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豆瓣 Goodreads
8.6 (35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为乐趣的“老学者”向青年学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适合大一或者高三有志者;今晚看了第二第三讲;关于读书私以为还是姚大力老师在《读史的智慧》里写得更好;
学术
一把盐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左壮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 1
《一把盐》是一本从美学、哲学、历史、科学、民俗等多角度讨论家庭饮食健康和文化的随笔集,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家庭日常饮食的书。文章语句见微知著,妙趣横生,信息量大,于饾饤出不断幽发出对人生的感喟和彻悟。
他在开篇这样写道:“当我看到高汤也不用亲自熬了,鸡腿、牛排可以在美国实验室里培植了,连没有任何天然植物成分的全化学食品都出现了——我决定写一本烧菜只用自然调味料和一把盐、随季节调整食材的家庭美食书......多么希望可以通过自然味道的回归,可以让乡间多为我们留出一块绿色的田地,让阔别已久的传统天然调味品恢复生产,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不再受到看不见的健康威胁。”
作者认为,现在民众的料理过于注重复杂的调味,往往忽视了食物的产地、种植的过程、天气地理变化也是自然与人为的调味过程。真正的好厨师,不能一味追求惊世骇俗的味道和样式,而是要让菜肴的每一道料,都要突出食物本来味道,而制作这些料理对火候,刀工,包括制作者的心态都有很高要求。
如何通过饮食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结合零零散散的知识碎片,倡导个体适应性与饮食之间的合理认知逻辑,并总结出八个字:“知行合一,和谐有度”。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这本书好像比较冷门呢;同类中推荐
生活 饮食
英格兰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作者: [英] 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 译者: 钱峰 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 2016 - 11
★《泰晤士报》畅销书
★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the National Trust)推荐作品
英格兰历史是世界上最精彩,也是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之一。每每提及诺曼底征服、阿金库尔战役、亨利八世、维多利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格兰的英雄与恶棍、胜利与失败便会浮现眼前。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评论家、专栏作家詹金斯爵士在《英格兰简史》一书中,讲述了英格兰从公元410年的黑暗时代到21世纪初现代社会的完整历史,囊括众多影响英格兰历史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并将其融入一个大国的诞生、崛起,然后慢慢衰落的历程中。书中涉及众多主题,从王权与人民的冲突,到英国与欧洲、全球的关系,以及国王、议会的角色演变等等。詹金斯爵士以其隽永的文笔,睿智的语言,严谨的态度,向我们娓娓道来现代英格兰是怎样炼成的。
《英格兰简史》一书史料翔实,语言简洁客观,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冷静中肯,并配有数十张珍贵的全彩图片。阅读本书,读者将从横向和纵向一览英格兰广袤复杂的历史全貌,令您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英格兰简史》是一本介绍英格兰历史的权威编年体通史,也是英格兰历史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重磅推荐】
◎杰里米· 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
英国《新闻之夜》著名主持人,记者,作家
詹金斯是不列颠最活跃的评论家之一,他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令你获得愉悦并沉思。《英格兰简史》—一部如此经典的智慧之作。
◎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
英国著名作家、记者、主持人
每一家英国报纸都刊载过他的作品任何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不列颠居民都应该备有三四本詹金斯的《英格兰简史》。
◎《泰晤士报》(The Times)
詹金斯对英格兰的一切都充满了爱与热情,阅读《英格兰简史》,你也会感染这种热情。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英格兰简史》是一本笔力深厚、史料翔实的历史书,它叙述了从撒克逊之黎明到大卫·卡梅隆的有关英格兰的一切。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詹金斯的《英格兰简史》观点睿智,对英格兰的评价诚实而精妙。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实的英格兰,那么这是一本必读作品。
◎《旁观者》(The Spectator)
这是一本经典的关于国王、伟人、战争的历史书,详实的史料和耳熟能详的故事令其引人入胜。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詹金斯用记者敏锐的视角审视英格兰令人折服的历史细节。我很高兴,终于有一本值得信赖的作品系统讲述了英格兰广袤复杂的历史。
◎《城市早报》(City A.M.)
我用一整个晚上读完了《英格兰简史》,詹金斯爵士带我走过英格兰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绿色欢乐的英格兰画卷。
◎《好书指南》(Good Book Guide)
詹金斯的《英格兰简史》是一本绝妙、经典的老式故事书,充满历史的细节与奇闻异事,让你爱不释手。
◎《乡村人》(Countryman)
一本令你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英格兰简史》讲述了英格兰为什么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大国的历史。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简史和极简都需要谨慎考虑
历史 英国
都柏林人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8.8 (12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纵乐的困惑 豆瓣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8.4 (26 个评分) 作者: 【加】卜正民 译者: 方骏 / 王秀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 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经典之作——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 史家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 重估明代商业的历史角色,商品经济该为明朝的灭亡“埋单”吗?——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三百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
卜正民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特别是他所熟悉的明清地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还从古籍里挑选出丰富的插图(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穿插在自己的平铺直叙中,把我们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确切体会到当时的日常劳作、旅游、消费,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遭逢重大变化之际,那些财富新贵怎样惺惺作态,而上流阶层又处于怎样的焦虑状态中。
——司徒琳
论证是一门学问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 韦斯顿 译者: 卿松竹 新华出版社 2010
《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不仅能使您在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时,清晰而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有助于您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怀疑精神。无论是进行调查研究、阅读论证类文章,还是赢得听众的信任,这本小册子都是您必不可少的有力帮手。简要论证有哪些基本规则?演绎论证有几种类型?因果论证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怎样进行概括与总结?如何正确地运用信息来源?口头论证需要更加注意什么?如何避免论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谬误?……
在这本简短精练的规则手册中,作者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例证,归纳了45条进行论证时需要遵循的规则,以及在论证过程中常见的谬误和隐秘的陷阱,帮助您进行逻辑严谨的论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一章至第六章讨论如何构建和评估简要论证。简要论证只是简单地提出理由和证据。通常只有几句话或一个段落。我们从简要论证开始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们很常见:实际上它们极其常见,是人们日常对话的一部分。其次,较长的论证通常是对简要论证的详细说明,或者是将一系列简要论证连在一起。如果你首先学习书写和评估简要论证,那么你就能够把这项技能加以扩展,处理议论文或口头陈述中的详细论证。
……
第七章带你从整体到局部地研究详细论证,同时你需要思考反对意见和其他可能性。第八章带你从上一步进入议论文写作。然后,第九章补充一些针对口头陈述的规则。同样。所有这些章节都以前六章为基础,因为像这样的详细论证本质上是对前六章讨论的简要论证进行组合和详细说明。……
《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结尾有两个附录。附录一列举了各种谬误:这些使人产生误解的论证是如此地迷惑人、如此地常见,它们甚至有自己的名字。附录二提供了构建和评估定义的三个规则。在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就请使用吧!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高中读到该多好;最近一个月的research卡在一个technical的层面,于是今天花了个下午看完了;好看,点到为止,谬误那章简直在报章杂志里随处可见)笑;看完之后非常理解了那次被Slomp批评的原因了;多练习吧
学术 方法论 逻辑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9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让“死”活下去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陈希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
这是史铁生夫人陈希米所著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怀念散文集。《让"死:活下去》以独特的书写方式,感人的心灵絮语抒发出陈希米发自内心的私语,史铁生的离去,给陈希米留下了无边的虚空。孤独中的她开始种种感人的努力,通过阅读、思考、行走与书写,她和那些思想史上的伟大哲人交谈,向虚空发问。于是,她的思考不断深入,渐趋深沉、阔大,逐渐走过幽深绝境,跨越无际绝顶,重新寻获生命的意义。在她真挚优美的文字中,关于生死、爱情、诚实、孤独、时间、永恒、生存意义等追思时时闪烁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炫目的智慧之光。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高三读物;隐约记得那个时候并不喜欢陈,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喜欢甚至刻板化了史?
日本的起起落落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为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两百年现代化历程的通论著作,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作者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现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描摹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读者借此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初二读物,做了非常详细的读书笔记;可以说是我的日本史,东亚史,甚至是学术写作的启蒙;记得当时的出发点还是有着特别明显的报国倾向,也的确反映了小升初,从美国回来之后思想上的一些变化;这本书对我真的很重要。
历史 日本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高二借着每次在食堂吃饭的时间看完的;当时还是很有启蒙的意思,相对着美丽新世界;不过过一两年再翻觉得例子和论证的水平可以更好
传播学
吾讲斯美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李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3
《吾讲斯美》这题目并不是要讽剌什么,仅是觉得好玩,自己来谈谈美国。布什家族的人气,苏珊·桑塔格的微笑,美国大选中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战争,为子女存学费与为自己存养老金哪个合算,领带的不同颜色代表了怎样的政治含义,以妮可·基德曼为代表的澳洲帮如何横扫好莱坞,“哈利·波特”的成功激起的童话与文学之争结果如何,等等。这一部闲时翻翻的随笔集,有娱乐之顽心,却无讲道之热忱。之所以无热忱,倒不是被国内“到处莺歌燕舞,形势一片大好”所感动,而是对知识分子以先知自居所推行的社会工程有哈耶克式的怀疑。
英谚曰,上帝在细节里。《吾讲斯美》很注意细节,盯着“美国宪法有个漏洞”,谈女男关系,论古典文学有否现实意义,写几篇影评,主要是比较电影和文学原著,这是所谓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看看大众文化的电影如何把比较精英的小说庸俗化。因为不是讲道,《吾讲斯美》很少直接对读者说应该怎样怎样,而是把道理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如果实在有什么微言大义,通常也是以暗示的、隐喻的、谐趣的、反讽的、象征的、寓言的或类比的方式(好像卖了几个瓜)嵌进文章里,读者能理解最好,一时不理解就当故事看。《吾讲斯美》只是中立客观地介绍国外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宣传某种理论或某套理想。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同为高一陈锋老师借书;题目加分;闲暇好读物
散文 文化 美国
三世人 豆瓣
作者: 施叔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三世人》描写三个世代的故事,也隐喻台湾人、日本人、中国人三种身分认同,当作者描写女子王掌珠的服装从大祹衫、和服、旗袍到又换回大祹衫,穿穿脱脱的不只是衣服,更是身份。
不同于《行过洛津》的批判与《风前尘埃》的抵抗,《三世人》带有强烈的悲怆气氛。回望这段“台湾人失去自主性”的历史,怎么也避不开台籍知识分子在日据时代皇民制度下由赤脚贫童变为医生、工程师的尴尬。
风前尘埃 豆瓣
作者: 施叔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本书是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行过洛津》描写了清朝统治下的台湾移民与性别等问题,第二部《风前尘埃》则以三个不同的种族、语言生活习惯各异的族群,描绘日治时期的花东。主角有太鲁阁族的哈鲁克(“太鲁阁之役”),在殖民地移民村和立雾山生活的日本家族(警察横山新藏、其女横山月姬),以及爱上横山月姬的客家摄影师范姜义明。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除了研读当年日本人的诗作、小说作品和人类学家的记录著作外,并旁及茶道花道庭院建筑等文化知识。作者在强烈的历史意识中,细腻描写庶民的风俗文化、节庆、衣饰、饮食,让历史故事变得更有血肉。特别的着墨于宣传战争的日本民族服饰——和服,描写当时日本的法西斯暴力美学,织绘有战争相关场景物品的和服,有如音乐的主题般,前后出现,贯穿整部小说。
行过洛津 豆瓣
作者: 施叔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本书是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的场域定在台湾的洛津,即今天的鹿港。小说写作的对象是洛津的移民社会。
小说用“搭积木的方式”,齐头并进地讲述了发生在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多个故事。其中,以泉州七子戏班旦角月小桂——后来称为鼓师的许情的生平遭际为故事主线,描写许情三次搭船到台湾洛津,见证了以海港起家的洛津五十年兴衰,生动地触及到台湾传统与现代、归属和转化等问题。
在小说中,作者施叔青爬梳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细腻地描画出洛津的世情和风貌,如工笔细描。大段涉及人类学民俗学的讲述穿插在小说中,这也是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相对于情节来说,作者更在乎场景的描摹与再现,力求从无数情景的碎片中勾连出洛津的繁华与消损,试图重新调整台湾的历史叙述。作者为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发声,把历史背后微不足道的庶民形象、女性形象推到前台,而台湾史上著名的朱一贵和林爽文事件等,只作为小说遥远的背景。无论是假男为女的优伶月小桂、玉芙蓉,艺伎珍珠点、阿婠,还是洛津商家乌秋、豪门郊商石烟城、官僚朱仕光,都像是一幕幕走马灯的图案,在洛津的兴衰史上作为点缀,一闪而过。他们真实的伤恸,在历史巨幕下显得那么虚弱,化为长短不一的几声呻吟与叹息,抑或是《荔镜记》陈三五娘的吟唱。作者掌控文字的能力令人叹赏,小说通篇“哀而不伤”的境界,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被评价为其创作高峰,没想到定居曼哈顿的她,又开始创作“台湾三部曲”,为故乡台湾立传。“台湾三部曲”从清领时期一直写到“二二八”事件,被称为台湾的“大河小说”。南方朔认为施叔青“几乎是全台湾作家里惟一有条件和能力去碰触”台湾史的人,她就出身鹿港(过去称洛津)望族,又长期在世界各地不断地迁移旅行,加上磅礴运思和精彩细描的功力,这些都成为她这次书写台湾史的保证。他甚至认为“香港三部曲”是“台湾三部曲”的热身之作。白先勇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也表示,施叔青“很厉害”,她写了两部大的作品:香港三部曲和台湾三部曲。
午后四时的啤酒 豆瓣
6.6 (2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食物是爱情,那么饮食就是爱情行为,
享受“慢食”才能够真正和每日的三顿饭谈恋爱。
用身体感觉大地,用皮肤感觉风,
分期付款买汽车,不如好天气关了手机踏青散步去。
DIY不是为了省钱,是生活乐趣的准则,
吃批萨下厨自己做,房子装修敲打自己来。
规律工作但不放弃创造新鲜度,
时间除了可以忙碌,还可以忙里偷闲。
从恋爱、结婚、怀孕、到照顾小孩,由我看来,全是一场又一场,现实生活中不停演出的戏剧。一个人生活也好,两个人生活也好,一家人生活也好,主要看你怎样生活。
有自尊心的人,一定有充实的生活。金钱和物质都不可能衡量幸福。当你双眼认定了天空或大海的颜色时,那里就有蓝鸟了。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高一军训陈锋老师借书,第一本新井一二三;“如果你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请你从记忆的尘埃里把我拎出来,要我去做客吧”
文学 新井一二三
民主的奇迹 豆瓣
Miracle at Philadelphia
7.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译者: 郑明萱 新星出版社 2013 - 7
★奇迹,源自最大限度的激辩与妥协。
★美国大中学生必读书 内地首次授权出版
★专家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一致推荐
1787年夏,美国费城。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联邦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 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 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孕育了当今世上最富强的国家。
这奇迹如何诞生?本书带你直击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剑的激斗,看美国先贤如何“吵出”开启两百多年国运的不朽文献!
◎ 许多历史学家花费笔墨描写这个特殊的“奇迹”,但没有人能写得比这位美国一流的传记作家更生动。——《科克斯书评》
◎所有讲述联邦制宪会议的著作中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图书周刊》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宪法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鲜为人知。这一过程的深远意义可能超过宪法本身。200多年前,一群特殊的人物在费城完成了一件当时看来几乎不可完成之事。本书以小说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那历史场景、个性各异的人物和尖锐对立的政见。最后居然“求同存异”于一部宪法中,书名“奇迹”决非夸大。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都可从轻松的阅读中获益良多。——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 225年前,被富兰克林称为“一次实验”的那场历经127天的美国制宪会议,犹如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本质上,它是人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一次空前的建国行动。事实上,导致它失败的因素,远远大于成功——南北邦之争、大小邦之争,农工邦之争,以及随时展开的新(西部)老(东部)邦之争……即使围绕《弗吉尼亚方案》展开的辩论,任何一项主要条款,都会使会议毁于一旦,但它最后成功了。其成功要件,是规则、隐忍和妥协。本书力求回到制宪会议现场,还原会议时代背景,论人论事,无不活灵活现。比麦迪逊《辩论》引人入胜的,是作品补充了宪法草案批准过程中,同样充满博弈的精彩故事。它予后世建国的启示,有甚于其后果的辉煌。——刘苏里(学者型书人、万圣书园经营者、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高中看的书,丢了一本之后还买了一本;当时觉得天呐这些事儿居然能讨论而且还能这么激烈?;后来送给表弟了
历史 美国
九个人 豆瓣
8.6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今天躺着一边疼着一边又读了两篇,然后无限悲痛;快是哭出来了;up to a point 我觉得我看这类题材看够了,可是还是放不下
中国文学 传记
对中国的乡愁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日]青木正儿 [日]吉川幸次郎 等 译者: 戴燕 /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选译的,是在近代这样一个中东向西的大变动时期,仍然保有深厚的传统汉学的修养,可是视野已扩大到东洋甚至世界上,同时又有过留学或游历中国的实际经验的这样一些日本汉学家的随笔。 本书的书名,取自吉川幸次郎写的一篇随笔的题目。吉川氏说:“这个乡愁,不过是用来说明终归为异邦之人的日本留学生、旅行者对待异乡的情感,是超出这个词的本意的。”这里的“乡愁”之“乡”,已非“故乡”之意,这恐怕是本书的作者们寄望于中文世界的读者明了的。
历史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History
8.2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译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07 - 6
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
20年危机(1919-1939) 豆瓣 Goodreads
9.7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卡尔 译者: 秦亚青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1
爱德华·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卡尔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这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的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和学者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