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杂文|评论
心如钢铁地追求幸福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囧之女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1
美味毒舌、慈悲断喝。
最以毒攻毒的情感专栏,最一针见血的醒世真言,最金刚怒目的苦口婆心。
本书是囧之女神近年来最经典的专栏个案合集与最受网友欢迎的时评文精选集。情感专栏部分登出的所有案例均已经过当事人同意,并隐去真实姓名。约有三分之一的信件与时评本书首次发表,此前从未见诸于任何网络。
2014年2月16日 已读
情感专栏的一部分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会让你知道,嘿这个事情,还能这么处理。另外它会让你知道,世上傻逼很多的,保不准自己某个角度是一个。作为另类的鸡汤,不同于连岳大大的谆谆,庄雅婷的凌厉,黛西就是以毒攻毒。看完,心灵受到净化,高呼:“教练,我想打篮球。不,做个好男人。”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三十六大 豆瓣
7.0 (69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1
有“冯金线”之称的另类作家冯唐最新随笔集。
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所谓《三十六大》,就是冯唐眼中,人生全面达到金线的降龙三十六掌。
2013年9月15日 已读
人生有、少于、多过三十六大。而总会念想起那句:好诗永远比假话少,好酒永远比白水少,水灵姑娘永远比凡人少,而心里有灵、贴地飞行的时候永远比坐着开会的时候少。所以大酒之后,看到女人而不是看到花朵,看到月亮而不是看到灯泡,想起你,而不是想起其他的人。
专栏|杂文|评论
沉默的大多数 Goodreads 豆瓣
沉默的大多数
9.2 (44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 10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2013年3月27日 已读
这些年,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在网路上有话语,只是理性之思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人或许依然是少数,若是再可爱又寡淡,再写点情书,就更珍贵了,没错吧哈哈。小波到底身上始终有着对于知识与理性的向往甚至饥渴,毕竟是经历知青阶段什么也碰触不到的人。认真研究他的风格,发现些许难效仿,长句以说理,对比凸显荒诞,经历也让文踏实不空谈,幽默都是会心的犀利,世间再无王小波了。
专栏|杂文|评论
守脑如玉 豆瓣
6.4 (14 个评分) 作者: 咪蒙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7
《守脑如玉》的作者咪蒙,被彭浩翔评价为最幽默的年轻作家。她能把一切正经的题材写得不正经,她能在一切真善美中解读出恶趣味,她能把一切高雅化成庸俗。《守脑如玉》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爱情、亲子、剧评、书评、影评、历史、妇道、怪癖。请相信,这是一本正经的黄书,最佳厕所读物,旨在颠覆、瞎掰、扯淡、有趣、好玩。
2013年2月14日 已读
人生不做有趣的无用的事,真心还挺是浪费。总之,有趣的定义在于自己,哪怕荒诞弥天,只要甘之如饴就好。有脑的姑娘可能比较稀奇,比有胸的姑娘可能更有让人想千里之外夺其贞操。有趣又有脑可能更是少见,更会让人不知道如何是好。咪蒙的幼儿园同学丈夫,超可爱的唯唐更是让一切锦上添花得无懈可击啊!实在有趣哈哈哈。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连岳说:神了 豆瓣
作者: 连岳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
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2012年11月22日 已读
“无知的焦虑从来都是错的,而过于忙碌的人一定会迷失方向。”在神在或者不在的日子里,凡人不过求一点智慧,求一点安心而已。我可能终于要告别掌握着一点偏见当成是世界真理的日子了。渔船终将驶向洞窟更深处。在黑暗中行走足够的时间,才能见到生命的道路和光。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心理|社会|宗教
人生需要揭穿 豆瓣
6.8 (25 个评分) 作者: 丁丁张 中信出版社 2012 - 8
蔡康永、张亚东、姚谦、庄雅婷 鼓掌推荐!
《人生需要揭穿》已陪伴过100000人。它出现在你的枕边、马桶、背包、书桌等角落,它和你一起经历复合与分手,它教会你勇敢地爱,也让你直面伤害。它平缓地诉说着他们的65个隐秘故事,揭穿了那65个非典型文艺青年,却让你哭过后,知道了心之向往。
丁丁张不是情感专家,不是人生导师,他开始被更多人认识,却还是那个和你一起长大的真实可感的同行者,那个视角犀利却态度温和的好朋友。
他之所以揭穿人生,只是因为心疼你:
*当别人耍小聪明的时候我们就装傻,直到他们吐露真相。
*在我需要被爱的时候,人好就行;在我需要去爱的时候,人好不好都行。
*不失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别碰他,但大多时候我们先手贱,最后落得人贱。
*有时候我们会爱上远方,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到达;有时候我们厌恶故土,仅仅是因为待得太久。
*他若没爱过你,怎么会跟你在一起?他若还爱你,怎么会和你分开?这两个问题足够解决你任何的疑问。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用让对方高兴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爱;后来的后来,我们都用让对方难过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被爱。
“我的才华就是发现那些好看的人,然后弄得大家都很难看。”
——丁丁张
《人生需要揭穿》中65个故事里的崴脚文艺青年,分别是旧爱、小三、败犬、极品和怪咖们,但你可以尝试去想象,他们就是一个个在你身边的普通朋友们。他们都为爱情或职场所伤,又都伤过别人,他们的故事真实可感,几乎没有相同,却有相同遗憾。
《人生需要揭穿》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书,也不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它更像是发生了一些故事之后的自然表达。它并不像名字那样冷酷,它不指导谁,谁也不用指导。其实,你会发现长大,是最难揭穿的,独属于个人的体验。
2012年10月23日 已读
我每天抱着读一会,在公车上摇晃着读,在课上悄悄地看,坐在秋天下午有阳光的学校的木椅上,在睡前床头暖黄的床头下。谢谢丁丁张,谢谢人生需要揭穿,而我却很难真正形容那是怎样的感受,若一定要说的话,大概就是微波炉转啊转啊突然的那一声——“叮”。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亲爱的三毛 豆瓣
8.5 (29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本卷收录了三毛在报刊上与读者的书信交流。作者希望用这种书信呼应的方式,消弭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竖立的高墙,建立起心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这些书信中,三毛敞开了自己真挚的内心,为年青的读者在学业和感情道路上遇见的种种问题指点迷津,帮助他们去战胜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和痛苦。
2012年10月18日 已读
爱情滋味复杂,绝对值得一是二尝三醉。三次之后,就不大会再有人勇于痛饮了。细水长流,云淡风轻,何止君子之交。最喜欢的还是偶然话起心头真实的温热,而不是酒后闲聊起来虚无的眼泪。——“沧海一粟却敢与天地认朋友,才是:谁与我逝兮,我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专栏|杂文|评论
世界观2011 豆瓣
作者: 新周刊 文汇 2012 - 1
《世界观2011》,本书系《新周刊》专栏的结集。对30名知名人士就他们各自的生活,社会责任以及生存状态予以探讨。访谈人士涉及社会各界。
2012年10月10日 已读
它很特别。正如扉页所说的:世界观比世界重要。我们能触及就是那些我们所相信所能碰触的。太多人太多想法,结果我发现最不朽的还是已经烂俗被不屑的真善美。吞云吐雾、大酒大肉,亦或者带着疏离和冷眼,精神的世界掩盖在那些之下根治在这些其中,别样的迷人。
专栏|杂文|评论
嘲骚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王欣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是连续两年被评为搜狐时尚名博—— “反裤衩阵地”的时尚杂文精选。书中不仅收录了作者博客中点击量超过百万的精彩奇文,而且包含作者近期从未公开发表的部分作品。披露时尚真象,探讨时尚文化,批评时下娱乐,调侃白领生活。资深媒体创意人李孟夏着力推荐,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字字珠玑,总令人会心莞尔。
本书包含大量时尚粗口和成人智慧,心智不成熟者请在指导下阅读,心智成熟者可在不爽时阅读。
2012年8月4日 已读
初次见到这书,还是和天天在某伪日料拉面觅食,他拿出这书跟我炫耀显摆,还大方借我看了两章。现在,丫在某高级时尚杂志看各种美女和其干爹,同时一人住聆听以蛋相撞咣咣寂寞声。还是说书吧。尽管时尚做婊子演人嫁妆,显然他是真的爱这行。红尘中物欲里,使贱用骚装逼,也是一种真诚吧。
专栏|杂文|评论 心理|社会|宗教
贰时代 豆瓣
作者: 潘采夫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1
潘采夫的《贰时代》是抛给这时代的飞吻,挤给这国度的媚眼。在这本二书中,潘采夫用很二的文字,记录了那些子不屑语的怪力乱神,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千真万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当之无愧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程益中
刀刀见血,给当下中国带来一面镜子。打破镜子,每个碎片里都是中国,遍地二人下夕烟。
王小山
2006年在《新京报》读了潘采夫的文章,之后就跑到“小树林”抢沙发,四年下来,成了他“惟一的粉丝”。《贰时代》是本好集子,幽默、犀利、有趣、有情怀,实乃人民群众提神解乏壮阳保健必备之良药。作为粉丝,有句批评的话:这么好的文笔,不写小说,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东东
2012年3月17日 已读
书里面借用莎翁的话应该也能形容这个时代:“这是时代的困难,这是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看过很多专栏评论杂文,但是这么风格这么自说自话的倒是少见。我一直都坚持写文的人要内心有信仰和坚持,就像冯唐李海鹏连岳我读过都是飞脱现实而直戳内心。鄙认为此书显然没给我酣畅和淋漓的感觉。简单说就是不够爽。想来,两句话又经过证实,一句是”人类总是将世界规限在自己的已知范围内“,第二句是”历史家和读者总有喜欢盖棺定论一锤定音的毛病“。我还是觉得不管好不好,自己喜欢才重要吧。不过,最后一定要说的是,有思考才有怀疑,这就已经足够很好以及足够很值得珍惜了。
专栏|杂文|评论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豆瓣
7.9 (24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 9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
2012年3月4日 已读
很多时候,年轻的我第一遍只是看看热闹。后来再读,才发现,生命的朋友和生命中姑娘,他们替我撞过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尽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一次帮助的机会。他们都曾经轻轻对我说过,再见了朋友。他们或许都不知道,在我没有理想的时候,朋友和姑娘就是我的理想。
专栏|杂文|评论
金庸散文集 豆瓣
作者: 金庸 作家出版社 2006 - 9
金庸先生撰著的汇集其60多年间散文精华的《金庸散文集》,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该书是中国内地惟一一本得到金庸先生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多数是金庸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还有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全书40余万字。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关于莎士比亚话剧和经典外国电影、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非常有功力。
2012年2月28日 已读
金庸先生“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除了写“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之外,还从事新闻工作三四十年,具有高度的社会正义感,提倡民主自由,关心苍生福祉。他创办和主编的“明报月刊”,是文革时期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最好的报刊。此书分为:看戏、听歌、品舞、赏画、观影、杂说、翻书、出版、写作、游记、访谈、读史。本以为稀松平常的书而已,结果读起来颇有意味和情趣。特别是各种问答,智慧又不失诙谐。蛮好的。
专栏|杂文|评论 经典|诗歌|散文
我爱问连岳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7 - 6
《我爱问连岳》是前几年“我是鸡汤”的延续,但不是再版。时间跨度是2003年初到2005年底,大部分是连岳在《上海壹周》的专栏,共计收入一百余篇。
2012年2月17日 已读
其实这是很令人绝望和失望的世界 。而“爱是人类的柔软的命门。可是因为她的存在,让我们不被这个残酷世界的伤害。”就这样吧,信仰爱吧。那是我们唯一的救赎。你能感受到她。封面很喜欢,“爱”上打着马赛克模糊,就像,你知道爱在那里,可是看不清。
专栏|杂文|评论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2012年1月26日 已读
我一直挺喜欢这女人。我也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本书。“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处在热情洋溢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又不愿意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分给别人的状态的我,推荐。评论太多不写了,于是在心里钻个洞,把喜欢放进去。
专栏|杂文|评论 哲学|政治|经济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阅世心语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是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2011年12月16日 已读
我其实不怎么知道怎样评论这位几近被神化的大师,我也从来没有机缘能当面聆听,我甚至没有认真研究过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就单从我看这本书来讲,他的文章很浅很清淡。
专栏|杂文|评论
噪音太多 豆瓣
7.4 (51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花城出版社 2009 - 3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我以为,梁文道的书特别适合在地铁里面看。文字的感觉就像是是喧嚣的香港岛上一块属于自己的静夜之美。和地铁的感觉特别像,也特别好。噪音太多这种事情,属于世界,也属于自己。
专栏|杂文|评论
丑陋的中国人 豆瓣
7.1 (83 个评分) 作者: 柏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2011年12月7日 已读
脏、乱、吵,窝里斗。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你心平气和地看完,认真想想。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有时候,我很难明白那种人与人无根源的嫌隙和误解,为什么,为什么,大家不能平等得就事论事,不谈别的身份背景家庭什么?这本书带来的,就是事情是两面,总龃龉在一面的人,很狭隘很幼稚。我其实真的不怎么待见儒家,自我修养再论,治国什么的用儒家根本狗屁,奈何我找不到比现在“外儒家内法家”更好的方在,我没什么能说的。
专栏|杂文|评论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豆瓣
7.4 (30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新星出版社 2011 - 10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冯唐应李银河之邀自选的随笔集,由冯唐重新润色并排序后编撰成集。全书分耕读、琴鹤、饮食、男女四部分,从文学谈到收藏,从酒色谈到人生,包罗万象而又细致入微,让读者充分领略冯唐眼中的尘世风景。“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者、南京书衣坊的朱赢椿操刀装帧和版式设计,与文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2011年11月27日 已读
心里有很多 说不出来 你会追问 你怎么了 我就习惯性笑着说 没什么 其实真的没什么 我习惯把事情装在心里 有时候装着装着就没有了 我没法讲给你 因为 那是一枚琥珀
专栏|杂文|评论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我的宝贝 豆瓣
8.9 (20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6
【彩色完整版《我的宝贝》】
我有许多平凡的收藏,它们在价格上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在数量上也抵不过任何一间普通的古董店,可是我深深地爱着它们。……之所以如此爱悦着这一批宝贝,实在是因为,当我与它们结缘的时候,每一样东西来历的背后,多多少少躲藏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 ——三毛
2011年11月20日 已读
周六不熄灯,那我就必定会抓紧时间熬夜。昨晚几近一晚上都献给这本书。读的有自己一人忍不住笑出声,也有读得难过无比。可爱的三毛,调皮的三毛,无理取闹的三毛,小傲娇的三毛,加上有幽默感的,心意相通的荷西,好多东西背后的故事读起来又甜蜜又悲伤。两人生活或许真的平淡无聊甚至争吵,可是,只要有眼睛,生活还是会很美好。后来三毛自己一人的生活,我无法居高临下的表示同情,只是,觉得,其实她知道,那就够了。其实书也就是这个意思:“之所以如此爱悦着这一批宝贝,实在是因为,当我与它们结缘的时候,每一样东西来历的背后,多多少少躲藏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
专栏|杂文|评论 文艺|温情|清新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2011年11月20日 已读
陈丹青。他文字带来的感觉,我想就算到四十我还会喜欢。冷静,直接,却带来无穷化境,而最底下确有丰沛的情感。还有更多我没法形容的东西。其实这本基本上就是讲美术,读了好久。有段话很喜欢:我们谁都会有这种体验。一生中有太多次个人危机(或轻或重,出于各种原因)足以让人放弃手上的事情。聪明人会停下,绕开,但碰到凡·高的性格(天才的性格,浓度百倍于常人),不,应该说像凡·高这样一条性命(再没有谁的作品会像凡·高的画直见性命),这种个人危机足以使他干脆不要性命。 不是江郎才尽,那是庸才的以己度人;也不能说由于他的精神病,人间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是什么呢?或许是一种罕见的对于自己的诚实。夭折的天才自有艺术生命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同年龄顺序无关。有的花只盛开一天,一小时。有些真理只显示给一个人。凡·高自己知道的。
专栏|杂文|评论 人文|历史|地理 心理|社会|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