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豆瓣 Goodreads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鋒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湖南是具有独特性格的地区,……既为更大国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以多不胜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写成,为发人所未发的一部力作。 ——拉纳•米特(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锋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13 近期第二本蒋经国基金支持的书;湖南益阳人二刷;在单一的中国民族主义叙事以及传统的“冲击-回应”模式中跳出来,由湖南这样一个内陆的某段时间排外的省份来做例子再恰当不过;省博的人可以读一下把近代史展再做好一点,在墙壁上飞上将的脸这种搞法可以换了
海外中国研究 湖南 近代史
客观文化、主观认同与民族意识 豆瓣
作者: 佟春霞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湖南维吾尔族世居桃源已有630多年,因其长期地处江南水乡地带,处在同西域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与汉族、回族共居的人文环境下,文化的变迁自不待言。他们讲汉语,与回族、汉族人通婚,过春节等汉族节日。但是,客观文化的变迁并没有改变他们的世系传承、没有忘记英雄祖先的历史,更没有“融化”他们对翦氏族人的内部认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与遥远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主体民族的认同。如果将他们同新疆的维吾尔族对比的话,人们会发现不论在体质上还是在文化上,两者都相差甚远;如果以同一个民族具有同一的文化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的话,显然不妥。事实上,两者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几百年的文化阻隔没有影响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认同。
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朋园 岳麓书社 2002
本书分背景分析、外力冲击与心理转变、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五章,对湖南省1860年至1916年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理清了这一时期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脉络。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豆瓣
Provincial Patriots :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作者: Stephen R. Platt 史蒂芬.普拉特 / 裴士鋒 译者: 黃中憲 衛城 2015 - 3
湖南人應該讓中國步羅馬帝國之後塵消失於歷史舞臺,湖南本身則要成為法國或英國之類國家,把舊帝國的文明帶進未來。──一九○三年,某湖南學生
中國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領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會中湖南籍成員最多,而中國共產黨第一屆政治局的成員則有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產生的改革者、軍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國諸省之冠,但史學研究卻鮮少對湖南進行連貫性的探討。本書不同於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啟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為中心,認為湖南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生產,牽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
本書追溯十七世紀的湖南隱士王夫之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傳統窠臼的思想如何影響後代湖南復興運動,並以一手資料為基礎,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縱橫三代的湖南學者暨行動主義者的傳統文化脈絡。從平定太平天國立功的曾國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開始,而一波波的改革運動到一九二○年代毛澤東領導湖南獨立運動時達到最高潮。作者力圖證明,湖南種種改革均走在全國之前。
「愛湘者」追求他們所要的未來與重振湖南的理想,同時主導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作者普拉特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欲保存古老帝國版圖的歷史學者構造的中國大一統民族主義論述,也有助於理解地區主義在當前中國的重新湧現,要瞭解中國,可能要從地方認同重新開始。
王遠義 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文導讀
湖南是具有獨特性格的地區,類似孟加拉或蘇格蘭,既為更大國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分認同。本書以多不勝數的一手資料為基礎寫成,為發人所未發的一部力作。——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
湖南在中國歷史舞臺占有特殊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平亂之後大量湖南人成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時湖南成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貢獻甚大,而在毛澤東主政的中國則有多位湖南人躋身最高領導階層。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他讓讀者瞭解到對許多湖南人來說省優先於國,從而使聲稱中國從帝國走向民族國家乃勢所必然的民族主義敘述大大站不住腳。
——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紐約大學
關於民族概念的中國如何由內往外發展出來,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普拉特的專題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筆法說明地方根源與民族果實的關係。他筆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說明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滿洲人》(The Manchus)作者
普拉特首開先河詳述湖南人如何重建對王夫之的崇拜,從全新的角度呈現這位久為人知的晚清反滿民族主義偶像。近代中國的傳統、現代、省、國,仍是我們努力欲釐清的大問題,而這本發人深省且立論有據的書,大有助於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
——賈士杰(Don C. Price),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