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宗教改革 豆瓣
Reformations: the Early Modern World,1450-1650
作者: [美]卡洛斯·艾尔 (Carlos M. N. Eire)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 lively, expansive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Reformations and the momentous changes they set in motion
This fast-paced surve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s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modernity brings that tumultuous period vividly to life. Carlos Eire, popular professor and gifted writer, chronicles the two-hundred-year era of the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ssues that persist as concerns in the present day. Eire connects the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Reformations in new and profound ways, and he demonstrates convincingly that this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not only affected people long gone, but continues to shape our world and define who we are today.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vast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between 1450 and 1650, from Gutenberg’s printing press and the subsequent revolution in the spread of ideas to the close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Eire devotes equal attention to the various Protestant traditions and churches as well as to Catholicism, skepticism, and secularism, and he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xpansion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religion into other lands, particularly the Americas and Asia. He also underscores how changes in religion transformed the Western secular world. A book created with students and nonspecialists in mind, Reformations is an inspiring, provocative volume for any reader who is curious about the role of ideas and beliefs in history.
现代欧洲史02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邓恩(Richard S. Dunn) 译者: 康睿超 中信出版社 2016
从文艺复兴到欧洲联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全在这里。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编,近10位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史学大家写给普通读者的6卷本欧洲通史,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现代欧洲史系列第2卷,讲述宗教纷争如何为欧洲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
【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
新与旧的碰撞,初现欧洲文明雏形
【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
宗教纷争,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
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
【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双元革命,开启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
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
【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
巨变,从辉煌走向终结
———————————————————————————————————
【内容简介】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2卷,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图,宗教纷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显得与众不同。从马丁•路德改革以来,基督教世界陷入动乱,到了1618年,这场动乱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欧洲被推向权力纷争的顶峰,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新教革命、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宗教战争成为欧洲社会的常态,而在“常态”背后,欧洲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破旧立新的成就。这一时期世俗权力发生变革,西班牙老牌帝国衰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孕育其中。在北欧和东欧,瑞典和俄国努力加入欧洲体系,成为影响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重商主义、价格革命将资本主义推上风口,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为欧洲带来了科学革命,文化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些变革最终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世界,基本也在这段时期形成了。
【关于本书】
1、 清晰梳理了欧洲百年宗教纷争及其对政治、王权、商业、社会阶层以及科学、哲学、艺术产生的永恒影响。
宗教纷争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书中再现了英法西班牙在宗教战争的影响下建立主权国家的精彩历史,详细讲述了路易十四与重商主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清教徒革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
2、 17世纪的欧洲人才辈出,书中生动描绘了这一“天才的时代”,再现了伊丽莎白、路易十四、彼得大帝、牛顿、莎士比亚、伽利略等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
3、 新版修订,增加了1689年至1715年的欧洲历史,对彼得大帝、1683年维也纳之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进行了新的解读。
【关于套装】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权威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希特勒回来了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Er ist wieder da
7.8 (354 个评分) 导演: 大卫·韦恩特 演员: 奥利弗·马苏奇 / 法比安·布施
其它标题: Er ist wieder da / 希魔回来了(港)
二战结束70年后,沉睡的希特勒(奥利佛·马萨奇 Oliver Masucci 饰)竟然苏醒了。再度走上德国柏林的街头,眼前的一切已经和当年大相径庭,而他的一帮拥簇也早已经不再身边,希特勒陷入了迷惘之中。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网络时代里,自己因为“长得太像希特勒”而一跃成为了网红,接踵而至的聚光灯和赞誉令希特勒内心里建造帝国的梦想死灰复燃。
于是,希特勒决定利用新时代的高科技产物——网络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希特勒的计划在刚开始似乎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渐渐的,分歧产生了,他无法掌控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
一九四四 (2015)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1944
8.2 (63 个评分) 导演: 埃尔莫·纽加农 演员: 卡斯帕·威尔伯格 / 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
其它标题: 1944 / 1944铁甲连(台)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哈布斯堡的灭亡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在绿荫天使的羽翼下 豆瓣
作者: 郑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4
柏林,普鲁士精心打造的国都,德意志帝国腾飞的中枢,一个哲学之国的大脑和心灵,在“二战”中化为废墟,在“冷战”中被割裂,使“柏林墙”成为柏林人生离死别的记忆。
今天的柏林已从灰烬中重生,再次成为经济大国之都,欧洲绿地面积最大的环保“绿肺”、汇聚奇幻建筑设计之城,将惨痛往昔化为独具活力的创意源泉和旅游资源。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一起分享它曾经辉煌的文化、它的高傲、挣扎和绝望以及它在重生中迸发的激情。
“因为时间与财力限制,国人往往不得已参加“欧洲十几国十几日游”的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但总有更富好奇心的旅客,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匆匆游览过的景观背后的故事,成为开启下一次旅行的钥匙;也有一些勇于独行的探索者,可以从中获得详尽可靠的出行参考与在地历史文化准备。”
——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