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隆基
新世界史(第1卷)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这部《新世界史》的“新”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二是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三是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四是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五是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全书共分3卷,第1卷总结和分析了人类起源的诸多说法,驳斥了“大河流域摇篮”说,批判了“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对古文明格局的传统概括,重新探寻人类古典文明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图景,并就中国文明的起源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第2卷和第3卷则处理之后的历史阶段和重要论题,预计将于2016年陆续出版。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在其多年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
★“新”在哪里?
◎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
【目标读者】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对于世界史教学来说,本书则在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问题引导,纲举目张,摆脱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让教师和学子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间的关联。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Eye-openning;孙老师的作品一直都很不一样
历史 孙隆基
历史学家的经线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以心理分析还原历史现象背后的“驱动”,构筑历史文化真相的“经线”
◎全新调整修订,并新增作者新作两篇
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早年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衷,曾以“地下阅读”的方式对中国知识界产生巨大影响。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出版后更是洛阳纸贵,该文集收录了孙先生多年来将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现象的探究,又有对近现代中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视野开阔,论述深湛。
此更新版新增两篇新作,并对篇目进行了全新调整与内容修订。对“世纪末思潮”及鲁迅的研究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论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历史学和心理学并重的研究方向,是作者近十年心血之凝聚,涉及问题广泛,表现出一种宏观历史思考。书中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现象的探究,又有对近现代中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文章的观察角度别具一格,颇值一读。
2、新增《公元1919年:有关“五四”的四种不同的故事》以及首次发表的《清季“世纪末思潮”之钩沉》两篇新作,在篇次上亦有所更动。本书在作者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上添加了心理分析的元素,以心理分析还原历史现象背后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