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银元时代生活史 豆瓣
作者: 陈存仁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3
✤ 绝版多年,重版出来!豆瓣高分,阿城真挚推荐: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
✤ 一块小小银元,一部“沪上民国往事”。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从贩夫走卒到奇人名流,读的不仅仅是老上海市井生活,更是世间百态,命运浮沉
✤ 这里有《繁花》里的爷叔故事,有《上海滩》里许文强的风花雪月
【编辑推荐】
🌟 一块银元钩沉出的民国图景,一个市民眼中的百态世相
陈存仁出身世家,幼年家道中落,一夜之间,富贵少爷跌入连肉都吃不起的粗茶淡饭之中。民国风云际会,他凭借精明强干,一路打拼,最终以名医身份在上海滩立稳脚跟。在书中,他一一描摹了亲身经历的民国各色人物、遗闻轶事,生动展现出那个枭雄辈出、风起云涌年代里的众生相。
🌟 为人处世、理财观念、事业经营、人际交往——民国实干者的生命智慧,直到今天,仍具启发
经历过家道中落,陈存仁从少年起就立志重振家业。拜名师、跑医务、办报纸、编辞典、学理财,他勤劳肯干,头脑灵活。在书中,他将做人、做事的通透学问娓娓道来,写下对理财、事业、婚恋、人际等的精妙见解与心得。今日读来,妙趣横生,极有启发。
🌟 一本老上海百科全书,更是一部近半个世纪的上海风云激荡录
一块钱能买什么?作者以一个普通市民的生活视角,记述了老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迁。从一个铜元可以买油条,到三大麻袋钞票才能换一袋米,货币购买力高低起伏折射出的,恰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全书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枝蔓衍伸出金融、娱乐、贸易、民情、风俗种种。一部生活史,包含了上海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 120多张黑白老照片,平实亲切的老派文字,回到民国现场,触摸历史质感
翻开这本书,历史扑面而来。书里收录了120多张老照片,还原民国味道,带你穿越时空,漫步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作者文笔平实亲切,字里行间,都可以触摸到那段岁月独有的明亮光彩。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黄金荣、张啸林等,揭开这些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妓女、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的掌故,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外,作为一位儒医,作者更在书中记叙了传统教育浸润下的处世哲学、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理财方法,对今日年轻的读者不失为一种亲切的启发与鼓励。
书内还收录有120多张黑白老照片,带你回到历史现场,重返那个洋溢着明亮色彩的银元时代。
2025年3月30日 已读
长袖善舞的作者,引人入胜的文风,半虚半实,可窥见时代下的具体故事。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7.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新星出版社 2017 - 2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2025年3月19日 已读
说扬州 豆瓣
Speaking of Yangzhou: A Chinese City, 1550-1850
8.0 (5 个评分) 作者: [澳] 安东篱 (Antonia Finnane) 译者: 李霞 / 李恭忠 2022 - 5
▎汗青堂112 ▎
前全球化时代商业之城的衰落与重生
★编辑推荐
◎浓缩淮左名都的百年变迁
扬州,杜牧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城市,马可波罗称自己在忽必烈在位期间曾在那里当过三年总督,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被忽略的城市,它代表了财富、权力、文化活力的结合。作者着力刻画明清 时期促使扬州发生重要变化的几大因素,如人口流动、盐业壮大、水利运转等,以及随之出现的园林文化、女性文化和士商文化,勾勒出前全球化时代这座璀璨之都的城市肌理。
◎凝聚二十余年研究成果
1977年,作者安东篱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那时她就选定了扬州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此后二十余年,她始终没有放下扬州,围绕这座城市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终成此书。虽是学术专著,但作者笔触流畅自然,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旅行。
◎严谨的中译本
译者李恭忠是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与作者安东篱结识交往近二十年。此次中译本是作者与译者共同修改审定的版本。
★内容简介
“扬州”这个名字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共鸣。说起扬州,那些艺术家、文人、大商人的形象,风景秀丽的水道、桥梁、园林,还有充满浪漫或悲情色彩的历史都会在脑海中涌现。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扬州这方方面面的“传记”,告诉读者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战火中重新崛起,走向18世纪的巅峰,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之都;又在哪些历史偶然与必然中逐渐褪色,只剩寥寥文化碎片将过去与今天相连。
作者安东篱为研究这座城市投入了十数年之功,查阅大量史书、方志以及时人诗文和笔记,为其宏大的写作架构填补了无数动人且真切的细节,还原了明清时期扬州的真实城市肌理。在这幅生动的城市图卷中,中国在帝制晚期的巨大变迁同样跃然纸上。
2025年3月13日 已读
扬州旅行前的功课,意外的有趣;从娱乐之都到军队守卫之城,徽商西商之城,从遗民到乾隆南下之城,被屠被太平天国踏平到最后衰落,再联系到近代的苏北概念,再到借大运河申遗之势发展,扬州比烟花三月更有内涵。(虽然也很理解评论中友邻说,看完之后不想去了😂
日常的启示 豆瓣
作者: 栾颖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 - 9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青年作家、法语译者栾颖新的2024全新巴黎生活散文集,也是栾颖新作为文学作者的第二部散文作品。
历史系博士生栾颖新在巴黎生活7年,对于日常,她有独到的见解,这本轻盈可爱的生活之书,记录了她在巴黎的缤纷四季。
本书含三个部分,“知”“吃”“思”,是紧密相连的。
“知”“吃”“思”,是作者与巴黎这座城市相处的方式。
“知”“吃”“思”,是作者作为一个女性走向觉醒和自由的不同路径。
******
【编辑推荐】
重新定义“日常生活”:用芦笋庆祝春天、吃草莓挽留夏天、秋天去森林捡栗子、冬天用西兰花搭圣诞树......拥抱每个季节带来的好滋味,因为人生已经开始了!日常生活并不普通,更不理所当然。认真对待食物,认真对待每一餐只是基本,满怀热情地观察生活、书写生活,才是作者想通过日常给我们的启示。
以食物为支点书写的生活赞美诗,凸显“日常”的文化属性:作者通过食物与季节的变化,记录了她在巴黎一整年的日常生活:春天吃笋,夏天吃豆角,秋天捡栗子,冬天必须是国王饼。食物,作为最直观的描写对象,令读者能够非常切实地感受到作者生活的具体细节,她写到的食物也许在家的附近,也许在距离较远的森林里,似乎为了食物,作者可以随时进行一番生活探索。同时,在观察之外作者不断地加入她的思考,对于自身,对于周围,对于过去(历史)的思考,赋予每篇文章更为扎实的内容基点。文中还经常出现用法语描述食物的表达,让吃这件事更具文化属性。
阅读与旅行的延伸:栾颖新以学者的底蕴和生活体验者的眼光,记录食物之外的巴黎生活。阅读、旅行、自己喜欢的作家们,这些完整构成了作者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丰富了栾颖新的世界。日常不止具象在厨房在食物,还在个人的思考,甚至回到历史中去,这些原本也是历史学博士生的作者的一种日常。
来自巴黎的特别礼物:栾颖新说,与人分享是很开心的事。在本书中,我们特别设计32p巴黎生活彩页,让读者得以分享栾颖新的日常。随书附赠“世界和平”藏书票一张,为你的夏季增添来自巴黎的色彩。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一直很喜欢作者的作品,看豆瓣上对“批判”“深刻”“自我认知”等等激烈的低分批评,非常遗憾作者文中“日常生活的力量”被彻底无视或者误解。现代人(包括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力之弱之局限,以及对书这种出版物的不屑+“高看”,也难出汪曾祺这类的作家了。希望继续看到作者的写作。
苏北人在上海 豆瓣
作者: [美] 韩起澜 译者: 卢明华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 - 10
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图景。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记录耐人寻味的来沪苏北人往事。
🟢知名学者李天纲、苏智良,知名文史作家张明扬、资深书评人维舟诚挚推荐!“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著者简介】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各界评价】
大都市内部的族群问题值得关注,只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叙述,增进理解,旨在消除偏见,促进融合。我曾参与和见证韩起澜教授的上海苏北人研究,其作品堪称范本!她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构成了海外“上海学”的主力,值得钦佩!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美国学者韩起澜从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等角度,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讨论苏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并就上海人歧视苏北人的原因和程度,提供了精彩的、令人信服的史料和案例,引起我们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的深思。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苏北”,什么又是“江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看完这本书,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苏北人身份了。
——张明扬(知名文史作家)
看似“天生”的群体身份,实质上也是被建构起来的。既然苏北人的形成是特殊经历的结果,那也可能逐渐消亡。小群体的成员竭力摆脱原本被污名化的身份标签,通过模仿、隐匿、伪造、通婚等各种方式实现向上流动,融入大群体。可以说,这是一段隐秘的历史。
——维舟(资深书评人)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不评价Chinese ethnicity的研究题目是否合适或者solid,单论这本小册子所谓了解该主题的一个入门手册,相当不错,易读且篇幅短小,案例多,数字引用适中;希望了解最近十年的新情况。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4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25年3月11日 已读
多年之后再看感觉再版恐怕要改不少地方😂;海外书写者观察中国者,第一受众还是海外读者,在此前提下,了解英国旅行写作的风格之后,更多的是喜欢能带给海外读者更多丰富的认知吧!
五味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 - 9
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这是在谈吃,又哪里是在谈吃,分明有逝去的时光在,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8篇》的作者汪曾祺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此书所选就侧重这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作为郇厨的“别样才情”。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这是在谈吃,又哪里是在谈吃,分明有逝去的时光在,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
2025年3月11日 已读
随手翻翻很有趣;之前看张新颖写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时感他的生活艰辛和时代限制,但同时文章又始终带有生活趣味,想来写作者可能和阅读者差不多,都是避世的爱好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豆瓣
作者: 施爱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
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国际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
2025年3月5日 已读
逆练的comments真的太搞笑了..anyways 就是很熟悉但是又很好看又很多感想哈哈哈哈哈哈;推荐给一些朋友们祛魅吧
鼠疫斗士 豆瓣
Plague Fighter: The Auth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
作者: 伍连德 译者: 程光胜 / 马学博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 - 3
一部五十多年前外国出版的英文自传的汉译全本
一位爱国华人名医暮年留下的成功故事
剑桥大学第一位中国医学博士
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
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
民国前期大总统府侍从医官,国家防疫制度的首创者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记录
各色知名人物的轶闻雅趣
2025年2月9日 已读
好看好读,很多历史细节
歸屬之儀 豆瓣
Rites of Belonging: Memory, Modernity and Identity in a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作者: 白瑨 译者: 徐雨村 左岸文化 2023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先前在大英帝國體制下所組建的多族群且多元社會,轉變成為現代民族主義國家。一如許多後殖民國家的處境,族群認同成為這個新國家賴以建構政治體系的主要原則;也如同許多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殖民時期的馬來西亞的族群意識是「其中各個群體相遇且相處」的結果,「他們會藉由文化手段,刻意標示彼此在權力、經濟地位、政治企圖心與歷史想像方面的差異與不平等」。
華人的廟宇和節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面向,其不僅是華人移民建立其社會存在感、組構社會生活,並展現經濟實力的一種手段;華人也透過文化實踐傳遞社會記憶、創造屬於族群的「記憶劇場」。
1979年,人類學家白瑨到檳城進行華人傳統信仰的民族誌研究。田野中,她學習華語,也學著講混合馬來語的福建話,她試圖從乩童、道士、寺廟管委會,甚至政治人物等檳城華人身上,建構出一套他們關於自身信仰以及認同的敘事。但這個田野方式在她1987年來到台灣後發生了變化。她在台灣意識到,台灣在歷經日本統治、國民黨占領台灣、蔣介石丟失中國大陸前後所發生的幾場創傷性事件,塑造了台灣閩南人所抱持的政治態度。檳城歷經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政府以及創建於1957年的國族國家馬來西亞的統治,同樣塑造了檳城華人的社會記憶、儀式習俗和社會政治策略。她決定納入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文獻研究,試圖從人類學角度,探討檳城華人從1786年到1990年代所面臨的族群歸屬感議題。
白瑨試圖以人類學的視角、人類學知識,重寫——也重新解釋——一部檳城華人史。
本書依據歷史脈絡分為兩部。第一部「殖民地檳城的宗教與社會」,從歷史人類學角度探討檳城華人社會的在地化,以及華人對英殖民政府「治理」的回應;第二部「當代檳城的宗教與族群復振政治」聚焦於另一個轉折──1963年脫離英國殖民的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各邦,與馬來亞聯合邦共同組建馬來西亞。之後經歷1969年513事件、1970年「新經濟政策」,在土著/非土著的區分下,華人被劃入次等國民。面臨此一重大身分危機,華人社會以民俗活動作為對政治緊張的積極回應,從傳統文化節慶中找出提升華人共同意識的載體,並試圖讓國家政策重回地域國族主義(territorial nationalism)的方向。
檳城華人面臨英殖民政府、後殖民的國族國家馬來西亞的政治勢力支配,試圖透過社群共同儀式塑造社會記憶,進一步建構其主體性,並與現代性的價值互相調和,追求獨立且合乎時代的身分認同。
這是檳城華人追尋認同的故事;也是一部以檳城華人為例,進一步思考華人離散、族群歸屬、歷史記憶、現代性與認同的民族誌作品。
2025年2月5日 已读
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 豆瓣
作者: 绝望沧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8 - 11
《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日记,一部分为网友问答。
内容涉及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工作技巧,注意事项,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细节的把握等等,也有一些心情小故事。
问答内容涉及面广,职场问题和感情人生问题应有尽有,问得精僻,解答详细。
2024年10月27日 已读
对于了解外企manager们在想啥挺有帮助的;2008年嫌弃的和焦虑的和2024年差不多...
东京平常日 1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東京ヒゴロ1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日)松本大洋 译者: 高华鑫 海豚出版社 2024 - 4
在出版社工作了30年的漫画编辑盐泽,突然辞职了。
杂志停刊、读者渐行渐远、漫画成为夕阳产业……盐泽以离职作为赎罪方式,决定就此远离漫画,和一只白色文鸟过着独身生活。曾经和盐泽合作过的漫画家们,也各自在生活里挣扎。愤世嫉俗的新人漫画家青木,让接手他的编辑头疼不已;逐渐被读者忘却的老牌漫画家长作,默默忍受着病痛,打算停止连载;曾经名噪一时的漫画家岚山,如今在当小区门卫;画过热血战斗漫的漫画家木曾,多年来面无表情地做着家庭主妇……在漫画家立花礼子的葬礼上,盐泽竟再次见到了这位已故漫画家的身影,她也是盐泽入行时负责的第一位漫画家……葬礼过后,盐泽改变了想法,决定拿退职金创办一本理想的漫画杂志。
跟时代脱节的理想主义者们,与过去诀别,重启人生。
2024年9月15日 已读
每一次画面拉到城市鸟瞰,不禁想到:散步在城市里的人,许多是在各自生活中挣扎妥协,带着一种英雄主义的过往,等待被唤醒,或者选择永远的自找理由的退出..
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 豆瓣
6.9 (28 个评分) 作者: [韩]柳韩彬 译者: 杨名 2022 - 8
📔 把夜晚的时间,献给你真正想做的事
💫 两个月养成习惯,半年卓见成效,三年人生进阶……从“躺平大师”到“精力王者”,作者改变实绩掀起“晚间计划”热潮,YouTube频道累计观看突破400万次!
💫 1个盘活人生的观念,3大系统步骤,4款好用表格,6种危机应对秘方, 高亮重点,节末插画问答、章后实用TIPS……干货满满,诚意满满
💫 从改变观念到打造日程,从确定目标到收获副业,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好上手的时间管理术,帮你建立坚实自我,平衡工作与生活、兼顾收入与爱好
💫 打开本书,用一样的夜晚4小时,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
◎ 内容简介
上班摸鱼,下班焦虑?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刚结束热血的就业准备,就已经累到想退休?作者曾经也是这样,直到她不再把自己的身份局限于公司职员,而是多方发掘自己的用处,努力活出更加丰富的人生。
本书是一本无需钢铁意志也能轻松实践的时间/精力管理手册。作者提供了看待每一天的新视角:晚上并非为明天做准备的时间,而是属于今天的我的时间。她主张把工作日晚上等待上班、等待周末的躺平时间,换成更有意义的充能时光,让人不再带着后悔与遗憾入睡。 从检视自身价值观、学会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开始,她带领读者重新配置工作、娱乐、自我学习、业余项目、日常杂务的比例,利用心理学及简单具体的工具,规划每天晚上的固定日程,设定对应的目标,通过反复练习将自己想做或必须做的事变成反射习惯,轻松、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自己曾经尝试过但失败了的计划,分析当初不再继续坚持某些计划并选择放弃的原因,并贴心地提出了一套战胜薄弱意志的方法,不打鸡血,不反人性,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和实践。
¨¨¨¨¨¨¨¨¨¨¨¨¨¨¨¨¨¨¨¨¨¨¨¨¨¨¨¨¨¨¨¨¨¨¨¨¨¨¨¨¨¨¨¨¨¨¨¨¨¨¨¨¨¨¨¨¨¨¨¨¨¨¨¨¨¨¨¨¨¨¨¨¨¨¨¨¨¨¨¨¨
◎ 读者评论
· 大部分人的生活被加诸在身上的责任所绑架,不休息会累,休息了怕做不完。想不想要变得更好?要如何变得更好?作者不加班、不耍废,用独门的时间管理术,再造自己的生涯、拓展收入。让你的一天24小时,无限延长。
· 把时间花在自己的成长上,就是最值得的投资。成就自己也好、疼爱自己也好,那段专属的时间,只为了自己。书上提供了不同观念的冲击和思考,也分享许多发展第二专长的方法,很值得参考。说不定一个转念,可以让人生从此不同。
· 很欣赏作者的时间管理原则:不求做得好,但求做得久。以及工作哲学:喜欢的事认真去做,讨厌的事让它变得简单。如果希望在后疫情时代跨领域发展,又想做好时间管理,推荐这本好书。
2024年9月7日 已读
写写画画 豆瓣
かくかくしかじか
9.0 (9 个评分) 作者: 东村明子 译者: 胡欢欢 海豚出版社 2024 - 3
《写写画画》是日本知名漫画家东村明子的长篇漫画代表作,共五册。
立志成为漫画家的高中生林明子,经同学介绍来到一个奇怪的美术教室。这个教室没有招牌也没有宣传,甚至在电话本上都查不到,只是一处坐落在海边的小木屋。木屋主人是个手拿竹刀、身穿运动服的美术老师,名叫日高健三。他严厉无比,每次学生们画画懈怠的时候,他只有一句话:“去画吧!”
一场关于理想的青春物语就此展开!这部让人哈哈大笑,又半夜痛哭失声的漫画,不仅是少女逆袭成长记,更描绘了一个人如何点亮另一个人的生命。
--------------------------------
★豆瓣高口碑神作!现象级日剧《海月姬》原著作者 东村明子 自传体漫画首度引进
★精美超值全五册套装,复刻日版大开本无删减,知名设计师设计,进口品质漫画纸印刷。
★漫画家浦泽直树、国漫领头羊cmj骆驼哥力荐!不仅是少女逆袭成长记,更描绘了一个人如何点亮另一个人的生命。
★漫画双冠王,获19届文化厅媒体艺术节漫画大奖,2015年日本漫画大奖!
★原以为东村明子是漫画天才,直到读了《写写画画》才知道她的故事。和刚出道就崭露头角的人相比,正因为有了那些幕后故事,才显得她如此高大。——浦泽直树
--------------------------------
人气漫画家诞生前流下的汗水和泪水,都在这部漫画里。——《朝日新闻》
日高老师挂在嘴边的“去画吧”,不仅是对创作者,也是对各行各业的鼓励,“如果不动手,就什么也创造不出来”。——门仓紫麻(漫画评论家)
《写写画画》超越了师生情谊,也超越了他们各自从事的专业。作者不卑不亢,把老师作为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描绘,讲述了一个人格被另一个人格照耀后产生的变化。——CMJ骆驼哥(漫画家)
2024年6月16日 已读
不是漫画迷也能知道这并不是炫技类的作品,但是哭哭笑笑看完了,很难忘记。
薄薄的故乡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帅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5 - 5
先锋导演王小帅的私人笔记,无故乡时代的故乡情结,献给所有回不去故乡的人们。
苏童、杜琪峰、刘小东、高圆圆推荐珍藏
█ 编辑推荐
★ 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王小帅的“三线”记忆
★ 《青红》《我11》《闯入者》创作背后的真实故事
◆模糊的回忆、幸存的老照片、儿时的画 、家书、剧照、几经手改的文稿,订成一本私人笔记。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迁徙流变,勾画出一代人的集体遭遇:一群没有 故乡的人仅以留存的记忆碎片。
█ 媒体评论与名人推荐
他用电影的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带给未来以无穷希望。
——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称号授予评语
作为1990年代出现的大陆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法国世界报》
王小帅透过镜头,描绘人在不同地域间的移动流离,从乡村到城市、自中国到西方,显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变迁改貌的厚实观察。”
——第14届台北电影节
我看过这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并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想他的确受到了《温别尔托·D》的一些影响。我觉得巴赞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他们对于长镜头的倡导,帮中国导演挣脱了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那些美学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就是其中之一。
——达德利·安德鲁(美国影评人)
尽管该片情节缓慢,但却让人始终全神贯注。导演王小帅将会让自己的导演之路更加开阔,因为这部影片证明,他是一个让任何人都能信任的导演。”
——雷·本内(戛纳影评人)
█ 内容简介
导演王小帅一直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在上海出生4个月后,他跟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13岁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到武汉,15岁考上央美附中来到北京,23岁北影毕业后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的他逃离体制,开始他的“北漂”和独立电影创作生涯。
从《青红》到《我11》、《闯入者》,他一遍遍在光影中回望他的童年所在地贵阳,作为一个“三线子弟”,他对讲述和发现这段历史有着无法释怀的责任感。
但这本《薄薄的故乡》却无关宏观历史。这本书中的文字、无意中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儿时的素描、父母的家书等,装订而成的,是一个无故乡的人的精神故乡,是一个四口之家颠沛流离的命运。与其说它是在向读者讲述,不如说它是作者的私人笔记——在撰写整理这本笔记的过程中,他让自己沉浸到往事中,他发现自己不免絮叨,更加发现回忆的不可靠;他意外地找到以为早已丢失的照片和画,惊喜地知晓了一直好奇的谜底。
现在这本笔记已经完成,如一部最终剪辑而成影片,不再私有。
2024年5月9日 已读
三线的通俗读物太少了,任何讲述视角和意识都很宝贵。另外看了下提到的口述纪录片《三线人家》,豆瓣赫然写着 2030 年上。
那个苹果也很好 豆瓣 Goodread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栾颖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其它标题: 那个苹果也很好:在巴黎学会自由
东北女作家、90后历史学博士生栾颖新在巴黎六年的生活随感。因为旅行时看到被列为“瑕疵品”的苹果,作者展开了关于人生和自由的思考,由此写下这本书。本书由一些可爱、短小的篇章组成。栾颖新用轻松的语调和温暖的眼光,描绘着她所居住的巴黎,历数着在这座自由城市的收获。在此书中,她讨论的不止是一座城市,还有“我为何在巴黎”、“巴黎留学生涯”之外,更有“我在巴黎回望往昔”、“我从巴黎去往何处”。巴黎是文学的,也是生活的,每个人心中的巴黎都不同。在学术之外,颖新更愿意温柔地观察、真诚地记录生活。于她而言,巴黎是温柔之海,承托着她,让她自由地漂浮,做一只随心所欲的“苹果”。
2024年5月5日 已读
公众号的普及似乎让这种以书为形式出版的日常书写失去了魅力,以及读者更希望在一本书中得到深刻而抽象的理解;正是这种背景下,这本书的日常书写更加充满魅力
Unstoppable 豆瓣
作者: Maria Sharapova Particular Books 2017 - 9
2024年4月3日 已读
诚恳有趣
大医 豆瓣
8.0 (19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12
进入民国之后,大时代的浪潮非但未曾平伏,反而日渐波涛汹涌。二次革命、五省大旱、关东大地震、淞沪会战,一次又一次把方三响、孙希和姚英子抛至风口浪,磨砺其技术,锤炼其心志。随着抗战爆发,中国陷入至暗时刻,三个人原本迷茫的前路,在痛苦与抗争中陡然变得清晰起来。如何真正拯救四万万同胞的生命?这无数医者为之寻觅多年的答案,即将喷薄而出。“扫却当途荆棘刺,三人约议再和同。” 三人坎坷而光荣的一生,终将迎来一轮红日,照拂在中华大地每一个人的身上。
2024年3月8日 已读
还是不善写感情线的马亲王,以及各种人物凑巧有点捷径了。但还是彻夜看完,好看!
大医 豆瓣
8.3 (24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9
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 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一九一〇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三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加沉重。哪里有疫情,就要去哪里治疫;哪里有灾害,就要去哪里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去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2024年3月3日 已读
随手拿起欲罢不能
最早的中国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许宏 科学出版社 2009 - 8
《最早的中国》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迹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
2024年1月25日 已读
在和大众沟通中保持住了作者在学术辩论中的立场和对考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