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 豆瓣
作者: [英]佩里·安德森 译者: 章永乐 / 魏磊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
本书收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北京大学之邀,在“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中发表的一系列演讲与讨论。全书围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机制以及反抗运动而展开,涉及霸权的观念、大国协调机制、国际主义、国际法、对新自由主义的民粹主义反抗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本书,佩里·安德森不仅系统梳理了自己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秩序做出了发人深省的冷静分析。
The Role of Ideology in Syrian-US Relations 豆瓣
作者: [英] Jasmine. K. Gani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A study of US-Syria relations, this book analyzes the legacy of mistrust between the two states and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over time. It challenges the purely realist and power-political explanation that is dominant and points to a politically embedded set of ideas rooted in anti-colonial Arab nationalist ideology.
2019年2月19日 已读
#20 为贯穿本学期的书以及可爱的JK添个条目;ideology的定义在国关的框架下论述还是需要多点功夫;在ideas和identity study甚至是emotion中徘徊游移
国际关系 意识形态 社会运动
20年危机(1919-1939) 豆瓣 Goodreads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卡尔 译者: 秦亚青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1
爱德华·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卡尔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这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的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和学者的必读书。
Asia's Reckoning 豆瓣
作者: Richard McGregor Viking 2017 - 9
Richard McGregor’s Asia’s Reckoning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widening geopolitical cracks in a region that has flourished under an American security umbrella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toxic rival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wo Asian giants consumed with endless history wars and ruled by entrenched political dynasties, is threatening to upend the peace underwritten by Pax Americana since World War II. Combined with Donald Trump’s disdain for America’s old alliances and China's own regional ambitions, east Asia is entering a new era of instability and conflict. If the United States laid the postwar foundations for modern Asia, now the anchor of the global economy, Asia’s Reckoning reveals how that structure is falling apart.
With unrivaled access to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as well as to many of the major players in all three countries, Richard McGregor has written a tale that blends the tectonic shifts in diplomacy with bitter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personalities driving them. It is a story not only of an overstretched America, but also of the rise and fall and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of Asia. The about-turn of Japan—from a colossus seemingly poised for world domination to a nation in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pace of two decades—has few parallels in modern history, as does the rapid rise of China—a country whose military is now larger than those of Japan, South Korea,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s combined.
The confrontational course on which China and Japan are set is no simple spat between neighbor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involved on the side of Japan in any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allout would be an economic tsunami, affecting manufacturing centers, trade routes, and political capitals on every continent. Richard McGregor’s book takes us behind the headlines of his years reporting as the Financial Times’s Beijing and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to show how American power will stand or fall on its ability to hold its ground in Asia.
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 豆瓣
作者: 徐以骅 时事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介绍了对国内外宗教与国际/国家安全的理论和研究现状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并对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范式、路径、历史和现状做了较系统的探讨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细看了上编,中编看了第七第八章,快速翻了翻下编.一个fair的入门,一些话翻来覆去说,理论少;第八章的内容可以扩充成另一个文章.最后的“信仰中国”,所谓以儒道家为中心,一个中国大陆可以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以打破西方对“无神论”中国刻板印象的尝试,并在愈发重要的国际宗教安全上寻求主动权,以求更好地应对相关的挑战.这是很有远见也很必要的.但是: 1 选择忽视了在中国信徒众多,且组织性高的西方宗教,并拒绝将其视作可以内化消化的元素.这个角度上说,仍是”无神的”. 2 在说中华,中国,所谓的中华文明的反现代国家路径时,是否还记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国际关系 宗教
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 豆瓣
徐以骅
作者: 徐以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宗教是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美国宗教研究对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研究有着重要一一。本书对近十年来美国宗教的重大事件、发展趋势以及宗教在当前美国内政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对宗教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做了对策性分析。
宗教作为中美关系最具地方性、民间性和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其对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潜能和必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拓宽中美双方在宗教信仰领域的民意沟通渠道,实现中美宗教关系的正常化,对构建21世纪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7月17日 已读
第一次看国内的相关研究书籍;很基本;不过后面中美交流那口气大了点吧
国际关系 宗教
Global Chinese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豆瓣
作者: Fenggang Yang / Joy K. C. Tong Brill Academic Pub 2017 - 4
This is the first scholarly volume on Chinese Christian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 around the globe. The authors include the most active and renowned scholars of global Pentecostalism and Chinese Christianity, including Allan Anderson, Daniel Bays, Kim-twang Chan, Gordon Melton, Donald Miller, and Fenggang Yang. It covers historical linkages between Pentecostal missions and indigenous movements in greater China, contemporary charismatic congregations in China,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 in China. The volume also engages discussion and disagreement on whether it is even appropriate to refer to many of the Chinese Christian movements as Pentecostal or charismatic. If not, are they primarily following cultural traditions, or upholding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the Bible? Contributors are: Allan H. Anderson, Connie Au, Daniel H. Bays, Michel Chambon, Kim-kwong Chan, Weng Kit Cheong, Jiayin Hu, Ke-hsien Huang, Melissa Wei-Tsing Inouye, Karrie J. Koesel, Yi Liu, J. Gordon Melton, Donald E. Miller, Selena Y.Z. Su, Joy K.C. Tong, Yen-zen Tsai, Fenggang Yang, Rachel Xiaohong Zhu.
1919 豆瓣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 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作者: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 译者: 吳潤璿 八旗文化 2018 - 3
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起火的世界 豆瓣
(美)蔡美儿
作者: 蔡爱眉 / 刘怀昭 译者: 刘怀昭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3
《起火的世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它深入浅出地向美国外交政策背后肤浅而又危险的臆断提出了挑战。在这里的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或者文化传统应为其与民主的结合提供前蝗,当这一点被置若罔闻,就像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政策强迫我们的同盟者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建立民主时,蔡爱眉所揭示的内容意义尤为重大。
美国胡佛研究所 托马斯·索厄尔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平+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
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要肩负更多社会责任——退一步说,至少美国与整个西方不应在今天向非西方世界全力推动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应该推动毫无限制的、一夜之间的多数人政治。
本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现代国际思想的根基 豆瓣
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
作者: [美] 大卫·阿米蒂奇 译者: 陈茂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欧洲主要政治思想家才开始突破他们的国家民族界限,并预见未来终将是一个由平等主权国家覆盖整个地球的竞争性世界。在这部见解深刻而又全面的著作中,大卫·阿米蒂奇——世界一流的政治史家之一——追踪思想史的国际转向(international turn)起 源。本书由一些重要的方法论文章构成,探讨帝国与海洋之平行历史的全球化谱系,对国际思想史中的主要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柏克和边沁都有独创性的思考。本书是作者十多年专注于这些议题的思考和研究之大成,一方面重建了思想史中常常被忽略的国际面向,另一方面恢复了国际史的思想史面向。
★★★ ★★★
在这本精湛的文集中,阿米蒂奇认为全球化对欧洲国家过去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他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和写作定下了主题。——J.G.A.波考克,福尔杰研究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 豆瓣
Russia and the West from Alexander to Putin:Hono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 (俄罗斯) 安德烈·P.齐甘科夫 译者: 关贵海 / 戴惟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自从俄罗斯成为全球大国以来,其外交政策一直备受关注。在《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一书中,安德烈·P.齐甘科夫将荣誉界定为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的关键概念。他认为俄罗斯获得权力、安全和福利的利益取决于这一文化信仰,对荣誉的不同理解提供了一种组织框架,产生了与西方关系中的合作政策、防御政策、强硬政策。运用19世纪初以来包括神圣同盟、三国协约、俄格战争在内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齐甘科夫认为,当俄罗斯觉得其荣誉感将得到承认时就与西方国家合作,失去对其荣誉的承认时就采取防御或者强硬的独立政策。
权力·制度·文化 豆瓣
作者: 秦亚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最近10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东亚主权观念 豆瓣
作者: 林永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以东亚地区的主权观念为研究对象,将主权观念在东亚的生成过程放置东西文明相遇、磨合、互构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较分析了东亚地区主权观念的古代渊源、近代衍生和现代特征。书中认为东亚政治话语中的“主权”与欧洲政治话语中的“主权”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并尝试解答: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有何种寓意?未来会朝何种方向发展?东亚知识精英该如何重构有关“主权”的价值叙述?
历史的惯性 豆瓣
作者: 阎学通 中信出版社 2013 - 7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
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 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豆瓣
作者: (英国)乔纳森·哈斯拉姆(Jonathan Haslam) 译者: 张振江 / 卢明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 8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首次讲述了500年来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完整历史。作者着重考察现实主义思想的出现及其演化,展示它对马基稚维利以来的政治思想和国际事件的影响。怍者研究了一系列体现统治者和思想家观急的原始文本,揭示了战争和其他危机事件是如何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在政治经济思想史的范畴内界定了现实主义思想。
作者探寻了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相关的四个主题:国家利益,均势理论,贸易平衡,地缘政治。他将现实主义思想与各种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的普世主义思想作了对比,最终表明,现实主义不会占据持久的优势地位,现实主义与普世主义的斗争争会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演变过程中形成一种无法解决的张力。
视差 豆瓣
Parallax Visions:Making Sense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作者: [美]布鲁斯·卡明斯 译者: 李茂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0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布鲁斯·卡明斯在20世纪结束前对东亚地区历史和现状,以及美国与东亚关系所作的解读,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书中既从东亚一方,也从美国一方探寻双方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美国进行自我反思:不仅反思其对外政策,更反思其行为、假设,同时也反思跌宕起伏的情节赖以发生的美式舞台布景。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发现自己处身于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它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同时紧紧操纵着德国和日本。这绝非偶然,因为冷战包含着两套系统:一是遏制计划,既遏制敌人,也遏制盟友,以确保安全;一是霸权计划,以确保美国对主要工业竞争对手所必需的资源的操控。无论霸权计划,还是既结盟又遏制的系统,今天都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根深叶茂。
朋友还是敌人? 豆瓣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
作者: 张少书 (Gordon H.Chang) 译者: 顾宁 / 刘凡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8
1949—1972年间美国不承认中国,并且不承认中国独立于苏联之外,与苏联的政策也不同。以往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中国与苏联没有不同。这种观点一直蒙蔽美国政府。张少书教授利用多国文献(包括中国材料)证明:尽管美国政府从杜鲁门开始到约翰逊时期在公开场合没有承认中苏的分歧,但是大量文献表明,这几任总统不但认识到中苏的不同,而且还利用这种不同和分歧。本书重点分析了冷战时期的复杂问题并对以往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全书的结构和写作清晰,出色地使用大量原始和多国档案,结论令人信服。
——斯图尔特•L.伯纳斯图书奖(The Stuart L. Bernath Book Prize)获奖评语
1905帝国巡游 豆瓣
The Imperial Cruise:A Secret History of Empire and War
作者: [美国] 詹姆斯·布拉德利 译者: 刘建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
揭密百年来操控亚太格局的幕后之手
《纽约时报》百万级畅销书作者力作
...................
※编辑推荐※
21世纪太平洋西岸的局势波诡云谲
东亚的隔阂、南海的纷争
这层层危机与矛盾
早在百年前的巡游中已埋下伏笔
看美国如何在遥远的大洋彼端拨动亚太地区的政治走向
...................
※内容简介※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派出一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府代表团,出使西太平洋沿岸国家。这支使团由战争部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以罗斯福总统长女爱丽丝·罗斯福为形象大使,巡游夏威夷、日本、菲律宾、中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名义上传播雅利安文明,实际却是罗斯福建立美国太平洋霸权、走上海权崛起之路的开端。在长达数月的巡游中,塔夫脱在罗斯福的授权下,与日本密谋瓜分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太平洋殖民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1905年的巡游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隐源,是塑造当今亚太地区格局的伏笔,对20世纪的美国乃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
※推荐语※
我们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面对中国的太平洋地区,而不是面对欧洲的大西洋地区。
——西奥多·罗斯福,1905
西奥多·罗斯福一直以卓越的国内改革家和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形象示人,而詹姆斯·布拉德利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罗斯福的外交扩张政策、种族理论以及所谓的民族阳刚气概进行评判。本书立意鲜明,独具新意,是对历史的一次完美修正。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