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箭术与禅心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奥根·赫立格尔 译者: 鲁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为了追求在哲学中无法得到的生命意义,作者远渡重洋来到东方的日本学禅,处处碰壁之后,透过箭术,他体验了禅的真义。他将这段曲折的学习经验,生动地记录下来,篇幅虽短,却难能可贵地以文字传递了不可描述的禅悟经验。
这虽然是作者个人的追寻,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一个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学者,以客观的态度,亲自深入探究东方的直观智慧,并能以平实的文字加以分析,没有夸大渲染。这种来自异国文化观点的第一手心得没有经过时间或口耳相传的扭曲,也不用背负任何传统的包袱,往往比种种故事传说甚至经文公案更真实,更具有参考价值。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29 睡前网上偶遇的书;这本小书不讨论禅的本质,而是试图通过讨论对一项与禅有关的技艺的学习来体现禅的影响;虽然对无艺之艺的概念有所理解(通过网球),但这种彻底放掉自我的基础上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在无法comprehend,可能也无法comprehend;书中提到的呼吸作为一种专注和内在定力的方法,实践经验而非理论作为一种接触最终极的真实的方法,老师的角色和方式,都是有一些些有趣的讨论
抗争政治 豆瓣 Goodreads
Contentious Politics
作者: (美) 蒂利 (Tilly,C.) , (美) 塔罗 (Tarrow,S.) 著 译者: 李义中 译林出版社 2010 - 6
查尔斯·蒂利和西德尼·塔罗在本书中讨论了抗争政治的各种形式,包括革命、社会运动、宗教和伦理冲突、民族主义和公民权利以及跨国界运动等。它还为各种不同抗争的研究、比较和解释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和程序,阐释了抗争剧目和抗争表演的关系。作者还分析了历史上和当前的许多案例,包括二战后的波兰、巴以冲突、本·拉登问题和苏丹内战。他们向读者提供了一种社会和政治分析的清晰范式。
2019年3月6日 已读
#28 (原著五星)对照着看了两章;翻译上比如“相对特色”这种...不看原著简直觉得这种论证会被我导骂
抗争政治 政治学 社会学
Contentious Politics 豆瓣
作者: Charles Til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9
Revolutions, social movements, religious and ethnic conflict, nationalism and civil rights, and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these forms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combine in Charles Tilly's and Sidney Tarrow's Contentious Politics. The authors present a set of analytical tools and procedures for study, comparis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se very different sorts of contention. Drawing on many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ases, the book shows that similar principles describe and explain a wide variety of struggles as well as many more routine forms of politics.
This fully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explores some of the major contentious events that have taken place since the original book was published in 2007, including the Occup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mpaign for free elections in the city of Hong Kong, insurrections against Middle Eastern dictatorships, and armed conflicts on the border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Comprehensive and empirically rich, Contentious Politics, 2nd edition remain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developing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onflicts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2019年3月6日 已读
#27 第二版和第一版还是有章节上的变动和内容的删减(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contentious repertoire 那个section拿掉了);除了一个好用的框架以外,因为这本书是描述抗争政治尤其是让社会运动区分于其他政治形式的关键的机制,并不是(也不可能)旨在提供一个通则,所以极其好读,看得很愉快的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
Chinese Religiosities 豆瓣
作者: Yang, Mayfair Mei-hu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11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 and Taiwan has seen both a dramatic process of state-driven secular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a vigorous reviv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life. "Chinese Religiosities" explores the often vex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and religious practice. The essays in this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collection cover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s, including Buddhism, Daoism, Islam, Confucianism, Protestantism, Falungong, popular religion, and redemptive societies. Contributors include: Jose Cabezon, Prasenjit Duara, Ryan Dunch, Dru C. Gladney, Vincent Goossaert, Ji Zhe, Ya-pei Kuo, Richard Madsen, Rebecca Nedostup, David Palmer, Benjamin Penny, and Mayfair Mei-hui Yang.
2019年2月25日 已读
#25 毕论二度翻了一下算是可以标注了;是把secularization和modernity比较明显拎出来的人,Chan就直接把Yang的理论标成secularization;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了几条线,modernity with market economy和forced secularization和desecularization是俩;五大宗教外的empirical studies还是在有点零散的程度
The Jewish State 豆瓣
作者: Theodor Herzl Dover Publications 1989 - 1
Founder of modern Zionism clearly, forcefully advocates creation of a Jewish homeland.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troduction. Bibliography.
2019年2月24日 已读
#24 Zionism的最初的practical guide;以色列在Herzel的大照片注视下建立但!我看困了,对socialist-utopian inspired的东西我都容易困看来是;我对Zionism..实在是没有更进一步的认同感了
历史 锡安主义
公开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魏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9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个都市亚文化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全书是围绕“公开”来展开的,包括三层逐步推进的涵义:(1)公开一个被边缘的性别身份;(2)寻求和拓展公共空间;(3)参与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构建。关于成都同志亚文化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2019年2月23日 已读
#23 为了讨论组粗略翻了一下;关于同性恋运动去政治化的部分很是我的看法了
Centrifugal Empire 豆瓣
作者: Jae Ho Chu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 9
Despite the destabilizing pull of a vast territory and a large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centralized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held together for decades, resisting efforts at local autonomy. By examining Beijing's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control even in the reformist post-Mao era, Centrifugal Empire reveals the unique thinking behind China's approach to local governance, its historical roots, and its deflection of divergent interests.
Centrifugal Empire examines the logic, mode, and instrument of local governance establish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then compares the current system to the practices of its dynastic predecessors. The result is an expansive portrait of Chinese leaders' attitudes toward regional threats and local challenges, heightened by territory-specific preoccupations and manifesting in constant searches for an optimal design of control. The book reveals how communist instruments of local governance echo imperial institutions, while exposing the Leninist regime's savvy adaptation to contemporary problems and underscoring the need for more sophisticated inter-local networks to keep its unitary rule intact. It understands the challenges to China's central-local relations as perennial, since the dilution of the system's "socialist" or "Communist" character will only accentuate its fundamentally Chinese—or centrifugal—nature.
The Role of Ideology in Syrian-US Relations 豆瓣
作者: [英] Jasmine. K. Gani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A study of US-Syria relations, this book analyzes the legacy of mistrust between the two states and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over time. It challenges the purely realist and power-political explanation that is dominant and points to a politically embedded set of ideas rooted in anti-colonial Arab nationalist ideology.
2019年2月19日 已读
#20 为贯穿本学期的书以及可爱的JK添个条目;ideology的定义在国关的框架下论述还是需要多点功夫;在ideas和identity study甚至是emotion中徘徊游移
国际关系 意识形态 社会运动
且借纸遁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豆瓣
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 / [英]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 译者: 吴奕俊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7
我们都将活到100岁,长寿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要怎么办!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多大年纪,都必须面对这个基本事实: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岁,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真,发展中国家也正迎面赶上。这就是长寿时代。如果我们以为长寿时代只是意味着老龄化、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和劳动力短缺,那我们的视野仍然是流于表面。长寿时代带来的变革远超出我们想象之外:
过去的受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人生模式已不再适用;
劳动力市场中空化会进一步导致贫富差距;
更复杂的家庭结构和变化的代际关系会出现;
新一轮产业变革,生物工程、计算机采集和碳替代会成为巨型产业;
员工更少但通常更专业的企业组成的生态系统将成为增长点;
智慧城市和零工经济兴起,工作和办公场所分离;
个人对灵活性和多样选择的渴望,将压倒公司对体制和可预测性的需求;
跨龄友谊将成为常态,老人不再是一个老无所依的“独立王国”……
面对这一切变革,我们做人生决定所参照的榜样和我们自身的人生经验都不足以应付这个长寿时代,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生模式:
三阶段人生变成多阶段人生,夹杂若干个过渡期;
再创造比娱乐更重要,闲暇时间用来构建自己的无形资产;
培养自己在创造、共情和问题解决、自由往来等比机器人更具优势的领域,那正是未来产生高薪岗位的领域;
喜欢老一套的、可预测的企业在人力资源和经营模式上必须全面变革;
政府的关注点要从社保扩大到全方位的教育、婚姻、工作时间及更广泛的社会安排上……
本书来自英国伦敦商学院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为MBA学生开设的一门“百岁人生”课程,入围2016年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公司年度图书奖,出版一年便已经被译为12种语言。两位作者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专家,并且在多个政府和多个跨国公司担任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咨询顾问,他们运用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超前视野的实践经验向我们展示,在长寿时代,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三阶段人生演进到多阶段人生,才能将长寿变成天赐大礼,而不是变成诅咒。
“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创作了一本重要而且可读性极强的书,书中所分析的问题,绝大多数政府和企业都会忽视。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会享受到比我们的先辈更长的寿命。的确,今天的孩子有一半会活到100岁,这关系到我们的个人财务问题。作者雄辩地向我们证明,我们的全部生活都将重组,以适应这破天荒的长寿。婴儿潮一代和千禧一代都应该好好读这本书。”——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劳伦斯·蒂施历史学讲座教授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19 真的不需要活那么久的我,希望到时候有条件让我选择安乐死;书写得一般,kindle上快快地选看了;但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真是难以预测,长寿,人工智能,甚至是现在已经感受到了的气候变化,或许会让大部分过分目的论的人都打脸;modernity,没有永恒了)大型偏题读后感
自我管理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8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19年2月7日 已读
#18 因为dissertation重点读了第五六七章;非常清晰和富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啊组织社会学!)
社会学
Contending Visions of the Middle East 豆瓣
作者: Zachary Lock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Zachary Lockman's informed and thoughtful history of European Orientalism and U.S. Middle East studie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debate and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the region has become a highly recommended and widely used text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2004. The second edition of Professor Lockman's book brings his analysis up to date by considering how the study of the Middle East has evolved in the intervening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 occupation of Iraq and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
2019年2月1日 已读
#17 易读全面;入门,选择了最重要,从著作和门派和政治影响力来说,的人和作品;合上书回想,一个能对自我进行批判和调整的学术能力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又是多么的不易
东京留学忆记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李永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 一段东京留学生活的真实记忆,一种 日本社会人情风物的全景式展现。
★ 图文并茂,理性的审视思考与感性的人文情怀在笔端自然流露,阐释了另外一种日本论的可能。
----------
这是一部关于过往生活的记忆,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在日本。书中讲述了作者在东京留学期间点滴生活片段,从一个对异域文化的旁观者到一个融于异国社会生活的亲历者,心境与观念所发生之变化。在这本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中,他用一种观察者与体验者交织的视角观察日本社会和国民生活,小到对日本友人的言谈、处事的描绘,大到对日本的政界更迭、社会事件的评议,虽平淡、细微,却是日本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
--------------
他乡生活与故乡情境的重叠、个体人生际遇与天下国家的交错、理性与情感的紧张…..这一切都以某种圆融无碍的方式嵌入于作者在日本多年亲历的修学生涯之中。书中大多写的只是一些普通人,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在其平淡可亲的笔调之下,日本社会生活的本质特质已然得到全景式的展现。作者对于这段记忆的重新书写,带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这种对文化的自我叙述方式也即重新书写从个体到群体的生命状态;它既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乡愁”,亦能勾起人们对内心深处的“故乡”与“家园”的寻觅与呼唤。
2019年1月29日 已读
#16 从中日关系那本书找来的;东大气质?
日本 随笔
友邦还是敌国?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李永晶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十年旅日观察的思想结晶。
作者求学日本多年,对日本的政治、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的中日双重文化背景,能够克服学界对中日问题的一些惯常看法,深入到双方尤其是日本近现代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深处,梳理演化日本当代的意识形态。
充满张力的概念辨析。
本书试图在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动过程中,重新思考中日关系。作者拈出“友邦”与“敌国”这组具有冲突意味的概念,作为全书试图解析与超越的对象。
“以日本为方法”的独特思考方式。
作者有意将观察角度置于日本内部,力求将日本作为中国自我认识的方法。这种视角不只是对沟口雄三等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以中国为方法”的颠倒,更是一种理论创新。本书“以日本为方法”,最终指向的却是以中国为本位的立场,并以此展开对历史认识、东亚秩序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
当我们直面中日两国彼此的认知差异时,会发现日本恰恰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他者”眼光。从政治思想、学术研究、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了解日本如何理解中国、了解日本的政治理念、了解当代日本人对世界的想象,有利于中国有效地重塑“日本认识”,从而优化与日本的交往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思考东亚世界秩序的未来。
----------------------------
李永晶在东京大学从本科到博士毕业,受过非常扎实的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训练,也是中国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对日本有深刻了解的青年学者。在我看来,他的这部探讨“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的著作,是目前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中极为难得的力作。——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李永晶在东京大学留学十年,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政治不仅有学术的深入考察,而且有非常感性的、直接的感受。这本书是他多年观察与思考的结晶,许多篇章极具深意,既有学术分量,又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19年1月24日 已读
#15 困在爱丁堡机场快有俩小时但是!被迫看起Kindle里这本存了很多年的书简直是我过去四年来觉得最理想的国关书之一:一种非西方的国关(展现了建构主义给国关打开新方向的可能性);作者对日本材料的运用;面对较广目标读者的责任感和耐心(the voice in his book)以及针砭时弊的对中国目前的分析简直让我怀疑这本书是否有被禁...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豆瓣
7.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赵海波 中信出版社 2010 - 6
亚马逊网络书店特别推荐图书
台湾《中国时报》开卷一周好书
《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
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
和“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一起
再一次引领我们走进想象之外的国度
探索人类大脑最为神奇、最不可思议的秘密
他们就在我们周围 他们却都是“外星人”
内容简介: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萨克斯医生讲故事”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为《错把妻子当帽子》),讲述了七名脑神经病患者的真实故事,叙述他们因患病而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
作者怀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以独特的视角,深情的文字,以平等的立场,成功地塑造出特色鲜明的人物,讲述他们奇特的命运。展示了人类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类大脑惊人的重建和适应能力。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的画家,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从小失明的男孩,因爱情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对生活绝望的男人,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己是无法治愈的病人,却成为最优秀的外科医生、最勇敢的飞行员;被周围一切人排斥的自闭症患者,在苦难中成长为著名的动物学专家……
七个脑神经患者浴火重生的故事,神奇而曲折,令人震惊,使人泪下!
 他是画家,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
 他从小失明,因心爱的人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
 他对生活彻底绝望,却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
 他是无法治愈的神经病人,却又是最优秀的外科医生、最勇敢的飞行员
 她是自闭症患者,被周围所有人排斥,却成长为著名的动物学专家
相关评价:
萨克斯的故事如此动人,它们不仅给现代医学以启示,更给现代人的生活以巨大的启发。 ——《纽约时报》
迷人的文字、温暖的情感、广博的知识,萨克斯为传统的故事带来全新的力量,他的科学故事,将病历变成了优雅的艺术。 ——《时代》周刊
萨克斯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的文笔明晰晓畅而又动人心弦,人物刻画精致细腻,让当今大多数的小说家相形见绌。 —— 《每日电讯》
萨克斯用他的故事给我们的人生以绝妙的启迪! ——《卫报》
一部多才多艺的杰作,令人感动。萨克斯于希望被放逐之地找到希望,这种艺术让本书成为无价之宝。 ——《芝加哥论坛报》
目录:(章节概览)
自序 想象之外的国度
第一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第二章 外科医生的完美生活
第三章 宁愿再度失明的人
第四章 怪病患者的艺术人生
第五章 自闭症神童
第六章 看不见色彩的画家
第七章 世界上最后一个嬉皮士
2019年1月21日 已读
#14 “任何疾病都会带来一种双重性:一个‘它’,带有它自己的需要、要求与极限......这些意义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妥协或是合作”;Sacks的书对我而言是非常激励人心的,他对生命的态度,温和但又坚韧,就像侏罗纪公园里的那句key line: life finds its way!
奥利弗·萨克斯 科普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豆瓣 Goodreads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鋒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湖南是具有独特性格的地区,……既为更大国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以多不胜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写成,为发人所未发的一部力作。 ——拉纳•米特(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锋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13 近期第二本蒋经国基金支持的书;湖南益阳人二刷;在单一的中国民族主义叙事以及传统的“冲击-回应”模式中跳出来,由湖南这样一个内陆的某段时间排外的省份来做例子再恰当不过;省博的人可以读一下把近代史展再做好一点,在墙壁上飞上将的脸这种搞法可以换了
海外中国研究 湖南 近代史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豆瓣
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7.7 (12 个评分) 作者: 芮沃寿 译者: 常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019年1月17日 已读
#11 我明白了那个夏天杭州几位朋友那道不道佛不佛的气质到底是哪里来的了!(最大感受)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41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2019年1月13日 已读
#10 今日在欲裂的头痛中断续着读完;“我想忘掉的,在我还没离开的时候已经忘掉了我。在我迈出脚的同时,心里却一下子空了”,个体被时代possessed了;这本诚实地展现了自己的小书,”无意中祭奠的,竟是一个时代“ ;青山章里关于下乡被自然环境所接纳所震撼所相形见绌,是很新鲜的
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