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不平靜的江河 谷歌图书 豆瓣
8.8 (9 个评分) 作者: 楊猛 eCrowd Media Inc. 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6
獨一無二的報導
當敏感封閉的北韓遇上經濟開放的共產中國——
世界上最神祕、最奇幻的邊境線
中國和北韓間的異次元隱祕世界
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邊境,兩條用滿語命名的河流——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及其發源地長白山,曖昧地切割開兩個專制共產國家,又神祕地把它們的人民連在一起。
在這條邊境線上,你無法避開歷史。古高麗王國的遺跡散佈在鴨綠江畔。滿洲皇帝出身並祭拜的神山——長白山,也是北韓金氏家族三代人塑造的血統之源——白頭山。而生活在中國境內的百萬名朝鮮族人尷尬地承載、映照了此段曖昧的歷史。
只有在這裡,你才會發現金氏極權神話的崛起秘密。你才會發現中國北韓偉大友誼的幕後真相和畸形的外交關係。只有在這裡,無言的江河折射出歷史,中國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狂熱的領袖崇拜、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人民無所不在的精神控制,巨大的貧窮;而北韓人似乎從中看到未來。
走私犯、脫北者、傳教士、謀殺案、主體思想、金氏家族的特許貿易、中國朝鮮族人說不出的『恨』——
你中有我,我中有我,只有共構共生的共產國家,才會出現中韓邊界特有的奇幻世界。
這是帶有奇幻色彩的旅程。掌控中國、南韓、北韓三國敏感海域的走私大老、潛藏在一百萬名中國朝鮮族人中的五萬名脫北者、遊走於共產黨和勞動黨之間創辦大學的美籍韓國人牧師、依靠金氏政權而大發其財的中共元老後代、在大河兩岸輾轉遷徒的朝鮮人家族的無言之『恨』……行走在中國和北韓邊境的大江大河邊,好似穿梭在一條時光隧道。如今那些有形、無形的界限似乎正在被衝垮,但河水冷寂,動蕩無聲,似乎並不平靜。
本書記錄了作者2010年到2015年這五年間,三次沿著中國和北韓的邊境旅行的故事。這個帶有奇幻色彩的旅行,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北韓情結。只有中國人最能夠理解北韓,因為中國的過去就是北韓的現在。中國人審視北韓,就像回望自己昨天的身影。
2020年7月17日 已读
63 终于有电子版啦!一晚上看完了,真好看,特别是对着地图,回忆之前旅行的经验,和自己的家庭背景。去朝鲜旅游的经历感受大同小异,山东人在边境和朝鲜(族)人非常复杂纠结的身份认同最吸引我。
朝鲜 纪实 非虚构写作
香港假日 豆瓣
Hong Kong Holiday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项美丽 译者: 胡妍妍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1935年,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来到上海,很快成了这里社交场上的名人。她结识了当时上海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诗人邵洵美,两人彼此欣赏,一起写作、翻译、办刊,后者为她取了“项美丽”这个好听的中文名字。
项美丽在上海生活了四年,彼时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与邵洵美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让她萌生了离开上海的念头。在重庆完成《宋氏三姐妹》的写作后,她来到香港,希望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却不料这段日子成了她人生中最艰难、最富戏剧性的时光。
1946年在美国首度出版的项美丽自传性质短篇集《香港假日》,收录了她从1940年夏天初到香港,到1943年底作为美日交换难民回国,期间在香港的生活与见闻。她目睹并亲历了日本对香港的残暴统治,见证了日治时期香港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下当时香港社会的众生百态:战事爆发初期,在地下室中躲避日军的持续轰炸(医生的家);为了不被关进集中营,带着孩子在医院假装产妇(喧哗与呼喊都平息了);因物资紧缺、食物严重不足而探访当地的黑市(物超所值);不断与各式各样的间谍、投机分子、日本军官周旋(契克、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在居无定所,动荡不堪的处境下,为女儿过第一个生日(第一个生日)……
项美丽为那段历史做了极为珍贵的记录。香港这块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土地,在战争侵袭、无数冲突矛盾激荡碰撞的时代大背景下,表现出复杂、奇异而又耐人寻味的面貌。
生命的力量 豆瓣
作者: 林强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8
这是一本文字不多却有丰厚内涵和震撼力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林强既是国内知名的摄影家,也是四川省资深的教育工作者。过去的十多年里,林强曾无数次走进四川西部的大凉山进行摄影采风,帮助山区学校建设(他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为学龄儿童建成了林川小学),也因此得以结识了本书的主人公——普格县的麻风病康复者钱智昌,并与他成为知己而帮扶他。钱智昌十二岁被发现身患麻风病,为了不传染别人,他选择进入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独自生活,后来得到国家救治来到麻风病人聚居区麻风村,靠着自己的努力种地生活,还帮助了不少身边的人们。特别在十多年前他与林强结识后,更是对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现代世界的窗口,钱智昌不畏病痛不弃希望,自尊而又坚强的一生,彰显出高贵的品质,实现梦想的智慧,完美地体现了当前扶贫攻坚工程中倡导的“扶贫扶志”方向。本书中的叙述因其真实而令人动容、发人深省。作者写道:“现在那批麻风病人已经迈入了老年,有些已经过世了,再过二三十年,他们都将走过生命的终点,而“麻风病”这三个字也将从这片大陆上慢慢地消失,也许那时候没有人记得这批麻风病人,甚至没有人记得世上还有“麻风病”这一恶魔。可恰恰是这批麻风病人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围墙,用他们的爱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健康的土地。他们自愿走入深山老林,割舍掉亲人,拒绝爱人,拖着残肢顽强地活着。当他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当麻风病随着老一辈人的记忆消散时,我还是想给后来的人留下一点认知。”这简单的初衷便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让更多的中国人能知道这一片被世界遗忘却又坚守爱与善念的村庄,不忘那些自立坚强的麻风病人为国人的幸福健康所做出的悲壮的牺牲。
★本书作为一本纪实文学,具有素材真实、感情真挚、摄影图片震撼、思考深入等特点,向读者展示了祖国西部这块广袤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扶贫路上的问题,展示了党和政府在扶贫攻坚事业上表现出的决心,展示了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在残酷的命运面前表现出的坚韧,这一切都是生命本身赋予人的力量,绝不放弃的力量。
★作者林强是国内知名摄影家,也是四川省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曾获“中国第七届摄影金像奖”;2007年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家”称号;《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编创的电影《贡嘎日噢》2016年在美国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优秀故事片奖”。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纪实摄影展。
★当前,在党中央精准扶贫、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和小康的目标下,大凉山地区的扶贫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类似四川凉山州阿布洛哈村、森科洛村的贫困问题、贫困原因、未来出路非常需要引起社会关注,也具有被关注的重要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麻风病人为了家里人、村里人甚至陌生人离开家,独自前往山林中生活,主动隔绝了人世。而今,他们已年迈,他们已步入人生的最后时期,他们已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也许这本书可以让你认识一点关于麻风病人的现实。
★随书附赠作者签名麻风村精美摄影照片
《生命的力量:一个麻风病人的纪实》一书,真实记录了林强与这些麻风病人的交流和交往过程,表达了他对这些麻风病人的尊重和感激,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凉山州贫困现象的思考。本书的主人公麻风病患者钱智昌,这位身残志坚、坚忍顽强的老人,正是凉山州麻风村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林强通过讲述与钱智昌的十年交往故事,试图揭开麻风村的一角,让我们得以凝视这面角落里的镜子,反思我们的扶贫工作,甚而整个人类的命运。
——韩方明(北京大学博士,国际关系和民族问题专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该书的主题,“生命的力量”体现在三个层面:一,主人公钱智昌与命运抗争、永不放弃的巨大生命力;二,“我”(林强)为代表的国家和政府对大凉山地区不懈的关怀和帮扶,全国各族人民共奔小康的坚定信念;三,祖国西南部这块土地上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渴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小村庄与祖国西南落后乡村的当下与未来,作者通过这一个人的命运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和深刻的诠释。
——王火(当代著名作家,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最后的耍猴人 豆瓣 Goodreads
8.6 (44 个评分) 作者: 马宏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3
★柴静、杨锦麟 作序推荐
★CCTV、凤凰卫视 专题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
【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
【一部史诗级长篇人文摄影纪实力作】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
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柴静序】
马宏杰拍耍猴人,一开始是在街上遇见,感兴趣,就陆续跟拍了近十年。马宏杰跟他们一起扒火车,带着馒头和十公斤自来水,众人躲在下雨的敞篷车厢里,头顶塑料布站着。猴子套着绳索,钻进人堆里避雨,都瑟缩着。晚上,马宏杰跟他们一块儿睡在立交桥下。
有张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响,一个路人上前指责猴戏艺人虐待动物,要驱逐他们。下一张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样子,捡起一块砖头向耍猴人老杨扔过来,又从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击,撵得老杨满场跑,围观者开始喝彩,把石头和水果放在猴子手里。收工之后,老杨说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响,不会打到猴子身上,否则打坏了,靠什么吃饭?这场戏有个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收的钱里有张50元的假币,老杨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大公猴拿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一锅饭菜都打翻了。——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老杨这一天忘了。
马宏杰拍耍猴人的女人——她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耍猴人的小儿子最爱其中一只小猴,有张照片是熟睡中的小猴子躺在小男孩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搁在孩子脸蛋上。
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 ——柴静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读库》选马宏杰的作品,主要不是因为马宏杰花的“时间”和“心血”比别人多,而是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拍穷人,拍底层的人,都要把他们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预设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是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张立宪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慕尼黑的清真寺 豆瓣
A MOSQUE IN MUNICH
6.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恩·约翰逊 译者: 岳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
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
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70年!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80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
1999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
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穆斯林,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穆斯林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
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2017年6月3日 已读
伊斯兰群体和思想体系在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被分裂和被高度政治化;收获最大的是第十六,十七章,指出了恐怖主义下对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宽容和西方至今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纠缠不清的外交政策。
历史 宗教 纪实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