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宗教
刑法学讲义 豆瓣 Goodreads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8
全网爆红的“法律男神”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津津有味”,读者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火爆全网!法律男神罗翔教授普法力作,超过900万人追着学
◇年轻人都在学,颠覆刑法认知,升级思维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
◇识破网络诈骗、防治性骚扰、合理索赔、守护婚姻、处理意外,全方位打开法律感知力
◇法律界"郭德纲",让刑法变有趣,法律入门神书,享受法学和哲学的双重降维学习快感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1天涨粉百万,创造B站增粉记录,千万人点赞,1.5亿次观看
◇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的刑法老师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2021年4月3日 已读
没想真的是教学教义…喜欢罗翔老师,比如“我真的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帮助我诚实面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自己的愚蠢,自己的幽暗,能够靠着这种力量,每天活在坦然和不羞愧当中,在自己的使命中,能够超越虚荣和虚无,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我们太有限了,只能做我们觉得是对的事情,接受事与愿违”“我是一个容器,反应他人内心正义映射”等才会买来看。离开大学好久了,翻开是发现教学大纲整个人呆住。可能这时代获得信息和知识方式太多,尤其这种体系故事可能做成播客更好。最后提三件不要做的事:不要放任内心的张三展开真实行动、不要有知识的优越感要承认无知、不要学习法律为了钻空子而是认定法治的信仰。三件应该做的事:阅读经典和伟大走出固有的平庸和傲慢、我思我不代表我在我动方能印证我存、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
心理|社会|宗教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 豆瓣
6.0 (73 个评分) 作者: 高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
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
这本书,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他们说。
• 绝对四维生物眼里,我们只是蠕动的虫子
• 肤浅的男人,必然被基因先进的女人毁灭
• 孩子,你是我创建的角色,生死皆有我定
• 你追求的那点可怜的光明,根本不值一提
• 飓风不是虚幻,你还未信,我已死于狂风
• 睡梦中我狰狞的表情,吓破世人胆却仍无解
• 我们的生命,只是未知长河中的一个小碎片
• 我有三只小猪,我杀死了其中两只,而已
这本书,能够让人们真正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的内心世界。
大部分人都乐于成为社会群居动物的一员,所以会对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的人心存疑虑,甚至是不假思索的否定。
可是,定义一个人是天才还是疯子又有什么真正的标准呢?
相信这本书会给你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
2021年3月9日 已读
听说是给虚构的故事打上“纪实”的标签,我没有求证。11年前读过初版,现在在读怎么说有些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文笔也挺一般的,有些灵光的角度和点子还是有趣的,但很多都是大白话展开,比如“语言文字是一种思维病毒,能改写大脑”(神经学突触连接)、“太喜欢用已知解释位置,然后以此作为基准评判”(路径依赖)、“真实来临之前你无法证明自己不在虚幻中”(缸中之脑)、“中年减肥为什么还有肥肉”(补偿心理)等等,比较难的是关于意识的内容,意识的主观性意向性感受性太强,是幡动还是风动还是目动还是心动本身就是难题。真好,我过了那个年纪了,去更远了。
心理|社会|宗教
异类的天赋 豆瓣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凯文·达顿 译者: 金九菊 程亚克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2
【编辑推荐】
★牛津大学前沿心理学研究,挖掘你内在的疯狂与天赋。 科学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畅销各国。长踞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BBC、Discovery探索频道和《华尔街日报》等25家知名媒体好评力荐。变态人格心理学必读的经典之作。
★发现负面情绪的正向力量,从异类身 上学习完美人生的关键。
★让“嗜血法医”爱不释手的枕边书,《黑质三部曲》作者赞不绝口。
【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更有魅力,不合群的人反而容易被人崇拜。
抑郁有助于思考,情绪低落时的记忆力比平时要好四倍。下雨天让人更专注。
负面情绪不可怕,如果得到正向发挥,会使工作效率提升数倍!
…………
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从大胆而严谨的心理实验出发,探寻疯子与天才之间的秘密关系。为了获取准确的一手信息,他甚至亲自造访精神病院,不惜将自己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接近真正的病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致命与救命、冲突与秩序、善与恶等两极之间,存在 一座连通的桥梁,普通人只要稍加尝试“异类”的思考方式,就能让负面情绪得到正向发挥,很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作者分析了阿姆斯特朗和詹姆斯•邦德等人的性格特征,告诉读者人格缺陷不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例如不善言辞、缺乏亲和力、容易冲动,实际上对应着沉稳、独立与极强的行动力。人们尊敬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天才画家凡•高等都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们意志坚定、处变不惊,一旦有机会,便能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迷人而强大的角色。
【好评推荐】
一本充满趣味,从富有启发性的正反双重角度,来解读精神病患者人格特征的佳作。 ——《华尔街日报》
《异类的天赋》是本令人神魂颠倒的好书,强烈推荐。达顿博士的书不仅有助于我思考“嗜血法医”这个角色,而且能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时而冷静、时而疯狂的成功人士的秘密。我爱不释手。 —— 迈克尔•霍尔(美剧《嗜血法医》主角德克斯特的扮演者)
极具说服力的研究……这本书值得赞赏的特点在于,在心理学的这个易引发争议的研究领域里,达顿拒绝套用那些简单的解答。 ——《观察家报》
本书以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精神病患者作为例子,使读者欲罢不能。 ——《今日心理学》
达顿摇动纺锤,将那些原本干巴巴的心理研究数据织成了相当有趣的文本。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一本充满趣味又让人精神战栗的书。 ——《石板》杂志
这本书的出现令人惊喜!它引人入胜,且极具洞见。作者一一解读这些迷人、冷酷、无畏的疯狂天才,他们富有魅力,也令人毛骨悚然。达顿行文轻快,全书可读性很强,夹杂许多知识“干货”和趣味故事。他关心的是人格病态的整体谱系,以及为何拥有这些特质,就会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菲利普•普尔曼(《黑质三部曲》的作者)
2021年3月9日 已读
挺一般吧。书是研究精神病态者,作者认为他们善于伪装外表迷人,冷酷无情从不自责,自信自恋自我膨胀并且喜欢控制别人,无畏专注,有自己的见解不介意外部评价标准没有道德包袱,并且能够感受猎物心思。区别就是有没有做伤害别人反社会的事情。与其说人格障碍,不如说变异产物或者生存策略。情绪缺失的反面是镇定,更深一层是面对危险自信带来近似冥想的心流状。高度自信、自恋;精神病态式的无畏、冷酷、冲动和渴求刺激;马基雅弗利主义的欺诈和利用,说白了就是充满魅力、专注、无情是精神病态者最明显的三种特征。甚至说精神病态者是新人类,“没有忧愁和痛苦的心理超人”。书最后还是聊到正念,停掉所有的钟表,专注当下,开放平静率真好奇认同。书里有心理测试,但其实 we know who we are.
心理|社会|宗教
洞见 豆瓣 谷歌图书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其它标题: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2020年11月27日 已读
书名翻译成洞见,可能叫觉醒(Awakening)或觉察(Awereness)更好,过程是Enlightenment。书更多结合作者自己冥想,展示对于世界的新认知,进化心理学角度是说自然选择而来的本能需要被克服。读时有收获:开始意识到并克服了些惯常感知世界的本能,远离寻找徒劳地渴求快感持续,更能切断自己与很多感觉的强加关联,开始意识到Me和Mine不同,“我不再等同于我的感觉”。冥想让你关注当下的事,用直接的方式体验,“帮助你对抗那些一开始令你难以进入冥想的事情。” 越少评价是什么,保持临界观察,越能清晰看到,也不再有一层一层覆盖的故事,思想也不被劫持,想法也不再俘获我。自我崩坏且扩散,知晓non-self,接受生活在幻觉中,是开悟的第一步。“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嗯,冥想值得。
心理|社会|宗教 方法|自管|生活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豆瓣
9.2 (6 个评分) 作者: [美]雅罗姆(Irvin D. Yalom) 译者: 张怡玲 / 甘怡群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 9
这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为lrvin Yalom教授的最新著作,是他写给新一代治疗师的信。他从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笔记中选取了85则建议,汇集了临床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技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治疗师。
2020年3月24日 想读 一位很棒的心理咨询师推荐,说是不仅仅给咨询师,平常人也可以看。
心理|社会|宗教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hunryu Suzuki Weatherhill Inc 1973 - 4 其它标题: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Informal Talks on Zen Medi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beginner’s mind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but in the expert’s there are few.”

So begins this most beloved of all American Zen books. Seldom has such a small handful of words provided a teaching as rich as has this famous opening line. In a single stroke, the simple sentence cuts through the pervasive tendency students have of getting so close to Zen as to completely miss what it’s all about. An instant teaching on the first page. And that’s just the beginning.

In the forty years since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 modern Zen classics, much beloved, much reread, and much recommended as the best first book to read on Zen. Suzuki Roshi presents the basics—from the details of posture and breathing in zazen to the perception of nonduality—in a way that is not only remarkably clear, but that also resonates with the joy of insight from the first to the last page. It’s a book to come back to time and time again as an inspiration to practice, and it is now available to a new generation of seekers in this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with a new afterword by Shunryu Suzuki’s biographer, David Chadwick.
2020年3月8日 想读 “In the beginner's mind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but in the expert's there are few”
心理|社会|宗教
蔡志忠·心经 豆瓣
作者: 蔡志忠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5 - 1
一本漫画轻松读佛,读佛即是敬佛,在蔡志忠的笔端,体味大千世界。
《蔡志忠·心经》是蔡志忠闭关十年后新悟新画,妙笔演绎佛性和禅悟。《心经》是智慧的经典,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大乘佛教经书,短短260字,融合了最精要的佛法与大乘的空义,文简义丰地点出600卷《大般若经》的精髓所在,自古以来影响中国佛学和禅学至深,是一本最贴近智慧的心语。
2020年3月3日 已读
本来随便翻翻,能量密度真大。我接下来说的仅仅我的理解,可能跟佛的真谛差之千里。佛说的话,只是借用世间的语言,并不是真的在说这些。我们总有自我,有自我就有立场,有立场就由好恶,有好恶就有爱憎悲喜痛苦烦恼。于是要修行,要觉悟,要离一切相,要观照自己内心。禅宗重视“自力”“自度”“自救”,因为智慧不同于知识,无法传授,“承言者丧,逐句者迷”,只能棒喝和点解。我喜欢六度的表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除了六度,印象很深的是此岸还有彼岸的表述:执迷之中,有此岸与彼岸,开悟之后,便无此岸和彼岸分别。众生置身于此岸,开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如果心有还有彼岸此岸,心则未在佛中。佛在此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觅佛就不见佛。说到底: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心理|社会|宗教 绘本|画册|摄影
浪潮 豆瓣
The Wave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德·斯特拉瑟 译者: 于素芳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8 - 1
《浪潮》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高中校园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教师本•罗斯本想通过一堂实验课使学生切身明白什么叫德国纳粹。为了实验他成立了 “浪潮”组织,提出一系列铿锵有力的组织口号,要求学生们必须遵守组织里的纪律,还专门规定了打招呼的手势,学生因游戏的心态而都自觉、绝对地服从着这些命令,而到了后来这些学生就习惯的会想象出来的一些“命令”,暴力威胁他人加入“浪潮”,并且互相监视和揭发,每个人却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连组织者罗斯老师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权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直到外界施以压力,罗斯老师才意识到事态的失控,马上果断结束了这短短5天的实验。
2020年2月9日 已读
真实故事比电影温和,没有影片献祭式戏剧高潮。探讨了一个深刻问题,人类到底独裁有多远?电影说五天。但我更悲观:随时。当人们加入一个组织,放弃掉自己的现实可能不平等的身份,为了一个宣传设定的目的,从而感受到自己存在意义;成员之间相互绑架意识,监视、控制、遵守纪律、整齐划一;对外自觉高人一等,排除异见者,完全看不起非成员,甚至实施伤害;以及只有一个核心“元首”。配方多么熟悉,网络上现实里到处这种组织。信仰乌托邦没问题,但这种乌托邦被赋予攻击性,甚至是被“元首”控制性的攻击性,就太恐怖了。人为什么是人,这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有人说要独立、自由、思考、创造。其实可以反着说,人要拒绝什么才能是人:要远离集体无意识做为美德、远离残暴、远离怪物。人不要成为怪物。对了,后记说所有亲历者都不愿承认这经历。
心理|社会|宗教
稀缺 豆瓣 Goodreads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7.1 (55 个评分) 作者: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译者: 魏薇 / 龙志勇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11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2019最后一本。个人贫穷主题第三本。喜欢主题阅读,相互照应万物链接,特有趣。书讲稀缺(感觉拥有的比需要的少)不仅仅是物理,还有大脑和心理层面:会缩小视野(管窥),扭曲判断力(带宽)。缺钱缺时间会导致非理性,作出错误决策,导致更缺钱缺时间。原因稀缺带来的专注力提升是好事,也会将其他事情排除在外,人只会看到现在,会不断借用其他资源,饮鸠止渴。改善方式是有意设置安排余闲,建立缓冲机制,从权衡中脱身,就算犯错也能补救。这需要广阔的视野和一定认知水平。这还有一层,就是当时间资源充裕,人们往往会浪费,阵发性盲目乐观,本质是管理不善。所以制定计划的重要性,考虑周全和长期;执行计划也收到实时稀缺的影响。有效带宽最大化,就是科学规划和分配有限注意力,在把重要东西放在管子里考虑,以及保证执行的带宽和余闲。
心理|社会|宗教 投资|金融|商业
本能 豆瓣
mean genes
6.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里·伯纳姆 译者: 李存娜 中信出版社 2009 - 10
《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内容简介:也许我们绝对信任自己的理智,但是,如果我们能理性地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决定又常常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我们希望控制过度的消费,但我们却带着信用卡随时疯狂花钱;我们期望忠贞不渝的婚姻,但我们却常受着背叛婚姻的诱惑;我们知道应该远离毒品,但很多人依旧执着地寻求毒品的刺激。
为什么我们的行为总要和我们的理性过不去?为什么我们总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把生物学、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分析的领军人物特里•伯纳姆和生物学家杰伊•费伦在这本行为学的经典力作中给我们寻到了答案:不是我们的理智故意和我们闹别扭,而是这个时代实在变化太快。
我们生活在知识丰富的信息时代,但我们体内却依旧保留着大量远古人类遗传下来的基因。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洞穴男”或者“洞穴女”,还受着来自动物的原始的诱惑:贪婪、喜欢冒险、不忠或者好斗。
这绝不是对我们现代人理智的诬蔑,而是一种关怀。《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是透视我们现代人身上弱点的一面透镜,通过这面透镜,我们能够更精确地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以便在人类的本能控制我们之前先下手为强。这样,我们就会生活得更心满意足。
2019年7月30日 已读
三星半。这书的基础是进化生物学。世上有很多指南,而我们最重要的财富——身体和大脑,却没有相应的使用指南。不管喜欢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自己难缠的基因做斗争。它们都是些老谋深算的对手,是我们的本能之主,通过让我们满足、痛苦和快乐而对我们实施控制。这本书写的特别散,没有很好的串联,并不是优秀的体验。但让我了解,基因内在想要生存以及延续自身的欲望,刻在ATGC的脱氧核糖核酸里,比如我们对于吃胖的欲望,价值的计算、冒险的需求,懒惰和成瘾的快乐,对于别人的低估和自己高看,贪婪,以及痛苦的恢复。我们面临的诱惑巨大而持久,但我们并非注定只能在这场战斗中投降。我们身上难缠的基因古老而自私,每天都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因为我们能够预知它们的影响,所以,自我了解加上自我约束,才能通往制胜之路。
心理|社会|宗教
怪诞心理学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怀斯曼 译者: 路本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是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教授最重要作品,包罗了各种前所未见、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搞怪心理学实验。书中的每一章都将向读者揭示隐藏在人生各个不同层面的秘密心理,其中包括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等。在此过程中,你会看到一些最不可思议的古怪研究。比如说,拖延车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停留的时间,测试会有多少司机不耐烦地按喇叭;暗中分析买的商品超过 10件却到超市快速通道结账的是哪一类人;甚至叫人用菜刀砍下活老鼠的头颅,以进行暗黑心理测试;虽然各种质疑看似不无道理,但实验证明“黑色星期五”的确对人的健康不利……
要么用主流的方式研究最怪诞的课题,要么用最怪诞的方式研究主流的课题,他们都是行为科学家搞怪的结果。事实上,你的人生,处处在受这些看似古怪的实验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怪诞心理学的探险之旅吧!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思路没错尝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生活中种种古怪的地方,而选用科学的方法大多数时候居然是用问卷调查,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表情面对……有趣的是比如课题的研究,比如占星学、灵异感应、如何征婚之类。在作者的结论里,占星学和笔记学不需要真的很准,只要看起来很准就好了;幸运的人总能抓到幸运;我们学会说话的一刻就学会说谎了;结婚多年之所以长厢厮守,可能因为识别不了对方的谎言;我们微笑不仅因为开心,还想让人觉得我们开心;不确定增加,人们会想要确定,会接受集权巫术和迷信;人可以被潜意识操纵;有技巧的搭讪是让对方以奇特有趣的方式谈谈自己。最后一部分,人类发笑的原因,因为优越感、危险解除、社会禁忌、失调-解困,细细想来,也挺有趣的。是个新的思路吧。
心理|社会|宗教
像间谍一样观察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杰克•谢弗(Jack Schafer) / [美]马文•卡林斯(Marvin Karlins) 译者: 谭永乐 2019 - 1
这是一本前FBI特工教你如何观察的书。作者认为,间谍工作需要的技能适用于家庭、职场等人际交往场合。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在思维方式、收集信息、取得信任、辨别谎言等方面获得提升。如果你属于以下人群,这本书将对你大有裨益。
• 消费者:期待获得更好的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关注
• 销售人员:需要获客,维护老客户,强化客户关系
• 经理和员工:需要和上司、同事、下属、顾客更有效地互动
• 内向面试者:需要展现自己,获得工作机会
• 家长:需要修复、维护、强化亲子关系
• 寻觅朋友或是爱人的人:需要克服社交障碍,维护亲密关系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核心就是如何让别人喜欢上你。一个公式是友谊=趋近度Distance+频率Frequency +持续时间Endurance+强度Tense。十分钟建立信任用LOVE方式,展开缩写是listen/observe/ Vocalize/ Empthize。打造亲密关系用CARE模式,展开缩写是Compassion/Concern,Active Listen、Reinforcement、Empathy。翻译的一般,内容也一般吧,还是得现实里思考、落实、复盘、改进。这书最多就是一个药引,甚至药引都不是仅仅一句医嘱。
心理|社会|宗教
盗火 豆瓣
Stealing Fire
作者: [美]史蒂芬·科特勒 / [美]杰米·威尔 译者: 张慧玉 / 徐开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也许这是你有史以来所听说过的最伟大的革命,而它正潜伏在普通人的生活和视野中。
过去十多年来,硅谷“众神”已将我们自认为知道的关于“高性能”的每件事情都玩了个天翻地覆。这其中包括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和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作为执行机构的美国海豹突击队和“绿色贝雷帽”部队,作为科学独行侠的萨莎·舒利金和艾米·库迪……除了我们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高效习惯,以及长达数万小时连轴转的勤奋,这些开拓者其实已经探索到了一些令人震惊不已的捷径。他们利用自己罕见又颇富争议的意识状态,去迎接那些关键的挑战,并且从竞争中胜出。
《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和高性能专家杰米·威尔花了四年时间来调查这次革新的先驱领域——从美国海豹突击队,到谷歌公司总部;从“燃人节”,到理查德·布兰森的私人岛屿力克岛;从红牛的训练中心,到耐克的创新团队,再到联合国总部……他们对这些地方的调查结果是震撼人心的——这些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在用他们各自的方式、操着不同的语言、利用不同的技术和应用……安安静静地追求着同样的事情:信息领域的突破和改变现状的灵感。
如今,这场革命正在潜移默化地传播到主流社会,并已烧掉了数万亿美元地下经济。这一切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怎样引领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富有、更加高效、满意度更高的未来。
通过这场革命的四个驱动力——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工程技术和药理学,我们仿佛获得了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让我们得以进入有史以来最有争议、最多误解的领域。
“盗窃天火”的神话仍在流行,它就像一项颇具挑衅的考试,而这场考试所拷问的便是:那些传说中不可能的事情,哪些其实是可能的。
这本书仿佛一本指南,指导着人们从根本上升级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2018年4月1日 已读
围棋最高品是入神,这本书讲出神,但似乎是类似的。通过偶然机会发现个人专注和团队协调可以提升人类,成为超人。所以开始从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技术四个方面,实现selfness, timeless, effortlessness, richness。然后开始讨论冥想、LSD、SEX、濒死体验、软件等等,去尝试去改变人类自己,像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火。怎么说,神棍还是神棍的,但是专注的这种状态开始被研究了挺好的。翻译真的很难读。
心理|社会|宗教
连岳说:神了 豆瓣
作者: 连岳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
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2012年11月22日 已读
“无知的焦虑从来都是错的,而过于忙碌的人一定会迷失方向。”在神在或者不在的日子里,凡人不过求一点智慧,求一点安心而已。我可能终于要告别掌握着一点偏见当成是世界真理的日子了。渔船终将驶向洞窟更深处。在黑暗中行走足够的时间,才能见到生命的道路和光。
专栏|杂文|评论 传记|励志|访谈 心理|社会|宗教
嘲骚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王欣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是连续两年被评为搜狐时尚名博—— “反裤衩阵地”的时尚杂文精选。书中不仅收录了作者博客中点击量超过百万的精彩奇文,而且包含作者近期从未公开发表的部分作品。披露时尚真象,探讨时尚文化,批评时下娱乐,调侃白领生活。资深媒体创意人李孟夏着力推荐,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字字珠玑,总令人会心莞尔。
本书包含大量时尚粗口和成人智慧,心智不成熟者请在指导下阅读,心智成熟者可在不爽时阅读。
2012年8月4日 已读
初次见到这书,还是和天天在某伪日料拉面觅食,他拿出这书跟我炫耀显摆,还大方借我看了两章。现在,丫在某高级时尚杂志看各种美女和其干爹,同时一人住聆听以蛋相撞咣咣寂寞声。还是说书吧。尽管时尚做婊子演人嫁妆,显然他是真的爱这行。红尘中物欲里,使贱用骚装逼,也是一种真诚吧。
专栏|杂文|评论 心理|社会|宗教
地书 豆瓣
6.8 (17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徐冰
历时七年,经典作品《天书》之后又一奇书问世!
没有任何传统文字,不是绘本,不是漫画,但任何人都可以读懂!
记录现代人典型生活的奇特小说,抑或是人类交流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艺术家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问世。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徐冰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看事情的新角度。 ——徐冰
2012年5月16日 已读
符号很早就是哲学的研究的命题,徐冰不过用形象的符号的堆叠出一本书。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尽管创意很好,我还是不知道这书的存在的意义,或许存在本身就没有意义,或许存在其本身就是意义。无论如何,到底确实打开了另一扇解读生活的门。
心理|社会|宗教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2012年4月22日 已读
英文书名甚为喜欢“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滑稽戏。一个信息限制什么都看不到,一个信息泛滥淹没真理。灭亡也可以是一路欢歌笑语,因为人们都忘记了思考,忘记了痛苦和为什么会痛苦。没有什么行业了只有娱乐业。英国那位浪漫的诗人说“到处是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那些信息和我们关联甚少,除了多了谈资什么都没了。就像这个微博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是属于电视的时代。传播的形式决定内容。我们都想严肃的生活,就算被用烂了还是要严肃的生活,可是生活的意义全都不见。想想该如何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事情吧。
哲学|政治|经济 心理|社会|宗教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2012年3月5日 已读
荒谬的存在,是这个世界的必须。不可能完全理性和不可能完全非理性。自决的力量才是归途。现在,重要的是生活。附上海译文的这么到位的简介: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
外国|译本|文学 心理|社会|宗教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豆瓣 Goodreads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6.9 (116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 绘者 熊宝 沈阳出版社 2010 - 10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蔡康永的第一本实用书,在“说话”多年之后,首次尝试教人“说话”。本书开端康永哥便许下宏愿:这本书会令“本来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变得更讨人喜欢”。本书包括40篇精彩短文,每篇都是让谈话变美的醍醐味,并配以熊宝绘制的令人喷饭的搞笑插画,如同蔡康永的主持风格一样犀利俏皮,饶有情趣。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You are what you say. 我无论何时都觉得,最重要的用心。只是很多时候,我讲不出来我想的。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让人觉得舒服。我觉得我适合走的就是娓娓道来的温情路线或者后发制人的谐星路线,性子在那里放着,就是这样。挺好的。真的挺好的。
传记|励志|访谈 心理|社会|宗教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2011年11月20日 已读
陈丹青。他文字带来的感觉,我想就算到四十我还会喜欢。冷静,直接,却带来无穷化境,而最底下确有丰沛的情感。还有更多我没法形容的东西。其实这本基本上就是讲美术,读了好久。有段话很喜欢:我们谁都会有这种体验。一生中有太多次个人危机(或轻或重,出于各种原因)足以让人放弃手上的事情。聪明人会停下,绕开,但碰到凡·高的性格(天才的性格,浓度百倍于常人),不,应该说像凡·高这样一条性命(再没有谁的作品会像凡·高的画直见性命),这种个人危机足以使他干脆不要性命。 不是江郎才尽,那是庸才的以己度人;也不能说由于他的精神病,人间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是什么呢?或许是一种罕见的对于自己的诚实。夭折的天才自有艺术生命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同年龄顺序无关。有的花只盛开一天,一小时。有些真理只显示给一个人。凡·高自己知道的。
专栏|杂文|评论 人文|历史|地理 心理|社会|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