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8 - 10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19年11月7日 已读
#78 项飚的魅力或者说style来自于他非常诚恳;中国人类学家甚至不仅仅是人类学家,对于世界的想象和认识或许先需要这么一份诚恳;该书对diaspora studies在经济和全球化研究中流于embededness提出了很好的批评和示范,然而理论层面和家族种姓制度层面与全球化的分析(恰恰又是本书我认为最精彩的)感觉很浅,或许是论文改书的原因。
人类学 海外民族志
Flexible Citizenship 豆瓣
作者: Aihwa O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9 - 2
Few recent phenomena have proved as emblematic of our era, and as little understood, as globalisation. Are nation-states being transformed by globalisation into a single globalised economy? Do global cultural forces herald a postnational millennium? Tying ethnography to structural analysis, "Flexible Citizenship" explores such questions with a focus on the links between the cultural logics of human action and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Asia-Pacific,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these forces on women and family life.Explaining how intensified travel, communications, and mass media have created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public, Aihwa Ong argues t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mistakenly viewed trans-nationality as necessarily detrimental to the nation-state and have ignored individual agency in the large-scale flow of people, images, and cultural forces across borders. She describes how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global markets have induced Asian investors, in particular, to blend strategies of migration and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ow these trans-national subjects have come to symbolise both the fluidity of capital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and personal identities.Refuting claims about 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 and about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ng presents a clear account of the cultural logics of globalisation and an incis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sia-Pacific modernity and its links to global social change. This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trans-national cultural forms will appeal to those in anthropology, globalisation stud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history, Asian studies, Marx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19年11月6日 已读
#77 在王的著作里,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总是一个impose其他因素上的autonomous area, 这导致了三个governmentalities的局限, 尤其是对governmentality of state定义的局限.
人类学 移民
Technomobility in China 豆瓣
作者: Cara Wallis NYU Press 2013 - 1
As unprecedented waves of young, rural women journey to cities in China, not only to work, but also to “see the world”and gain some autonomy, they regularly face significant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as well as deep-seated anti-rural prejudices. Based on immersive fieldwork, Cara Wallis provides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a group of young women engaged in unskilled service work in Beijing, where they live and work for indefinite periods of time. While simultaneously situating her work within the fields of feminist studies, technology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Wallis explores the way in which the cell phone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transforming social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ays in which mobile technology enables rural young women—a population tha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marginalized and deemed as “backward” and “other”—to participate in and create culture, allowing them to perform a modern, rural-urban identity. In this theoretically rich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analysis,Wallis provides original insight into the co-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and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multiple forces that shape contemporary China.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豆瓣 Goodreads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大贯惠美子 译者: 石峰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的行列?在这部关于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象征主义和美学的角色的迷人研究中,大贯惠美子展示了国家如何操纵日本人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誉。
依据从未用英文发表的日记,大贯惠美子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甚至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们热情地献身于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以日本为例,作者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的运作。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56 心情沉重,完全理解为什么作者说,睡前无法阅读这些日记否则无法入睡;感触最深的还是看到书最后面的队员的读书清单;啊有些人值得历史再认真多看几眼
人类学 历史 日本
礼物的流动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人类学讲义稿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9
《人类学讲义稿》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逝去的繁荣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 1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考察并阐释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迅速发展,以及明清以来泉州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世界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补记;travel reading;有趣的人类学著作仿佛都是好极了的travel reading;搭配刺桐城阅读极佳
人类学
The Age of Wild Ghost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Erik Muegg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 4
"In terms of its richness of data,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ethnographies I have read about any locale anywhere. It is also exemplary in its novel and creative synthesis of literary analysis and more conventional social science-oriented anthropology. . . . The book has a consistent focus, both disturbing and riveting, on the ways that pain, loss, and social upheaval are woven into people's attempts to reconstitute new lives over some fifty years of rapid social change."—P. Steven Sangren, author of Chinese Sociologics



"Mueggler writes with uncommon grace, elegance, and charm. . . . Readers will come away from this book with lasting memorie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peoples’ lives—death, hunger, fear, sex, humor—an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all-too-powerful humanity as well as their genius for adapting their lives to the often-changing demands of the communist state."

Robert B. Edgerton, author of Death or Glory



"A rare work that really gives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what modernity (or one version of it, anyway) means to people who have had it thrust upon them involuntarily."

Kenneth Pomeranz, author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 豆瓣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Christians, Power, and Place in Contemporary Wenzhou
8.4 (5 个评分) 作者: 曹南來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0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對於對政教關係或對現代中國宗教實踐有興趣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作者淺白易懂的文字適合用於本科教材。」──《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基督新教的民族志專著。曹南來博士成功地粉碎基督教在中國作為洋教的刻板認識,讓讀者窺見一個已高度本地化、去政治化的宗教,而這一宗教又與資本主義經濟行為形成高度互滲。」──《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
2018年10月9日 已读
问题意识和综述非常出色;所谓的narrative analyses可能是所谓实证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比较软肋的地方,不过这本当然很出色了;真是所谓学界独一本了
人类学 宗教
日料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日] 石毛直道 译者: 关剑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2
最好生吃,其次烤了吃,连这都不行的话只能煮了吃。
奇葩百出的日本料理,为什么会在数十年风靡世界并申遗成功?
“日本首席美食家”,为你揭开连日本人也未必知晓的日料身世。
-----------------------------------------------------------------------------------
★一部日料百科全书
饮食文化权威学者、人类学家、美食界老顽童石毛直道,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到风土人情,为你科普日料的方方面面。
★一部文化人类学趣史
为什么荒木经惟说,饮食是前往死亡之路的一段激情?为什么日本人越吃越精致、越吃越丰富?解开日本料理背后的哲学、美学秘密。
★一部点餐指南和餐桌话题指南
不会选日料餐厅,看不懂日料菜单,不知道正在吃的日料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会对着这些问题游刃有余!
------------------------------------------------------------------------------------
在没有稻米的古代,日本人的主食是什么?
战国时代,武士的标准套餐是怎样的?
从保存食品变成快餐,寿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佛教禁止食肉,想吃肉的日本人想出了什么对策?
本膳料理、怀石料理、桌袱料理、精进料理……日料的“菜系”如何形成?
2013年,日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国有23000家日料餐厅,2017年预计有700万中国人赴日旅行,但是对于日料,我们却往往“食而不知”。本书融合历史与科普的写作方式,对日料的历史文化、物产的情形、食物的演变等做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作者石毛直道是文化人类学家,因为热爱美酒美食,人送雅号“大食轩酩酊”,被称为“日本首席美食家”;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好读好玩,适合让普通读者领略日料的魅力。
2018年7月11日 已读
在社里消遣的书;有些段落翻译口语化到不明所以;很有趣了
人类学 日本 饮食
体验宗教 豆瓣
Experiencing the World’s Religions: Tradition, Challenge and Change
作者: [美] 迈克尔·莫洛伊 译者: 张仕颖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
介绍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础读物
印度、夏威夷、巴厘岛、阿姆利则、檀香山、京都……
作者亲临宗教生发地,强调体验的宗教专业知识学习
.....................
※编辑推荐※
☆ 宗教曾经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也还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当地的宗教有助于促成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也有助于成就一段内容丰富的实地之旅。
☆ 呈现精华:着重描述世界主要宗教最基本的内容,介绍其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
☆ 内容明晰:以最清晰的语言讲授重要的内容,使用地图、图片、定义和历史时间检索以确保明晰性。
☆ 多面展现:除了阐述各个宗教的信仰体系,也描绘了信仰在多个方面的表达,如仪式、食物、衣着、艺术、建筑、朝圣、经典和音乐。
☆ 强调体验:以作者在世界各地宗教现场的游历为例,强调体验在学习宗教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
☆ 兼顾学术和尊重: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生活在宗教传统里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游历经验为线索,以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由原始宗教开始,依次介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与锡克教、道教与儒教、神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话题涉及历史、文化、性别议题、建筑、艺术、风俗、仪式等,视角广阔、层次丰富、分析精准。
20世纪中国禁毒史 豆瓣
作者: 周永明 商务印书馆 2016 - 5
本书是海外最早研究20世纪中国禁毒运动的专著,在历史和毒品研究领域颇具影响。著者通过将民族主义和国家建构的议题带入禁毒研究,阐释现代中国禁毒运动的复杂性。著者指出,在现代中国,毒品问题不仅被看成是一种社会越轨行为,而且与鸦片战争的历史、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以及国家认同建构都紧密相连。
Golden Arches East 豆瓣
作者: Watson, James L. (ED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
2018年2月22日 已读
以前错误标记了中文版;补录;可以拿来做人类学兴趣读物推广了
人类学
洁净与危险 豆瓣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8.4 (15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道格拉斯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民族出版社 2008 - 9
《洁净与危险》对于诸多领域里的重要论争一直影响巨大;从宗教到社会理论。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每位读者理解人们为何行其所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部Routledge经典版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一篇前言,评估了这部作品35年来持续保持其意义的原因,从而保障了《洁净与危险》在新千年继续对人类的思想提出挑战和质疑。
2017年9月18日 已读
One of the most inspiring books
人类学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7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幸福的语法 (2012) 豆瓣
The Grammar of Happiness
8.6 (7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O'Neill 演员: Daniel Everett / 诺姆·乔姆斯基
其它标题: The Grammar of Happiness / 亚马逊密码
A language that can be spoken, hummed, or whistled? A language with no unique words for color or numbers? Linguistics professor Daniel Everett claims that the unique language of the Piraha people of the Amazon is exactly that. More than 30 years ago, he traveled as a missionary into the amazon rainforest to teach the tribe, but they ended up teaching him. Their way of life and unique form of communication have profoundly changed Everett, and inspired a theory that could undermine the most powerful theory (or theorist) of linguistics.
宗教与神话 豆瓣
作者: 李亦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台湾宗教现象功利化的发展,在一方面说来固然有其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初期推动力量,但是功利化现象的极端扩展,最终却又导致种种宗教诈财纠纷事件不断,以至于正信教派也跟随着发生教徒地盘之争的暗流,因而影响社会风气至巨。
作者以人类学的理论检视近30年来台湾宗教的变迁,并探讨了信仰与文化、宗教与迷信、仪式与皈依等课题;对于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及民间寺庙的转型与蜕变,作者亦有兼具田野调查及学术研究的严谨立论。其中,神话篇则以李维斯陀的结构主义架构分析中国神话内在的和谐均衡观,读者可借作者详实的考据与清晰的说理来了解中国神话的内在精神。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8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