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历史学家的技艺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法)布洛赫著 译者: 张和声 / 程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三年前回双十,爱国在门口的武夷山菜馆听完我对历史浅薄得不行的理解,建议我去看看年鉴学派,收益终生;读后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布洛赫也是个有魅力的历史学家
史学理论 年鉴派
实践伦理学 豆瓣
Practical ethics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刘莘 东方出版社 2005 - 9
《实践伦理学》是对当今世界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实践伦理学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有相对完备体系的实践伦理学著作。我国步入现代化过程的社会生活实践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领域不断涌现的前所未有的道德境遇要求国人具备根据一定的伦理知识积累和伦理方法论分析能力在新的实践境遇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或道德决定的品性。
东方学 豆瓣
Orientalism
8.0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1999年三联版;经典读本,但是基本上是个靶子
文化理论
偏颇的宪法 豆瓣
作者: 凯斯・R.桑斯坦 译者: 毕竞悦 / 宋华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美国宪法正位于一个十字路口,凯斯·桑斯坦在一条崭新的宪法解释进路中,清楚地记述了我们当下的困境,告诉我们可以去哪里。
桑斯坦主张,按照当下的解释,美国宪法是偏颇的。首先,它是有偏见的。当下的宪法把现状看成是中立的、公正的,任何对现状的背离都被看作是派系私见。但桑斯坦指出,当现状既非中立也非公正时,这样的推理就会导致不公正。从另外一层意义上宪法也是偏颇的:只能求诸最高法院的决定才能确证宪法的意义。如桑斯坦所表明的,并非总是如此,这也不是合众国缔造者们的意图所在。相反,宪法常常作为对于宪法的一般条款和热望进行公共审议的催化剂——而桑斯坦为了复兴如是对宪法作用的更广阔理解,做了有力的论证。
根据这样的分析,桑斯坦对今天我们争论最为火爆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包括纠正歧视行动、性别歧视、色情文学、“憎恨言论”、政府对宗教学校和艺术的资助。在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论述中,他主张是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一而非隐私权——保护了妇女选择堕胎的权利。桑斯坦将这些争论以及其他争论,同宪法上关于要求政治对手之间进行公共审议的历史承诺联系起来。这样,他对我们许多最为基本的宪法权利进行重新思考,例如言论自由和法律之下的平等。他主张对宪法含义的公共讨论,应该免于以现状为基础的中立原则的束缚。他将美国宪法过程看作是审议民主的运行,这具有历史上的合理性,但却是一项全新的理解。
功利主义 豆瓣
Utilitarianism: For and Against
作者: (澳) 斯马特 Smart, J.J.C. / (英) 威廉斯 Williams, Bernard 译者: 牟斌(译) / 廖申白(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年英文版译出:书名原文:Utilitarianism:For and against:本书收有斯马特《一种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概述》和威廉斯《功利主义批判》两篇文献。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五年前看的时候完全没懂;三年前第一次看站后者,再看看就没那么笃定了;好书,应该多出
伦理学 哲学
伦理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程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它旨在厘清人们以往对伦理学的误解,真正地从学理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何谓伦理学?何谓伦理的生活?
伦理学是提供关于如何做人和怎样行事的学说。具体地讲,伦理学关心道德价值和正确的行动。一门伦理理论需要系统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最好的?如何判定行为对错的标准?哪些品格是最值得拥有的?本书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伦理学的目标、问题领域、主要流派以及它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真正显示了伦理学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并对生活的意义作出哲学的解释。
本书有如下特点:(1) 准确:对各种理论的介绍是基于原著的。(2)全面: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得到反映。(3)前沿:提出当代正在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供读者进一步思考。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非常清晰;来英国之后的头几本入门;挽救了我的一个module
伦理学 哲学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利奥波德·冯·兰克 译者: 杨培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的第一部,两位德国编者吕森和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了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历史上的各个时代》(Über die Epochen der neueren Geschichte,直译“论近代史上的各个时代”),在兰克的五十多本着作中,虽然篇幅不大,但对于了解他的历史观念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此书原为1854年兰克为巴伐利亚国王讲授历史的记录稿,在兰克逝世后的1888年正式发表。
在总共19次讲座中,兰克概述了直至他所生活的时代,欧洲历史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序言中,他对人类历史的进步概念做了反思,提出每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效能。继而,按照编年顺序讲述了一系列的历史性事件及其看法:罗马帝国时期,东方与西方的联系是基督教得以传播诚为世界性宗教的先决条件;形成民族国家和教皇特权的中世纪;欧洲大国产生的18世纪;以及兰克本人所处的“革命时代”,即他所称的危机时代。最终,他认为,人类虽然有可能在物质方面取得进步,但却完全不可能在道德方面日臻完美。
*
每个时代都直接与上帝相关联。
每个时代的价值不在于产生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及其存在。只有从这个观念出发去观察研究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个体生命才有意义,也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在特定历史时代中的所思所为,这样就能发现除去道德观念等恒久不变的主要理念之外,每个历史时代都拥有其特定的趋势和自己的理想。
历史学家的第二项任务,是寻找各个历史时代之间的区别以及前后历史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的进步,不是一种呈直线上升的运动,而更像是一条按其自身方式奔腾不息的长河。万物的造主俯瞰着整个人类的全部历史并赋予各个历史时代同等的价值。启蒙历史观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应该认识到,在上帝面前,各个时代的人是权利平等的。
——利奥波德•冯•兰克
***
编者导言
序言
第一章 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二章 日耳曼移民和对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罗马帝国的变化
第三章 加洛林王朝时代和德意志皇权
第四章 等级森严的僧侣统治制度时代(11-13世纪)
第五章 14世纪和15世纪
第六章 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第七章 17世纪和18世纪大国的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 革命时代
译后记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读兰克尽量不靠二手文献,哪怕英译都非常lost in translation
历史 史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豆瓣
作者: 黄进兴 三联书店 2008
通过介绍后现代的名家经典著作,梳理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关联,审视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冲击。作者首列主题,辅以学术源流,再举出代表性的人物,最后给予个人品评,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后现代史学的来龙去脉,并明了其得失。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我的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学习路上的拨云见日专业户黄进兴师
历史 史学理论
什么是思想史 豆瓣
作者: 丁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内容以研究性论文为主,兼及学术评论、书评及其他相关撰述,还有学术经典和学术名家的作品的译稿及点校稿。 此第一辑主题为“什么是思想史”。探讨思想史的元问题,所选的专题译稿,为目前人文学科学界颇为热点的“剑桥学派”和“施特劳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所撰文章。关于对国内学界的讨论,本刊辑有关于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讨论会的论文辑集。本刊力图将“思想”从“历史”中唤醒,承接伟大的中西方思想传统,养成宏大开阔的视野,打破学术壁垒,贯通各科学术,回到鲜活的思想史的研究源头。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虽然对文化史不是很感兴趣的;仍然是非常非常好的入门,简介,全面,入坑的roadmap
史学理论 文化史
礼物的流动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汉字王国 豆瓣
作者: [瑞典] 林西莉 译者: 李之义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 11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年末硬盘整理补录;在凉山的语文课用书;我知道而Marit不知道的瑞典知识之一
历史 文字
雷震传 豆瓣
作者: 范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作品看点
▲胡适、唐德刚,及龙应台、傅国涌等人,都十分敬重的自由中国斗士——雷震至今唯一的一部传记,汇集一生影像,我们言论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先驱,威权时代良知发声的暮鼓晨钟。
▲雷震的风雨一生——就是一部我们台湾言论自由的抗争史,就是一部最生动有力的威权时代民主政治教科书。
▲“十年牢狱之灾,输了半个人生;自由中国十年,赢得一个时代。”——这就是雷震争取言论自由和民主政治的结果。面对台湾威权制度的白色恐怖,雷震说,我们“不为文置评,则失去办刊物之立场,如批评而拿不出良心主张,一味歌功颂德,不仅对国事无补,亦有失独立之人格”。
▲胡适、雷震与《自由中国》半月刊,是推动台湾社会朝着民主政治方向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设若当年没有胡适的支持,《自由中国》不可能维持十年生命;设若没有雷震本人不计个人毁誉的全力投入,《自由中国》很难冲破当局对言论自由的百般禁锢;设若没有《自由中国》十年殊死抗争,为台湾社会开启一扇透光的窗口,播下自由主义的种子,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日后的“党外运动”或许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口。
▲“我是缔造中国历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对而工作努力,历史当会给我做证明。”——雷震在铁窗之中曾傲然说出这番话。如今,历史已给他做了证明。该走的路,对岸已经走过……
◎ 内容简介
胡适、唐德刚,及龙应台、傅国涌等人十分敬重的,我们威权体制下最值得重读的斗士雷震唯一传记。
在战后台湾民主宪政运动发展中,雷震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与胡适等人一手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以宣传民主自由与宪政理念为主旨,使一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台湾有了重新集结的机会,并以公共论坛的方式臧否时政,发表建言,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书生议政”在那个时代发挥到了极致。
雷震(1897—1979),字儆寰,祖籍河南,生于浙江长兴。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回国后投身政治,历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兼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国民党改造委员会设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雷震一生事业的真正开始,是赴台后与胡适等人创办并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极力倡导并践行言论自由,从主张成立反对党到参与创建反对党,挑战威权体制,力图改变国民党专政格局,为若干年后台湾实现政治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终因政治理念与威权体制思维迥不相侔,而遭政治构陷,引发自“二二八”事件以来台湾最大的政治案件,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
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自由”、“民主”等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彰显那个时代的困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艰难处境……
2018年12月8日 已读
补记
小英国,大伦敦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恺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读书》《万象》王牌作者之一,我们熟悉的恺蒂,带来崭新的“英伦文事”
★ 精选十五年来文章,所有篇章均首度收录成书
★ 文中二十六幅照片拍摄时间跨越四十年,呈现伦敦之美与时光之美
英国脱欧|北爱冲突|苏格兰公投|贵族继承制
绅士俱乐部|《大宪章》|英国王室|花边小报
查令十 字街|《唐顿庄园》|奥斯丁|贝克汉姆|哈利•波特
你若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
你说你向往英国,却从未读过恺蒂?
关于英伦政事,她识见精辟,有“理解之同情”,也有局外人的客观理性;
关于英国文化,她言必有中,擅考据历史渊源,更对掌故佚闻如数家珍;
关于英国书籍,她眼光独到,无陈见无虚语,无文艺腔无学究气。
她笔下的英伦文事,就像我们说起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那样亲切。——陆灏(编辑)
她的胸襟和见识就像恺撒,她的侠骨和柔肠则一半是天性,一半是阅历。——毛尖(学者、作家)
2018年12月8日 已读
火车上读完;挺好看的,虽然对边边角角用词背后的一些价值取向存疑,对那份骄傲我也有很多反例;有很多题目似乎是没有其他文章写过,比如gentlemen club和tabloid;在几位同窗的行文中能感觉到作者行文的风格
散文 英国
安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8.5 (10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革命(全四册)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顶尖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毛泽东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万物:创世 豆瓣
Alpha...directions
8.8 (37 个评分) 作者: [德] 延斯·哈德 译者: 王遥路 / 陈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4
一部来自人类智识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野心之作
“漫画宇宙史”三部曲震撼开篇之作
2000多幅手绘漫画诠释140亿年宇宙进化史
···
※编辑推荐※
☉ 荣获漫画界最高荣誉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魄力奖”
☉ 画风恢弘,想象力奇诡。作为野心宏大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震撼开篇之作,用2000幅手绘漫画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天辟地直到人类诞生前夕的140亿年历史。
☉ 一本不仅仅满足于科普的漫画:它也是一幅用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演绎宇宙进化的浩瀚图卷,从开辟天地到智人崛起。
☉ 一本不想当艺术史的艺术史:它追寻绘画史上各位大师的足迹,从波提切利到拉斐尔再到《丁丁历险记》。
☉ 一本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思想史。它在讲述大自然不以人类为转移的进化过程的同时,引入了不同文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诠释:它们或天真,或素朴,或是与现代科学结论有着惊人的重合。
☉ 另外,日漫爱好者们有福了:本书按阅读日漫原版的“倒读”方式阅读,还能收获意外惊喜哦!从最后一页翻开,按照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阅读,历史将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在您眼前展开。
···
※内容简介※
《万物:创世》是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开篇。
它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描绘了长达140亿年的宇宙进化图卷,直到人类诞生前夕。本书画风大气,想象力奇诡,集人类史上各种经典文化符号之大成,给自然科学史增添了趣味和深度。
这部漫画讲述了宇宙万物创生、各种物理定律和生物进化史;同时,也大胆地运用了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绘画为科学作注脚:从傅科摆到中世纪手绘星图,从古老的玛雅文明符号到《丁丁历险记》漫画,从北斋笔下的浮世绘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
所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以科普为己任的世界进化史,更是一部集人类智识之大成,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艺术史。
···
※推荐※
《万物:创世》诠释了作者对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的一种迷恋,全书视角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切换。哈德从碳原子讲到砖头,将DNA的双螺旋结构扭成电话线,同时又保持了本书作为一本严肃历史读物的角色。
——Die Zeit 德国《时代周报》
《万物:创世》与《万物:文明》上卷是漫画艺术这种表现形式中最野心、最一丝不苟的代表作。毫无争议。
——著名书评网站Goodreads读者评论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宅兹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2 (4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1 - 2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补录;大三为History Soc Journa撰文参考
历史 思想史
新世界史(第1卷)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这部《新世界史》的“新”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二是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三是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四是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五是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全书共分3卷,第1卷总结和分析了人类起源的诸多说法,驳斥了“大河流域摇篮”说,批判了“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对古文明格局的传统概括,重新探寻人类古典文明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图景,并就中国文明的起源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第2卷和第3卷则处理之后的历史阶段和重要论题,预计将于2016年陆续出版。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在其多年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
★“新”在哪里?
◎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
【目标读者】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Eye-openning;孙老师的作品一直都很不一样
历史 孙隆基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3 (16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补录;在杭州城郊的一个素食餐厅看的;是为逃离一个魔怔对话的方法;如果有僧侣与哲学家与科学家,就有意思了
哲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