之旅 …………………………………………………………………… 91
——读[英]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33)

17.气质与人格的选择空间 ……………………………………………………………… 96
——读[美]玛格丽特•米德的《性别与气质》(1935)

18.“种族绵续”的社会学思考 …………………………………………………………… 101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1947)

19.世纪末看“第二性” ………………………………………………………………… 107
——读[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

20.你的奥秘中是否有我? ……………………………………………………………… 114
——读[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1963)

21.在解放的女人中为男人“窃”自由 ……………………………………………… 119
——读[美]渥伦•法若的《男性解放》(1969)

22.“性革命”的启动与终结 …………………………………………………………… 125
——读[美]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1970)

23.犹疑在进退之间的男性“真言”…………………………………………………… 131
——读[日]池田大作的《女性箴言》(1971)

2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137
——读[法]福柯的《性经验史》(1976-1984)及其他

25.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宣言 …………………………………………………………… 143
——读[美]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1979)

26.在女人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148
——读[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1982)

27. 迟到的启蒙:走向女人……………………………………………………………… 153
——重读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1982-1986)

28.女权主义者的 “新启示录” ………………………………………………………… 162
——读[美]葛罗莉亚•斯坦能的《内在革命》(1994)

29.健康身心、健康人生 ………………………………………………………………… 167
——读[美]《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1973-1998)


跋: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 174
——读[美]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2002)

附录:
李小江主编书目及其相关著作(1986-2005) ……………………………………………… 179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阅读浪漫小说
8.5 (1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不只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所属 作品: 不只是厭女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阅读高等教育 豆瓣
作者: 王俊 2007 - 1
本书是一篇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的(高课学问、学科、课程、教学)社会性别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认识论根源。
单身女性的时代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所属 作品: 单身女性的时代
7.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贺梦菲 / 薛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母乳与牛奶 豆瓣
所属 作品: 母乳与牛奶
7.5 (6 个评分) 作者: 卢淑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人类在文化传统里常常将女性称颂为生命之母、国民之母、文明之母。赞美建构了理想的母亲,但只有在客观面对和反思有关母亲的真实历史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颂歌,母亲更需要国家、社会和所有人的真正理解、尊重和帮助,而这一切可以从研究母亲的历史开始。
==============================================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中国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本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本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中国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
学者推荐:
这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为如今看来是单向度的过程增加了深度——即“现代女性”的文化崛起和新的经济实力,摒弃旧习俗和美的理想,以及对科学和卫生的偏爱。卢淑樱令人信服地表明,这些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世俗变化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钟摆。我特别欣赏她将乳品生产能力、家庭价格敏感度、消费者愿望和品牌推广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能力,以及将健康和福祉的观念转变为她对母性文化理想的讨论的能力。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食品研究的新趋势,为进一步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平台。
——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
理想母亲形象与实际母亲经验的差距反映出,在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两性对母亲角色的分歧意见,客观看待和分析了中国女性在近代历史中的真实处境。卢淑樱的研究结论不仅新颖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若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性存在 豆瓣
所属 作品: 性存在
8.2 (39 个评分) 作者: (英)韦罗妮克·莫捷 译者: 刘露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当今世界中,性无处不在。但它为什么能决定我们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存在,我们的性存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我们对于性的态度因为女性主义、宗教和艾滋病病毒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本性学小百科不仅讨论了上述问题,而且探究了性规范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当今围绕性和性存在的主要争议,特别是女性主义、恋童癖、同性恋政治、性教育、优生学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